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理工大学简介

华东理工大学简介

华东理工大学(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简称华理(ECUST),坐落于上海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一所学科设置涵盖11个学科门类的全国重点大学,位列国家“双一流”、“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入选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双万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为全国16所工科重点大学科技工作研讨会、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优质资源共享联盟成员。

华东理工大学原名华东化工学院,1952年由交通大学、震旦大学、大同大学、东吴大学、江南大学等校化工系组建而成,1956年被定为全国首批招收研究生的学校之一;1960年被确定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1993年改名华东理工大学;1996年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截至2023年1月,学校有徐汇、奉贤和金山三个校区,占地面积2532亩,各类建筑总面积95万平方米;设有17个学院,开设本科招生专业72个;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8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7个;有在校全日制学生2.9万余人,其中,本科生16764人,教职员工约3000余人。

历史沿革

1952年7月,根据全国高等工业学校院系调整方案,中央教育部决定创建华东化工学院;同年8月11日,在华东军政委员会高教部会议室召开关于学校创建工作的座谈会,会议决定学校定名为“华东化工学院”,由交通大学、震旦大学、大同大学、东吴大学、江南大学5所高校的化工系合并而成,校址设在上海市江湾政法路195号原同济大学理学院院址;暑假期间,除了五校化工系师生外,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圣约翰大学、沪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8所高校和华东军政委员会的教师也调入学校工作,另有大同大学职工整建制调来学校工作;10月25日,“华东化工学院成立暨第一学期开学典礼”在江湾校址举行,学校隶属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管理局,由其代表中央高等教育部负责领导。

1953年1月20日,中共上海市委高等学校党工作委员会批转同意成立华东化工学院党委会;同年3月,学校开始新建梅陇校区;7月24日,学校首次开始在青年教师和在读大学生中选拔留苏研究生和大学生;8月,学校工业分析专修科的师生全部并入浙江大学化工系;9月,山东工学院化工系调整并入学校。

1954年8月,学校梅陇新校址建成并投入使用;同月28日,学校将邯郸路以北校舍全部移交给复旦大学,政法路、国权路各处地块及房产全部移交给上海市人民政府房地产管理局;同年,学校开始招收工农调干生;同年,华南工学院无机物工学专业调整并入华东化工学院;同年秋季,学校全部专业按照苏联办学模式,开始改4年学制为5年。

1956年7月,学校创办夜大学;同年11月,学校获准首次招收(副博士)研究生;同月,学校首次招收外国留学生;12月,学校归上海市人民政府领导

1958年9月,学校开始招收工农预科(1961年起停招);同年,学校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建立“中国科学院重有机合成研究所”(1962年划归学校后改为华东化工学院塑料研究室)和“中国科学院海水化学研究所”(1962年底停办)。

1960年10月,学校被中共中央列入64所全国重点高等学校行列,隶属教育部直接领导。

1965年1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内地三线建设华东化工学院等4所重要大学分校,学校部分保密专业西迁至四川省自贡市建设西南分院,代号“652工程”。

华东理工大学简介插图

历史沿革表

1966年,“文革”爆发后,全国高校全部停止招生,在校的师生一律参加“文化大革命”运动,学校校党政领导先后“靠边站”;同时,招研工作被迫停止。

1967年1月12日,学校校造反派组织——红旗兵团“夺权成功”,学校工作全面瘫痪。

1968年3月8日,学校成立了以学生为主的“华东化工学院革命委员会”,其主要任务是继续搞运动。8月26日,1000多名工宣队、军宣队开进学校,继续开展“清理阶级队伍”、“斗、批、改”等一系列运动。

1969年12月26日,经国务院同意,学校划归上海市领导;同日,学校举办石油化工专业教育革命学习班(又称试点班),学制为2年。

1970年5月27日,学校举办化学肥料专业试点班。5月28日,学校开办“五·七”干校(1974年起停办)。同年,学校成为中国首个核电站建设工程(代号“728工程”)承担会战任务的负责单位之一

1972年4月,学校开始面向全国招收工农兵学员。8月,经上海市委决定,学校改名为上海化工学院。12月4日,学校恢复党委建制。同年,华东化工学院西南分院更名为上海化工学院四川分院。

1973年1月,上海科学技术大学生物物理化学系和上海财经学院部分教师调入学校。同年,学校四川分院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

