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科技大学简介
南方科技大学(Souther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简称“南科大”,位于广东省深圳市,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校、广东省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入选深圳国际友好城市大学联盟、深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是深圳市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创建的一所公办新型研究型大学。
2010年12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深圳市人民政府正式筹建南方科技大学,同年深圳市人民政府明确南方科技大学为深圳市人民政府直属事业单位;2012年4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成立南方科技大学,明确其为广东省人民政府管理、深圳市人民政府举办的公办普通高等学校;2018年5月,南方科技大学获批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据2023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占地总面积198万平方米,规划总建筑面积为141.01万平方米,校园建设总建筑面积达85.92万平方米;设置八大学院,建成33个院系及若干中心,开设37个本科专业;拥有1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及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获批7个博士学位授权点。签约引进教师1429人。 截至2022年9月,学校有有全日制在校学生总数9343人,其中本科生4740人,硕士研究生3141人,博士研究生1392,留学生70人。
筹建时期
2007年3月,在深圳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中决定筹建南方科技大学。4月,深圳市政府组建南方科技大学筹建工作办公室,开展筹建前期工作。6月,深圳市政府首次向广东省提交筹建南方科技大学申请。
南方科技大学
2008年3月,深圳市机构编制委员会下发《关于成立南方科技大学筹备办的通知》,筹备办负责学校批准设立和招生办学前的各项筹备工作。
2009年1月,深圳市政府通过了南方科技大学校园规划实施方案;同年4月,深圳市有关部门明确南方科技大学选址南山区西丽塘朗山片区;同年6月,深圳市委常委会议同意聘任朱清时院士为南方科技大学(筹)创校校长。
2010年1月,南方科技大学全面接收原南开大学深圳金融工程学院作为启动校区;同年9月,南方科技大学校园建设项目首期工程正式破土动工;同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向广东省人民政府下发《教育部关于同意筹建南方科技大学的通知》,同意筹建南方科技大学,学校代码为14325,筹建期为三年。
正式办学
2011年2月,南方科技大学正式开学,首届45名教改实验班的学生入校就读;同年9月,南方科技大学致仁书院举行揭牌仪式。
2012年4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同意建立南方科技大学;同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南方科技大学2012年本科招生试点方案的批复》正式下达,同意南方科技大学按照“6+3+1”模式进行招生。同年9月,南方科技大学成立大会暨2012年开学典礼在启动校区行政楼前广场举行。
2013年7月,南方科技大学开始迁入新校区;同年9月,南方科技大学新校园启用仪式暨2013年开学典礼举行;10月,南方科技大学举行党员干部大会,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南方科技大学委员会和南方科技大学纪律检查委员会,撤销中国共产党南方科技大学(筹)临时委员会。
2014年7月,8所深圳市高校在南方科技大学举行签字仪式,联合倡议发起成立“深圳国际友好城市大学联盟”。
2015年1月,南方科技大学团委成立;同年6月,南方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南方科技大学数学系相继成立;同年9月,正式进入广东省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行列;同年12月,南方科技大学力学与航空航天工程系成立。
2016年1月,南方科技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系成立;同年4月,获得学士学位授予单位资格;同年8月,南方科技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南方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成立。
2017年1月,南方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成立;同年8月,入选2017年新增研究生推免高校。
2018年5月10日,学校新增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同年11月19日,南方科技大学冷冻电镜中心揭牌。
2019年1月,南科大—麻省理工机械工程教育科研中心揭牌;同年4月,南方科技大学统计与数据科学系正式成立;同年5月,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成立;同年9月,校园建设工程(二期)项目四标段竣工完成;同年12月,南方科技大学冷冻电镜中心正式成立。
2020年10月,校园建设二期工程部分项目正式竣工,南科大工学院、南科大中心、学术交流中心、人文社科学院及南科大会议中心正式启用;同年12月,南方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揭牌成立。
2021年9月,校园建设二期工程项目全面竣工;同年11月,南方科技大学伦敦国王学院医学院获批设立;同年12月,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成立。
2022年2月,南方科技大学及数学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同年6月,第三科研楼开始桩基础施工,校园建设三期工程正式启动。
南方科技大学
院系专业
据2023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设有八大学院,建成33个院系及若干中心,开设37个本科专业。
二级学院 | 系(院)、中心 | 专业设置 |
理学院 | 数学系 | 金融数学、数学与应用数学 |
物理系 | 物理学、应用物理学 | |
化学系 | 化学 | |
地球与空间科学系 | 地球物理学 | |
统计与数据科学系 | 统计学、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 |
