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女子学院简介
中华女子学院(China Women’s University)地处中国首都北京,是直属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教育部批准备案的全国第一所公办全日制本科女子普通高等学校,学校为中国女子高等院校联盟高校、中美人才培养计划高校、首批民政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北京市“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项目学校,是中国妇女研究会妇女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国婚姻家庭法学研究会秘书处单位、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项目试点单位联盟成员,加挂“全国妇联干部培训学院”牌子。
学校前身是1949年由宋庆龄、何香凝、蔡畅、邓颖超、康克清等老一辈妇女革命家创建的新中国妇女职业学校,1995年更名为中华女子学院。1996年,学校开始举办普通本科教育。2002年正式转制为普通高等学校(本科)。2019年,学校正式加挂“全国妇联干部培训学院”牌子。2021年,学校正式获批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截至2021年11月,学校有校本部、北校区、汇佳校区、房山校区四个校区,总占地面积23.9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15.07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0.54亿元,纸质图书70.36万册;开设6个学院、4个系、2个部,本科专业25个,高职专业1个;有教职工472人、全日制在校生4768人。
中国妇女职业学校
1949年7月,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正式接管了河北省立北平女子职业学校。8日15日,经全国民主妇联第八次常委会批准,更名为新中国妇女职业学校。
1950年7月,400名学员均完成学业毕业,经中共中央华北局组织部分配奔赴工作岗位。
1950年7月,新中国妇女职业学校更名为中华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妇女干部学校,成为全国民主妇联培养妇女干部和妇女人才的基地。
1961年3月,根据中共中央1960年做出的精简机构的决定,全国妇联书记处决定停办妇女干部学校。
1978年9月,康克清在第四次全国妇女代表大会上提出恢复妇女干部学校,全国妇联党组成立恢复妇干校筹备组。
1979年3月,学校开学。
中国妇女管理干部学院
1987年8月,学校更名为中国妇女管理干部学院,开始面向全国社会各界招收女生,同时举办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
1991年6月,经北京市成人高等学校评估小组评估,学校顺利进入A级院校行列。
1993年1月,纪念宋庆龄诞辰一百周年暨中华女子学院奠基典礼举行,“中华女子学院工程”被列入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中国组委会的议事日程。
中华女子学院
1995年8月,经国家教委批准,学校更名为“中华女子学院”,可作为成人高校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成为一所成人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并存的学校。12月,学校由地安门迁址到朝阳区育慧东路1号。设有社会工作管理系、学前教育管理系、法律系、秘书系、经济管理系、外语系六个系。
2002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转制为普通本科院校,以实施本科教育为主,同时举办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
2003年4月,经教育部专家组考察、审议,学校被批准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
2005年11月,学校接受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2006年,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
2007年9月,学校与东北师范大学签订了联合培养社会工作、女性学、会计学、法学和学前教育五个专业方向研究生协议。
2011年3月,学校成立中华女子学院理事会,完善学校治理结构,探索建立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
2012年,学校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工作单位。
2013年5月,学校被确定为首批民政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
2017年9月,学校获批北京市“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项目学校。
2019年,学校正式加挂“全国妇联干部培训学院”牌子。
2020年11月,学校正式获批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院系专业
截至2021年11月,学校设有6个学院、4个系、2个部,设有本科专业25个,高职专业1个,涵盖法学、教育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艺术学、工学7个学科门类。
专业设置 | ||
院系 | 专业 | 类别 |
女性学系 | 女性学 | 本科 |
社会工作学院 | 社会工作 | 本科 |
社会学 | 本科 | |
法学院 | 法学 | 本科 |
管理学院 | 会计学 | 本科 |
