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中医药大学简介
山西中医药大学(Shan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主校区位于山西省晋中市,由山西省人民政府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为教育部首批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山西省1331工程、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高校、中医学专业“5+3”一体化招生院校、中国政府奖学金生委托培养高校、山西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是山西省重点建设高校。
山西中医药大学的前身为1978年创办的山西医学院中医大学班,1989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成立山西中医学院,2001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17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正式更名为山西中医药大学。
截至2022年12月,学校有晋中、太原两个校区,占地979亩,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19383万元,馆藏纸质图书100.4万册,电子图书310万册;设有15个二级教学机构,拥有4所直属附属医院、11所非直属附属医院、13所教学医院、18个非医学类实践教学基地,开设21个本科专业;拥有3个一级学科学术学位硕士授权点、3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有教职医护员工4183人,其中专任教师618人;全日制在校生9632人,其中研究生903人
历史沿革
山西中医药大学的前身为1978年创办的山西医学院中医大学班。
1982年,国务院批准筹建山西中医学院。
1989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正式成立山西中医学院。
1999年6月,学校通过了原国家教委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
2001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
2002年,开始招收留学生。
2007年4月,学校以“良好”的成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2013年,获批招收港澳台地区本科生。
2014年,学校高水平通过教育部中医学专业认证。
2015年4月27日,学校入选 “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并承担“中医学五年制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1项。
2015年9月11日,山西省人民政府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签署共建山西中医学院协议。
2016年12月,广州中医药大学与山西中医学院正式签署“广州中医药大学支持筹建山西中医药大学战略合作协议”。
2017年2月27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山西省教育厅正式批准山西中医学院为新增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建设期为3年。
2017年5月10日,教育部正式批准山西中医学院更名为“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7年5月23日,学校入围教育部中国政府奖学金生委托培养高校。
2022年5月27日,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晋中医院挂牌仪式在晋中市中医院举行
2023年6月30日,山西中医药大学成立妇联组织 。8月17日,学校与中国药科大学校际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在中国药科大学江宁校区会议中心举行 。
院系专业
截至2022年12月,学校设有15个二级教学机构,拥有4所直属附属医院、11所非直属附属医院、13所教学医院、18个非医学类实践教学基地,开设21个本科专业,学科专业涵盖医、工、管、理等多个学科门类。
2023年7月,山西省教育厅公布了《关于公布2023年山西省卓越(拔尖)人才培养改革试点专业的通知》(晋教高〔2023〕5号),学校中医学专业成功获批卓越(拔尖)人才培养改革试点专业。中医学专业是学校最早设立的专业,先后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教育部首批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14年通过国家教育部中医学专业认证,2018年获批中医学专业“5+3”一体化招生资格
学科建设
截至2022年12月,学校有3个一级学科学术学位硕士授权点,3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有山西省重点建设学科4个,山西省“1331工程”优势特色学科(一级)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十二五”中医药重点学科12个,山西省卫健委中医药重点学科14个。
学科类别 | 专业名单 |
一级学科学术学位硕士授权点 | 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 |
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 | 中医学、中药学、护理学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 | 医文献学、方剂学、针灸学、中西医结合临床、中医肾病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脾胃病学、中西医结合基础、中医儿科学、中医康复学、中医药信息学、中医治疗技术工程学 |
省级特色重点一级学科 | 中医学 |
省级重点一级学科 | 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基础学 |
资料来源: |
师资力量
截至2022年12月,学校有教职医护员工4183人,其中专任教师618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316人,其中正高职称人员92人。现有国医大师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名,全国名中医3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双聘院士2人,博士生导师27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8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16人,全国中医药优秀临床人才6人,入选“三晋英才”支持计划108人。山西省青年科学家1人,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4人,山西省新兴产业领军人才1人、山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2人、山西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2人,山西省教育厅“131”领军人才17人,山西省教学名师15人,山西省优秀教学团队2个,山西省名老中医18人,山西省名医8人,山西省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15人,山西省卫生人才培养工程高端领军人才31人,傅山学者4人。
类别 | 名单 |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 李青山 |
国家级教学名师 | 李晶 |
国医大师 | 吕景山、王世民 |
全国名中医 | 贾六金、陈家礼 |
山西省教学名师 | 冀来喜、裴妙荣、马存根、师建梅、马彦平、门九章、秦艳虹、孙建萍、李晶、张晓雪、田岳凤、李俊、李俊莲、李琳荣 |
资料来源: |
教学建设
