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学院简介

肇庆学院简介

肇庆学院(Zhaoqing University)是由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办、广东省教育厅主管的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公办全日制本科高校,位于广东省珠三角城市肇庆。

1970年3月,广东教育行政学院由广州市迁往肇庆地区办学,改名为肇庆地区师范学校,后历经肇庆地区师范学校、肇庆地区五·七师范学院、肇庆师范专科学校、西江大学等发展阶段;2000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西江大学和肇庆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本科层次的肇庆学院。2021年10月,学校获国务院学位办批准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截至2023年6月,学校有主校区和星湖校区两个校园,总占地面积1279亩,教学仪器设备总值3.63亿元,纸质藏书186.5万册,电子图书318.2万种;设有20个教学机构,开设近70个本科专业;拥有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有教职工1786人,其中专任教师1278;全日制在校生近2.6万人,联合培养硕士600多人。

前身溯源

  • 西江大学

肇庆学院简介插图

肇庆学院(主校区)

1970年3月,肇庆地区师范学校创建,由广东教育行政学院下放到肇庆地区新兴县办学而得名。

1975年5月,该校更名为肇庆地区五·七师范学院。

1977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改名为肇庆师范专科学校。

1979年,肇庆师范专科学校,迁址广东省肇庆市东岗七星岩旅游度假区内。

1985年11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同意在肇庆师专的基础上成立西江大学。

1990年12月,撤销肇庆师专,并入西江大学,成为西江大学师范部。

  • 肇庆教育学院

1976年,肇庆地区师范学校创建,校址为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仙女湖景区内。

1980年10月,该校更名为肇庆地区教师进修学院。

1983年4月,该校更名为肇庆教育学院。

合并发展

2000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西江大学、肇庆教育学院两校合并,组建成为本科肇庆学院。肇庆学院两校区办学,原西江大学校址为主校区,原肇庆教育学院校址为星湖校区。

2012年5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2016年,肇庆学院入选广东省转型发展试点院校、省市共建高校。

2017年6月,肇庆学院入选广东省学位委员会公布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名单。

2018年7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2021年7月26日,根据教育部公示《2020年学位授权审核结果》,肇庆学院(教育、电子信息、艺术)获2020年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2023年4月,肇庆学院成立肇庆广府文化研究中心。

院系专业

截至2023年6月,学校设有20个教学机构,开设近70个本科专业,学科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十大学科门类。

注:1.招生计划、选考要求、体检标准以广东省教育考试院公布为准。2.大类招生专业具体专业分流情况请查看学校网站。3.标“★”的专业第一学年在星湖校区,第二至四学年回校本部。4.软件工程专业为广东省首批示范性软件学院专业。

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6月,学校现有教职工1786人,其中专任教师1278,高级职称560人,具有博士学位466人,双聘院士1人。以“双聘”院士、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省级教学名师、南粤优秀教师、肇庆市高层次人才等为代表的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一批享誉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受聘担任学校的名誉院长、客座教授,学校形成了高水平师资队伍,为满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工作需求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和师资保障。

类别 名单
广东省高等院校教学名师(1个) 郝向英
客座教授(3个) 田禾、胡九蝉、林兆华

学科建设

截至2023年6月,学校有省特色重点学科2个、省优势重点学科1个、省重点培育学科1个、省重点扶持学科1个,“冲补强”提升计划重点建设学科3个、省市共建重点学科3个,市重点学科3个,机械工程学科为珠江学者设岗学科,有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类别 名称
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 教育、电子信息、艺术
省级重点扶持学科(1个) 基础数学
省级特色重点学科(1个) 数学
省市共建学科(3个) 环境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
省级重点学科(3个) 机械工程、数学、设计学
省级重点培育学科(1个) 环境科学与工程
市级重点学科(3个) 电子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