人力资源管理 | 本科 | |
财务管理 | 本科 | |
旅游管理 | 本科 | |
审计学 | 本科 | |
市场营销 | 本科 | |
养老服务与管理 | 本科 | |
儿童发展与教育学院 | 学前教育 | 本科 |
应用心理学 | 本科 | |
艺术学院 | 视觉传达设计 | 本科 |
服装与服饰设计 | 本科 | |
环境设计 | 本科 | |
表演 | 本科 | |
文化传播学院 | 播音与主持艺术 | 本科 |
文化产业管理 | 本科 | |
汉语国际教育 | 本科 | |
网络与新媒体 | 本科 | |
计算机系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本科 |
数字媒体技术 | 本科 | |
外语系 | 英语 | 本科 |
金融系 | 金融 | 本科 |
高等职业教育学院 | 学前教育 | 高职 |
师资力量
截至2021年11月,学校有教职工473人、有专任教师247人、外聘教师83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位(硕士和博士)的专任教师237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高达95.95%;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88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35.63%;“双师型”教师30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12.15%;有国家督学1人;联合国教席主持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法学类、新闻传播学类、教育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教授8人;省级教学名师7人,其中2020年当选1人;北京市青年英才计划14人;省部级优秀教学团队4个。
类别 | 名单 |
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 | 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团队(2010年,刘梦) |
教育部第二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 | 妇女权益保障与法律相关课程虚拟教研室 |
北京市教学名师 | 李树杰、孙晓梅、刘梦、张丽琍、李明舜等 |
北京市级优秀教学团队 | 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团队(2008年,刘梦) |
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 | 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育人团队(2019年,王练) |
北京高等学校继续教育优秀教学团队 | “女性领导力”教学团队(2013年,张丽琍) |
北京高校继续教育高水平教学团队 | 妇女干部能力提升项目教学团队(2019年,李明舜)、女性领导力项目教学团队(2019年,刘利群) |
教学建设
- 质量工程
截至2021年11月,学校有5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北京市专业特色建设点,3个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4个教育部校外教育实践基地,2个北京市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3门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课程;5个北京市支持中央在京高校共建项目,1个北京市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北京市高等学校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21项省部级及其以上教学改革项目。
类别 | 名称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学前教育、法学、女性学、服装与服饰设计、播音与艺术 |
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 女性学、学前教育 |
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 | 社会工作、女性学、学前教育 |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 | 儿童发展与教育实验教学中心 |
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 法学、审计学、播音与主持艺术 |
教育部校外教育实践基地 | 北京明天幼稚集团、南京天上龙服饰有限公司、民生银行电子银行部大学实训基地、Oracle授权学习中心—北京中明盈佳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 |
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 | 社会工作、女性学、学前教育 |
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社会工作、汉语国际教育、人力资源管理 |
北京市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妇女儿童发展与教育实验示范中心 |
北京市高等学校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 | 学前教育专业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北京明天幼稚集团 |
精品课程 | |
类别 | 课程名称 |
