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医科大学简介
首都医科大学(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简称首医大,是北京市人民政府、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教育部共建院校,是北京市重点高等院校,入选国家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脑重大疾病防治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依托高校、北京市“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京港大学联盟、北京卓越医学人才培养高校联盟创始成员。
学校建于1960年,原名北京第二医学院 ;1985年,更名为首都医学院;1986年,确定为北京市重点院校;1994年,更名为首都医科大学;2001年2月12日,北京联合大学中医药学院、北京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和北京职工医学院并入学校。
截至2023年4月,学校校本部设有11个学院、1个研究中心,26个本科专业,13个专科专业,有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1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按照三级学科统计,有59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和7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全日制在校生15187人,其中研究生6699人,本科生6945人,高专高职生884人,留学生659人;成教生2500人,学校和附属医院现有教师6651人。
前身溯源
- 北京第二医学院
1956年8月30日,北京第二医学院创建。
“文革”期间,北京第二医学院遭到破坏。
1977年起,恢复招收五年制本科学生。
1979年,开始招收研究生和进修生。
1981年11月,学校成为全国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1985年8月22日,更名为首都医学院。
1986年8月27日 ,确定首医为市属重点院校。
1994年2月5日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首都医科大学。
- 北京联合大学中医药学院
1978年11月,北京中医学院分院成立,分南(东西十条27号)、北(蒋宅口)两院。
1985年1月,北京市对各分校进行调整后,归入北京联合大学,更名为北京联合大学中医药学院。
1986年6月,北京市政府决定将北京职工医学院中医部并入北京联合大学中医药学院,实行由市卫生局.高教局双管并以市卫生局为主管的管理体制。
- 北京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1985年,北京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创办。
1987年,学校开始招生。
- 北京职工医学院
1981年3月,北京市卫生干部进修学院正式成立。
1983年1月,更名为北京市卫生职工学院。
1987年1月,更名为北京职工医学院。
合并发展
2001年2月12日,北京联合大学中医药学院、北京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和北京职工医学院并入首都医科大学。
校园建筑
2002年7月,经教育部和原国家计划发展委员会审查和选拔,入选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
2010年,入选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
2011年底,入选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
2012年11月,入选教育部、原卫生部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
2013年5月,入选国家第一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高校。
2015年4月,入选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12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国家卫生计生委、教育部决定共建首都医科大学。
2017年3月,入选北京市 “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项目
2018年4月13日,成为京港大学联盟创始成员
2019年9月,入选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2月,首都医科大学等6所医学院校发起成立北京卓越医学人才培养高校联盟。
2023年1月消息,首都医科大学新校区(校本部)综合实施方案成果公示。公告显示,首都医科大学新校区(校本部)项目选址位于大兴新城生物医药基地组团东北角,占地约72.55公顷
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4月,学校和附属医院有教师6651人,其中有院士5人;教授1020人,副教授1627人;博士生导师1115人,硕士生导师1511人。7个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教学团队,11个市级优秀教学团队、3个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8个北京市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团队。1名国家级教学名师、31名市级教学名师、4名青年教学名师、3名“高创计划”教学名师。
中国科学院院士(专职):汪忠镐、尚永丰、赵继宗、王松灵
中国工程院院士(专职):胡亚美(已逝世 )、张金哲、韩德民、王辰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尚永丰、王松灵、李巍、杜杰、施焕中、张罗、吉训明、范志朋、王伊龙、曹彬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刘怡、王伊龙、杨旗、鄢丹、张晨、兰峰、陈志国、高伟、卢洁、李兵辉、王艳
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王拥军、曹彬、崔勇、吉训明、张罗、陈志国、王伊龙、杨新健、范志朋、高伟、卢洁、刘亚欧、刘怡
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陈彪、魏文斌、薛富善
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计划:高伟、杨旗
学校风貌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韩德民、王松灵、魏文斌、周兵、李勇杰、王振军、陈彪、薛富善、张罗、魏永祥、李巍、于炎冰、施焕中、周玉杰、马长生、王辰、王艳、王振常、崔勇、吉训明、鲜军舫、曹彬、王成硕、赵性泉、聂绍平、张永宏、白玉兴
国家级教学名师:徐群渊
国医大师:柴嵩岩、金世元
全国名中医:危北海、陈彤云、钱英
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张罗、吉训明、王艳、陈志国、王伊龙、曹彬、崔勇、范志朋、高伟、卢洁、刘怡、刘亚欧
首都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工程:王拥军、马长生、贾继东、吴昊、陈彪、张罗、江涛、吉训明、王振常、张澍田、魏永祥、王刚
北京学者:王松灵、韩德民、王宁利、赵继宗、孙立忠、贾建平、王振常、王拥军、马长生、贾继东、张罗、周玉杰
院系专业
截至2023年4月,学校校本部设有11个学院、1个研究中心;开办24个本科专业、14个专科专业;有21所临床医学院(其中19所为附属医院);还设有39个临床专科学院、专科学系。
教学建设
- 质量工程
截至2023年4月,学校有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项目6个;7个国家级和10个市级特色专业;4个北京市重点建设一流专业、13个国家级和11个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7门国家级和18门市级精品课程、5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8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和17门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2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8门北京市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个国家级和6个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1个市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5个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和1个素质教育基地。
“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项目: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五年制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3+2”三年制专科临床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五年制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面向基层的中医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临床药学、护理学、生物医学工程、药学、医学检验技术、公共事业管理、儿科学、中医学、中药学、康复治疗学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临床技能中心、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基础与专业药学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特色专业:临床医学、口腔医学、护理学、生物医学工程、预防医学、药学、中医学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外科学、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全科医学概论、shenjingbing学