1974年9月,恢复招收留学生。

1976年10月,学校恢复招生和教学,各项工作重新走上正轨。

1977年12月,学校重新开始招收本科生,本科学制恢复为四年。

1978年,学校重新作为全国重点大学划归教育部直接领导。同年,学校恢复招收研究生。同年11月,学校与上海市化工局、卢湾区政府合办上海化工学院分院。

1979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停办上海化工学院四川分院,原校址改办四川化工学院(现四川轻化工大学)。

1980年8月,教育部批准学校恢复华东化工学院原名。

1981年11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成为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获设化学工程等5个博士学位授予点。

1982年5月,学校与常州市科委、经委、计委签订了全面技术协作联合协议,建立上海高校第一个科研生产联合体。同年9月,夜大学恢复招生。

1984年6月,学校为化学工业部、石油工业部、中国石油总公司所属企事业单位和山东烟台、枣庄地区及上海市定向招收政治学干部专修科学员。同年,华东化工学院分院并入上海交通大学机电分校(现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1985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首次建立化学工程和工业化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1988年10月,学校成为国家教委3所综合改革试点高校之一。

1989年2月,学校与部分重点工科大学发起成立“全国16所工科重点大学科技工作研讨会”。

1991年,学校获批全国第一个生物化工博士点。

1992年,华东化工学院被评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评估国家级优秀学校”。

1993年2月,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学校更名为华东理工大学。3月,学校首次被评为“上海市花园单位”。

1995年12月4日,国家教育委员会与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签约,决定共建、共管华东理工大学。

1996年6月,学校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同年,上海石油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并入华东理工大学,成立华东理工大学石油化工学院(后改建制为华东理工大学金山校区)。

1997年10月25日起,学校接受国家教委与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上海市政府共同建设。

2000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试办研究生院(2004年6月正式成立研究生院)。11月30日,华东理工大学石油化工学院实质性并入华东理工大学;同月,学校与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联办首届IMBA班。

2001年,学校首批建立国家技术转移中心。

2002年3月,教育部批准学校为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单位,华东理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成立。

2003年3月,学校被批准为国家首批实施自主招生改革的高校。

2004年4月,学校开始建设奉贤新校区,占地1544亩。9月,学校首次招收国防生。

2005年12月,华东理工大学科技园建立。

2006年11月,学校入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同月,华东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成立。

2007年7月,奉贤校区正式投入使用;同年8月15日,金山校区转制成立华东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金山科技园。

2008年4月,学校在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评“优秀”;同年7月,学校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10月,学校获准建设“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2010年4月,学校被评为“2009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同年6月,学校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

2011年4月,华东理工大学等高校发起成立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优质资源共享联盟。

2012年9月,学校入选第一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同年11月,学校与英国诺丁汉大学合作成立华东理工大学上海诺丁汉高等科学院;同月,华东理工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成立。

2013年5月,学校被确定为首批民政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同月,学校与奉贤区人民政府签约共建“上海生物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

2014年3月,学校入选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同年10月,学校入选“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

2015年12月,学校获批全国第一个生物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2016年11月,学校入选第二批“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

2017年7月,学校被认定为“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同年8月,学校被认定为“上海市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9月,学校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10月,费林加诺贝尔奖科学家联合研究中心在学校成立;同月,华东理工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成立;11月,学校与徐汇区人民政府签订合作框架协议,成立华东理工大学科学技术协会和“智能制造与人工智能研究院”“现代能源技术研究院”“生命健康研究院”。

2018年3月,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同年6月,学校首批入选上海高等学校一流本科建设引领计划。

2019年4月,学校入选上海高等学校一流研究生教育引领计划;同年,学校与法国化学工程师院校联盟及雷恩国立高等化工学校合作创建华东理工大学国际卓越工程师学院。

2020年7月,入选第二批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建设名单;同年10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确定为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12月,华东理工大学—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智能基座”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签约仪式举行。

2021年1月,学校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同年2月,学校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2020年度); 同年9月13日,华东理工大学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成立; 12月,华东理工大学举行物理学院成立揭牌仪式暨物理学科发展论坛举行; 同月27日,现代生物医药产业联合学院入选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名单。

2022年,学校入选第二轮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华东理工大学简介插图1

学校大门

院系专业

截至2023年1月,学校设有17个学院,开设本科招生专业72个;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8

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1月,学校有教职员工3042人,其中专业技术岗位2509人,管理岗位469人,工勤技能岗位64人。我校专任教师2063人,其中正高级466人,副高级735人,中级及以下862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为59%。其中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9人,欧洲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国家级人才130余人;拥有国家级教学名师3人、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拥有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等高水平创新团队10个。