教学建设

截至2022年9月,学校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重点特色专业13个,省级以上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7个,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6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2个,通过IEET工程教育专业认证5个,汉语言文学专业和化学专业通过第二级师范类专业认证,有1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5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550多个产学研合作基地,600多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地方本科院校‘531’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获评第九届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021年在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国赛铜奖1项,省赛银奖1项、铜奖6项以及“高教主赛道优秀组织奖”。

类别 名称
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 体育教育
省级特色专业(6个) 汉语言文学、化学、音乐学、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物联网工程、工艺美术
省级一流专业(13个) 体育教育、数学与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汉语言文学、制药工程、环境工程、会计学、化学、生物技术、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物联网工程、视觉传达设计
省级教学重点实验室(1个) 光电信息技术教学重点实验室
省级实践教学基地(11个) 广东省砚文化研究基地、广东省科学发展观实践基地等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 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光机电一体化综合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教师教育综合技能训练中心、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生物实验教育示范中心、音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省级精品课程(2门) 《分析化学》、《动物学》
市级特色专业(1个) 车辆工程

研究机构

截至2023年6月,学校建有市(厅)级以上科研平台45个,其中省级科研平台23个。

类别 名称
国家级农业综合试验站(1个) 国家柑桔产业技术体系肇庆柑桔综合试验站
省级工程开发中心(2个) 粤西林产化学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广东省水土污染管控与装备智能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省级综合示范站(1个) 西江北岸优质柑桔推广示范站
校级研究所(4所) 音乐研究所、池田大作研究所、果树研究所、岭南历史文化研究所
校级研究中心(4个) 肇庆教育发展研究院(肇庆学院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中西文化交流与利玛窦研究中心、粤港台禅宗文化研究中心、佛学研究中心

科研成果

2017年,学校共获得各类科研项目立项291项,其中横向项目达137项,首次突破百项,比去2016年增长45.7%。立项合同经费达到6153.6万元,首次突破6000万元,比上2016年增长22%,其中横向经费达2479.2万,纵向经费达3674.4万。

2017年,学校教师共发表学术论文876篇,其中核心期刊308篇,SCI55篇,EI40篇。其它成果488项。在知识产权及成果转化方面共获得知识产权319项,其中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98项,外观设计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155项,作品登记证书55项。

2017年,学校科技人员创业项目实现销售收入超过1000万元,研究开发投入超过100万元,为社会提供了超过100个就业岗位。

截至2023年6月,近年来,学校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18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63项。获第十一届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突出贡献奖1项、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四川省“稻香杯”优质米优质奖、海南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广东省农业推广奖二等奖2项、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奖•创新奖二等奖6项、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奖成果奖二等奖1项、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奖人物奖1项、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个人奖)2项、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二等奖1项、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优秀奖2项、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个人奖)2项、中国港口协会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1项、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国美术奖”铜奖1项、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4项、上海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中国文联第三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优秀作品奖1项等30多项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

学术资源

  • 馆藏资源

截至2023年6月,学校图书馆纸质藏书186.5万册,电子图书318.2万种,电子期刊近2.9万册,中外文献数据库36个 ,光盘音像等资料20000多件,拥有《中国期刊网》、《中国数字图书馆》、《Springer Link》、《TKBS师范教育专题数据库》等30多个数据库及一批试用数据库和开放存取资源。

  • 学术期刊

《肇庆学院学报》是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收录期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第二届全国地方高校优秀学报。

《珠江教育论坛》主要发表大专院校和中小学教师教育教研论文,刊载内容被“中国知识资源总库”全文收录。

合作交流

肇庆学院先后与英、美、日、澳、意、蒙古、印尼等多所高校开展学术交流。

2007年,肇庆学院与意大利那不勒斯帕特诺普大学建立友好合作关系;2008年,肇庆学院与日本姬路独协大学签订新的学生交流协议 ;2010年,肇庆学院与美国的海勒姆学院、埃奇伍德学院、北伊利诺斯大学、德克萨斯大学泛美分校等开展合作交流;2018年,肇庆学院和英国林肯大学成立联合研究院。

