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学简介

中国科学院大学简介

中国科学院(英文名称: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简称中科院)成立于1949年11月,为中国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科学技术最高咨询机构、自然科学与高技术综合研究发展中心。

中国科学院提出了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构想,先后实施知识创新工程、“创新2020”、《“率先行动”计划暨全面深化改革纲要》,提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创新促进发展,科技引领未来》《创新2050:科学技术与中国的未来》《科技发展新态势与面向2020年的战略选择》等战略研究报告。

据2021年11月中国科学院官网显示,全院共拥有11个分院、100多家科研院所、3所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上海市共建上海科技大学)、130多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68个国家野外观测研究站、20个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承担30余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与运行,正式职工6.9万余人,在学研究生7.9万余人;建成了完整的自然科学学科体系,物理、化学、材料科学、数学、环境与生态学、地球科学等学科整体水平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一些领域方向也具备了进入世界第一方阵的良好态势。在解决关系国家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上,已成为不可替代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一批科学家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中发挥了关键和中坚作用,并作为我国科技界的代表活跃在国际科技前沿。 2019年9月,经党中央批准,十九届中央第四轮巡视将对中国科学院党组织开展常规巡视。

学部院士

  • 学部概况

中国科学院大学简介插图

学部组织机构

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于1955年,是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咨询机构。负责对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规划、计划和重大科学技术决策提供咨询,对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提出研究报告,对学科发展战略和中长期目标提出建议,对重要研究领域和研究机构的学术问题进行评议和指导。

据2016年1月中科院官网显示,中国科学院院士从全国最优秀的科学家中选出,每两年增选一次。全体院士大会是学部的最高组织形式,学部主席团是院士大会闭会期间的常设领导机构,由中国科学院院长担任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设有数学物理学部、化学部、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地学部、信息技术科学部和技术科学部6个学部。

学部成立初期,组织学部委员参与制定了《1956-1967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成为新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第一个里程碑。1986年,89位学部委员建议在中国科学院实行面向全国的自然科学基金,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为中国基础研究发展奠定了基础。同年3月,王大珩、王淦昌、陈芳允、杨嘉墀4位学部委员上书党中央,建议加强中国高科技的研究和发展,形成了国家“863”计划,对促进中国高技术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1993年,在王大珩、师昌绪、张光斗、张维、罗沛霖、侯祥麟等学部委员的倡议下,成立了中国工程院,推动和提升了中国工程科技事业的发展。1993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改称中国科学院院士。

  • 院士数据概览

据2022年8月中科院官网显示,中国科学院有院士849人,其中数学物理学部156人,化学部136人,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154人,地学部140人,信息技术科学部106人,技术科学部157人;此外中国科学院还拥有外籍院士129人。

截至2020年5月,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地分布在全国27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其中,北京市418人,上海市103人,江苏省47人,湖北省25人,陕西省23人,广东省22人,安徽省21人,香港特别行政区20人,辽宁省19人,浙江省18人;以上1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共有院士716人,占全体院士的87%;院士性别比例男性占94%,女性占6%;院士平均年龄为73岁。

2021年11月18日,2021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正式揭晓,共有149人当选。其中,中国科学院增选院士65人,中国工程院增选院士84人。

中国科学院大学简介插图1

各学部院士分布

中国科学院大学简介插图2

院士队伍年龄分布

中国科学院大学简介插图3

外籍院士按年龄分布

  • 院士大会

截至2017年11月,中国科学院院士大会是中国科学院学部的最高组织形式。自1955年中科院学部成立暨第一次学部委员大会召开以来,1957年、1960年、1981年、1984年、1992年中科院学部先后组织召开了第二次到第六次学部委员大会。1993年,国务院决定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改称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中国科学院第七次院士大会召开,此后院士大会形成了每两年召开一次、公历逢双年份举行的制度,已举办了十八次。

  • 院士增选

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的规定,在科学技术领域做出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贡献,热爱祖国,学风正派,具有中国国籍的研究员、教授或同等职称的学者、专家,可被推荐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55年学部成立时选聘172名学部委员,1957年增聘18名学部委员,1980、1991年分别选举283、210名学部委员。1992年4月,第六次学部委员大会制定并通过《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章程(试行)》,经国务院同意后由中国科学院发布,明确学部委员和外籍学部委员的标准和选举程序,院士增选工作步入规范化轨道。

