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文理学院简介
兰州文理学院(Lanzhou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位于甘肃省兰州市,是甘肃省属普通本科院校,甘肃省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院校,文旅部非遗传承人群研修基地,入选高等学校产教融合创新实验项目,数据中国“百校工程”。
学校其前身为1950年创立的甘肃教育学院和1985年创办的甘肃联合大学,2001年7月两校合并组建新的甘肃联合大学;2011年甘肃省艺术学校并入;2013年4月,在甘肃联合大学基础上建立兰州文理学院。
截至2023年6月,学校校园占地面积13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7700万元,图书馆藏书100余万册;设有14个教学单位,开设41个本科专业;有教职工898人,其中专任教师655人,有11500余名学生,其中本科生10100余名,留学生19名
前身追溯
- 原甘肃教育学院
原甘肃教育学院是于1962年由先后创建于1950 年、1956年的兰州工农速成中学暨甘肃师范专科学校改建的师范类成人本科院校。
1950年5月,创办兰州工农速成中学。
1955年7月,甘肃省教育厅决定,西北师范学院工农速成中学并入兰州工农速成中学。
1956年9月,在兰州工农速成中学设立甘肃五年制师范专科学校。
1958年8月,兰州工农速成中学改为兰州工农中学(普通中学),与甘肃五年制师范专科学校“二校一体”。
1958年,甘肃五年制师范专科学校定名为兰州师范专科学校。
1959年10月,兰州师范专科学校更名为甘肃师范专科学校。
1961年7月,兰州工农中学停办,甘肃师范专科学校独立发展。
1962年3月,中共甘肃省委决定,甘肃师范专科学校改建为甘肃教育学院。
至2001年,已形成完整的高等师范本科教育体系,全省493所全日制完全中学校长出自其门。
- 原甘肃联合大学
1985年5月,甘肃省人民政府决定成立了甘肃联合大学。
1987年5月,甘肃联合大学设立师范部。
1988年8月,完成由联合办学向自主办学转变。
2001年,学校设有16个师范类专业和14个应用型专科专业。
合并发展
- 甘肃联合大学
2001年7月,原甘肃教育学院、原甘肃联合大学合并,组建新的甘肃联合大学(专科)。
2011年,甘肃省艺术学校划归甘肃联合大学管理。
- 兰州文理学院
2013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在甘肃联合大学基础上正式建立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兰州文理学院。
2015年7月,学校被确定为甘肃省首批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发展试点院校。
2020年9月,兰州文理学院建校70周年庆祝大会隆重举行。甘肃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林铎出席庆祝大会,并为优秀教师代表颁奖。
院系专业
截至2023年6月,学校设有14个教学单位,开设41个本科专业,学科专业涵盖文学、工学、艺术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理学等8个学科门类。
学院 | 本科专业 |
兰州文理学院文学院 | 汉语言文学、戏剧影视文学、文化产业管理 |
兰州文理学院新闻传播学院 | 新闻学、广播电视学、数字出版、播音与主持艺术 |
兰州文理学院旅游学院 | 旅游管理、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酒店管理 |
兰州文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 财务管理、投资学、资产评估 |
兰州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 思想政治教育 |
兰州文理学院数字媒体学院 | 数字媒体技术、数字媒体艺术、软件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
兰州文理学院传媒工程学院 | 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舞台工程与技术)、广播电视工程、通信工程 |
兰州文理学院化工学院 | 应用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 |
兰州文理学院教育学院 | 数学与应用数学、学前教育 |
兰州文理学院外语学院 | 翻译 |
兰州文理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 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戏剧影视美术设计、绘画 |
兰州文理学院音乐舞蹈学院 | 音乐表演、音乐表演(航空乘务)、舞蹈表演、表演 |
兰州文理学院社会体育学院 |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
兰州文理学院艺术职业学院(甘肃省艺术学校) | – |
参考资料: |
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6月,学校现有教职工898人,其中专任教师655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316人,占专任教师的48.24%,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的83.35%。学校实施雁苑人才工程,外引内培结合,引进一批高学历、高职称优秀人才;聘请国家工艺美术大师、著名书画家、著名作家、戏曲“梅花奖”得主等14位行业领军人才为驻校专家,聘请了100余名各行业、各学科的高层次优秀人才担任特聘教授。2020年以来,教师队伍屡获殊荣,有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三八红旗手”1人,全国体育事业突出贡献奖1人,教育部新一届教指委委员2人,全省“十大陇人骄子”1人,省领军、“四个一批”专家等各类省级荣誉称号获得者49人。
教学建设
- 质量工程
截至2023年6月,学校有5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8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4门课程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美学、大学生礼仪素养与魅力提升等21门课程获批省级一流课程。
类别 | 名称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环境设计 、新闻学、数字媒体技术、旅游管理、视觉传达设计 |
国家级线下一流本科课程 | 二维设计基础 |
国家级精品课程 | 图形设计 |
