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民族大学简介

西藏民族大学简介

西藏民族大学位于渭水之滨的古都咸阳,是西藏自治区与国家民委共建高校、国家中西部地区重点建设高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教育部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试点单位、教育部团队式对口援助高校,西藏自治区博士授权立项建设单位。

学校是西藏和平解放后党中央在祖国内地为西藏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学校。其前身是1958年创建的西藏公学。1965年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西藏民族学院。2015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西藏民族大学。

截至2014年,学校占地1146亩,有文汇、秦汉两个校区,并在拉萨设有教学站。拥有藏书151万余册的图书馆、75个各类专业实验室。设有12个二级学院,4个硕士一级学科,45个本科专业,涵盖11个学科门类。有全日制在校生9966人,其中研究生669人,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学生占50%。

初创时期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和平解放后的西藏百业待兴,迫切需要一大批具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少数民族干部。1956年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成立后,西藏上层反动集团极力反对西藏社会制度的改革。根据西藏斗争实际,为保存基本力量,培养民族干部,为今后的民主改革作准备,1957年3月,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邓小平同志主持召开中央书记处会议,会议针对当时西藏的形势,决定西藏在内地办学。根据党中央的决定,西藏工委于同年6月开始筹建西藏公学。9月,学校正式定名为“西藏公学”。10月,中央批准将位于陕西省咸阳市的原西北工学院的校址转交西藏,作为西藏公学的校址。

1958年1月,经中央批准,中共西藏工委副书记张国华同志兼任西藏公学校长。9月15日,西藏公学在咸阳(原西北工学院校址)举行隆重的开学典礼。当时,共有学员3415人,教职工716人。

1959年9月,西藏公学开办藏语文专修科,这是西藏历史上创办最早的专科专业,它成为西藏高等教育起步的一个标志。 1960年,西藏民主改革取得伟大胜利,西藏进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时期。为了适应西藏革命和建设事业发展的新形势,公学在继续培养政治干部的同时,开始培养西藏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在开设藏语文专修科的基础上,又先后创办了师范、卫生、农业、畜牧兽医、会计、邮电等专业,为西藏输送了一大批粗通专业技术的民族干部,填补了西藏民族干部中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的空白。1963年10月,公学成立专业系科,办学方向逐步向专业教育和综合院校发展。1965年7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西藏公学更名为西藏民族学院。郭沫若同志为学院题写了校名文革时期

西藏民族大学简介插图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帕巴拉.格列朗杰题词1966年6月至7月,陕西省委和西藏工委派出的工作组相继来到民院。8月12日,学院成立了“文革筹委会”。在这场大批判的浪潮中,学院领导、绝大部分中层干部和部分教师受到了冲击,各级组织陷于瘫痪,全院处于无政府状态。

1968年8月,中央负责人在接见中央学习班西藏班全体成员时,江青提出“西藏民族学院办在陕西咸阳是件怪事”,引起了学院群众的思想混乱。1970年1月23日,西藏自治区革命委员会决定撤销西藏民族学院。学院领导和大多数中层干部调离学院,部分财产转移给了陕西有关部门,给学院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1971年5月16日,西藏自治区党的核心小组召开会议,正式作出了恢复西藏民族学院的决定,并决定在西藏林芝建立新校址。从1972年开始,农学专业、畜牧兽医专业、财会专业、机电专业相继迁入林芝,形成了陕西咸阳为总院、西藏林芝为分校的两地办学格局。1975年1月,区党委决定,咸阳总院各专业不再迁入西藏,总院和分校学生规模均为1500人。1978年5月,西藏民族学院林芝分校更名为西藏农牧学院。改革开放

1979年1984年,在继续办好语文系、政治系、干训部、预科的基础上,相继增建了历史系、外语系、财经系、体育系等。1977年,在藏语文专业开始招收本科生班,1978年,开办了政治理论专业本科班。1979年,语文系开始招收藏语文本科班,开始了西藏历史上第一个现代高等教育本科专业的教学。

