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协和医学院简介
北京协和医学院(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位于北京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直属、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实行院校合一管理体制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入选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医学“双一流”建设联盟成员。
学校前身是美英基督教教会于1906年共同创办的协和医学堂。1912年,改称协和医学校。1917年,成立北京协和医学院。1919年,改名北京协和医科大学。1929年,更名私立北平协和医学院。1951年1月,学校由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和卫生部接管,且改名为中国协和医学院。历经传承与发展,学校先后更名为中国医科大学、中国首都医科大学和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6年定名北京协和医学院。
据2023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19个研究所、6家附属医院、9个学院、106个院外研发机构;有两院院士26人、国家杰青45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7人,博士生导师1032名、硕士生导师1231名。
协和史苑
晚清时期
- 北京协和医学堂
1906年,英国伦敦会与英美其他五个教会合作开办了“协和医学堂”。
清末福州传教士医生雅丹金,接受官方赠匾“西来扁鹊”
1908年,学堂正式开课,至1914年共毕业三十八名学生。
1909年,美国慈善家、资本家洛克菲勒第一次派出“东方教育考察队”对中国医学教育机构作精细调查。
民国时期
1913年,洛克菲勒基金会成立,会议中在《远东的教育及其他需求》中表态对于远东的中国教育将采取行动,包括医学教育和建好医学院。
1914年,洛克菲勒团队第二次派遣队伍前往中国考察,考察范围锁定中国的医学教育。共花费4个月时间,访问中国十几个城市的医学院和八十八家医院,最终总结成一份名为《中国的医学》的报告,其中包括中国卫生现状、中国本土医院和手术等十个章节。
- 北京协和医学院
1915年,洛克菲勒团队第三次前往中国,6月达成协议,用二十万美元购买“北京协和医学堂”的全部资产,原“协和医学堂”只留用少数人员。新的医学院,定名为北京协和医学院,英文名为PUMC(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洛克菲勒团队第三次考察合影
1919年10月,开办医学本科,学制为八年制。
1921年6月,学院开始收治病人。
- 北平协和医学院
1929年,学校改名为北平协和医学院。
1941年12月,学校停业。
1942年,日军侵占学校,医学院和护校的教学工作完全停止。
1943年9月,聂毓禅将协和的高级护校迁至成都,联系当时的燕京大学、齐鲁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等学校,招收了二十名预科学生。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内迁的高校各自返回原先的城市。协和护校根据医学院董事会的决定,1946年暑假前迁回北平。
1946年5月,聂毓禅率全校六十多名师生告别成都。同年7月,抵北平。
1947年,学校复校。
新中国时期
1949年,北平解放,因协和自身的特殊原因并没有被新中国立即接管。学校的美国职员回国述职。
1950年,协和医学院和护校均招收二十五名学生。
1951年1月20日,协和医学院、协和医院由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和卫生部接管,协和医学院更名为“中国协和医学院”,同时,中国医院与协和医院合并,定名为“北京协和医院”。
1952年,划归中共中央军委卫生部领导并取消护校教学管理制度。
1953年,学校停止招生。
1957年11月,卫生部正式通知,中国协和医学院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合并,称中国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称北京协和医院,直接受中国医学科学院领导。同年,张孝骞向中央上书,建议恢复协和长学制的医学生教育。直至1959年,张孝骞提出“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张孝骞的教育思想才逐步为人们所接受。
1959年,以原协和医学院为基础,恢复了八年制的医学院,命名为“中国医科大学”。卫生部委托医科院党委负责筹建和领导,提出一个特殊的领导体制:一个领导班子(党委),一套组织机构,两块牌子,两个任务(简称“一一二二”)。
1966年,发生文化大革命,致使教学停止。
1970年,学校奉命停办。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张孝骞等人作为积极推动者,提议恢复协和医大。
1979年7月,国务院批准再次复校,并列为全国重点大学之一,改名为“中国首都医科大学”。学制仍为八年,前两年半为预科,在北京大学生物系学习自然科学课程,后五年半为医本科。
1980年,学校与美国的洛氏驻华医社在中断长达二十八年后重新建立联系,并拨款一百五十万美元支持学校发展。
1985年6月5日,学校改名为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1996年10月,顺利通过国务院学位办对33所研究生院的合格评估并正式挂牌。
2006年9月5日,教育部和卫生部共建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大会暨揭牌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正式更名为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
2017年9月,北京协和医学院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2021年12月26日,北京协和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揭牌成立。
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据2023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设有9个学院,共有2个本科专业。
院系名称 | 专业名称 |
基础医学院 | ——– |
临床医学院 | 临床医学 |
药学院 | ——– |
护理学院 | 护理 |
群医学及公共卫生学院 | ——– |
卫生健康管理政策学院 | ——– |
马克思主义学院 人文和社会科学学院 | ——– |
研究生院 | ——– |
继续教育学院 | ——– |
资料来源:
注:北京协和医学院临床医学(八年制)专业的招生计划纳入清华大学的总招生计划之中,由两校共同完成招生录取工作 |
师资力量
据2023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两院院士26人、国家杰青45人、国家优青18人,博士生导师1032名、硕士生导师1231名;
类别 | 姓名 |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强伯勤、沈岩、赵玉沛、赫捷、顾东风 |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刘玉清、肖培根、巴德年、朱晓东、刘德培、甄永苏、孙燕、程书钧、高润霖、邱贵兴、郎景和、林东昕、胡盛寿、王辰、王锐、蒋建东 | |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 王晓良、陈杰、张其清、韩忠朝、徐宁志、蒋建东、金奇、朱大海、王建祥、邵荣光、王明荣、赵春华、樊赛军、赵晓航、郭顺星、陈启军、刘芝华、蒋澄宇、庾石山、张宏冰、彭小忠、石建功、程涛、何玉先、王洁、蒋太交、王健伟、黄波、张烜、荆志成、许琪、吴晨、余佳、蔡军、周光飚、王利、徐蔚海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 | 王利、王婧、石磊、冯晓明、刘鉴峰、许琪、李平平、汪一波、陈厚早、林生、赵方辉、胡友财、彭宗根、鲁向锋、程辉、朱平、王芳、兰峰 | |
