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民族大学简介
青海民族大学( Qinghai Minzu University),位于青海省西宁市,是青藏高原建立最早的高校,是新中国建校最早的民族院校之一,是全国首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是青海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民委共建高校,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学校创建于1949年12月,历经青海省青年干部训练班、青海省人民公学、青海省民族公学、青海民族学院等办学阶段。2002年、2005年青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西宁铁路司机学校先后并入青海民族学院。2009年4月更名为青海民族大学。2012年,教育部确定天津大学对口支援青海民族大学。2017年,厦门大学对口支援青海民族大学。
截至2023年4月,学校分东序、西昆、文实、博雅、南山5个校区,占地面积约1500亩,建筑面积45.16万平方米;固定资产账面总值约15.17亿元,其中,教学仪器设备总值3.3亿元;图书资料329.09万册(含电子图书166.71万册);设有22个教学学院,开设61个本科专业;拥有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6个专业硕士学位点;有1274名教职工,专任教师780名;共有17898名学生在校学习,其中少数民族学生10566名。
校史沿革
学院名称 | 时间 | 历史沿革 |
青海民族学院 | 1949年12月12日 | 青海民族学院的前身——“青海省青年干部训练班”成立。 |
1950年4月 | “青海省青年干部训练班”改名为“青海省人民公学”。 | |
1950年9月 | “青海省人民公学”更名为“青海省民族公学”。 | |
1956年9月 | 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青海民族学院”成为青海省第一所高等院校。 | |
1962年10月 | 青海师范学院、青海畜牧兽医学院和青海医学院并入青海民族学院。 | |
1964年3月 | 国务院批复青海民族学院分设为青海民族学院和青海大学。 | |
1979年5月 | 省委决定由省委书记扎西旺徐同志兼任青海民族学院院长,张济民同志任青海民族学院党委书记。学院招收第一届藏缅语族语言文学研究生。 | |
1981年1月 | 国务院批准青海民族学院为首批授予硕士学位单位。 | |
1993年7月 | 青海民族学院获得外国留学生学历培养权和学位授予权,开始对外招生。 | |
2000年11月 | 省委、省政府决定将青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并入青海民族学院,组建青海职业技术学院。 | |
2002年4月 | 青海职业技术学院实质性整合到青海民族学院。 | |
2003年11月 | 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 |
2005年5月 | 西宁铁路司机学校整体并入青海民族学院。 | |
2006年 | 学校入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 |
青海民族大学 | 2009年3月 | 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青海民族大学。 |
2012年 | 教育部确定天津大学对口支援青海民族大学。 | |
2013年5月 | 被确认为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入选高校。 | |
2017年9月 | 教育部确定厦门大学对口支援青海民族大学。 | |
2018年3月 | 入选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 |
2023年7月20日 | 青藏高原蕨麻产业研究院在青海民族大学揭牌成立。 |
院系专业
截至2023年4月,学校设有22个教学学院,开设61个本科专业,学科专业涵盖文学、理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历史学、医学、工学、哲学、艺术学十一大门类。
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4月,学校现有1274名教职工,专任教师780名,其中正高级职称135名、副高级职称249名;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670名。拥有“双聘院士”1名、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领军人才2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7名、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全国先进工作者1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名,全国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获得者2名、全国优秀教师5名、全国模范教师1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5名、青海省高端人才千人计划杰出人才1名、青海学者1名、全省“最美教师”1名、全省“最美高校辅导员”1名等;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
学科建设
截至2023年4月,学校有1个国家级一流建设学科、1个省级一流建设学科,有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6个专业硕士学位点,有16个省部级重点学科。
教学建设
截至2022年1月,学校有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7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国家级视频公开课、7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有1个院士工作站、1个国家级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1个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类别 | 名称 |
国家级特色专业 | 药学、旅游管理、艺术设计、网络工程 |
国家级精品课程 | 藏族古典文学、藏族文学史、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
国家级教学团队 | 藏语言文学教学团队 |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通信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法学、小学教育、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网络工程、旅游管理 、学前教育等 |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化学工程与工艺、秘书学、化学、应用心理学、统计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会计学、行政管理、土地资源管理等 |
省级精品课程 | 现代汉语、大学语文、大学英语、物理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含实验)、分析化学(含实验)、数学分析、蒙古族古代文学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 |
省级教学团队 | 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函数论教学团队、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团队、外国文学与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团队、物理学类课程教学团队、民商事法学课程教学团队等 |