2003年,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后,教育部为了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先后确定复旦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天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东南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9所部属院校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对口支援学校。

2009年3月13日,国家民委与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建西藏民族学院协议签字仪式在北京举行,实现省部共建,资源共享。2010年2月26日,在陕西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咸阳市委、市政府颁发《关于大力支持西藏民族学院建设发展的意见》[1]。2015年4月28日,教育部批准西藏民族学院更为西藏民族大学,撤销西藏民族学院建制。

院系专业

院系名称 专业名称
西藏民族大学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秘书学、文秘(专科)
西藏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 民族学、历史学(师范)、文物与博物馆学、民族宗教事务管理
西藏民族大学法学院 法学
西藏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播音与主持艺术
西藏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哲学
西藏民族大学财经学院 会计学、财政学、统计学、经济统计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劳动与社会保障、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专科)
西藏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文化产业管理、档案学、旅游管理(专科)
西藏民族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含师范方向)、通信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业工程、网络工程、土木工程、数字媒体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专科)、计算机网络技术(专科)
西藏民族大学教育学院 教育学、应用心理学、教育技术学、学前教育学、小学教育、学前教育(专科)
西藏民族大学外语学院 英语(含师范)、日语、旅游英语(专科)
西藏民族大学医学 临床医学、护理学、公共事业管理、临床医学(专科)
西藏民族大学体育学院 体育教育、社会体育、体育教育(大专)
截至2014年,学校设有12个二级学院,45个本科专业。

师资力量

截至2014年,学校校本部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885人,其中:教授等正高职称110人、副教授等副高职称302人,博士、硕士生导师95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位教师占67%,有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享受国家特殊津贴专家8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位,教育部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8人,西藏自治区学术技术带头人15人学科建设

截至2014年,学校共有4个硕士一级学科,29个硕士二级学科,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本科专业涵盖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医学、理学、工学、教育学、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有国家民委重点学科1个,国家民委重点建设学科1个,自治区重点学科10个。

国家民委重点学科:中国近现代史

国家民委重点建设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

自治区重点学科: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专门史、中国哲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少数民族史、高等教育学、财政学

硕士一级学科: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基础医学和中国史

硕士专业学位:法律硕士、会计硕士、新闻与传播硕士

教学建设

  • 质量工程

截至2014年,学校共有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1个,自治区级特色专业4个,自治区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3个,自治区级教学团队3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中心3个,自治区级实验实训基地1个,自治区级教学实验室10个。

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汉语言文学、会计学

国家级教学团队: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要

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行政管理

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医学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自治区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行政管理、学前教育、民族学

自治区级实验教学中心:电子设计实践实验教学中心、医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新闻传播综合实验教学中心

自治区级实验实训基地:西藏法学教学研究实训基地

自治区级教学实验室:外语教学实验中心、物理基础实验室、计算机技能训练实验室、师范类学生教学技能训练实验室、心理实验教学中心、文物与考古技术实验室、医学检验实验室、非线性编辑实验室、投资与理财实验室、广告设计实验室

