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学院简介
昆明学院(Kunming University)简称“昆院”,位于云南省昆明市,是经教育部批准建立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入选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云南省应用型整体转型试点高校、云南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院校,为云南省应用型高校联盟理事长单位,全国新建本科院校联盟、全国地方院校教师教育联盟、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师教育联盟成员单位。
学校前身是1980年5月建立的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1984年3月建立的昆明大学,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在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昆明大学合并的基础上,建立昆明学院。2009年7月,昆明市农业学校、昆明市卫生学校并入昆明学院。
截至2022年2月,学院总占地面积2439.18亩,馆藏图书349.9万册;设有20个教学单位,开设65个本科专业;拥有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有教职工1554人,其中专任教师1123人;全日制在校生21991人。
学校前身
- 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1978年8月,经云南省教育厅批准,以昆明市教师进修学校的名义筹建昆明师范专科学校。
1980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昆明市师范专科学校,1981年4月中共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委员会成立。
1998年12月18日,原昆明教育学院(筹)与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合并。
2001年1月5日,昆明师范学校和昆明幼儿师范学校一起并入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本部地址昆师路。原昆明师范学校小麦溪校园成为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北校区继续办学。 [3]
昆明师范学校
1905年,云南高等学堂设师范部,招生6个班180人。
1907年,云南省将高等学堂改为云南省两级师范学堂,内设优级师范选科和初级简易科。
1912年,云南省将“两级师范学堂”和优级师范、初级师范、单级小学教员讲习所、临时小学校教员养成所并为一校,取名为“云南省会师范学校”,校址由五华山迁至光华街云贵总督署(制台衙门),即今抗战胜利纪念堂(原人民胜利堂)位置。
1917年,学校改名为云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随后,云南省立第六师范学校、云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先后并入云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1930年,云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更名为云南省立昆华师范学校。
1935年,学校迁址至潘家湾老昆华医院及胜因寺旧址。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1940年,学校先后疏散至晋宁金山寺和宜良汤池坚持上课,后迁回昆明。
1941年,省立昆华艺术师范学校(该校为1936年由云南省两级师范学堂部分资源改建而成)并入省立昆华师范学校.
1946年,省立昆华体育师范学校、省立虹山师范学校(该校前身为原小坝女子简易师范学校)两校并入省立昆华师范学校,校址仍在潘家湾。
1950年,云南省立昆华师范学校与省立昆华女子师范学校、昆明县立师范学校合并,组建命名为昆明师范学校,由省文教厅直接领导。校址潘家湾,为省属中等职业师范学校。
1956年,昆明成立第二师范学校,昆明师范学校更名为昆明第一师范学校。
1955年,昆明民族师范学校成立。同年,昆明第二师范学校成立,昆明师范学校更名为昆明第一师范学校
1961年,昆明第一师范学校、昆明第二师范学校、昆明民族师范学校合并,恢复昆明师范学校校名,迁至昆明北郊小麦溪昆明民族师范学校校址。
1966年“文革”开始,学校办学受到严重影响,先是停课,1969年底一度奉命停办。
1982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学校合作,成立“云南省少数民族小学教师培训中心”。
1983年,学校改三年制为四年制。
昆明幼儿师范学校
1980年7月,以昆明师范学校两个班为基础组建昆明幼儿师范学校,为三年制中等师范学校。
- 昆明大学
昆明大学
1984年3月,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昆明大学正式成立,借用昆明市电视中专校舍授课和办公。8月开学,共招收四个专业147名学生。
2003年2月,经云南省教育厅和昆明市政府批准,原昆明市轻工业学校、昆明市城乡建设学校、昆明市立信会计学校与昆明大学合并。
昆明市轻工业学校
1979年,昆明市轻工业学校创建。
昆明市城乡建设学校
1987年,经省教育厅批准,昆明市城乡建设学校创建。
昆明市立信会计学校
1987年,昆明立信会计学校创建。
- 昆明市卫生学校
1953年,昆明市卫生学校、昆明市医学专科学校创建。
1959年,昆明市卫生学校、昆明市医学专科学校停办。
1972年,昆明市卫生学校复校。
1999年,学校被省政府认定为“省、部级重点中专学校”.