国家级精品课程:外科学、眼科学、生理学、神经生物学、耳鼻咽喉科学、全科医学概论、shenjingbing学
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shenjingbing学、细胞生物学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复合型高级医学人才培养创新试验区、创新型药学人才培养实验区、农村卫生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首都医科大学临床技能综合培训中心
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医药学实验教学中心、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口腔医学实践技能中心、临床技能中心、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化学生物学与药学实验教学中心
北京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基础医学、中医学、假肢矫形工程、儿科学、中药学、康复治疗学、法学、精神医学、医学影像技术、听力与言语康复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北京高校重点建设一流专业:护理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
北京市级特色专业:临床医学、口腔医学、护理学、生物医学工程、预防医学、药学、中医学、康复治疗学、卫生事业管理学、假肢矫形工程
北京市级精品课程:医学机能学实验、生物化学、外科学、医学影像学、检体诊断学、shenjingbing学、神经生物学、医学统计学、耳鼻咽喉科学、医学细胞生物学、内科学、眼科学、人体解剖学、医学免疫学、小儿内科学、生理学、小儿外科学、人体寄生虫学
北京市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农村卫生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
- 教学成果
截至2023年4月,学校共获得教育教学成果奖国家级特等奖1项、二等奖8项、优秀奖1项,市级特等奖2项、一等奖25项、二等奖40项、优秀奖1项。
学科建设
- 重点学科、重点专科
截至2023年4月,学校有8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60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含中医);1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培育)学科;4个北京市一级重点学科,6个北京市二级重点学科,1个北京市重点交叉学科,1个北京地区高等学校学科群。
校园内景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神经生物学、外科学(神外)、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内科学(呼吸系病)、内科学(心血管病)、儿科学、shenjingbing学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内科学(消化系病)、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基础、中医眼科学、中医心病学、中医脾胃病学、中医肿瘤病学、中医皮肤病学、针灸学、中医疮疡病学、中医急诊学、临床中药学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培育学科:中医传染病学、中医络病学、中医传染病学、中医神志病学
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临床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基础医学、生物学
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口腔临床医学、口腔基础医学、药物化学、药理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
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医学
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应用心理学、中西医结合基础、中西医结合临床、药剂学、药物分析学
交叉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全科医学
北京地区高等学校学科群:首都经济学科群
- 博士后
截至2023年4月,学校有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基础医学、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学、公共卫生与语言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护理学
- 学位点
截至2023年4月,学校有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1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按照三级学科统计,有59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和7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具有所有医学及医学相关学科的硕士、博士专业学位授予权。
- 学科评估
截至2023年4月,学校临床医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免疫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社会科学总论、精神病学与心理学、微生物学、化学、材料科学、环境与生态学12个学科进入ESI学科全球前1%排名,其中,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进入ESI学科前1‰,神经科学与行为学、免疫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进入全球前5‰。
科研平台
截至2023年4月,学校有5个国家医学中心、6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2个北京高精尖创新中心;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5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工信部实验室、1个国家药监局实验室、3个北京实验室、54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0个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3个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科技部重点领域优秀创新团队。 [6]
平台类型 | 平台名称 |
国家工程实验室 | 互联网医疗救治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 |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国家眼科诊断与治疗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 北京市脑重大疾病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
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 脑重大疾病防治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神经变性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耳鼻咽喉头颈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儿科重大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医疗信息化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脑血管病分中心)、眼科诊疗设备与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心血管诊疗技术与器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内源式预防药物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教育部创新团队 | 大血管疾病转化医学研究、鼻病基础和临床研究、帕金森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
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 脑血管病防治研究创新团队、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和治疗器械研发创新团队、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治疗研究创新团队 |