参考链接: |
学科建设
据2023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一级学科博士授权专业点9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专业点3个;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5个,国家重点一级学科2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8个,国家重点三级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
校园建筑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生物学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护理学、医学技术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口腔医学、中药学、图书馆情报与档案学
世界一流建设学科: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临床医学、药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国家重点一级学科:生物学、药学
国家重点二级学科:免疫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皮肤病与性病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妇产科学、肿瘤学、麻醉学、内科学
国家重点三级学科:外科学(胸心外)、外科学(骨外)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外科学(普外)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药用植物学
北京市重点一级学科: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护理学、生物医学工程
北京市重点二级学科:sehnjingbing学、眼科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北京市重点交叉学科:转化医学
北京市重点三级学科:外科学(普外)
教学建设
据2020年9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2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2门国家精品课程。
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临床医学、护理
国家精品课程:《妇产科学》《放射诊断学》
2021年9月7日,被教育部认定为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单位。
所获荣誉
2022年2月14日,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
2023年3月30日,高等教育专业评价机构软科发布”2023软科中国大学排名”。北京协和医学院位列医药类大学排名第一
科研平台
据2023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5个、其他国家级科研基地15个、省部级实验室59个等。
部分科研平台 | |
平台级别 | 平台名称 |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 心血管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 |
医学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
分子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
实验血液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
天然药物活性物质与功能国家重点实验室 | |
国家级研究中心 | 国家药物及代谢产物分析研究中心 |
国家新药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中国药学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 | |
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活性物质发现与适药化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药物靶点研究与新药筛选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
药物传输技术及新型制剂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
新药作用机制研究与药效评价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
晶型药物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
创新药物非临床药物代谢及PK/PD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
抗感染药物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
详情见: |
科研成果
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院科学院)于2000年至2020年之间,累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5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3项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38项。
奖项 | 项目 | 第一作者 |
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 造血干细胞调控机制与再生策略 | 程涛 |
202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聚乙二醇定点修饰重组蛋白药物关键技术体系建立及产业化 | 石远凯 |
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乳腺癌精准诊疗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 | 徐兵河 |
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心血管疾病磁共振诊断体系的创建与应用 | 赵世华 |
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人类重大传染病动物模型体系的建立及应用 | 秦川 |
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基于外周血分子分型的肺癌个体化诊疗体系建立及临床推广应用 | 王洁 |
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治疗体系的建立和推广 | 朱兰 |
201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中药大品种三七综合开发的关键技术创建与产业化应用 | 孙晓波 |
2016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中草药DNA条形码物种鉴定体系 | 陈士林 |
2016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胰岛素瘤诊治体系的建立与临床应用 | 赵玉沛 |
2016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化学药物晶型关键技术体系的建立与应用 | 杜冠华 |
201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 人工麝香研制及其产业化 | 于德泉 |
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 遗传病致病基因和致病基因组重排的新发现 | 张学 |