院士增选和外籍院士选举每两年一次。至2019年12月底,共有1431名来自全国各部门、各地区(含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学者、专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自1994年开始外籍院士选举以来,共选举外籍院士136名。

  • 科技队伍

据2016年1月中科院官网显示,中科院有300余位“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000余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40余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900余人在重要国际科技组织、学术期刊担任重要职务。

2017年2月,已放弃外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的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杨振宁、姚期智两位教授日前正式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创新单元

  •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据2016年1月中科院官网显示,中科院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运行设施13个,在建设施9个,将建设施1个。按照主要用途,设施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用于科学技术前沿领域或前沿研究方向的专用研究设施(8个);第二类是为多学科领域的科学研究提供支撑的大型公共实验设施(5个);第三类是用于公益性科学研究的公益科技设施(7个)

运行设施: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兰州重离子研究装置、郭守敬望远镜(LAMOST)、合肥同步辐射装置、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HT-7、EAST、遥感飞机、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长短波授时系统、神光高功率激光实验装置、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上海光源、“实验1”科学考察船、东半球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子午链(子午工程)

在建设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部分运行)、陆地观测卫星数据全国接收站网、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武汉郑店实验室、航空遥感系统、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散裂中子源、EAST辅助加热系统

将建设施: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试验装置

  • 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

据2016年1月中科院官网显示,中科院有国家实验室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84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211个。截至2015年6月,中科院共有国家工程实验室10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1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家。

国家实验室: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实验室(筹)、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筹)、北京分子科学国家实验室(筹)、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筹)

国家重点实验室:

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 植物细胞与染色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复杂系统智能控制与管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农业虫害鼠害综合治理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理论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多相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微生物资源前期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 发光学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稀土资源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高温气体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生命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新药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细胞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煤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分子发育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真菌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羰基合成与选择氧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植物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膜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金属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 遗传资源与进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应用光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干细胞与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波谱与原子分子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集成光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声场声信息国家重点实验室 传感技术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 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半导体超晶格国家重点实验室 信息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 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
强场激光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科学与工程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 红外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非线性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微细加工光学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瞬态光学与光子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植物分子遗传国家重点实验室
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计算机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高性能陶瓷和超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 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信息功能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 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
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 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
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 岩土力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计算机体系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
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 同位素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森林与土壤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空间天气学重点实验室

国家工程实验室:甲醇制烯烃国家工程实验室、中药标准化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工业酶国家工程实验室、煤炭间接液化国家工程实验室、湿法冶金清洁生产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遥感卫星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信息内容安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真空技术装备国家工程实验室、碳纤维制备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土壤养分管理国家工程实验室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机器人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高档数控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精细石油化工中间体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膜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塑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基础软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信息安全共性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光电子器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高性能均质合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手性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燃料电池及氢源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网络新媒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遥感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并行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高性能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专用集成电路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岩土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卫星定位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淡水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金属腐蚀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真空仪器装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光栅制造与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节水灌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天然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光电子晶体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环境光学监测仪器中心 、国家荒漠-绿洲生态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半导体泵浦激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海洋腐蚀防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野外台站网络

中国科学院大学简介插图4

中国科学院总部

据2016年1月中科院官网显示,中科院有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10个,中国科学院特殊环境与灾害监测网络10个,区域大气本底观测网8个,日地空间环境观测台链7个,中国科学院近海海洋观测研究网络4个。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FACE研究基地、CERN生物分中心、CERN水体分中心、CERN土壤分中心、CERN大气分中心、CERN水分分中心、CERN综合中心、北京城市生态站、神农架站、阿克苏站

中国科学院特殊环境与灾害监测网络:塔中站、珠峰站、纳木错站、藏东南站、长春净月潭遥感试验站、北京遥感试验场、东川泥石流观测研究站、平凉雷电和雹暴试验站、格尔木青藏高原综合站、天山冰川与观测试验站