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多肽及小分子药物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眼科学与视觉科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临床流行病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脑功能疾病调控治疗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热带病防治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消化疾病癌前病变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全牙再生与口腔组织功能重建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乙型肝炎与肝癌转化医学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艾滋病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磁共振成像脑信息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帕金森病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癫痫病临床医学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精神疾病诊断与治疗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新发突发传染病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耐药结核病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儿童血液病与肿瘤分子分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糖尿病研究防治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老年认知障碍疾病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脑肿瘤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儿童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疾病北京市重点实验室、高血压病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环境毒理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临床生物力学应用基础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肿瘤治疗性疫苗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神经再生修复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肝脏保护与再生调节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肿瘤侵袭和转移机制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头颈部分子病理诊断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胎儿心脏病母胎医学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儿童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低氧适应转化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移植耐受与器官保护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中医络病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神经电刺激研究与治疗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中医感染性疾病基础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儿童慢性肾脏病与血液净化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眼内肿瘤诊治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心肺脑复苏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传染病相关疾病生物标志物北京市重点实验室、银屑病中医临床基础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尿液细胞分子诊断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上气道功能障碍相关心血管疾病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脑可塑性与脑功能重建新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针灸神经调控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临床合理用药生物特征谱学评价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肝衰竭与人工肝治疗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遗传性出生缺陷精准医学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冠心病精准治疗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北京市神经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市人工听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市心脑血管医疗技术与器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市免疫试剂临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市儿童外科矫形器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市大血管外科植入式人工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市神经系统3D打印临床医学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市神经介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市肝炎与肝癌精准医疗及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北京市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 | 北京市耳鼻咽喉头颈科学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 |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 首都卫生管理与政策研究基地 |
北京市科研院所 | 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校本部)、北京市老年病医疗研究中心(宣武医院)、北京市眼科研究所(同仁医院)、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同仁医院)、北京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朝阳医院)、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友谊医院)、北京市临床医学研究所(友谊医院)、北京市儿科研究所(儿童医院)、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天坛医院)、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安贞医院)、北京口腔医学研究所(口腔医院)、北京市中医研究所(中医医院) |
校级研究所 | 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研究所(基础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疼痛生物医学研究所(基础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低氧医学研究所(基础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脑功能影像研究中心(基础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心血管病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基础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心血管研究所(基础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肿瘤研究所(基础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基础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研究所(公卫学院)、首都医科大学循证医学中心(公卫学院)、首都医科大学药物研究所(药学院)、首都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生工学院)、首都医科大学生物力学研究中心(生工学院)、首都医科大学生物信息学研究中心(生工学院)、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研究所(中医药学院) |
研究成果
截至2023年4月,学校近5年来,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北京市科委以及北京市自然基金等科研项目3227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1976项),累计科研经费32.27亿元。获得各类各级奖励152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10项(含合报)、北京市科技奖33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0项、中华医学科技奖30项、吴阶平系列医学药学奖4项、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3项、吴阶平-保罗·杨森奖4项、何梁何利科技奖4项、中源协和生命医学奖3项、华夏医学科技奖49项;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项、北京市优秀调查成果奖1项。获得专利授权5511项。