工学院 | 工学院力学与航空航天工程系 | 理论与应用力学、航空航天工程 |
机械与能源工程系 | 机械工程、机器人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
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 材料科学与工程、光电信息材料与器件 | |
电子与电气工程系 | 通信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信息工程、自动化 | |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 | |
海洋科学与工程系 | 海洋科学、海洋工程与技术 | |
生物医学工程系 | 生物医学工程、智能医学工程 |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环境科学与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 |
深港微电子学院 |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 |
系统设计与智能制造学院 | 工业设计 | |
商学院 | 金融系 | 金融学、金融工程 |
信息系统与管理工程系 |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 | |
生命科学学院 | 生物系 | 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信息学 |
系统生物学系 | – | |
化学生物学系 | ||
基础免疫与微生物学系 | ||
神经生物学系 | ||
医学院 | 医学神经科学系 | – |
药理学系 | ||
人类细胞生物和遗传学系 | ||
公共卫生及应急管理学院 | ||
生物化学系 | ||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 人文科学中心 | – |
社会科学中心暨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 | ||
高等教育研究中心 | ||
语言中心 | ||
艺术中心 | ||
未来教育研究中心 | ||
创新创业学院 | – | – |
创新创意设计学院 | – | – |
体育中心 | – | – |
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中心 | – |
师资力量
校园一角
据2023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签约引进教师1429人,包括院士60人(签约引进与自主培养全职院士44人),国际会士60人, 教育部特聘教授(含青年)40人,“国家特支计划”专家2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0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9人。教学科研系列教师90%以上具有海外工作经验,60%以上具有在世界排名前100名大学工作或学习的经历,师资队伍中高层次人才占比约65%。
截至2022年9月,南方科技大学有教师总数1291人,签约到岗教学科研序列和教学序列教师758人,其中教学科研序列教师657人,包括讲席教授130人,教授101人,副教授209人,助理教授217人;教学序列教师101人,包括教学教授20人,教学副教授28人,讲师42人,助教11人。学校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226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29.8%;外聘教师46人,外聘教师与专任教师人数之比为0.06:1。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488人,占专任教师总人数的比例为64.38%;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716人,占专任教师总人数的比例为94.46%。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515人,占专任教师总人数的比例为67.94%。
截至2022年12月,南方科技大学有全职中国科学院院士19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外国(除中国外)科学院院士13人,外国(除中国外)工程院院士16人,教育部“特聘教授”39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8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9人,“国家特支计划”入选者20人,国际会士58人,百千万人才工程获得者10人,省级高层次人才143人,省部级教学团队3个。
省部级教学团队:南方科技大学化学系实验教学团队(省级)等
- 质量工程
截至2022年12月,学校有9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专业、4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专业;建设有省部级实验教学中心7个,省部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个;获批省级以上一流课程14门。
国家级一流专业:化学、生物科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理论与应用力学、生物医学工程
省级一流专业:环境科学与工程、通信工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
省部级实验教学中心:南方科技大学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南方科技大学数字化病理学实验教学中心(省级)、南方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中心(省级)、南方科技大学材料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等
- 教学成果
截至2022年12月,学校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个,二等奖2个。
2020-2021学年,学校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2项,学校教师主持建设的省部级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10项,建设经费80万元
- 学生成绩
2020-2021学年,学校本科生在SCI、El期刊以第一作者发表多篇论文,期刊包括《物理评论快报》《Applied Physics Letters》《ANGEW》《Macromolecules》 等;多次获得包括美国大学物理竞赛金奖、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金牌、世界大学生超级计算机竞赛卓越奖和优秀奖、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金融精英挑战杯一等奖等奖项。