教育部重点建设专业 | 环艺设计 |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汉语言文学、新闻学、应用化学、数字媒体技术、旅游管理、环境设计、音乐表演、电子信息与工程 |
省级特色专业 | 心理咨询、语文教育 |
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 电路分析、旅游学概、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甘肃文化遗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旅游市场营销 |
省级精品课程 | 甘肃民间美术、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赏析、人力资源开发、无机化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用电子商务、翻译实务、教育学、中国音乐史与欣赏、图形设计 |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建) | 化学化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文科综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 教学成果
2014年官网显示,近年来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用友杯”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暨沙盘模拟经营大赛、“金蝶杯”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口语大赛等技能大赛中屡创佳绩,先后荣获国家级奖50余项、省部级奖160余项。
学科建设
截至2023年6月,学校有3个省级重点学科。
类别 | 名称 |
省级重点学科 | 汉语言文学、旅游管理、应用化学 |
科研机构
截至2023年6月,学校建有甘肃省全域旅游协同创新中心、甘肃省戏曲人才培养与舞台剧目开发2011协同创新中心、西北民族文化与旅游发展研究中心、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甘肃省动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5个省级科研平台,设有甘肃旅游智库秘书处、帕米尔智库、兰州文理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智库等3个文化和旅游战略智库,建有甘肃省乡村旅游创新研究团队等7个科研创新团队,获批中国科协学风传承建设示范基地1个。
类别 | 名称 |
省级科研平台 | 甘肃省戏曲人才培养与舞台剧目开发2011协同创新中心、甘肃省全域旅游协同创新中心、甘肃省动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西北民族文化与旅游发展研究中心、中塔文化研究与交流中心、化工新材料重点实验室 |
文化和旅游战略智库 | 甘肃旅游智库秘书处、帕米尔智库、兰州文理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智库 |
科研成果
截至2023年6月,近年来,学校教师完成厅(局)级以上科研项目570余项,其中国家级、省部级项目16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400余篇。获得厅局级以上科研奖励70余项,其中省部级以上奖励30余项,1项作品获得国家档案局优秀成果奖,7项作品获甘肃省文学艺术最高奖“敦煌文艺奖”, 21项作品获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项作品获得甘肃省广播影视奖。
学术资源
- 馆藏资源
截至2019年9月,兰州文理学院图书馆馆舍面积21595平方米,阅览座位1650个,设有5个借阅区、5个阅览室、2个自习室、1个研讨交流室、1个文库。每周服务时间92小时。馆藏纸质图书123.77万册,生均图书108.76册,订购纸质期刊393种,电子期刊5922种,电子图书70.3万册,购买了“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新东方多媒体学习库”、“超星电子图书”、“笔杆创新与写作平台数据库”、“百度文库”、“库客数字音乐图书馆”、“鼎秀古籍全文检索平台”、“敦煌文化多媒体资源服务平台”等多个数据库。
- 学术期刊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是由甘肃省教育厅主管、兰州文理学院主办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创刊于1985年,为双月刊,单月10日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被《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在《万方数据—中国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2003年获首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评价数据库规范》执行优秀奖。主要刊登数学、计算机科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体育学等学科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教学研究等方面的论文。
合作交流
截至2023年6月,学校坚持开放发展战略,主动服务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新疆、浙江多个地市、省内各市州开展战略合作;与中国传媒大学签订了对口支援协议,与兰州大学签订了支持我校转型发展协议,与陕西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同济大学等学校开展多方面合作交流;与塔吉克斯坦、乌克兰、阿塞拜疆、伊朗、韩国等国家的10余所高校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领域开展合作交流,在塔吉克斯坦设立了中国文化交流中心,学生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乌克兰、亚美尼亚等国家大学留学。
形象标识
- 校徽
校徽正中字母U代表大学,圆圈中图像整体寓意黄河,外形与兰州的“州”字相似,代表学院扎根黄河之城兰州。
![]() |
![]() |
精神文化
- 校训
明德强能 励志笃行
兰州文理学院校训由兰州文理学院兼职教授余秋雨先生题写。
明德:增进自己的德行,明明白白做人,
强能:提高自己的能力,
励志笃行:要求人有自己的志向并磨练意志为此努力奋斗 。
由兰州文理学院申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本科专业获批设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