区域大气本底观测网:敦煌站、通榆站、铁塔、阜康站、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站、贡嘎山高山生态站、兴隆大气本底观测站、大气本底数据中心

日地空间环境观测台链:香河综合观测站、武汉电离层观测站、三亚地磁台、漠河地磁台、地磁台链网络数据中心、羊八井站、动力大地测量中心实验站

中国科学院近海海洋观测研究网络:南沙站、西沙站、东海站、黄海站

科研成就

  • 开创性科技成果

——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以及载人深潜关键核心科技问题的攻克,为国家安全和战略科技任务做出了重大贡献。

——从成功研制第一台计算机、曙光超级计算机、龙芯系列通用芯片,到单精度千万亿次超级计算系统,在中国计算机技术自主创新中发挥了骨干作用。

——从发出中国第一个电子邮件,到建立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中国网通与无线传感试验网,成为网络科技和网络产业的开拓者。

——从顺丁橡胶工业生产新技术,到煤制乙二醇技术、甲醇制烯烃技术、煤合成油技术及工业化应用,不断开辟中国化学工业的新方向和生长点。

——从陆相成油理论,到海相成油的探索,为中国摘掉贫油帽子、大规模开发油气田提供了科学理论支持。

——从自主研制的氯霉素、青霉素,到原创的青蒿素合成、丹参多酚酸盐、盐酸安妥沙星,在中国药物自主创新方面走在了前列。

——从开创中国海洋养殖业,到黄淮海中低产田改造,到生物育种,引领了中国高新农业科技的发展。

——从在世界上首次完成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到首次证明诱导多能干细胞、人类基因测序,在生命科学领域取得了重要原创成果。

——从开创数学机械化证明、有限元方法,到多元复变函数论、辛几何、哥德巴赫猜想研究方面登上世界数学的高峰,奠定了数学研究国家科学中心的地位。

——从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到建成上海光源等一批大科学装置,打造了多学科创新的重要平台。

——从铁基超导纪录刷新,到中微子振荡模式、量子通信、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研究,在物理学领域不断实现新的突破。

  • 重大科技任务

据2016年1月中科院官网显示,中科院有A类先导科技专项10个,B类先导科技专项11个,国家科技重大科技专项14个。

A类先导科技专项: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未来先进核裂变能、空间科学、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认证及相关问题、面向感知中国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研究、低阶煤清洁高效梯级利用、分子模块设计育种创新体系、变革性纳米技术聚焦、江门中微子实验、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系统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影响

B类先导科技专项:量子系统的相干控制、脑功能联结图谱、青藏高原多层圈相互作用及其资源环境效应、超导电子器件应用基础研究、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海斗深渊前沿科技问题研究与攻关、拓扑与超导新物态调控、生物超大分子复合体的结构&功能与调控、宇宙结构起源——从银河系的精细刻画到深场宇宙的统计描述、页岩气勘探开发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国家数学与交叉科学中心

国家科技重大科技专项: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专项、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与成套工艺专项、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专项、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专项、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专项、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专项、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专项、重大新药创制专项、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专项、大型飞机专项、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专项、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 科技奖励

据2016年1月中科院官网显示,中科院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9项;国家自然科学奖390项,其中一等奖19项,二等奖202项,三等奖133项,四等奖36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82项,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51项,三等奖95项,四等奖3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537项,其中特等奖3项,一等奖35项,二等奖265项,三等奖234项。

资源条件

  • 文献中心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主要为自然科学、边缘交叉科学和高技术领域的科技自主创新提供文献信息保障、战略情报研究服务、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支撑和科学交流与传播服务,同时通过国家科技文献平台和开展共建共享为国家创新体系其他领域的科研机构提供信息服务。

截至2009年8月,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馆藏图书1145余万册(件),该中心启动了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建设项目,已逐步完成了从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的模式转变,开始走上知识情报研究与知识服务中心的发展道路;同时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是国际图书馆协会与机构联合会(IFLA)的成员。

  • 科学数据库

据2016年1月中科院官网显示,中科院有科学数据库23个,其中生物与生命科学类8个,材料科学类2个,地球科学类8个,物理与化学类3个,能源与环境类1个,其他类1个。