学科建设
据2023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2018年,南科大入选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及硕士学位授权单位,获批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球物理学、生物学、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等1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及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获批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球物理学、生物学、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7个博士学位授权点
据2023年2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拥有7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截至2022年12月,学校有国家级一流学科1个,省级一流学科9个;有9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世界一流建设学科:数学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力学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力学、化学、地球物理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材料与化工、金融、电子信息、机械、资源与环境、生物与医药、临床医学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力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地球物理学、材料科学与工程、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
进入ESI全球前1%学科:免疫学、地球科学、计算机科学、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临床医学、环境生态学、物理学
附属医院
医院类别 | 医院名称 |
直属附属医院 | 南方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深圳市人民医院) |
南方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 | |
南方科技大学医院 | |
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医院(建设中) | |
合作共建医院 | 南方科技大学盐田医院(深圳市盐田区人民医院) |
非直属附属医院 | 南方科技大学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深圳市康宁医院) |
临床教学医院 | 南方科技大学临床教学医院(深圳市妇幼保健院) |
南方科技大学临床教学医院(北京大学深圳医院) | |
南方科技大学教学医院(深圳市儿童医院) | |
南方科技大学临床教学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 |
社会评价
2021年9月2日,2022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Times Higher Education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22)发布,南方科技大学位列第162位,在中国内地高校排名第9位。
2022年2月15日,泰晤士高等教育发布2022年度全球年轻大学(创校50年以内)排名(Times Higher Education Young University Rankings 2022),南方科技大学位居全球第13位,中国内地第1位。
科研平台
截至2021年底,南方科技大学共获批建设各级各类科研平台82个(自然科学类77个,人文社科类5个),包括2个国家级科研平台、27个省部级科研平台、53个市级科研平台。在建科研机构13个,其中格拉布斯研究院、杰曼诺夫数学中心、斯发基斯可信自主系统研究院为深圳市批复建设的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量子科学与工程研究院为深圳市批复建设的十大基础研究机构
科研成果
- 科研项目
据2023年2月学校官网显示,南方科技大学累计获批各类竞争性纵向科研项目及横向项目共3916项,资助经费70.6亿元,其中纵向项目3072项,经费60.8亿元,横向844项,经费9.8亿元。
校门
2021年,学校获得的竞争性项目1030项,获批科研经费逾17亿元。获得各级各类纵向科技项目763项,总经费13.8亿元,横向项目267项,总经费3.4亿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300项,获批经费近3亿元,首次获批基础科学中心项目。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牵头7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0项,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项目5项,首次获批深圳市杰青3项、优青4项。
- 科研成果奖励
2021年度,学校教师获得各级各类奖励61项,其中所获政府类奖励22项,包括医学院讲席教授裴国献获得2020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完成人,依托第四军医大学),化学系讲席教授夏海平获得2020年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第一完成人,依托厦门大学),化学系助理教授杨烽获得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二完成人,依托北京大学),化学系讲席教授谭斌团队获得2020年广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所获社会力量奖励25项,包括生命科学学院讲席教授、院长张明杰获得生命科学领域奖励“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医学院讲席教授王鹏获得“张树政糖科学杰出成就奖”,环境学院助理教授王俊坚获得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青年科学金奖。所获中国国外科技奖励14项,包括科研部副部长、环境学院讲席教授郑焰入选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会士(AGU Fellow)
