西南政法大学校训、校徽、校歌及其含义是什么

西南政法大学校训、校徽、校歌及其含义是什么插图

一、西南政法大学校训

博学 笃行 厚德 重法

校训释义:

“博学”“笃行”取自优秀的传统文化典籍。《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又《论语·子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在今天,我们可以赋予它新的含义,“博学”指广泛学习各种人文、社科知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只有具备广博的知识基础,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才能更好地掌握法学知识,造就法学大家。“笃行”指重视实践,坚持实践。在社会实践中不断理解理论、深化理论、升华理论。“博学”“笃行”汲取了传统文化典籍的精粹,又具有时代气息,展现了知识经济时代的精神。

“厚德”“重法”不仅是传统文化与时代召唤的结合,也体现了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突出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及办学目标。《周易·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厚德”指品德厚实,即胸怀宽厚,与人为善。江泽民同志提出“以德治国”,究其根源,道德是一种内省自觉的价值力量,法治的真正实现是以道德为基础的,社会道德水准决定着法治的面貌,法治建设一定要与道德建设相结合。法治思想是荀子的重要思想之一,“法者,治之端也”,“至道之大形,隆礼重法则国有常”(《荀子·君道》)。法治理论也是韩非思想的核心。法治德治相辅相成,德法结合,厚德重法,这是时代的呼唤,是法制的发展。总之,“厚德”“重法”不仅体现出学校作为政法大学的办学特色、办学目标,也适应了时代的召唤。

“博学”“笃行”与“厚德”“重法”的关系:在政法大学,“德”、“法”要在“博学”的沃土中成长,在“笃行”的平台中成熟,没有“博学”的坚实基础,“笃行”的坚强后盾,“德”、“法”将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难以造就博雅之士;“博学”、“笃行”的最终奋斗目标是“德”、“法”,没有“德”、“法”这个目的地,“博学”、“笃行”将是失却航向的舵手,难成大器。

总体而言,校训融传统色彩与时代气息于一体,集文化底蕴与学校特色于八言。

二、西南政法大学校徽

西南政法大学校训、校徽、校歌及其含义是什么插图1

校徽释义:

西南政法大学校徽由退休教师郭锡能老师设计。徽记中间的形似独角兽的阴图,是由“西南政法大学”六个字的拼音中每个字的打头字母经过巧妙的变化组合而成(头面、双角组成“X”,鼻尖为“n”,正面独角为“Z”,右边眼睛为“f”,鼻尖“n”加一横为“D”,双角外层为“X”)。整个图形又似包公的脸谱,寓意着法律的公正与威严。中间的阴图与外圈的阳图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关系和互补效果。外圈的阳图是由郭沫若手书的西南政法大学、校名的英文翻译(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学校成立年份等共同构成。整个校徽传承了我国民间的传统,又紧密结合现代意识,巧妙运用现代设计理念,其含蓄抽象的图形,郭老手书体以及罗马字体的外文共同构成了一个独特、强烈、美观、大方、内涵丰富的校徽。

三、西南政法大学校歌

西政之歌

西南政法大学校训、校徽、校歌及其含义是什么插图2

校歌释义:

作词:周应德、高绍先(两位均为西政资深老教授)。

作曲:孟庆云(军旅作曲家、文职将军、国家一级作曲家)。

歌词如下:

群山逶迤,两江回环;巍巍学府,屹立西南。自强不息,历创业之维艰;精思睿智,穷学术之浩瀚;博学笃行,育时代之英才。日新月异,志在峰巅;继往开来,吾辈当先:扬西政精神,垂久而传远。

©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2245678901@qq.com删除!联系电话:13296555055。
搜索
打开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gxwhjdjt】,发送【101】获取验证码,输入获取到的验证码即可解锁复制功能,解锁之后可复制网站任意一篇文章,验证码每月更新一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