奖项 | 项目 | 第一作者 |
2020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脑血管病医疗质量改进关键技术与体系的建立和应用 | 王拥军 |
2020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耳科影像学的关键技术创新和应用 | 王振常 |
2020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低氧与缺血适应防治缺血性脑卒中新技术体系的创研及推广应用 | 吉训明 |
2017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脑胶质瘤诊疗关键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 | 江涛 |
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高危非致残性脑血管病及其防控关键技术与应用 | 王拥军 |
2014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新防治技术的建立及应用 | 王宁利 |
2013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痴呆与轻度认知障碍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和诊治应用研究 | 贾建平 |
2013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发病机制与防治体系的建立及应用 | 王宁利 |
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眼耳鼻咽喉疾病CT 和MR 技术创新与应用 | 王振常 |
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心房颤动导管消融的临床研究与推广应用 | 马长生 |
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口腔颌面组织修复及功能重建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 王松灵 |
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颅脑手术中脑认知功能保护的微创神经外科学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 | 赵继宗 |
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研究和诊治 | 韩德民 |
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呼吸衰竭的发病机理与治疗研究 | 王辰 |
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人工耳蜗技术的临床应用及研究 | 韩德民 |
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脊髓血管病畸形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 凌锋 |
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ILS)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 王辰 |
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脑血管畸形的外科治疗及其形成和破裂出血机制的研究 | 赵继宗 |
2004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宫腔镜的临床应用与基础研究 | 夏恩兰 |
2003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腮腺慢性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的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 | 王松灵 |
2003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颅内动脉瘤的外科治疗及其形成和破裂的基础研究 | 王忠诚 |
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诊治研究 | 韩德民 |
2000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介入治疗 | 胡大一 |
参考资料: |
学术资源
- 馆藏资源
据2019年7月学校图书馆官网显示,图书馆馆藏总量84.91万余册(件),纸质期刊杂志2280种;学校附属教学医院图书馆馆藏书籍52.2879万余册。学校图书馆拥有中、外文学术性全文电子期刊5万余种、电子图书235万余种,形成了以医学文献为主体,包括中外文图书、期刊和报纸合订本、音像制品以及计算机文档等在内的多种类型、多种载体的综合性馆藏体系;可访问86种数据库资源,建设了网上选书系统、虚拟参考咨询系统、学术资源门户网站Metalib/sfx、研究生学位论文库、中医古籍库与解剖资源库等特色平台和数据库。
- 学术期刊
学报封面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是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管、首都医科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医药卫生类学术期刊,创刊于1980年。
学报主要刊发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药学等领域的新成果、新技术、新经验。设有专家述评、专题报道、论著(基础研究、临床研究)、技术方法、病例报告、短篇论著、综述、学科简介和名师访谈等栏目。
该刊是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方阵的“双效”期刊,被美国化学文摘数据库及其《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PЖ)、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数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网络版、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中国药学文摘、中国医学文摘、台湾华艺中文电子期刊服务—思博网。
合作交流
截至2022年6月,学校先后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瑞典、挪威、香港、台湾等20个国家和地区的50多所高校和相关单位签订了友好交流合作协议。先后接待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和学生数百人来校进行学术交流访问。学校获批首批北京市“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是国家留学基金委创新型国际人才培养项目院校。留学生涵盖了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及进修生。除交流访问外,学校还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选派师生参加有关学习项目和学术会议。
形象标识
- 校徽
校徽为中心华表圆形。中心为华表图案和学校建校时间“1956”,用华表作为校徽中心图案,一方面表明学校地处首都北京;另一方面因华表形似代表医学职业精神的红十字“╋”,寓意首医人承担着“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的使命与责任。外圈为中英文校名“首都医科大学”和“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校徽
- 校色
校色为宝石蓝色,称之为首医蓝。
校色
- 校旗
校旗由旗色、旗标和旗字构成。主校旗旗色为首医蓝,旗标为校徽,旗字为彭真体校名;校徽色为蓝白相间,校字为白色。辅校旗可为红底黄字、白底红字和蓝白相间,旗标与旗字色调一致。
主校旗
副校旗
副校旗
副校旗
精神文化
- 校训
扶伤济世、敬德修业
“扶伤”出自毛泽东的题词:“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济世”出自医学典故“悬壶济世”。
“敬德”、“修业”出自《中庸》“君子尊德行而道问学”;《周易》“君子进德修业”。
扶伤济世是医务工作者的天职,敬德修业是实现扶伤济世的基础。
以“扶伤济世,敬德修业”为校训,体现了学校在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中的要求,追求“德、业”境界,履行“济世”义务;体现了首医大办学的理念。
- 校歌
《首医之歌》
词:首医人
曲:吕远
美丽校园,医学殿堂,哺育着我们幸福成长。
团结友爱,手足情长,处处飘洒着杏林芬芳。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生命的责任在我身上,
扶伤济世,敬德修业,首医精神给我无穷的力量。
啊,首医,白衣天使的摇篮,人民健康的希望。
载着民族和恩师的重托,我们扬帆远航,扬帆远航,扬帆远航!
歌词:歌颂了母校之情,倡导着同学之义,强调着医学天职,体现着校训理念,寄托着学校希望,昭示着学校未来。于情中有理,在理中叙情。
曲调:著名作曲家吕远作曲,G调4/4拍,曲调抒情而不缓,节奏有力而不快,正是首医稳步发展的绝好体现
- 校风
爱国奉献,艰苦奋斗,救死扶伤,严谨求实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甘于奉献,勇于奉献。为中华民族振兴贡献全部的心智和才学。
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团结一致,奋发向上。发扬建校的光荣传统推动学校建设发展。
敬畏生命,珍重健康,维护圣洁,履行天职。以医务工作者的责任实现医药卫生事业的神圣使命。
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强调诚信,注重细节。用老实作人踏实做事的境界面对社会。
- 学风
学风:勤学、博思、求精、创新
勤学——目标明确,勤奋刻苦,持之以恒;在书中学,在做中学,在事中学。
博思——勤于思考,勇于思考,善于思考;因学而思,以思而进,勤思而智。
求精——学求其精,思求其精,做求其精;以实求精,以慎求精,精益求精。
创新——勇于批判,善于探索,敢于实践;注重前沿,开拓进取,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