2004年4月,学校被国家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
- 昆明市农业学校
1958年,经昆明市人民政府和云南省教育厅批准,昆明市农业学校创建。
1985年,昆明市农牧学校创建。
2004年,昆明市委、市政府决定将原昆明市农业学校、昆明市农牧学校、昆明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合并,组建成新的昆明市农业学校。4月,学校被国家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级重点中专。
合并建校
2004年5月,教育部同意在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与昆明大学合并的基础上筹建昆明学院,筹建期间可试办本科专业。同年,昆明学院(筹)开始在云南省招收首届4个专业的本科学生。
2007年3月,教育部同意正式建立昆明学院。
2009年2月,经云南省政府批示同意,将云南大学洋浦校区有偿划拨给昆明学院。9月,昆明市农业学校、昆明市卫生学校并入昆明学院,成立昆明学院医学院和昆明学院农学院,同时昆明市农业学校、昆明市卫生学校的牌子仍继续保留。
2010年7月,昆明学院整体搬迁至昆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浦新路2号洋浦新校园(原云南大学洋浦校区)办学。
2012年,昆明学院高质量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
2014年,昆明学院被列为云南省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试点高校。
2016年5月,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甘美国际医院正式成为昆明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2017年,昆明学院成为云南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院校。5月,昆明学院被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评定为全国第三批计算机类专业系统能力培养试点高校。8月,昆明学院附属经开学校建成招生。
2018年1月,昆明学院新增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同年,成为云南省应用型高校联盟首届理事长单位。3月,昆明学院附属宜良医院揭牌成立。6月,昆明学院附属呈贡医院正式揭牌成立。
2020年1月,昆明学院亚洲烹饪艺术学院挂牌成立。
2021年4月,昆明学院聂耳音乐学院揭牌成立。 12月,成功入选省级立项建设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2023年6月21日,加入云南省高等学校女子足球发展联盟并担任首届联盟理事会成员。
师资力量
截至2022年2月,学校有教职工1554人,其中专任教师1123人。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52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317人;双师双能型和具有工程、行业背景教师251人。专任教师中有云岭教学名师、高校教学名师、优秀教师等6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和“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人;云南省“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计划”人才28人,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9人;昆明市“春城计划”人才18人,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20人。
类别 | 名单 |
云岭教学名师 | 罗蓉 |
云南省高校教学名师 | 尹相如、王昆建、孙丘克、窦志萍、孙学强、马银海、博斌、徐裕光、詹七一、莫南明、王荔、郭丽红 |
云南省级名师工作室 | 尹相如名师工作室、窦志萍名师工作室、孙学强名师工作室、博斌名师工作室、马银海名师工作室、詹七一名师工作室、莫南明名师工作室、王荔名师工作室 |
云南省级教学团队 | 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方向)教学团队(2009年,窦志萍)、师范类专业公共教育学科课程教学团队(2010年,罗明东)、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团队(2011年,詹七一)、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教学团队(2012年,毕涛)、基础化学教学团队(2013年,马银海) |
院系专业
截至2022年2月,学校设有20个教学单位,开设65个本科专业,学科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11个学科门类。
教学建设
- 质量工程
截至2022年2月,学校有国家特色专业1个,省部级优势专业31个,云南省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建设2个,云南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个,云南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3个,共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8个,一流专业建设点数占招生专业的48% ,有云南省级一流课程5门,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14门,云南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4门,云南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4门;有云南省级特色专业4个,云南省重点建设示范专业3个,云南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有云南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云南省级教学示范中心4个。