形象标识

  • 校徽

肇庆学院简介插图1

学校校徽为圆形图案,内圆中间为校门牌坊和建校年份,周围是中英文校名,中文字取自书法家启功手书。校徽颜色为深蓝色。

  • 校旗

肇庆学院简介插图2

校旗旗面为白色,旗上图案由校徽和中英文校名组成。校徽位于旗面上部左上方,中英文校名横排位于校徽下方居中。校旗形状为矩形,长、宽比例为3:2,一般旗面标准尺寸为240cm×160cm。

精神文化

]校训

“厚德、明智、博学、力行”

厚德出自《周易》卦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指,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心胸宽广,重公轻私,不以个人得失为主。厚德载物作为中华美德的一种概括,历来是志士仁人崇尚的最高道德境界,德为才之帅,厚德乃学生成才的基础。孔子从“仁学”思想出发,认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强调了德行在人性改造、做人做事及施政治国方面的重要作用。学校将“厚德”放在校训的首位加以强调,在于明确表明,学校把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放在首要位置,强调道德修养是人才培养的关键。

明智出自《墨子·耕柱》:“鬼神孰与圣人明智”。意指超出常人的智能,有非凡的见识,能洞察人间一切,做出符合事实和规律的决策。明智是人才的根本,是衡量人才优劣的主要指标,也是现代人才思维方式和认识能力的体现。“明智”是“厚德”实现的重要条件,具有高明的智慧,应该是提升道德水准、实现道德完善的一个重要因素。作为“亚圣”的孟子,从其人性论观点的角度,明确提出了“仁义礼智”的人性基本构成观:“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孙丑》)。大学教育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开启学生的智慧,但智慧的培养,并不仅仅是停留在书本知识的传授上,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的传授,去培养学生的人生智慧,尤其是那种关乎社会、关乎人生的大智慧。

博学出自《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意为学识渊博,知道的多,了解的广,学问丰富。博学是实现道德修养与提升智慧的重要途径。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他将学与智联系起来,表示对学习的高度重视。学校是传授知识的场所,综合性大学的特点就是博,学生应打下厚实的功底,全面提升综合素质,进而达到“博学”之境。

力行出自《礼记·中庸》:“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力行强调实践的重要性,揭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实践的重要性,也是对学校办学特色的表述。如果说“厚德”、“明智”、“博学”是在“学”的层面上的强调,那么学习的进度、效果,最终是要通过实践来检验,这就是“行”的功夫。没有“行”,所言的道德、智慧、知识等内容都是一句空话。孔子说:“君子欲纳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充分说明孔子对实践的高度重视。学校校训中强调“力行”,这与学校办学理念相应,希望学生能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通过实践,检验学习的成效和能力的表现。

  • 校歌

肇庆学院校歌《明天更加辉煌》

肇庆学院简介插图3

源远流长的西江水

哺育着肇庆学院

连绵起伏的北岭山

拥抱着育人的摇篮

有多少学子向你走来

带着追求和理想

有多少英才奔向四方

为祖国贡献力量

以生为本,以质立校

为人师表,身正为范啊

肇庆学院

你是令人神往的地方啊

团结奋进,求实创新

你的明天更加辉煌啊煌

源远流长的西江水

哺育着肇庆学院

连绵起伏的北岭山

拥抱着育人的摇篮

有多少学子向你走来

带着追求和理想

有多少英才奔向四方

为祖国贡献力量

以德为行,以学为上

胸怀祖国,立志成才啊

肇庆学院

你是令人神往的地方啊

团结奋进,求实创新

你的明天更加辉煌啊煌

所获荣誉

时间 荣誉
2023年6月 首批全国健康学校建设单位
©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2245678901@qq.com删除!联系电话:13296555055。
搜索
打开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gxwhjdjt】,发送【101】获取验证码,输入获取到的验证码即可解锁复制功能,解锁之后可复制网站任意一篇文章,验证码每月更新一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