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简介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简称“广西民师院”,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是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由南宁师范大学对口支援。
学校前身是1939年创办的广西省立崇善师范学校,历经广西省立龙州师范学校、广西省龙州师范学校、南宁专区龙州师范学校、南宁地区第二师范学校、南宁师范专科学校、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阶段。2009年,学校被教育部正式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
截至2023年10月,学校校园占地总面积1141.44亩,校舍建筑总面积48.88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3亿元,馆藏纸质图书130多万册、电子图书约200万册;设有13个二级学院,开设49个本科专业;有教职工1200人,其中专任教师838人;全日制在校生2万人
历史沿革
- 广西省立龙州师范学校(1939-1949)
1938年8月,广西省政府颁布《广西国民基础教育师资培养方案》,将全省分为7个师范区,计划分区分期设置省立师范学校。
1939年,广西省政府要求平桂、百色、天保、龙州4个师范区各设1所省立师范学校。同年4月1日,广西省立龙州师范学校成立,校址设在崇善县(今崇左市江州区)。
1939年11月至1940年11月,日军第一次入侵广西期间,学校所有校舍校具全部被毁,被迫西迁至大新县下雷乡,与省立龙州初中合并,改为战地师范。
1941年1月,学校返回崇善县城原址复课。
1944年春至1945年8月,日军第二次侵桂期间.学校再次被迫搬迁到养利县(今大新县)办学。
抗日战争后,学校从养利回迁崇善。
1949年,学校因财力紧缺而难以维持,遂停止招生。
- 广西省龙州师范学校(1950-1958)
解放后,人民政府接管了学校。
1950年,广西省文教厅决定,中等师范学校每专区设1所,将广西省立养利简易师范学校、隆安简易师范学校与广西省立龙州师范学校合并,并改名为广西省龙州师范学校,迁址龙州。
-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专区龙州师范学校(1958-1969)
195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学校随之更名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专区龙州师范学校”。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被破坏.大批教师被调离,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散失严重。
1968年12月,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开始后,上级有关部门根据学校已没有在校生的情况,于1969年1月指示学校暂时停办,学校的教职员工并入龙州县革委会“斗批改学习班”。
- 南宁地区第二师范学校(1972-1978)
1972年4月,经上级批准,学校正式复办。同年11月,学校更名为“南宁地区第二师范学校”,直属南宁地区领导,以培养初中师资为目标。
从1972年开始至1976年,学校面向南宁、钦州两地区招收了6届工农兵学员共932人,先后开设了语英、数理、农化、文史、英地、中文、数学、化学等专业。
1977年,经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批准,学校从全国统一高考中录取大专班新生,设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6个专业,学制三年。
1978年8月,经共青团南宁地委批准,学校团委建立。
- 南宁师范专科学校、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1978-2009)
1978年12月,国务院批准以南宁地区第二师范学校为基础,创建南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校归属广西壮族自治区领导,核定设置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史地、文艺、体育9个专业,办学规模为900一1200人,面向全区招生。由此,学校正式开启了举办高等教育的新里程。
1994年3月11日,原国家教委调整学校名称,将“南宁师范专科学校”调整为“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2003年7月,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南宁地区第二民族师范学校并入学校,组建新的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12月,原南宁地区第二民族师范学校挂牌为“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崇左校区”。
2007年3月,学校崇左校区扩建工程(一期)开工建设。同年6月,学校在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获评优秀。
2008年12月,教育部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专家组到崇左市实地考察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申办情况。
2009年1月15日,在海南三亚召开的全国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大会上,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升本获得高票通过。
-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2009年3月26日,国家教育部下文,批准设立本科层次的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2013年4月,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整体搬迁至崇左校区,原龙州校区移交地方。
2016年,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评估。
2019年,在中国电视综合频道和CCTV高清频道主办的文艺演出展播讲评活动评选中,广西民族师范学院选送的《2019中国壮族三月三校园文化艺术节文艺节目》获优秀节目奖。
2021年9月,学校获批广西壮族自治区2021-2025年立项建设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硕士B类)。
2022年12月8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融媒体中心揭牌成立。
学校大门
办学条件
播报
编辑
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10月,学校有教职工1200人,其中专任教师838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302人,拥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817人。教师中有荣获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广西教学名师”“自治区优秀教师”、广西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工程人选、广西高校优秀人才资助计划人选、广西高校百名中青年学科带头人资助人选等各类人才称号。