类别 | 名称 |
国家级特色专业 | 汉语言文学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学前教育、物理学、酒店管理、汉语言文学、音乐学 |
国家级精品课程 | 写作、模拟导游 |
云南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 | 国际经济学、旅游学概论、农业生态学、西方文化概论 |
云南省级精品课程 | 模拟导游、写作、酒水服务与酒吧管理、儿童文学、前厅管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教育学(公共课)、连锁物流、工程测量、大学计算机基础、混凝土结构设计及原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
云南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 | 教育学、网络写作、工程测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
云南省级特色专业 | 汉语言文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国际经济与贸易、财务管理、旅游管理 |
云南省级重点建设示范专业 | 机电一体化技术、房地产经营与估价、酒店管理 |
云南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数学与应用数学、化学、土木工程、护理学、财务管理、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体育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特殊教育、烹饪与营养教育、舞蹈学、工程造价、物联网工程、应用统计学、小学教育、旅游管理、水利水电工程 |
云南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 旅游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新建本科院校“整合连贯型”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食品与药品检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
云南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 城市轨道交通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
云南省级教学示范中心 | 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先进制造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
云南省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建设 | 都市农业重点专业群、化学工程与工艺 |
云南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 土木工程(建筑工程方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先进制造技术方向) |
云南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 汉语言文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国际经济与贸易 |
云南省级一流课程 | 固体物理、化工原理A(2)研、有机化学、基础会计、拉丁舞 |
- 教学成果
2020-2021学年,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获奖430项,其中获得国家级奖108项,省部级奖322项;参加各类文体比赛项目获奖156项,其中获得国家级奖24项,省部级奖132项。学院获2018年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第四单位)1项,云南省第八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第一单位)。
学科建设
截至2022年2月,学校有重点建设的一级学科9个,其中“十二五”省级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重点建设学科5个,“十二五”省级优势特色重点建设学科2个,设有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8个专业硕士学位点
类别 | 名称 |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 中国语言文学、物理学、数学 |
专业硕士学位点 | 农业、材料与化工、国际商务、教育、体育、电子信息、生物与医药、旅游管理 |
省级立项建设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 物理学 |
省级立项建设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 马克思主义、中国史、化学、生物学、软件工程 |
省级立项建设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 翻译、机械、土木水利、护理、艺术 |
“十二五”省级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重点建设学科 | 教育学、应用经济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中国语言文学、数学 |
“十二五”省级优势特色重点建设学科 | 控制科学与工程、生态学(培育) |
科研机构