生物与生命科学:淡水藻种库、中国动物数据库、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中国热带亚热带植物学基础数据库、中国西南资源植物数据库、中国西南地区动物资源数据库、中国微生物资源数据库、病毒资源数据库

材料科学:纳米科技基础数据库、光学系统数据库

地球科学:亚热带农业生态系统要素数据库、中国寒区旱区数据资源中心、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数据库、中国东北黑土农业生态数据库、中国土壤数据库、中国沼泽湿地数据库网站、南海海洋科学数据库、人地系统主题数据库

物理与化学:理化性能及分析数据库、工程化学数据库、化学专业数据库

能源与环境:新能源及环保专业数据库

其他类:中国科学院数据应用环境

  • 学术期刊&电子杂志

据2016年1月中科院官网显示,中科院出版有126种期刊,出版有6种电子杂志。

电子杂志:中科院之声电子杂志、科学网电子杂志、科普博览电子杂志、《芯天地》电子杂志、《基因世界》电子杂志、《雨林故事》电子杂志

教育创新

据2016年1月中科院官网显示,中国科学院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机遇和挑战,提出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构想,实施知识创新工程和“创新2020”,率先建立研究生制度,成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立新中国第一家研究生院,率先实行学位制,率先建立博士后制度。实施知识创新工程、“创新2020”以来,高质量规模化发展研究生教育,形成了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大学(原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为核心、覆盖全院研究所的教育体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两段式研究生教育模式;拥有在学研究生5.2万余人;建成了完整的自然科学学科体系,物理、化学、材料科学、数学、环境与生态学、地球科学等学科整体水平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培养模式

  •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各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简介插图5

中国科学院大学

中国科学院大学(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简称“国科大”,是一所以科教融合为办学模式、研究生教育为办学主体、精英化本科教育为办学特色的创新型大学。国科大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授权学位自主审核的20所高校之一,是环太平洋大学联盟(APRU)成员高校、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双一流”建设高校国际交流分会副会长单位及中澳一流大学合作机制首批加盟大学。

中国科学院大学前身是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成立于1978年,是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创办的第一所研究生院,培养了新中国第一个理学博士、第一个工学博士、第一个女博士、第一个双学位博士。2012年6月,教育部批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2014年,国科大开始招收本科生,形成了覆盖本、硕、博三个层次的高等教育体系。

国科大以“科教融合、育人为本、协同创新、服务国家”为办学理念,与中国科学院直属研究机构(包括所、院、台、中心等,以下简称“培养单位”)在管理体制、师资队伍、培养体系、科研工作等方面高度融合。截至2019年12月,学校共有学校由京内四个校区(玉泉路、中关村、奥运村、雁栖湖)、京外五个教育基地(上海、武汉、广州、成都、兰州)和分布在全国的116个培养单位组成。近年来,国科大不断深化科教融合体制机制改革和组织建设,与各培养单位“共建、共治、共享、共赢”。截至2019年12月,学校共有直属教学科研单位58个,其中,京内40个、京外18个;另有附属医院19所。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科学院大学简介插图6

中国科学科技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简称“中国科大”,是中国科学院所属的一所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兼有医学、特色管理和人文学科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1958年9月创建于北京,首任校长由郭沫若兼任。她的创办被称为“我国教育史和科学史上的一项重大事件”。建校后,中国科学院实施“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方针,学校紧紧围绕国家急需的新兴科技领域设置系科专业,创造性地把理科与工科即前沿科学与高新技术相结合,注重基础课教学,高起点、宽口径培养新兴、边缘、交叉学科的尖端科技人才,汇集了严济慈、华罗庚、钱学森、赵忠尧、郭永怀、赵九章、贝时璋等一批国内最有声望的科学家,建校第二年即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1970年初,学校迁至安徽省合肥市,开始了第二次创业。1978年以后,学校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具有创新精神和前瞻意识的教育改革措施,创办少年班、经国务院批准创建了全国第一所研究生院、建设国家大科学工程、面向世界开放办学等,使学校得以恢复并迅速发展。学校是国家首批实施“985工程”和“211工程”的大学之一,也是唯一参与国家知识创新工程的大学。在国家“双一流”建设中,入选A类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 上海科技大学

