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简介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Guizhou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位于贵州省毕节市,是贵州省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
学校创建于1938年,历经贵州省立毕节师范学校、毕节半耕半读师范学校、毕节师范专科学校等时期。1993年,教育部定名为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5年3月,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与毕节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毕节学院,成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201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毕节学院更名为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
截至2022年5月,学校占地面积1100余亩,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超过1.29亿,纸质图书115万册,中外文数据电子资源平台10个;设有15个教学院、开设47个本科专业;有教职工870人,全日制本科学生12000余人
历史沿革
中华民国二十年(1931年),毕节县立初级中学创建。
中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毕节县立初级中学更名为贵州省立毕节师范学校。
1950年,贵州省立毕节师范学校更名毕节师范学校。
1958年,毕节师范专科学校创建(合署)。
1961年,贵州省毕节民族师范学校并入毕节师范学校。
1953年,贵阳民族师范学校创建。
1958年,贵阳民族师范学校更名贵州省毕节民族师范学校。
1962年,毕节师范专科学校改建毕节中学教师进修学校。
1975年,毕节师范学校升格毕节地区五七师范大学。
1978年,毕节地区五七师范大学改建贵阳师范学院(毕节大专班)。
1981年,贵阳师范学院(毕节大专班)升格为毕节师范专科学校。
1993年,毕节师范专科学校更名为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1980年,毕节三中更名为贵州省毕节师范学校。
2005年,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节教育学院、毕节师范学校合并升格为毕节学院。
2012年,教育部决定增加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对口支援毕节学院。
2014年5月23日,毕节学院更名为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
2018年6月,毕节首个院士工作站在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授牌成立。
2019年8月,学院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院系专业
截至2022年5月,学校设有15个教学院、开设47个本科专业,学科门类涵盖工学、理学、教育学、文学、管理学、艺术学等7个学科。
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5月,学校有教职工889人,汇聚了一支由全国优秀教师、省管专家、省级学术带头人、省级教学名师、省级优秀教师、市管专家和教授、博士等为代表的高素质人才团队。
学科建设
截至2023年5月,学校拥有省级区域一流建设培育学科1个、省级特色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省级重点支持学科4个及省级一流本科专业10个
类别 | 名称 |
贵州省区域内一流建设培育学科 | 生态学 |
省级重点学科 | 生态学、特殊教育学 |
省级特色重点学科 | 应用化学 |
省级重点支持学科 | 逻辑学、采矿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 |
(表格内容资料来源:
教学建设
截至2022年5月,学校拥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省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综合改革专业6个,省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有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产学研基地2个;获批教育部新工科建设项目2项,新文科建设项目1项,省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项目5项、有省级一流课程4门,一流平台1个,一流教学管理团队1个、省级本科教学质量工程改革项目100余项,省级教学成果奖9项;省级教学团队2个。
类别 | 名称 |
省级特色专业 | 应用化学 |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 | 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 |
省级精品课程 | 复变函数论、无机化学 |
科研机构
截至2023年5月,学校建有贵州省重点实验室1个、大学科技园1个、省级众创空间1个、省级高校特色重点实验室4个、省市共建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工程中心4个、省级人文社科示范基地1个、省级科普示范基地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产学研基地2个、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中心3个、毕节市人力资源产业园贵工程园区等平台
类别 | 名称 |
省教育厅特色重点实验室 | 应用化学重点实验室 |
省级工程中心 | 毕节学院化学化工技术开发中心 |
(表格内容资料来源:
序号 | 机构名称 | 所属部门 | 成立时间 |
1 | 夜郎文化研究所 | 毕节学院 | 2003年 |
2 | 毕节学院岩溶山区生态建设研究所 | 毕节试验区研究院 | 2005年 |
3 | 毕节学院毕节试验区研究院 | 毕节学院 | 2006年 |
4 | 毕节学院彝学研究院 | 毕节学院 | 2006年 |
5 | 黔西北民族艺术研究所 | 美术学院 | 2006年 |
6 | 毕节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研究所 |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 2006年 |
7 | 毕节学院黔西北民族民俗文化研究所 | 人文学院 | 2006年 |
8 | 毕节学院逻辑与文化研究中心 | 毕节学院 | 2007年 |