西藏民族大学质量工程项目一览表
项目 名称 立项时间 资助金额 名称 立项时间 资助金额
自治区精品课程 藏族史 2005年 1万 古代文学 2005年 1万
藏族文学史 2006年 1万 毛泽东思想概论 2006年 1万
写作训练 2007年 1万 基础会计学 2008年 1万
经济法学 2008年 1万 管理学原理 2009年 1万
心理学 2009年 1万 财务管理 2010年 1万
马克思主义哲学 2010年 1万 ———– ———- ———–
自治区级教学团队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要教学团队 2008年 10万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团队 2009年 10万 法学教学团队 2010年 10万
自治区级特色专业 汉语言文学 2007年 20万 法学 2009年 20万
新闻学 2010年 20万 会计学 2010年 20万
西藏民族大学品牌专业(截至2010年)
学院 专业名称 负责人 学院 专业名称 负责人
外语学院 英语 高全孝 法学院 法学 侯明
财经学院 会计学 杨西平 思政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 徐继增
财政学 陈爱东 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 袁书会
新闻传播学院 新闻学 周德仓 管理学院 行政管理 王跃
信息工程学院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王亮 医学院 临床医学 袁东亚
  • 教学设施
西藏民族大学功能教室一览表(截至2011年)
名称 数量 容量 名称 数量 容量 备注 名称 数量 容量
语音教室 11个 720座 计算机房 7个 640台 计算机教学中心 多媒体教室 66个 7938座
琴房 1个 22台 模拟审判法庭 1个 176座 内容来源于学校官网[2]
  • 实习基地
西藏民族大学实习基地一览表(截至2011年)
院系 实习基地 地址 实习专业
人文学院 咸阳市博物馆 咸阳 历史学、民族学
西安半坡博物馆 西安 历史学、民族学
汉阳陵考古陈列馆 西安 历史学、民族学
西藏博物馆 拉萨 历史学、民族学
新闻传播学院 《咸阳日报社》 咸阳 新闻学
西藏电视台 拉萨 新闻学
西藏日报社 拉萨 新闻学
西藏人民广播电视台 拉萨 新闻学
拉萨晚报社 拉萨 新闻学
咸阳教育电视台 咸阳 新闻学
西藏电化教育馆 拉萨 新闻学
政法学院 咸阳市秦都区人民检察院 咸阳 法学
咸阳市渭城区人民法院 咸阳 法学
陕西渭民律师事务所 咸阳 法学
西藏区检察院山南分院 山南 法学
西藏日喀则地区司法处 日喀则 法学
滨河西路社会居委会 咸阳 社会工作
咸阳市中级人民法院 咸阳 法学
财经学院 中国建设银行咸阳市毕塬路支行 咸阳市 金融学、会计学
咸阳市地方税务局渭城分局 咸阳市 财政学、税务、会计学
泾阳县统计局农村经济调查队 泾阳县 统计学、其他各专业
西藏民族学院科教设备厂 咸阳市 会计学
咸阳市财政局 咸阳市 财政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会计学
西藏自治区财政厅 拉萨市 财政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会计学
西藏自治区统计局 拉萨市 统计学、会计学
西藏自治区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 拉萨市 财政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会计学
西藏自治区保险公司 拉萨市 财政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会计学
咸阳市渭城区财政局 咸阳市 财政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会计学
咸阳德信有限责任会计师事务所 咸阳市 会计学
广东中山市东升镇政府 广东中山市东升镇 财政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会计学、统计学
西藏民族学院计财处 咸阳市 会计学
信工学院 西藏民族学院网络管理中心 咸阳市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通讯工程

西藏民族学院图书馆 咸阳市
渭河西路社区居委会 咸阳市西兰路5号
秦都区水厂路社区电子信息服务中心 秦都区水厂路
管理学院 咸阳德信有限责任会计师事务所 咸阳市 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彩虹宾馆 咸阳市 工商管理、旅游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陕西航空大酒店 咸阳机场 工商管理、旅游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医学院 咸阳市中心医院 咸阳市 临床医学、护理学
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咸阳市 临床医学、护理学
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 拉萨市 临床医学、护理学
西藏民族学院附属医院 拉萨市 临床医学、护理学
体育学院 拉萨市教体局 拉萨市 社会体育、体育教育
西藏藏医学院 拉萨 社会体育、体育教育
外语学院 泉州华侨大厦 福建泉州 旅游英语
厦门华侨大厦 福建厦门 旅游英语
西藏林芝县中学 西藏林芝 英语本科
西藏林芝地区职业技术学校 西藏林芝 英语本科
西藏山南地区第二高级中学 西藏山南地区 英语本科
西藏山南地区东辉中学 西藏山南地区 英语本科
拉萨市第二高级中学 西藏拉萨 英语本科
体育学院

外语学院

人文学院

政法学院

拉萨中学 拉萨市 社会体

体育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汉语言文学(师范)