类别 | 名单 |
广西教学名师 | 谭群瑛、易其顺 |
自治区优秀教师 | 苏洁梅 |
自治区级教师教育学科教学团队 | 边境地区物理教师培养教学团队 |
院系专业
截至2023年10月,学校设有13个二级学院,开设49个本科专业,学科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历史学、医学、农学十一大学科门类。
教学建设
- 质量工程
截至2023年10月,学校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自治区级优势特色专业11个;自治区一流本科课程6门;自治区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
类别 | 名称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汉语言文学、旅游管理 |
自治区级优势特色专业立项建设专业 | 旅游管理、环境设计、制药工程、越南语、化学工程与工艺、物理学、汉语言文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小学教育、跨境商贸与物流专业群 |
广西本科高校特色专业 | 制药工程、汉语言文学、小学教育、国际经济与贸易 |
自治区级精品视频公开课 | 《大学生的形象塑造与礼仪修养》、《食品安全学》 |
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 | 《人力资源管理综合实训》、《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旅游策划学》、《国际贸易实务》、《英语口语I》 |
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制药工程、物理学、国际经济与贸易、汉语言文学、思想政治教育、体育教育、英语、生物科学、电子信息工程、财务管理、音乐学 |
参考资料来源: |
- 教学成果
2017年,学校共获广西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10项,其中一等奖2项(主持完成1项、合作完成1项)、二等奖3项(主持完成1项、合作完成2项)、三等奖5项(主持完成5项)。 2018年,学校一项目获2017年广西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
学科建设
截至2023年10月,学院拥有广西高校优势特色重点学科1个,广西高校重点培育学科2个;自治区民族院校特色学科5个;自治区新增硕士授权点立项建设学科3个。
类别 | 名称 |
广西重点培育学科 | 数学、旅游管理 |
广西高校优势特色重点学科 | 应用化学 |
广西高校重点学科 | 应用化学 |
自治区民族院校特色学科 | 少数民族体育、少数民族艺术、民俗学(含中国民间文学)、壮汉双语教育 |
新增硕士授权点立项建设学科 | 民族学、教育、旅游管理、材料与化工、生物与医药 |
科研机构
截至2023年10月,学校建有“左江流域民族文化研究中心”“广西边境民族教育研究中心”“广西锰资源高值化利用重点实验室”“广西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桂西南特色植物资源化学重点实验室”“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基地”等自治区高校重点实验室、重点研究基地及“崇左市锰资源综合利用技术重点实验室”“崇左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技项目基地”。
科研成果
截至2023年10月,升本以来,学校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5项,国家出版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120多项,厅局级项目590多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7项。
学术资源
- 馆藏资源
截至2023年5月,学校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130多万册、电子图书约200万册、电子期刊95万册,开通使用了同方知网、超星数字图书馆等40多种数据库,建立了自动化检索系统。
- 学术刊物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创刊于1983年,是由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主管主办的综合性期刊,1998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国内外公开发行。该学报主要刊登民族民俗学、文学、语言学、艺术、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方向的研究性论文。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是“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入网期刊。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评价数据统计源期刊》收录。该学报为中国全国首届《CAJ—CD》执行优秀期刊,第五届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广西高校学报优秀期刊。
合作交流
截至2023年10月,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利用地处“一带一路”有机衔接重要门户前沿窗口的区位优势,组团参加东盟广西国际教育展,与老挝甘蒙省他曲市、泰国庄甲盛皇家大学、泰国曼谷北部大学、泰国南邦皇家大学、泰国清迈皇家大学、泰国巴吞他尼大学、越南海防大学、越南东方大学、柬埔寨国家管理大学、韩国建阳大学、马来西亚拉曼理工大学、马来西亚玛拉工艺大学、澳大利亚斯文本科技大学沙捞越校区等30多所(家)境外高校建立校际合作关系,互派留学生,共同培养双创人才和创建课程,实践与国际课程助力双创人才培养与国际水平接轨。现有越南、泰国、柬埔寨、老挝、约旦等国家短长期留学生140多名。与华南师范大学、广西大学等国内多所高校签订了合作帮扶协议,在教师教育、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广泛合作。
文化传统
- 校徽
学校徽志为圆形,由学校名称、符号和图案组成。学校名称“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中文手写字体采自邓小平手稿集字。
- 校庆徽标
该徽标图形以主题数字“80”为主视觉,用铜鼓上的“翔鹭纹”为主要设计元素进行重构组合而成。8字由翔鹭的头部和翅膀构成,寓意着“民师院在各级领导带领下‘乘风破浪、展翅高飞’”。0字由翔鹭纹的尾部和壮锦结合构成,寓意着“一批又一批的民师学子‘继往开来,奋斗不息’”。
整个徽标由“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手写体校名和“1939——2019”发展历程纪念年号组成的基座稳稳托起,寓意80年既是里程碑,更是新起点。整体色彩由校徽的赭红色、花山壁画的鲜红色以及代表辉煌和希望的金黄色构成。寓意学校扎根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传承民族优秀传统,弘扬红色革命精神,创造辉煌业绩,憧憬美好未来。
- 校训
进德修业、崇学善成
所获荣誉
时间 | 授予单位 | 授予称号 |
2021年9月2日 | 国家体育总局 | 2017-2020年度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