专职院士:胡英(中国科学院院士)、袁渭康(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旭红(中国工程院院士)、田禾(中国科学院院士)、钱锋(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昌胜(中国科学院院士)、涂善东(中国工程院院士)、伯纳德·L·费林加(科学院外籍院士)、张金龙(欧洲科学院院士)、Itamar Willner(科学院外籍院士)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田禾、钱旭红、刘洪来、涂善东、刘昌胜、钱锋、林嘉平、李春忠、汪华林、马铁驹、杨弋、轩福贞、朱为宏、王健农、朱麟勇、张立新、杜文莉、杨化桂、张显程、李洪林、龚学庆、刘培念、钟伟民、方海平、项延训、刘琴、曲大辉、杨强、马骧、白志山、郭志前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涂善东、钱旭红、王健农、田禾、钱锋、凌立成、刘昌胜、王辅臣、林嘉平、汪华林、李春忠、张立新、轩福贞、李永生

国家级教学名师:房鼎业、黑恩成、唐颂超

全国优秀教师:钱旭红、田禾、王亚平、鲁习文、许建和、李春忠

“973”首席科学家:钱旭红、王辅臣、李元广、钱锋、刘昌胜、田禾、张立新

国家863计划领域专家:于建国、张元兴、庄英萍

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沈伟国、陈敏恒、胡英、戴干策、张成芳、张鉴祖、居德华、焦扬声、王行愚、黄道、王俊、李春忠、轩福贞

上海市科技精英:黄道、钱旭红、钱锋、刘昌胜、汪华林、于建国

上海市领军人才:钱旭红、李春忠、林嘉平、刘洪来、魏东芝、陈彧、徐宏、许建和、张金龙、轩福贞、程建新、辛忠、张玲、李忠、赵玲、范体军、杜文莉、朱学栋、袁媛、李永生、周兴贵

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刘昌胜、汪华林、李春忠、白志山、张玲

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钱旭红、于建国、蓝闽波、魏东芝、钱锋、谭文松、刘昌胜、李春忠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张金龙、程振民、魏东芝、王辅臣、郎美东、林嘉平、陈彧、周兴贵、王艳芹、马海燕、轩福贞、杨弋、于广锁、钟新华、朱为宏、邓卫平、李忠、乔文明、伍新燕、叶邦策、周炜星、胡爱国、唐赟、刘海峰、宋兴福、汪华林、郭杨龙、刘琴、马铁驹、颜学峰、杨化桂、赵玲、范体军、解永树、钱江潮、袁媛、张玲、张素平、张显程、朱卡克、杜文莉、郭耘、李洪林、李永生、于新海、童晓峰、徐晶、李剑、陈雪莉、白志山、王靖、林绍梁、江浩、李辉、刘培念、杨发祥、叶金星、周志明

学科建设

截至2023年1月,学校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8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80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4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7个、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3个、国家重点学科8个、上海市重点学科10个、上海高校一流学科7个、“111计划”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0个。 [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3个):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

国家重点学科(8个):化学工程与技术(含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生物化工、应用化学、工业催化二级学科)、化学过程机械(二级学科)、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二级学科)、材料学(二级学科,培育)

上海市重中之重学科(1个):化学工程与技术

上海市重点学科(10个):材料学、化工过程机械、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发酵工程、环境工程、农药学、社会学、化学工程、生物化工、应用化学

上海高校一流学科(7个):化学工程与技术、化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控制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药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上海市高峰学科(5个):化学工程与技术(I类高峰学科)化学(II类高峰学科)设计学(IV高峰学科)环境与生态(IV高峰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IV高峰学科)

“111计划”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0个):化学反应工程科学与技术创新引智基地、神经退行性疾病相关蛋白与药物发现科学创新引智基地、先进过程装备技术创新引智基地、生物材料与工程创新引智基地、微生物药物的高效“智”造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结构可控分子工程创新引智基地、石油化工行业智能优化制造创新引智基地等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4个):化学工程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控制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生物工程、化学、药学、社会学、植物保护、数学、生物工程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8个):应用经济学、社会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植物保护、药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

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不含一级学科覆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计算机应用技术、农药学

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电子信息、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生物与医药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1个):哲学、应用经济学、法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外国语言文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植物保护、药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设计学

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不含一级学科覆盖)体育人文社会学、食品科学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7个):金融、法律、社会工作、翻译、电子信息、机械、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能源动力、生物与医药、风景园林、药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会计、工程管理、艺术