省级教学示范中心 | 外语体验中心、通信工程实验中心、经济与管理教学示范中心、公共计算机教学示范中心、基础物理教学示范中心等 |
参考资料来源: |
- 交流合作
截至2023年4月,学校高度重视与国内外高校及科研机构之间的交流,现与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日本南山大学、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蒙古国乌兰巴托大学、韩国韩南大学和我国台湾中国文化大学等12个国家和地区的41所院校建立合作交流关系。在尼泊尔特里布文大学联合举办孔子学院,实现我省孔子学院建设零的突破。与波兰波兹南生命科学大学合作举办的土地资源管理本科教育项目获批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为省内唯一。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建有区域国别研究院和六个区域国别研究基地,其中“中亚-土库曼斯坦研究基地”“喜马拉雅山地国家研究基地”获批为国家民委重点研究基地。学校自招收外国留学生起已累计培养3000余名外国留学生,现有年度外国留学生百余名,是青海省培养留学生最多的高校。教育部先后安排天津大学、厦门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对口支援青海民族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天津城建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天津体育学院、天津音乐学院、南京理工大学、苏州大学、东华理工大学等高校也与我校建立了校际合作交流关系。构建起“3+9”的对口支援与合作交流新格局。
科研机构
截至2023年4月,学校有国家民委青藏高原资源化学与生态环境保护、青藏高原藏药资源保护与开发、人工智能应用技术等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青海省联合实验室和1个与天津大学联合共建实验室;有教育部国别区域研究备案中心中亚-土库曼斯坦研究中心1个,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青藏高原民族研究基地、国家民委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基地、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青海基地、青藏高原语言文学重点研究基地、青藏高原环境资源法学重点研究基地、青藏高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重点研究基地等7个国家级科研机构和喜马拉雅山地国家研究中心等2个国家民委区域国别研究中心,拥有民族研究所、青海省法学研究所等8个省级科研机构和青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等29个校级科研机构;5个高层级科研机构
机构类型 | 科研机构名称 |
省部共建高校基础实验室 | 中藏药工艺学研究综合实验室、青藏高原民族药物现代化教学科研综合实验室、应用化学重点实验室、青藏高原资源微生物重点实验室、广播电视传媒实验室、通信工程实验室 |
省级重点实验室 | 青海省土地资源勘测与规划重点实验室、青海省生物化学工程重点实验室、青海省青藏高原植物资源化学研究重点实验室、青海省药物分析学重点实验室、青海省应用物理化学重点实验室、青海省生物技术与分析测试重点实验室、青海省网络综合重点实验室、青海省高原能源与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 |
机构类型 | 科研机构名称 | 挂靠单位 | 负责人 |
国家级科研机构 | 青藏高原民族研究基地 |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 李建宗 |
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青海基地 |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 张科 | |
青藏高原语言文学重点研究基地 |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 马伟 | |
青藏高原环境资源法学研究基地 | 法学院 | 马芳 | |
青藏高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基地 | 艺术学院 | 郭晓虹 | |
喜马拉雅山地国家研究中心 | 藏学院 | 才贝 | |
中亚-土库曼斯坦研究中心 |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 马伟 | |
省级科研机构 | 民族研究所 |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 贾伟 |
青海省法学研究所 | 法学院 | 王刚 | |
青海省旅游文化研究所 | 工商管理学院 | 张俊英 | |
青海省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研究所 | 公共管理学院 | 杨海镇 | |
青海省应用数学研究所 | 数学与统计学院 | 李银奎 | |
青海省语言与民俗研究所 |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 王志强 | |
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所 | 艺术学院 | 郭晓虹 | |
藏学研究中心 | 藏学院 | 尕本加 |
科研成果
截至2023年4月,近5年来,学校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876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3项、重点项目9项、冷门“绝学”项目5项,教育部重大招标攻关项目1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委托项目1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342项;出版专著教材268部,发表论文2144篇,为各级政府提供智库报告80余项。
学术资源
- 学报期刊
截至2023年4月,学校编辑出版《青海民族研究》《青海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藏文版)和《青藏高原论坛》等4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期刊,《青海民族研究》《青海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入选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南京大学中文社科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核心期刊目录。
- 馆藏资源
据2022年10月学校官网显示,青海民族大学图书馆馆藏(含各院、系资料室)各类文献总量329.09万册(含电子图书166.71万册),中外文数据库34个,有关少数民族研究方面的图书23万余册,藏、蒙民族文字图书12万余册,藏文大藏经1667函,汉文古籍3166部(其中善本380部)78750册,23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校园文化
- 学校校训
校训
进德修业,自强不息
- 学校校徽
校徽采用圆镶嵌的表现形式。
主体创意元素为“青民”二字的首字母“Q”和“M”,将“Q”的第二个笔画设计为绵延起伏、宽广博大的“三江源”形象,把“M”设计为“昆仑山”和“高原之鹰”合二为一形象,并将“Q”的第一个笔画设计为冉冉升起的太阳以象征青海民族大学的蓬勃发展,并有用智慧之光、知识之光照亮三江源大地之意。
色彩上取绿色,是一个充满希望、活力且象征平安、和谐的色彩,体现了“绿色校园”的理念,意寓播种希望。
- 学校校歌
校歌 | 校歌图片 |
《进德修业自强不息》
何峰词王世鑫曲 江河源头,悠悠学府, 青藏高原开华章。 木铎传金声,桃李沐春阳。 建立功勋,百折不回, 奉献雪域耀星光! 崑仑山下,巍巍民大, 四海英才聚一堂。 琢玉成大器,育才为栋梁, 进德修业,自强不息, 报效祖国铸辉煌。 进德修业,自强不息, 报效祖国铸辉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