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农业大学,位于山东省泰安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入选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山东特色名校工程、山东省“一流学科”建设项目院校。
同时,山东农业大学也是山东省高水平大学“冲一流”建设高校,首批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首届全国文明校园。学校是一所以农业科学为优势,生命科学为特色,融农、理、工、管、经、文、法、艺术学等于一体的多科性大学。其中,农林学科位列QS世界大学排名200强。
关于山东农业大学有哪些比较好的专业的问题,根据学校对外公布信息显示,截至2023年2月学校设有21个学院,开设90个本科专业,其中有9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6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6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级特色专业包括动物科学、农学、园艺、植物科学与技术、生物技术、植物保护、蚕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动物医学、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除此之外,在学科建设方面截至2023年2月,学校有1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5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农业农村部重点学科,21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高峰学科”,4个省“优势特色学科”,1个省培育学科;1个省一流学科“高峰计划”建设学科,4个省一流及培育学科,农林学科连续6年入选QS世界大学学科排行榜400强,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其中植物与动物科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作物学、园艺学、植物保护、生物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农林经济管理、生态学、农业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兽医学、畜牧学、林学;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应用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化学、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风景园林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水利工程、数学、科学技术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农业、兽医、林业、公共管理、会计、金融、风景园林、机械、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土木水利、生物与医药、法律、翻译、电子信息。
在教育部公布的全国高校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山东农业大学作物学和园艺学被评为B+类学科;植物保护被评为B类学科;农业资源与环境、畜牧学、兽医学、林学被评为B-类学科。
以上是山东农业大学专业学科的建设情况,这些基本情况可以直接反映出学校在专科学科方面的教学科研水平。当然,有的小伙伴可能更在意的是专业的就业情况,专业的就业率也是衡量专业好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
根据《山东农业大学2022年毕业生年度就业质量报告》可知,学校2022年的本科毕业生为7347人,总体的就业率为90.06%;硕士毕业生为1167人,总体的就业率为90.32%。报告中提到山东农业大学2022年本科毕业生分布于89个专业,就业情况排名前十的专业的就业率均在97%以上。以下是山东农业大学本科就业率最高的10个专业的具体名单:
1、蚕学专业的毕业生人数为30人,就业率为100.00%;2、车辆工程专业的毕业生人数为67人,就业率为100.00%;3俄语专业的毕业生人数为27人,就业率为100.00%;4、录音艺术专业的毕业生人数为30人,就业率为100.00%;5、森林保护(菌物资源与利用)专业的毕业生人数为37人,就业率为100.00%;6、水产养殖学专业的毕业生人数为25人,就业率为100.00%;7、日语专业的毕业生人数为51人,就业率为98.04%;8、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毕业生人数为46人,就业率为97.83%;9、秘书学专业的毕业生人数为45人,就业率为97.78%;10、建筑学专业的毕业生人数为39人,就业率为97.44%。
通过以上的内容我们不难发现,从专业学科的建设角度来看例如农学、园艺、动物科学、动物医学专业都非常不错,既是国家级的特色专业同时又具备博士学位授权资格,因此对于希望继续求学深造的小伙伴来讲是个非常不错的选择。当然,如果从就业角度来看例如蚕学、车辆工程、水产养殖等专业都是非常不错的。
山东农业大学前身是1906年创办于济南的山东高等农业学堂。后几经变迁,1952年经全国院系调整,山东省立农学院与当时的山东大学农学院合并,同时调入齐鲁大学农业专科、金陵大学园艺系、南京大学园艺系果树组,组成了新的山东农学院,校址在济南。1958年由济南迁至泰安,1983年更名为山东农业大学。1999年7月原山东农业大学、山东水利专科学校合并,同时山东省林业学校并入,组建新的山东农业大学。学校研究生教育始于1954年,1981年成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1986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
截至2023年2月,学校校园占地面积5340.13亩,建筑面积118.13万平方米;有在校生34546人,其中本科生28967人,博士、硕士研究生5579人,继续教育类学生23925人;教职工2531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067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