2014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中草药微量活性物质识别与获取的关键技术及应用 | 庾石山 |
2013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 食管癌规范化治疗关键技术的研究及应用推广 | 赫捷 |
201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 小檗碱纠正高血脂的分子机理,化学基础及临床特点 | 蒋建东 |
2011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我国抗感染药物临床前药效评价平台关键技术的建立及应用 | 蒋建东 |
2011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冠心病外科微创系列技术的建立及应用推广 | 胡盛寿 |
201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重症冠心病临床评估体系和外科治疗关键技术的建立与应用 | 胡盛寿 |
2009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中国人群高血压和冠心病遗传资源的收集和利用研究 | 顾东风 |
2009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血液干细胞技术及其应用研究 | 韩忠朝 |
2009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中国药用植物种质资源迁地保护与利用 | 肖培根 |
2009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丁苯酞原料及软胶囊 | 冯亦璞 |
2009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主动脉夹层治疗新策略研究及应用 | 孙立忠 |
200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中国心血管疾病发展趋势和防治策略研究 | 顾东风 |
200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提高我国肺血栓栓塞症诊疗水平的系列研究 | 王辰 |
200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帕金森病和痴呆流行病学及干预、控制研究 | 张振馨 |
200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胰腺癌综合诊治方案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 | 赵玉沛 |
200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 郎景和 |
2006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 单核苷酸多态与肿瘤的研究 | 林东昕 |
2006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国家一类抗肝炎新药双环醇的研究 | 张纯贞 |
200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系列研究及临床应用 | 邱贵兴 |
200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疑难先心病外科治疗的临床和基础系列研究 | 吴清玉 |
2004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提高婴幼儿重症先天性心脏病外科疗效的临床与基础系列研究 | 刘迎龙 |
2003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提高主动脉外科手术疗效的临床研究和应用 | 孙立忠 |
2003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心脏起搏及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治疗致命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 | 陈新 |
200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 遗传性乳光牙本质致病基因的研究 | 沈岩 |
2002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提高冠心病外科治疗效果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 吴清玉 |
2002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全身感染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 陈德昌 |
2002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 孟迅吾 |
2002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肠粘膜屏障损害和谷氨酰胺、肠内营养、生长激素的影响 | 蒋朱明 |
2001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 全国控制和基本消灭麻风病的策略、防治技术和措施研究 | 李桓英 |
200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中国人经典型苯丙酮尿症(PKU)突变基因的鉴定与产前诊断 | 罗会元 |
200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卡托普利对急性心肌梗塞病死率及并发症影响的多中心随机临床研究 | 刘力生 |
200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天麻种子与真菌共生萌发及生长机理和纯菌种伴播技术研究与应用 | 徐锦堂 |
200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BME-200眼科超声波诊断仪 | 王延群 |
参考资料: |
学术资源
- 馆藏资源
据2020年9月学校官网显示,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图书馆馆藏外文印本期刊3600余种,中国国内外医药领域专业数据库百余种;建有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建成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公众健康知识服务等系列平台。
- 学术期刊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为双月刊,主要设有院士论坛/述评、专家论坛/述评、论著、综述、技术方法、经验交流、研究简报、论著摘要、病例报告、科技消息、书评等栏目,被美国生物医学文献联机数据库Medline(PubMed、网络版)、荷兰医学文摘数据库(EMBASE)、美国化学文摘数据库及其《化学文摘》(CA)、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世界卫生组织《医学增补文摘》光盘数据库(ExtraMED)、波兰《哥白尼索引》(IC)、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中国文献数据库(JST)等数据库收录。
形象标识
- 院徽
院徽
院校徽章为璧形,寓意为中西合璧,其绿色和白色象征生命的常新与永恒。
徽章
徽章的内容包括盾牌、殿堂、桂冠、玉兰、绶带及院校中英文名称。
徽章上方的“协和盾牌”象征抵御疾病、护佑生命。它由校名中的“和”(协和、人和)与“U”(Union或Unity)对应而成。“和”为草书,如飞动的蛇杖,它源于古希腊传说中的医神阿斯克勒庇俄斯手杖和使神赫耳墨斯手杖,象征神奇的医术和中立的医德。是国际公认医用标志。下面翻开的书本象征开卷有益,其左右记载的“1917”、“1956”分别是校奠基与院命名的时间。神杖、圣蛇、书本分别象征科研、医疗、教学。盾徽既为璧徽组成部分,也可独立使用。
徽章整体上体现院校为生命科学的发展团结奋进的精神。
精神文化
- 校训
严谨,博精,创新,奉献
- 校歌
校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