  • 学科排名

截至2022年1月,在ESI全球学科排名中,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药理学和毒理学、农业科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8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化学学科进入全球前1‰。 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排名第1。

教学建设

  • 质量工程

截至2022年1月,学校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2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试点专业7个、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计划入选专业4个、通过国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9个、通过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上海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上海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5个、国家级精品课程20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4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4门、国家级双语示范教学课程3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上海市级精品课程90门、上海市级重点课程146门、上海市示范性全英语教学课程20门、上海市优质在线课程4门、上海市一流本科课程19门。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6个):社会工作、应用化学、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生物工程、药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社会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生物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复合材料与工程、信息工程、油气储运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物流管理

国家级特色专业(12个):化学工程与工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制药工程、自动化、环境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应用化学、生物工程、社会工作、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试点专业(7个):化学工程与工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制药工程、自动化、环境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生物工程

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计划入选专业(4个):化学工程与工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制药工程、生物工程

通过国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9个):化学工程与工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制药工程、自动化、环境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生物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复合材料与工程

通过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1个):化学工程与工艺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1个):化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华东理工大学工科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华东理工大学材料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化学化工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石油和化工过程控制工程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5个):河南天方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华东理工大学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上海森松压力容器有限公司—华东理工大学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华东理工大学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上海自动化仪表股份有限公司—华东理工大学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华东理工大学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上海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轻化工程、化学、生物技术

上海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华东理工大学发酵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华东理工大学材料实验教学中心、华东理工大学信息技术实验教学中心等

上海市级精品课程(90门):无机材料工艺原理、计算机程序设计、刑事诉讼法等

上海市级重点课程(196门):太阳能电池材料与工艺、嵌入式系统、电机及电力拖动基础及实验、过程测控仪表、应用无机化学、材料结构与性能、电力电子技术及实验、宏观经济学原理、材料物理、药学微生物学、电工学实验、半导体器件物理、光电子技术、主要英语国家概况、立体信息处理、界面与胶体化学、景观设计初步、工程流体力学、空间解析几何、新能源材料科学基础、传递工程、Solidworks三维设计与应用、燃烧学、人力资源管理实务与实验、语言文化探索(混合式MOOC)、创新设计学、日语视听说、应急避险与生存自救、汉日翻译等

上海市示范性全英语教学课程(20门):宏观经济学、国际贸易、微观经济学I、管理学原理、管理会计、跨国企业概述、管理沟通、国际经济合作、跨国公司管理、投资中国:法律与案例、国际经济学等

上海市优质在线课程(4门):企业EHS风险管理基础等

上海市一流本科课程(19门):绿色中国、添加剂合成原理、制药设备与工程设计、压力容器设计、机械设计、保险学、化工原理(上、下)、电工学、微生物学、文献检索、有机发光二极管制备和电致发光性能虚拟仿真实验、深地油藏表面活性剂驱油虚拟仿真实验、水性聚氨酯聚合及超临界连续发泡虚拟仿真实验、高温高压极端工况下核电系统综合换热虚拟仿真实验、黑曲霉产酶生产故障处理3D虚拟仿真实验、数据与场景驱动的日化企业智能制造生产决策虚拟仿真实验、实时大数据空间统计虚拟仿真实验、种植设计、生物化学(Biochemistry)

  • 学生成绩

1997年、2005年两获美国大学生数模竞赛特等奖,2013年、2014年又两次获得国际大学生数模竞赛一等奖;1993年、1999年和2007年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三次获得“优胜杯”;在历年全国和上海市级各类英语比赛中屡获奖项,在2016年“21世纪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中获得一等奖。截至2020年1月,学校乒乓球队在国际乒乓球比赛中共获得金牌188枚。

2020年,学校学生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中共计立项605个项目,其中国家级项目100项,上海市级项目139项,校级项目366项。参加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35支团队进入上海市赛环节,获上海市级金奖7项、银奖17项、铜奖11项,学校获上海市“优秀组织奖”,最终3支团队进入全国总决赛;在各类竞赛中本科生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850余项,包括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第十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等奖项。

  • 教学成果

2014年至2019年,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2017年,学校获上海市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26项。

社会评价

截至2020年3月,在QS世界大学排名榜中,位列中国内地高校第28位;在泰晤士高等教育(THE)世界大学排名榜中,位列中国内地高校第28位;在USNews世界大学排名榜中,位列中国内地高校第41位。2020年4月30日,2020自然指数年度榜单公布,位列中国内地高校第24位。