截至2022年12月,学校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山西省高校特色专业建设项目6个,山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7个,山西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1个,省级一流课程20门。学校为国家首批中医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中医学专业“5+3”一体化招生院校和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考试基地。有省级现代产业学院2个、普通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基础课示范实验室2个。2018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近三届省级教学成果奖评审中获特等奖2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11项。
专业等级 | 专业名称 |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 中医学 |
省级高校特色专业建设项目 | 中药学、中医学等 |
省级品牌专业 | 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药学 |
省级精品课程 | 中医内科学、中医基础理论、金匮要略、方剂学、有机化学等 |
省级普通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中药分析实验室、 中医临床技能实训中心 |
省级优秀教学团队 | 中医内科学教学团队(负责人:赵莉娟)、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团队(负责人:张俊龙) |
科研平台
截至2022年12月,学校有省部级以上研发与科技服务平台40个,包括分子中医药学国家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中药微乳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中药现代化产业(山西)基地、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4个国家级平台;包括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交流合作基地、中医药基因表达调节实验室、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基地、针灸针法实验室、中医肠疗重点实验室等平台等9个部级平台及27个省级平台。
机构等级 | 机构名单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实验室(二级) | 中医临床基础实验室、中医药基因表达调节技术实验室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实验室(三级) | 针灸针法实验室、中药化学实验室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 | 多发性硬化益气活血重点研究室(立项) |
省级医学重点实验室 | 中医学基础实验室 |
省级基础课示范实验室 | 中药化学实验室、针灸学实验室 |
省级重点协同创新基地 | 山西省现代中药&药食两用中药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
省级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 山西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傅山文化研究中心 |
院士工作站 | 脑病学院士工作站 |
资料来源: |
科研成果
截至2022年12月,学校近五年,共承担国家、省部级及横向项目1775项,科技经费总量达3.69亿元,2022年科技经费总量1.33亿元;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21项,授权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271项,出版学术专著81部;完成科技成果转移转化54项。
学术资源
- 馆藏资源
截至2021年末,学校馆藏纸质图书100.4万册,电子图书310万册,各类数据库36个,建立了性能先进的现代电子图书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服务体系。 纸质文献中,最珍贵的是清嘉庆19年(1814年)朝鲜完营重刊本《东医宝鉴》,极具研究价值,这已成为镇馆之宝。最具特色的是山西地方中医药文献,有三个版本的《傅山男科》,为傅山医学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此外还藏有民国时期刊行时间最长的山西《医学杂志》(1921-1936)包括创刊号在内的期刊86册,是中国收藏数量最全的单位之一。
- 学术期刊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是由山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山西中医药大学主办的综合性中医药学术刊物,被收录数据库有: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检索刊物、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书生数字化期刊、中华首席医学网收录期刊、山西省一级期刊等收录;辟有中医药学文献研究、中医药学前沿问题、生物医学、临床研究、临证报道、中医护理、实验中医药学、科研报告、中药药理、中药制剂工程与技术、教学改革、专家笔谈、学者风采、中医药管理、中医药知识产权论坛、中医药产业化论坛、文献综述等20多个栏目。
合作交流
截至2023年3月,学校学术气氛活跃,对外交流日益广泛。积极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作为首批中医药院校加入“一带一路”高校联盟,招收沿线国家留学生184名。连续20年承办商务部举办的国际针灸技术培训班,与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20余个国家的学术机构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学校与山西振东健康产业集团、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联合建立了中-澳分子中医药学研究中心,是中国第一个以国际化产学研联合模式设在西方著名综合大学的中医药联合研究中心,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学校与江西中医药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与阿德莱德大学共同组建的“全球传统医学研究院”,围绕中药农业、中药创新药物与健康产品研制、制药工程等领域开展研究。
校徽
根据中医学基础理论,五行“木、火、土、金、水”分别对应“青、赤、黄、白、黑”五色。《尚书洪范》指出: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青(绿)色属木,为校徽主色调;木曰曲直,蕴含“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体现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赤(红)色属火,火曰炎上。红色的纽带充满动感,象征全校师生医护员工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所迸发出的澎湃激情和昂扬活力。
黄色属土,土爰稼穑。黄色的山西地图及内部四通八达的脉络,体现学校植根于黄土高原,辛勤耕耘,不懈进取,尽心竭力服务于区域健康事业发展。内外环状金黄色,象征着山中医蓬勃发展、其道大光的美好未来。
白色属金,金曰从革。体现学校师生医护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革故鼎新、不畏艰险、顽强拼搏。
黑色属水,水曰润下。象征学校师生医护求真济世、上善若水的人文精神。外环两个对称黑色圆点与内环白色圆圈构成了学校开放包容、阴阳和合的大格局。
校徽内核为“中”字,由红色纽带、黄色地图、银色毫针组成。通过火、土、金的五行相生,象征山西中医药大学事业发展顺遂大势,生机无限。
精神文化
校训:厚德求真,守正创新
校风:艰且益坚,持重笃行
校风释义:艰且益坚就是在艰苦的环境中,始终坚定信念、坚韧不拔、坚持到底、百折不挠;持重笃行就是朴实稳健、淳厚敬业、勤奋进取、埋头苦干。
校歌:
山西中医药大学校歌
《青春·理想》
词:公丁
曲:茵苑
这里是展示青春的地方
医学宝库正闪烁光芒
有志青年的光荣使命
珍爱生命救死扶伤
博极医源精勤不倦
诚信精进谨记心上
精心建设走向世界
薪火传承把中医弘扬
这里是放飞理想的地方
中华民族要世代康强
悬壶济世杏林春暖
服务人民是我们的志向
职责规范严谨效率
求真造就一代栋梁
创新发展面向未来
中医前程灿烂辉
获荣
时间 | 荣誉名称 |
2019年9月20日 | 全国绿化模范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