9 | 毕节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 | 毕节学院 | 2007年 |
10 | 毕节学院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所 | 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 | 2008年 |
11 | 毕节学院循环经济研究院 | 毕节行署、贵州大学 | 2008年 |
12 | 黔西北民族工艺服饰研究所 | 美术学院 | 2008年 |
13 | 毕节学院草地生态研究所 | 毕节试验区研究院 | 2010年 |
14 | 毕节学院毕节试验区经济发展研究所 | 毕节试验区研究院 | 2010年 |
科研成果
2011年,全校发表学术论文325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72篇,SCIE、EI、ISTP、CSCD、CPCI-SSH收录人大复印资料共35篇;出版专著11部、成果获奖15项。2013年学校共获得各级各类项目立项115项。
截至2022年5月,学校承担了50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22年5月,学校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115万册,中外文数据电子资源平台10个期刊700余种,内容包括领袖著作、哲学、法律法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图书,并拥有《大定府志》、《贵州通志》、《明实录》、《四库全书》、《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彝文古籍图书等珍贵文献;有包括清华同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数据库,《中国大百科全书》电子光盘、《四库全书》电子光盘等电子文献近千种,基本形成与学院办学宗旨、办学特色相适应的能够满足学院师生教学科研需要的有本校特色的馆藏文献资源体系。
学术期刊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创刊于1983年,原名为《毕节师专学报》,1999年公开出版,是毕节地区惟一一家公开出版的刊物。1998年更名为《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更名为《毕节学院学报》,2014年《毕节学院学报》更名为《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2015年,由月刊改为双月刊。
![]() |
![]() |
![]() |
![]() |
![]() |
![]() |
校徽
校徽释义:
校徽标志以“蜂巢”为设计理念,结合螺母、化学分子、冰晶等六边形结构,将工程的“工”字、贵工程字母“g”“G”“C”巧妙融合于标志图形中,用简练的直线和面状分割构成寓意深刻的图形。
通过蜂巢结构象征建筑工程、以螺栓象征机械工程,以分子结构象征化学工程……,把工程的主要特征予以突显;在正六边形内变化组合出汉字“工”,直观表达“工程”之意;造型结构结合字母“g”“G”“C”,表达“贵工程”名称略语;图形结构特征与太极图形相似,蕴含万物互相转化、相对统一;循环相生、互动共生的哲学内涵;上下箭头及立体空间象征天、地、东西南北四方,构成完美“六合”①之意象。标志象轮船的锚,寓意沉着、厚重,夯实根基;向上的箭头,寓意贵工程欣欣向荣、发展创新,以及“艰苦创业、不断进取”的办学精神。打开的书本以及笔尖造型,象征知识、学习,突出学校特征;标志形似现代建筑,具空间感,突出“工程”印象。开放性的空间,体现贵工程开放式的思维理念。
采用海天蓝和麦田黄两种色彩搭配,动静相宜,突出睿智、理性、宽广、活泼等特点。
标志把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的基本要素以简练、独特的图形展现,整体造型沉稳、和谐。准确传达地域、工程和知识等特征信息,蕴含深厚文化内涵,集中展现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的良好形象。
校训
明德笃学、弘毅力行
- 校训释义
“明德笃学弘毅力行”是对毕节学院办学理念的高度概括,体现学校的办学方针,培养目标,又体现教师治学和学生学习的应有态度,不仅言简意赅,而且寓意深刻,富有哲理。八字校训既独立成意,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浑然一体,涵盖了教育思想、治学精神、品格修养等方面。同时,校训与毕节学院“艰苦创业、不断进取”的办学精神和“坚定信念、艰苦创业、求实进取、无私奉献”的毕节试验区精神的紧密结合。
- 校训解读
明德,就是要明晓事理,涵养品行。语出《礼记·大学》,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大学精神的精华。“德”为一切之根本,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体现。“明德”不仅要修个人之身,养个人之德,还要心怀天下。
笃学,“笃”,一心一意、坚持不懈;“笃学”,专心好学。语出《三国志·吴志》。寓意学生敏而好学,博闻强识;教师诲人不倦,刻苦钻研,为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弘毅,“弘”为宽广;“毅”为强忍,有毅力,志坚不拔,持之以恒。语出《论语·泰伯》。“弘毅”指宽宏坚毅。抱负远大,意志坚强,是师生为人、为学、为事的基本精神追求和人格力量,是成就事业的根本保证。寓意学校在70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广大师生“艰苦创业、不断进取”的信心和勇气。
力行,意为努力实践,竭力而行。语出《礼记·中庸》。意为在求学向善的过程中不仅要专心好学,还要尽力践行。“力行”是学的结果,就是要努力实践,学以致用,做到知行合一。“力行”就是全力以赴去实现愿景的自觉行为。体现了地方高校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应用型高素质专门人才,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
明德笃学,弘毅力行,秉承“艰苦创业、不断进取”的办学传统,用以教导师生注重品德修养、具有刚强的意志力、敏而好学、刻苦钻研、不断实践、知行合一,努力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有用之才。
校歌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校歌》
1939年杨友群作词,汪秋逸作曲
毕节的土地连锁川滇,毕节的民风诚朴勇敢,我们毕师的同学一个个要做顶天立地的英雄汉。
听太平洋的波浪汹涌澎湃,看大陆上莫测的风云变幻。
五千年的历史责任正担在我们双肩,莫退后、莫退后、退后就是灭亡,要胜利只有向前、向前、向前、向前!
建立青年的新中国,我们是中国的新青年,中国的新青年,中国的新青年!
学校荣誉
时间 | 荣誉 |
2019年8月5日 | 2019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
2020年12月25日 | 无偿献血促进奖 |
2022年4月 | 2022年“贵州省五四红旗团支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