华东理工大学简介插图2

校园风

科研机构

截至2023年1月,学校拥有全国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1个、基金委基础科学中心2个、省部级重点科研基地39个、省部级人文社科智库(基地)5个。

截至2022年1月,学校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1个、基金委基础科学中心1个、省部级重点科研基地32个、省部级人文社科智库(基地)5个、有国家自然基金委创新群体2个、部级创新团队5个,此外还建有分析测试中心、珠宝检测中心等国家级计量认证单位,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等。

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处理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家超细粉末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盐湖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

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1个):绿色能源化工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国家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1个):华东理工大学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

其他国家级科研基地:国家医用生物材料动员中心、工业自动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上海分部、大数据流通与交易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商业智能与可视化技术研究中心

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1个):材料生物学与动态化学前沿科学中心

基金委基础科学中心(1个):“物质转化制造过程智能优化调控机制”基础科学中心项目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7个):绿色高效过程装备与节能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大型工业反应器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医用生物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过程系统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资源(盐湖)过程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制药工程与过程化学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生物采油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个):超细材料制备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结构可控先进功能材料及其制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化工过程先进控制和优化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特种功能高分子材料及相关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承压系统与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2个):教育部结构可控分子工程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石油化工行业智能优化制造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上海市重点实验室(5个):上海市化学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上海市新药设计重点实验室、上海市功能性材料化学重点实验室、上海市先进聚合物材料重点实验室、上海市多相结构材料化学工程重点实验室

上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上海多级结构纳米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煤气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海洋动物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市流程工业智能制造工程研究中心

其他省部级科研基地(部分):石油和化工环境保护化工废物物理分离及资源化工程中心、国家环境保护化工过程环境风险评价与控制重点实验室、中国轻工业生物基材料工程重点实验室、国家能源煤气化技术研发中心等

其他科研基地(部分):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协会全国酵素研究中心、华东社会发展研究所、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上海设备失效分析与预防研究中心、上海压力容器及压力管道安全保障联合研究中心等

国际合作研发机构(部分):中法化学与环境工程可持续性发展联合实验室、中德先进材料联合研究中心等

省部级人文社科智库(基地)(5个):能源经济与环境管理研究中心、中国特色可持续城市化研究基地、社会工作与社会管理研究中心、上海公共经济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等

国家自然基金委创新群体(2个):无机纳米生物材料、界面光电分析化学基础研究

部级创新团队(5个):大型煤气化技术、污染物减排与资源化、新型纳米无机生物材料的可控制备及其应用基础研究、大型石油化工反应过程工程化理论方法与关键技术、大型煤气化及煤基合成反应器应用基础研究

科研成果

截至2023年1月,学校拥有各类国内外有效专利近3000项。

截至2020年1月,学校历年来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及国家科技进步奖70项,省部委科学技术奖700多项,拥有各类国内外有效专利2000多项。2016年,获得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史上首个上海市技术发明特等奖。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10项。

截至2016年6月,近五年,学校科研经费总量达31.95亿元,获省部级及以上重要科技成果奖励136项,其中国家级13项。截至2015年,学校获在自然科学基金总数达144项,较2009年增长1.8倍。2015年,学校专利申请数量403项,授权专利349项。

学术资源

  • 馆藏资源

截至2022年1月,华东理工大学图书馆总藏书量351万册。 截至2018年底,图书馆拥有纸质中外文图书309.4万册,纸质期刊合订本28.3万册,电子图书(含学位论文)累积量784.28万册,电子期刊6.9万种,续订和新购数据库123个。

  • 学术期刊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教育部主管、华东理工大学主办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方面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学报主要刊登化学工程、生物工程、化学与制药、材料、机械与动力、信息、资源与环境等学科以及新兴边缘学科有创新意义的学术文章。学报是是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文摘来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核心期刊,被美国《化学文摘》(CA)、Scopus数据库、俄罗斯《文摘杂志》(РЖ)、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社网站》(CSA)、中国知网等十几家中国国内外数据库和文摘刊物摘录。

华东理工大学简介插图3

学术期刊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教育部主管、华东理工大学主办的高等院校人文社会科学类综合性学术期刊。学报设有“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经济学与经济管理”、“政治与法律”“哲学与文化”“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等专栏。学报已进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CSSCI)、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重要来源期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上海市最佳学报,被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重庆维普、超星等纳入数据库来源期刊。

《功能高分子学报》是教育部主管,华东理工大学主办的专业性学术刊物。学报主要有研究论文、综述、研究简报、快报等栏目。学报被美国《化学文摘》、俄罗斯《文摘杂志》、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社网站》、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JST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7-2018年度)(含扩展版)、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4、2008、2011、2014)等收录。