中国科学院大学简介插图7

上海科技大学

上海科技大学(ShanghaiTech University),简称“上科大,是一所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共同举办、共同建设,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主管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2013年9月30日经教育部批准同意正式建立。学校致力于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培养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提供科技解决方案及发挥思想库作用,积极投身高等教育改革、参与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努力建设一所小规模、高水平、国际化的研究型、创新型大学。学校位于上海—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技园中区,是建设中的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全力推进科技与教育的融合,参与中科院牵头的国家级科研项目,与中科院相关院所建立联合实验室开展全面科研合作

科学普及

科普博览

中国科普博览成立于1999年,是中国最早启动的大型综合性科普网站之一,是国内最早以虚拟博物馆传播科学知识的网站。截至2010年12月,中国科普博览累计访问量超过1亿人次,先后获得中国优秀文化网站、联合国世界信息峰会大奖(The World Summit Award)、全国优秀科普网站奖项,并且出版了《中国科普博览系列丛书》。

中国科普博览通过数百个科学家视频讲座、视频短片、科学游戏、科学动画,以及虚拟科学体验和虚拟科学实践等形式来表现科学内容;通过科学家专栏系统和科学SNS社区,为公众、科学家提供相互交流的环境。

中国科学院大学简介插图8

路甬祥、师昌绪和王绶琯为中国科普博览题词

形象标识

  • 院徽
一、图案

中国科学院院徽外环为”中国科学院”字样,上为第一任院长郭沫若的手书,下为英文。

环内是由六个晶体组成的一个物质结构图案,象征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学、生物六大学科融汇和结合的基础作用;中间自然形成一齿轮,象征基础科学凝聚、派生的技术科学的推进作用。

二、颜色

外环、环内的六个晶体和中间的圆点为孔雀蓝色;中国科学院的中外文字和环内晶体之外的部分为白色。

三、含义

整个图案庄重、大方。象征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和高新技术研究与发展中心,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世界科学前沿,加强原始科学创新,加强关键技术创新与集成,攀登世界科学高峰,为中国经济建设、国家安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不断做出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创新贡献。

中国科学院大学简介插图9院徽
  • 院旗
一、图案

中国科学院院旗上为缀白色院徽和第一任院长郭沫若手书和英文的“中国科学院”字样的横式组合标志。

二、颜色

中国科学院院旗的旗面为蓝色,院徽和中英文字样为白色。

三、含义

象征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和高新技术研究与发展中心,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世界科学前沿,加强原始科学创新,加强关键技术创新与集成,攀登世界科学高峰,为我国经济建设、国家安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不断做出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创新贡献。

中国科学院大学简介插图10院旗

文化精神

  • 院风

唯实、求真、协力、创新

  • 优良传统

科学、民主、爱国、奉献

  • 办院方针

作为国家科研机构,中科院在历史上的不同发展时期,曾先后提出过5个办院方针:

第一个:按人民政协共同纲领规定的文教政策,改革过去的科研机构,以期培养科学建设人才,使科学研究真正能够服务于国家的工业、农业、保健和国防事业的建设。(1950年)

第二个:侧重基础,侧重提高,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服务。(1978年)

第三个:大力加强应用研究,积极而有选择地参加发展工作,继续重视基础研究。(1984年)

第四个:把主要力量动员和组织到国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同时保持一支精干力量从事基础研究和高技术跟踪。(1987年)(注:1991年修改为:把主要力量动员和组织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主战场,同时保持一支精干力量从事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创新。)

第五个: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世界科学前沿,加强原始科学创新,加强关键技术创新与集成,攀登世界科技高峰,为中国经济建设、国家安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不断作出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创新贡献。(2002年)

第六个: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2245678901@qq.com删除!联系电话:13296555055。
搜索
打开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gxwhjdjt】,发送【101】获取验证码,输入获取到的验证码即可解锁复制功能,解锁之后可复制网站任意一篇文章,验证码每月更新一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