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简介
基本资料
建校时间:1896年
校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校园面积:470万平方米
一级学科博士点:27个
二级学科博士点:192个
硕士点:306个
本科专业:118个
师资:副教授级以上3217人
两院院士:8人
“长江学者”教授:16人
国家重点学科:15个
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
国家精品课程:9门
图书馆藏书量:539万册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九眼桥望江路29号
邮政编码:610064
主页:www.scu.edu.cn
江安校区水上报告厅
华西校区钟楼
院系设置
学校概况
历史沿革
四川大学由原四川大学、原成都科技大学、原华西医科大学三所全国重点大学合并组建而成。原四川大学的前身是创办于1896年的四川中西学堂,1931年定名为国立四川大学。至建国前夕,川大已成为拥有文、理、法、农、工、师范六个学院的的国立综合性大学。院系调整后,川大的工学院调出独立为成都工学院(1978年后改名为成都科技大学)。原华西医科大学的前身是1910年由英美基督教会组织创办的私立华西协合大学,是我国历史最悠久、实力最雄厚的医科院校之一。1993年11月,四川大学与成都科技大学合并为四川联合大学,1998年12月复更名为四川大学。2000年10月,四川大学和华西医科大学合并。
为纪念川大百年校庆时所铸的“世纪之光”铜鼎
西部地区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大学
四川大学是中国西部地区规模最大、学科覆盖面最广的综合性大学。学校设有30个学科型学院,学科覆盖了文、理、工、医、经、管、法、史、哲、农、教等11个门类,其中口腔医学、中文、历史、数学、材料、化工、轻纺、水电、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生物等是学校的传统优势学科。学校各校区图书馆总藏书量达539万册,并拥有国内高校仅有的综合性博物馆,珍藏文物4万余件、动植物标本60余万件。四川大学拥有高水平的科技与文化研究能力,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级工程中心及研究中心6个,部省级重点实验室和中心60个,国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4个,国家级临床研究基地4个,高等级附属医院4所。学校所属的四川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是全国高校6家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之一,该中心开发出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磷酸一铵生产技术并实施了产业化,经济效益巨大,成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典范。
各具风采的三大校区
学校所在地成都古称锦官城,位于有“天府之国”美誉的四川盆地,气候温润,物产丰富。成都同时也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武侯祠、杜甫草堂等名胜古迹点缀城中。四川大学在成都市区与市郊设有望江、华西和江安三个景色秀丽、风格独具的校区。望江校区是四川大学的本部,位于一环路与科华北路相交的繁华市区,却又闹中取静,因毗邻锦江之滨的望江楼而得名,在校学生以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学生为主;华西校区是原华西医科大学所在地,校园内飞阁流丹、花木葱茏,钟楼、教学楼等建于20世纪20年代的老建筑典雅精致,至今仍让人赞叹不已;江安校区是川大近年新建的校区,位于成都市郊,山水迤逦,风景如画,本科生将在这里完成前两年的学习。
体育馆(望江校区)
知名院系
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四川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前身是成都科技大学高分子材料系,由著名高分子材料科学家徐僖创办的全国第一个高分子化合物专业发展而来。1981年在全国首批获得高分子材料学科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学院现有高分子材料系、高分子加工工程系、医用高分子材料及人工器官系、高分子科学系等四个系,共有教授、研究员31人,其中中科院院士1人(徐僖)、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王琪、傅强)。有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和化学工程4个培养研究生的学科点,其中前3个学科为博士点,材料学为国家重点学科。设高分子材料与工程、高分子材料加工工程两个本科招生专业。学院建有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领域覆盖了聚合物结构与性能、合成与改性、制备与成型,以及新材料的开发应用等。
华西口腔医学院
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前身是华西协和大学牙科系,由加拿大牙医林则博士创办于1917年,是中国现代口腔医学的发源地,中国第一个牙科诊所也始建于此。80多年来,华西口腔医学院一直保持着在口腔医学领域的领先地位。在2004年教育部组织的高校一级学科评比中,四川大学的口腔医学名列全国第一。全院现设有口腔内科学、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修复学等十二个学科及教研室,共有教授及主任医师40人。具有口腔医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口腔临床医学为国家重点学科。拥有一所三级甲等附属医院和卫生部口腔生物医学工程重点实验室,先后承担国家“863”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8项。华西口腔医学院的本科招生分为口腔医学(七年本硕连读)、口腔医学(五年)、口腔修复工艺学(四年)三个专业。
数学学院