《化工高等教育》是教育部主管、华东理工大学主办的教育类学术期刊,是中国化工教育协会会刊。该刊主要设有高教改革与发展、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课程建设、思想理论教育、教改经验交流、实践教育、学科建议、国外化工教育等栏目。该刊是JST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2018)、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社会科学期刊精品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来源期刊,被中国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化学文摘(网络版)、维普期刊等数据库收录。

此外,学校还设有《Bioresources and Bioprocessing》等期刊。

华东理工大学简介插图4

奉贤校区

合作交流

截至2022年1月,学校与包括牛津大学在内的英、美、德、法、日等国的20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成立了费林加诺贝尔奖科学家联合研究中心、奥利弗·哈特合同与治理研究中心;建有中法合作办学机构——国际卓越工程师学院,在英国建立全球首个科技创新孔子学院,在罗马尼亚成立首家中罗共建的“华东理工大学锡比乌中欧国际商学院”。

2019学年,学校通过中外合作办学、校际交流、暑期项目等各类项目派出本科学生622人。在公派留学项目方面,多位学生被加州理工学院、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剑桥大学、多伦多大学、京都大学等高校录取。

学校标识

  • 校徽

学校校徽以大学的英文首字母“U”为元素。“U”是化工塔、管道与过程工业装备的抽象表现,寓意学校向过程工程学科群拓展。两个“U”形同两本书,共线共形,互相渗透、迭合,寓意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融合共生;齿轮造型体现学校以工为主,衍生为太阳光芒,右置寓意学校在祖国东部,日出东方。元素之间动态互连,紧密相关。

华东理工大学简介插图5

校徽校名

  • 校旗

学校校旗为长方形旗帜,旗面采用学校标准色,中央印有校徽和规定字体的“华东理工大学”校名。

  • 校名字体

原“华东化工学院”校名由舒同亲笔题写,“华东理工大学”新校名采用了舒同字体。

精神文化

  • 校训

勤奋求实、励志明德

释义:“勤奋求实”主要体现学校师生做事、求学的态度,这种态度造就了华理人不尚虚夸、不事张扬、崇尚实干之精神品格。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全校师生在求学问是的长期实践中深刻认识到,“勤奋求实”的校训需要赋予新的内涵,需要进一步彰显广大师生开拓进取、敢为人先的精神气魄,并从根本上有助于全校师生养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浩然正气,有助于广大师生放眼世界,引领未来。

“励志”指学校育人之道重在培养锻炼和努力树立师生员工的科学理想、远大志向。“明德”出自《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此千古名言早在1993年就铭刻在校园入口西花园的石碑上。 “明”指光明、清明之义,“德”指道德(品德)、美德之意;“明德”是指学校育人之道在于努力引导师生员工的道德达致理想境界。

“励志明德”不仅与“勤奋求实”对态度的强调相互辉映,使得校训立体、生动,更突出了以德为首、志存高远而又脚踏实地的大学风范。

  • 校歌

学校以《明天的希望》为代校歌。

我们在这里放飞,放飞青春的理想。

我们在这里播种,播种明天的希望。

我们用生命雕刻金色的时光,我们用智慧打开世界的门窗。

啊,勤奋求实,名师的教诲赐予我们无穷的力量。

啊啊啊啊啊华东理工,

知识的殿堂浇铸我们人生的辉煌。

我们在这里遨游,遨游知识的海洋。

我们在这里插上,插上腾飞的翅膀。

我们用心灵感受时代的脉搏,我们用激情谱写壮丽的篇章。

啊,勤奋求实,优良的校风激励我们茁壮地成长。

啊啊啊啊啊华东理工,

美丽的校园永在我们心中闪耀光芒

华东理工大学简介插图6

学校校歌

社团文化

截至2005年3月,学校共有学生社团91个,依照社团的属性和特色划分为学术、实践、艺术、体育四大类。

据2022年1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开展了文化艺术节(1986年创办)、体育节(1987年创办)、思想学术节(1987年创办)、外语节(1994年创办)、秋韵节(2000年创办)、华理电影节(2015年创办)、国际文化节(2016年创办)等学生活动。

©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2245678901@qq.com删除!联系电话:13296555055。
搜索
打开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gxwhjdjt】,发送【101】获取验证码,输入获取到的验证码即可解锁复制功能,解锁之后可复制网站任意一篇文章,验证码每月更新一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