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大学校训、校徽、校歌及其含义是什么

湖南大学校训、校徽、校歌及其含义是什么插图

一、湖南大学校训

实事求是 敢为人先

校训释义:

2001年12月17日,湖南大学五届一次教职工暨十一届一次工会会员代表大会通过了“实事求是 敢为人先”作为校训和“博学、睿思、勤勉、致知”作为校风的方案。“实事求是”,指立足现实,夯实基础,追求真理,脚踏实地。“敢为人先”,指着眼于未来和长远,敢于竞争、敢于创新,走特色发展的道路,努力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实事求是”是“敢为人先”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建设和发展湖南大学的基础。“敢为人先”是“实事求是”的目标指向,也是建设和发展湖南大学的途径和手段。没有“实事求是”作为基础,就不可能“敢为人先”。

二、湖南大学校徽

湖南大学校训、校徽、校歌及其含义是什么插图1

校徽释义:

为纪念岳麓书院诞辰1010周年和庆祝湖南大学正式定名60周年,学校专门设计了校徽,1986年5月定稿,原设计者为湖南大学83级造型设计学生林伟,指导老师为陈涛。

校徽以创建于公元976年的岳麓书院上门为中心,以葱郁翠流的岳麓山为背景,象征着湖南大学这所“千年学府”,千余年来始终兴学不断,弦歌相续。

中心圆的上方是毛主席亲笔题写的“湖南大学”校名,下方为湖南大学的英文字母。

正下方的飘带上两组数字“976”、“1926”,分别为岳麓书院诞生的时间和湖南大学正式定名的时间。两侧共计十四瓣枫叶,代表当时(即1986年)湖南大学设立的14个系。

三、湖南大学校歌

湖南大学校歌(齐唱)

湖南大学校训、校徽、校歌及其含义是什么插图2

湖南大学校训、校徽、校歌及其含义是什么插图3

注释:

[1]泱泱:泱,水面广阔。泱泱,水势浩瀚的样子,比喻气魄宏大。“瞻波洛矣,维水泱泱。”——《诗·小雅·瞻波洛矣》。“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宋·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

[2]朱张:指朱熹和张栻。南宋乾道三年(1167),著名理学家朱熹到访岳麓书院,与山长张栻(相当于岳麓书院院长,时称山长)讨论《中庸》之义,为书院历史上有名的“朱张会讲”,开书院不同学派会讲之先河。

[3]济济沧沧:济,众多。“济济多士。”——《左传·成公二年》。沧,同“苍”,茂盛,众多的样子。“蒹葭苍苍。”——《诗·秦风·蒹葭》。济济沧沧,比喻人才众多。

[4]楚材:岳麓书院大门有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清嘉庆年间,岳麓书院进行大修,完工之后,门人请山长袁名曜撰写对联。山长以“惟楚有材”嘱诸生应对,众人苦思不得结果,贡生张中阶至,脱口答曰:“于斯为盛”。联为流水对,意思是说楚国(特指湖南)人才众多,而书院尤为兴盛。上联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虽楚有材,晋实用之”,下联出自《论语·泰伯》:“唐虞之际,于斯为盛”。这副对联,正是岳麓书院千年以来人才辈出的真实写照。早在南宋初期,书院就形成了当时理学中最为兴盛的湖湘学派,出现了以张栻为代表的湖湘学派人才群体。明清之际,杰出的思想家王夫之也出身岳麓。晚清以后,这里涌现出了众多的人才群体,其中最著名的有鸦片战争前后出现的以陶澍、魏源为主体的政治改良派人才群体;咸丰、同治年间出现的以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胡林翼为主体的“中兴将相”人才群体;戊戌变法期间出现的以谭嗣同、唐才常为代表的维新变法派人才群体;变法失败后以蔡锷、陈天华、程潜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人才群体。1916年至1919年间,青年毛泽东数次寓居岳麓书院半学斋,从事革命活动,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此后,大批岳麓师生投身于新民主主义革命事业中去,如蔡和森、邓中夏、何叔衡、李达、谢觉哉、周小舟等,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蔚起:蓬勃兴起。蔚,草木茂盛,茂盛,会聚,盛大。“蔚蔚,茂也。”——《广雅·释训》。

[6]安攘:攘,纷乱。安攘,意为治国平天下。

校歌释义:

《湖南大学校歌》以简洁典雅的文言文为词,以大气磅礴的旋律为曲,歌词内涵深远,旋律优美,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校歌由20世纪30年代三任湖南大学校长的著名教育家胡庶华先生作词,由中国著名音乐教育家、将西洋音乐传入中国第一人的萧友梅先生作曲。它是湖南大学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秉承“千年学府”传统、发展学校文化的结晶,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2245678901@qq.com删除!联系电话:13296555055。
搜索
打开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gxwhjdjt】,发送【101】获取验证码,输入获取到的验证码即可解锁复制功能,解锁之后可复制网站任意一篇文章,验证码每月更新一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