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体育学院

外语学院

人文学院

政法学院

教育学院

西藏民族学院附属中学 咸阳市

科研成果

2007-2011年,学校共获得各类科研立项324项。其中,省部级以上项目立项138项,校内立项186项。共获得预算外科研经费921.65万元。出版学术著作69部,发表学术论文2087篇。其中包括权威期刊论文3篇,SCI论文7篇,EI论文29篇,核心期刊论文448篇。论文转载、摘编29篇。

2010-2014年,学校共获省部级以上科研立项261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立项52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项。据2015年5月学校公布数据显示,近五年,学校年均科研经费1710.1万元。有26项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

科研机构

截至2014年,学校建有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自治区重点研究基地1个,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2个;自治区高校重点实验室7个。学校作为牵头单位,联合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西藏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组建“西藏文化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该中心成为西藏自治区“2011协同创新中心”培育建设单位。

学校与复旦大学合作建立了“高原医学与基因地理学研究基地”,与西北民族大学合作建立了“中国民族语言文字信息技术国家民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藏语语言资源建设研究中心”,与中国人民大学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合作建立了“西藏新闻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所”。

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藏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研究基地、西藏社会和谐稳定与法治建设重点研究基地

自治区重点研究基地:西藏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基地

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西藏高原相关疾病分子遗传机制与干预研究重点实验室、西藏光信息处理与可视化技术重点实验室

自治区高校重点实验室:生命科学基础实验室、高原环境与疾病相关基因研究实验室、现代网络与通信工程重点实验室、西藏教育发展研究实验室、工商管理综合实验室、会计综合实验室、运动生理机能综合实验室[3]

学术资源

  • 馆藏资源

截至2012年6月,西藏民族大学图书馆馆藏图书总量170万册,其中,纸质图书100余万册,中文电子图书62万余册,学位论文147余万篇,各种数据库20多种。形成了以文、理、经、管、法、医、教育、体育等多学科,印刷型与电子型文献并存的综合性藏书体系。

图书馆建有“藏学文献情报资料中心”,收藏藏学图书5万余册,藏有德格版《藏文大藏经》、《藏文大藏经》对勘本、《大正新修大藏经》等珍贵典籍,同时,自建有“藏学专题数据库”、“藏学多媒体资源数据库”等多种类型特色资源数据库。

  • 学术刊物

截至2013年,学校出版有《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和《西藏高等教育研究》两种学术刊物,西藏民族学院学报被评为“全国民族地区十佳学报”,“藏学研究”栏目被评为名栏。

文化传统

  • 校名字体

西藏民族大学简介插图1

校名字体藏文校名字体:沿用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阿沛·阿旺晋美同志题写的校名字体。

中文校名字体:采用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先生题写的校名字体。[4]

  • 校徽

西藏民族大学简介插图2

校徽校徽按照国内外高校校徽所遵循的圆形结构为基本图形,标识的中心部位是由雪山、雪莲花、书本和办校时间1958组成,外围由藏英汉文校名组成,校徽以单色“藏红色”为基调,符合国际上校徽设计单色的主流趋势,并适合以标准化模式推广发布的要求,具有易识别、易推广、易制作,民族特色突出的特点。

校徽上端三角形采用了唐卡中雪山的造型,象征世界第一峰珠穆朗玛峰,借喻学校努力成为国际内外有影响的高等学府;中间是图案化的雪莲与下端的书结合在一起,象征西藏民族大学在学界如一朵绽开的雪莲花,特色而又美丽;将雪山、雪莲花、书本结合在一起很好地诠释了“爱国兴藏,笃学敬业”办学特色。

汉语言文学

培养具备文艺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人才,能在新闻文艺出版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传方面的实际工作

会计学

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会计、审计和工商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会计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人才,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

©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2245678901@qq.com删除!联系电话:13296555055。
搜索
打开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gxwhjdjt】,发送【101】获取验证码,输入获取到的验证码即可解锁复制功能,解锁之后可复制网站任意一篇文章,验证码每月更新一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