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 | 女性与发展 |
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课程 | 婚姻家庭继承法、妇女社会工作、小组工作 |
北京市“优质课程” | 女性学导论、社区工作、幼儿音乐教育与活动指导、学前卫生学(第2版)、语言学概论、女性学导论、女性/性别社会学、女性领导力与个性发展、功能性服装设计项目课程、移动媒体交互与视觉设计、家庭社会工作、女性创业学 |
- 教学成果
截至2021年11月,学校最近一届省部级教学成果奖2项。本学年我校教师主持建设的省部级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9项,建设经费33.00万元。2020年,《幼儿园游戏与指导》《主持人即兴口语表达》获批北京高校“优质本科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获批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件”;本校教师作为第一主编出版教材《老年社会工作实务》《Access数据库与程序设计(第3版)微课版》。
2020-2021学年,学校共立项建设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6个(其中创新2个,创业4个),省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9个(其中创新14个,创业5个)。
教学成果获奖 | |
名称 | 等级 |
学前教育实践性教学体系改革与实施 | 2004年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 |
社会工作实践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 | 2008年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 |
女大学生创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 2012年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 |
学科建设
截至2021年11月,学校有3个专业硕士授权点。
类别 | 名称 |
专业硕士授权点 | 法律、社会工作、教育 |
研究中心
截至2021年11月,学校设有家庭建设研究院、球女性发展研究院,实体科研机构3个,非实体科研机构33个。
实体科研机构 | ||
中国妇女发展研究中心 | 中国妇女人权研究中心 | 中华女子学院女性高等教育研究中心 |
非实体科研机构 | |
儿童发展与教育研究中心 | 社区发展研究中心 |
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 | 女性人力资源开发与创业研究中心 |
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中心 | 旅游发展研究中心 |
中华女子学院女子国学教育与发展研究中心 | 性与性别研究中心 |
中华女子学院婚姻家庭咨询研究中心 | 妇女发展与经济研究中心 |
中华女子学院社会工作行动研究中心 | 职业形象研究中心 |
中华女子学院性别与哲学研究中心 | 女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研究中心 |
中华女子学院家事法研究中心 | 女性文学研究中心 |
中华女子学院翻译研究中心 | 性别研究信息中心 |
中华女子学院妇女口述历史研究中心 | 中国女性教育研究中心 |
中华女子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 | 儿童保护研究中心 |
中华女子学院妇女儿童法律服务与研究中心 | 性别平等教育研究与推广研究中心 |
中华女子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 | 数码艺术教学与实践研究中心 |
中华女子学院妇女土地权利保护研究中心 | 中华女子学院智能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 |
中华女子学院家庭发展研究中心 | 中华女子学院家庭学科研究中心 |
中华女子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研究中心 | 中华女子学院传播与女性研究中心 |
中华女子学院葛兰播音艺术研究中心 |
科研成果
2016年,学校8位教师获得201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 2017年,学校获批4项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其中一般项目2项,青年项目2项,立项率达50%。
学术资源
- 馆藏资源
截至2021年8月,中华女子学院图书馆馆馆藏纸本图书70.36万余册,各类型数据库185个,设有中国女性图书馆,有电子期刊128.16万册,学位论文755.22万册,音视频27722.43小时。2020年图书流通量达到2.66万本册,电子资源访问量3351.57万次,当年电子资源下载量66.69万篇次。
- 学术期刊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是中国第一家以研究和探索妇女问题为主的综合性学术刊物,由全国妇联主管、中华女子学院主办,创刊于1989年。1991年,经国家新闻出版署审批,开始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该刊2003年被评为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2004年被选入“中国社会科学期刊精品数据库”,2006年和2010年被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评为“全国百强社科学报”,2005—2007年、2008—2010年连续被北京高教学会社会科学学报研究会评为“北京高校人文社科优秀学报”,2012年入选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2012年,该刊编辑部入选为北京市高教文科学报研究会常务理事单位。