四川大学数学学院的历史可上溯到创立于1896年的四川中西学堂算学馆。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现已成为全国一流、西部地区实力最强的数学院系,是首批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全院有教授33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刘应明),“长江学者”教授3人(李安民、罗懋康、阮勇斌)。具有数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设有基础数学、应用数学、计算数学、概率论与数论、运筹学与控制等五个硕士、博士点。基础数学、应用数学两个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本科招生分数学类与数学基地班两大专业,其中数学类在入学一年半后按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三个方向划分专业。
四川大学博物馆。川大博物馆始建于1914年,是中国西南地区建立最早的博物馆,也是全国高校中唯一的一所综合性博物馆。馆藏文物4万余件。辟有石刻艺术陈列室、民俗学陈列室、道教历史文物陈列室等。
名师风采
刘应明(1940— ),福建福州人,四川大学数学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现任四川大学长江数学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主要研究拓扑学与不确定性数学处理,是我国上述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在经典拓扑研究与模糊数学领域的多元函数简单逼近问题上都有突破性成果。此外,对我国模糊技术的产业化也作出了重要贡献。2005年,刘应明教授被国际模糊系统协会授予模糊系统及相关学科领域的最高奖项——Fuzzy Fellow奖。
魏于全(1959— ),四川南江人,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1983年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1986年获医学硕士学位。1996年获日本京都大学医学院博士学位。现任华西医学中心人类疾病生物治疗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973项目“基因治疗的应用基础研究”首席科学家,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肿瘤生物治疗的研究。在免疫基因治疗的研究中,将主动免疫治疗与抗肿瘤血管治疗研究相结合,为肿瘤疫苗研究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相关技术的动物体实验已取得重要进展。
王玉忠(1961— ),山东威海人,四川大学化学学院教授。1982年毕业于山东纺织学院(现为青岛大学)化学纤维专业,1994年获成都科技大学高分子材料专业博士学位。曾在德国马普研究所和英国诺丁汉大学任访问学者。现任四川大学化学学院副院长,降解与阻燃高分子材料研究中心主任。承担了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和阻燃高分子材料领域的多项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在低成本可降解塑料、高效无卤阻燃剂以及阻燃材料的研究开发方面取得了一批创新成果,对于减少我国相关产业带来的环境污染有着重大意义。入选《科学中国人》2004年度人物。
江安校区栈桥
杰出校友
张曙光(1953— ),四川成都人,分子生物学家。1980年毕业于四川大学生物系,1988年获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生化及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现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高级研究员、生物医学工程中心副主任,四川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990年发现了第一个左旋Z—DNA结合蛋白质并克隆了它的基因,1993年“短肽自行聚集和自我互补”的发现被评为麻省理工学院25年以来最重要的15项科技成就之一。
阮勇斌(1963— ),数学家。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数学系,1985年获四川大学硕士学位,1991年获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学位。现任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教授,四川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阮勇斌在辛拓扑与量子上同调等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研究,被美国《数学评论》称为具有里程碑意义。他曾被邀请在1998年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上做45分钟报告。
宋永华(1964— ),四川巴中人,电力专家。1984年成都科技大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1989年获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博士学位。1991作为访问学者赴英国工作。1997年作为当时英国最年轻的工程教授任职于英国布鲁内尔大学,现任该校副校长。他在混合智能系统理论与IT应用、灵活交流输电系统控制等方面有重要贡献。2004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成为我国留英学者中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人。
数据统计
一级学科博士点(27个)
国家重点学科(15个)
宗教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门史、基础数学、应用数学、原子与分子物理、植物学、材料学、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皮革化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内科学(呼吸系病)、外科学(普外)、口腔临床医学。
国家精品课程(9门)
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8人,另聘有兼职院士16人)
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
- 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 高速水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