- 学术论文&专利
建校以来截至2021年12月31日,学校累计发表学术论文20090篇(其中期刊论文17266篇,会议论文2864篇),授权专利985项。2021年,学校教师共计发表期刊论文6088篇,其中SCI收录4448篇;授权专利355项。自然指数FC值连年提高,2021年南方科技大学自然指数FC值为234.31,在中国大学自然指数排行榜中排名第12位,在世界大学自然指数排行榜中排名第37位。
学术资源
- 馆藏资源
截至2022年6月,南方科技大学图书馆有中外文纸质图书总量达到268997册(中文199421册,外文69576册)、中文报刊68种、外文报刊31种;各类中外文数据库129个(中文30个,外文99个),包含电子图书575570册、电子期刊81321种,涵盖了学校教学科研和通识教育所需要的各方面文献信息资源。同时,借助CALIS、NSTL和深圳文献港等服务平台,南方科技大学师生可以利用中国国内和深圳本地各种文献,实现资源共享。
- 学术期刊
《Sustainable Horizons》(简称SH,《可持续视野》)创刊于2021年10月31日,是由南方科技大学主办的国际开源英文学术期刊,旨在通过发表和讨论新颖的原创研究、评论和观点,研究有助于人类和地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技术、政策与理念,整合跨学科知识体系,并将最前沿信息传达给公众与决策者。
学术交流
2022年11月,学校承办2022年IEEE第十八届亚太电路与系统会议; 同年12月,学校主办第15届FRP增强混凝土结构国际会议(The 1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ibre-Reinforced Polymers for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s,简称FRPRCS-15)暨第8届2022亚太FRP结构会议(The 8th Asia-Pacific Conference on FRP in Structures,简称APFIS-2022)。 2023年1月,学校承办第五届中国模式识别与计算机视觉大会(The 5th Chinese Conference on Pattern Recognition and Computer Vision, PRCV 2022)。
合作交流
据2023年2月学校官网显示,南方科技大学与深圳市南山区、福田区、坪山区等人民政府,与青海师范大学、云南大学、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天普大学、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牛津大学、伯明翰大学、滑铁卢大学、多伦多大学、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柏林自由大学、东北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等中国国内外高校,与深圳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华为、佳兆业集团等多家企业开展合作。
形象标识
- 校徽
校徽的核心部分是一把火炬,源于正负电子对撞机示意图,寓意南方科技大学在科技领域源源不竭的创新动力,也象征了南科大在教育界的使命: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探索出一条新路。
下方的火炬台造型巧妙地融入了英文字母U和T,至此,学校英文缩写“SUST”的起首字母均得以在标识中完整体现。
整个标识自然和谐,端庄沉稳,既有其独特的科技属性,又准确地传达出学校的精神理念和探索先行的使命担当。
校徽
精神文化
- 校训
明德求是,日新自强
释义:
校训标识
明德树人、求是治学、日新立校、自强报国,共同构成了南科大作为新型研究型大学的核心精神内涵。“明德求是”是南科人的精神底色,“日新自强”是南科人的实践取向,二者构成认识与实践、思想与行动的有机统一,彰显了个人修为、大学追求与报国担当。
“明德”出自《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中国传统教育以德育为核心,培养崇高的道德理想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之一。作为新时代新大学,南科大坚持立德树人,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时代新人。“明德”也寓意南科大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提升新时代教师素质、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首要任务,把师德师风建设融入校训校风传承。“明德”是中国古代对教育、对人才的最有智慧的理解,是中国育人观念的精髓,也是中国文化自信的体现,故放校训第一。
校训标识
“求是”出自《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求是”是追求真理、探求知识的态度,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和马克思主义最好的结合,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时代意义。南科大将求是精神落实到办学治校各个方面、尤其是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实现学校的持续高水平发展。放在校训第二,代表知识追求与科学精神。
“日新”出自《礼记·大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作为一所新时代新大学,南科大肩负着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使命,以创新立校,以改革兴校。“日新”是包括全体师生和广大校友在内的全体南科人极具共识的价值认同,是南科人自我生长的价值理念和精神桅杆。放在校训第三,意在彰显南科大作为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校的立校之本和一以贯之的办学理念。
“自强”出自《周易》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包含三方面的意思:自尊、自立、自信,既是个人发展的必备品质和强大动力,也是一种能力塑造,是服务人民、报效祖国的能力,是国家举国体制的能力,也是新时代民族精神的体现。作为一所以“科技”命名的大学,南科大要肩负起历史赋予的崇高使命,在关键科学问题上实现重大突破,实现更多从重大原创性发现到颠覆性技术发展的完全自主创新,担当起科技强国的重担。放到校训第四,具有时代特征与信仰追求。
- 校庆日
学校的校庆日是每年的12月20日。
社团文化
据2023年2月学校官网显示,南方科技大学有学生社团100余个,覆盖文艺体育、创业实践、科技创新等活动方向,其中学术科学类14个,创新创业类1个,文化体育类68个,志愿公益4个,思想政治类1个,自律互助类1个,以及其他类社团8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