主要栏目有:女性与法律、女性高等教育研究、性别研究、国外妇女研究、女性文学研究、妇女史研究、儿童发展研究等。女性与法律栏目2006年被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评为“全国社科学报优秀栏目”,2003—2004年被北京高教学会社会科学学报研究会评为“北京高校人文社科学报名栏”,2005—2007年、2008—2010年被评为“北京高校人文社科学报优秀栏目”,2013年入选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第三批名单。
合作交流
截至2020年6月,学校学生海外交流项目共28个,项目形式多样,短期项目包括暑期赴澳大利亚、英国、美国等院校的英语培训项目,暑期赴美带薪社会实践项目、赴美社会调研项目,赴美国、韩国女子大学的一学期交流项目;长期项目包括赴日本一年交流项目,与美国、澳大利亚等院校联合进行学士、硕士教育项目。
海外合作项目 | |
国家 | 合作项目 |
美国 | 密西西比女子大学(密西西比)MississippiUniversityforWomen2+2双学士学位项目 |
马里兰圣母学院(巴尔的摩)CollegeofNotreDameofMaryland3+2双学士学位项目 | |
芳邦大学(密苏里)FontbonneUniversity3+2专升本学士学位项目 | |
菲尔莱狄更斯大学(新泽西)FairleighDickinsonUniversity硕士研究生项目 | |
布雷诺大学(佐治亚)BrenauUniversity短期交换生项目 | |
暑期赴美带薪社会实践项目 | |
21天赴美社会调研项目 | |
暑期赴美汉语教师实习项目 | |
英国 | 伦敦豪斯英语学校(伦敦)LondonHouseSchoolofEnglish英语强化培训项目 |
牛津大学(牛津)UniversityofOxford夏季课程项目 | |
加拿大 | 纽芬兰纪念大学(纽芬兰)MemorialUniversityofNewfoundland全球商务–国际暑期学校项目 |
澳大利亚 | 昆士兰科技大学(昆士兰)QueenslandUniversityofTechnology硕士研究生项目 |
昆士兰科技大学(昆士兰)QueenslandUniversityofTechnology暑期英语培训项目 | |
瑞典 | 耶夫勒大学(耶夫勒)UniversityofGavle硕士研究生项目 |
耶夫勒大学(耶夫勒)UniversityofGavle3+1+1本硕合作项目 | |
韩国 | 梨花女子大学(首尔)EwhaWomansUniversity短期交换生项目 |
淑明女子大学(首尔)SookmyungWomen’sUniversity短期交换生项目 | |
德成女子大学(首尔)DuksungWomen’sUniversity短期交换生项目 | |
日本 | 九州女子大学(福冈)KyushuWomen’sUniversity学生交流项目 |
十文字学园女子大学(东京)JumonjiUniversity学生交流项目 |
学校标识
- 校徽
校标整体为圆形,象征团结与不断发展。
校标内围主体造型由三颗心组成,象征崇德之心、至爱之心、博学之心。三颗心形交叉组成的“女”字,凸显学校特色和定位;三颗心交融标志着师生同心同德。三颗心的外围如美丽绽放的花朵,彰显尚美之心。
校标外围为中英文校名组合。中文居上,表明主体性;英文居下,表明国际性。
校标颜色采用红白标准色。红色象征理想与活力、热血与忠诚,白色象征圣洁与高雅、光明与和平,红白相间寓意学生追求理想、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决心。
校徽为印有中华女子学院校名的长方形证章,分教工和学生使用两种。教工的校徽为红底黄字,本科、高职学生的校徽白底红字,研究生黄底红字。
- 校旗
校旗印有“中华女子学院”校名和校标。
精神文化
- 校训
崇德、至爱、博学、尚美
崇德,需要立德修身,成为品格高尚、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生。至爱,大爱无疆,成为有良知、有公益意识的大学生。博学,勤奋学习,成为博文广志、富有才干的大学生。将审问、慎思、明辨结合起来,以提升智慧和能力,最终落脚到笃行,化入行动、融入生活、投入社会、贡献国家。尚美,崇尚美好,成为青春向上、知性高雅的大学生。
- 校庆日
校庆日为每年的8月15日。
- 校歌
《中华女子学院校歌》
风雨中诞生,黎明前创建,五星红旗升起在我们的校园。
几代人奋斗,无私做奉献,千百年的憧憬在这里实现。
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树立新一代的女性风范,
团结、勤奋、求实、创新,朝气蓬勃的中华女子学院。
飞向蓝天,走向大海,向着未来扬起知识的风帆。
勤奋学习,勇于实践,跨世纪的理想靠我们实现。
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民族兴旺发达重任在肩。
团结、勤奋、求实、创新,面向世界的中华女子学院。
知名校友
姓名 | 名称 |
葛兰 | 播音艺术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指导,新中国第一代女播音员 |
方仁臻 | 富阳区副区长 |
张晓菲 | 国庆60周年大阅兵女民兵方阵领队 |
赵娜 | 国庆60周年大阅兵女民兵方阵领队 |
夏雯 | CCTV-10《今日气象》,CCTV-13《朝闻天下》天气预报主持人 |
校园环境
中华女子学院分为校本部和北校区两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99411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08459平方米。
校区分布 | |
名称 | 地址 |
校本部 | 北京市朝阳区育慧东路1号 |
北校区 | 北京市昌平区北七家镇曹八西路2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