截至2022年2月,学校获云南省重点实验室1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高校重点实验室4个、高校科技创新团队3个、高校工程研究中心1个,市级重点实验室2个,市厅级科技创新团队2个,智库1个,区域性地方研究院(中心)4个,“昆明市河湖生态健康评估与修复领域—张全兴院士工作站”成为学校高水平标志性科研平台。
类别 | 名称 |
国家示范院士专家工作站 | 滇池保护与治理院士专家工作站 |
中国智库索引来源智库 | 昆明科学发展研究院 |
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 滇池(湖泊)流域生态文化研究基地 |
云南省高校智库 | 昆明科学发展研究院 |
云南省重点实验室 | 云南省金属有机分子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 |
云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 云南省高校有机光电子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云南省高校食品安全检测技术重点实验室 |
云南省公共科技服务平台 | 云南省呼吸系统疾病防治公共科技服务平台 |
云南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 | 云南省高校都市型现代农业工程研究中心 |
云南省工程中心 | 云南省塑料薄膜制品技术研究工程中心 |
其他科研平台 | 云南省儿童早期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云南省干细胞技术应用研究中心、昆明滇池(湖泊)污染防治合作研究中心、昆明南亚东南亚合作战略研究院、昆明物联网及泛在工程研究中心 |
科研成果
“十三五”期间,学校新增国家级项目52项,省部级项目229项。五年科研总经费达27466.18万元。省级科技三大奖取得突破,获得三等奖2项,参与获得一等奖1项。新增三大检索、CSSCI收录论文493篇,专利301项。
学术资源
- 馆藏资源
根据2023年3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昆明学院图书馆有馆藏图书349.2万册,其中纸质图书232万册,电子图书117.2万册;纸质中文期刊843种。有中国知网、维普等110余个可用的中外文数据库,“古籍室”藏有古籍和民国图书1万余册;“特藏室”藏有1万余册珍贵文献。
校内设有滇池流域生态文化博物馆,由1个主题馆+8个分馆+1个信息平台+2个生态体验区组成,为云南省科普教育基地、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昆明市环境教育基地。
- 学术期刊
《昆明学院学报》曾获全国优秀学报一等奖、全国高校优秀学报、云南省优秀社科期刊等奖项和称号。学报于2009年和2012年连续两届获得了云南省新闻出版局颁发的云南优秀期刊奖;2010年和2014年连续两次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同时《儿童文学研究》专栏还获得了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奖;此外2009年还获得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质量奖。学报办有《儿童文学研究》《边疆治理研究》《环境史》《明代文学研究》《特殊教育研究》《茶叶研究》《烟草研究》等特色栏目。
《旅游研究》为云南省教育厅主管、昆明学院主办的学术刊物。主要刊登反映旅游学科最新研究成果,旅游学与相邻学科的综合研究进展,旅游学各分支学科研究的前沿理论,特别是与云南旅游发展密切相关并有较大应用价值的旅游学科论文,期刊为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和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西南学刊》由云南省昆明学院主管,云南省昆明学院人文学院与云南省昆明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每年出版两期,于六、十二月出版。《西南学刊》以西南地区的文学和文化为研究对象。开设的栏目有:文化昆明、西南视角、西南文化研究、西南文学研究、西南艺术研究、西南历史研究、西南语言研究、昆明作家影响力研究等。
合作交流
截至2022年2月,学校面向29个国家开展多层次留学生教育,先后与南京大学、兰州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多所大学签订合作协议,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昆明片区管委会三方合作共建云南省首个自贸学院—昆明学院自贸学院,与南京大学共建的昆明市河湖生态健康评估与修复张全兴院士工作站正式揭牌,与沈阳军区雷锋团雷锋班共建校内“雷锋班”。
校园标识
- 校徽
以昆明学院的英文译名KunmingUniversity的开头字母“KU”为主体构成元素,其中字母K的右半部分似一本展开的书,体现学校的功能特性。
两条圆弧标明、表示昆明学院由两校合并组成,同时又是学院的开头字母“U”。
以蓝色为主色调,从色彩心理学来说具有宽广、胸怀、海洋等含义——知识的海洋,任莘莘学子在昆明学院这个知识海洋里遨游。
- 校旗
校旗为长方形旗帜,中间印有校标和规定字体的“昆明学院”校名。
精神文化
- 校训
明德至善、知行利物
“明德至善”出自《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礼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明德”要求师生要净化自己的德行,显示自己心中美好的德性,达到内心清明高尚的境界;要以修身为本,学会做人、做事,并在具体教育教学活动中贯彻落实。我们要秉承“明德”精髓,倡导“先做人、再做事”的德才兼备的人才培养理念,把“明德”作为一种崇高的道德追求。“至善”中“至”为最,“善”为完美。
“知行利物”:出自《尚书·说命上》“知之匪艰,行之惟艰”与《庄子·天地》“爱人利物之谓仁,不同同之之谓大”。“知行”在我国传统儒家知行观中,广义上“知”是人的心知的统称,“行”是人的行为的统称;狭义的“知”主要是指道德知觉,“行”主要指道德实践。
“利物”指利于万物,益于万物。利万物则万物利我,物我相协、相合;益万物则万物益我,物我相生相益,天人合一,与环境和谐发展。
- 校庆日
学校校庆日为每年3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