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医科大学简介

南京医科大学简介

南京医科大学(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是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和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 、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高校之一、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实施高校、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江苏省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333工程”培训基地、长三角医学教育联盟创始成员之一

学校创建于1934年,时名江苏省立医政学院。1957年,由镇江迁至南京,更名为南京医学院。1962年,被列为全国首批六年制医药院校。1981年,被批准为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93年,更名为南京医科大学。

截至2023年4月,学校有江宁校区和五台校区;设有19个学院(含一个独立设置二级学院),开设25个本科专业;拥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8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4个、交叉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5个;有教职工1900多人,在校学生总数近2万人。

办学历史

  • 办学背景

1927年6月28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第109次会议议决,江苏试行大学区制,原省立医科大学归并中央大学,境内公立医学学府硕果无存。

1934年,时任省政府主席的陈果夫有意于省会镇江筹建“医政学院”,主张卫生医疗、卫生教育、卫生行政三者并举,办学模式为全国首创。5月15日,江苏省政府委员会第658次委员会议,决议筹建江苏省立医政学院。5月29日,筹备处在省政府内设立。后选定镇江北固山麓为院址,征地194亩建设校舍。

  • 江苏省立医政学院(1934-1938)

1934年10月10日,学校举办了隆重开学典礼,标志江苏省立医政学院正式成立。

1937年11月,由于日军全面侵华,陈果夫辞去去江苏省立医政学况院长一职,由胡定安继任。23日星夜,学校以重伤医院的名义,乘船溯江而上,开启了西迁办学。

  • 国立江苏医学院(1938-1949)

1938年夏,师生西迁至湖南陵,8月9日,私立南通学院医科与学校有意合并,经教育部报请最高国防会议通过,两校在沅陵改组国立江苏医学院,胡定安任院长。自此,学校实现了由”省立”到“国立”的转变。

1938年12月,临近长沙会战,沅陵地处前方,师生被迫移至贵阳,借贵阳达德学校校舍继续上课。

1939年4月14日,学校迁至重庆北碚,在著名爱国实业家卢作孚的帮助下,购下北碚医院(今重庆市第九人民医院)作为本部与教学楼。

1946年9月19日,国立江苏医学院迁回镇江,同年原先与江苏省立医政学院合并的私立南通学院医科于南通复校重建,其主体后来发展成为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和南通大学医学院。

南京医科大学简介插图

历史沿革

1949年初,学校奉命宣布停课,筹划南迁杭州。邵象伊、洪式闾、颜守民等进步教授带头反对迁校,解散了时任院长胡定安临去美前授权的“院务处理委员会”,学生自发组织“留校同学应变委员会”,并组建了以戴汉民同学为主席的学生自治会。同时学校成立了第一个党支部,马凤楼同学任支部书记。5月镇江市军管会正式接管学校,得使江苏医学院回到人民手中

  • 江苏医学院(1952-1957)

1952年9月,苏南行署区、苏北行署区与南京市合并为江苏省,省会为南京,学校遂决定迁宁办学。

1955年6月10日,卫生部和高等教育部决定,将江苏医学院、山东医学院、浙江医学院等3所院校的卫生系调整到山西医学院,与山西医学院卫生系合并组建,其主体后来发展成为山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1955年11月,江苏省人民委员会决定南京市工人医院改名为江苏省工人医院,挂江苏医学院附属医院和江苏省工人医院两块牌子,明确为省属医院,其主体后来发展成为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南京医学院(1957-1970)

1957年,学校由镇江迁至南京,正式更名为南京医学院。学校原镇江的校舍、附院参与组建镇江医专。12月,江苏省高等教育局转发高教部文件,同意学校更名为“南京医学院”。12月31日,卫生部决定学校划归江苏省人民委员会领导。

1958年7月15日,经江苏省委批准,南京医学院徐州分院正式成立,学校分迁至徐州成立南京医学院徐州分院,其主体后来发展成为徐州医科大学。

1962年8月,卫生部决定将全国教学质量高的11所医药院校由五年制改为六年制,南京医学院被列为首批改革试点院校。

  • 江苏新医学院(1970-1978)

1970年4月,驻南京医学院、南京中医学院的工宣队联合要求两校合并成立江苏新医学院。5月9日,江苏省革委会同意成立江苏新医学院。

1972年12月,经省革命委员会批准,扬州卫生学校并入(独立办学)江苏新医学院,改建为江苏新医学院扬州分院。

1976年12月,经省革命委员会批准,镇江医专并入(独立办学)江苏新医学院,改建为江苏新医学院镇江分院。

1978年,江苏新医学院撤销。

江苏新医学院原南京医学院部分改建为(恢复)南京医学院,其主体后来发展成为南京医科大学;

江苏新医学院原南京中医学院部分改建为(恢复)南京中医学院,其主体后来发展成为南京中医药大学;

  • 南京医学院(1978-1993)

1979年1月,南京医学院扬州分院改建为(恢复)扬州医学专科学校,其主体后来发展成为扬州大学医学院; 南京医学院镇江分院(恢复)镇江医学专科学校,其主体后来发展成为江苏大学医学院。

1981年3月,南京市第四人民医院并入南京医学院,其主体后来发展成为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11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成为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1985年7月,江苏省工人医院更名为江苏省人民医院。9月,江苏省政府批准在南京医学院口腔门诊部的基础上建设附属口腔医院,由学校直接领导,为县处级单位,其主体后来发展成为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

  • 南京医科大学(1993-)

南京医科大学简介插图1

1993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揭牌

1993年12月3日,国家教委正式批准南京医学院更名为“南京医科大学”。

2003年,南京医科大学江宁校区正式启用。

2011年1月13日,南京医科大学与江宁区人民政府签约了《合作共建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明德医院协议》,南京医科大学和江宁区人民政府将于江宁区共建一所新医院。2016年2月教育部发文,香港邵氏基金会已同意向南京医科大学捐资2亿港币,用于医院的建设与发展,医院正式更名为“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医院”。

2012年11月9日,入选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

2015年9月21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原国家卫生计生委、教育部联合发文,决定共建南京医科大学,学校正式列入省部部共建高校。

2018年3月5日,江北新区与南京医科大学举行校地合作签约仪式,将以南京市浦口医院为基础,共建南京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 3月23日南京医科大学儿科学院成立。10月30日,南京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信息学院成立。

2019年12月14日,南京医科大学与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苏州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浙江大学、温州医科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医科大学等联合倡议发起成立长三角医学教育联盟。

2020年7月8日,无锡市人民政府、南京医科大学双方签署《无锡市人民政府—南京医科大学深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揭牌,标志着无锡市人民医院正式纳入南京医科大学直属附属医院管理体系,成为南京医科大学在宁外第一家直属附属医院。 8月31日,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正式挂牌成为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年10月11日,入选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A类建设高校。 11月29日,学校“基础医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入选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

2022年2月9日,入选教育部公布的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

院系专业

截至2023年5月,学校设有19个学院,开设25个本科专业,3个本硕博一贯制专业方向、3个“5+3”本硕一体化专业方向。

  • 学院设置

师资力量

南京医科大学简介插图2

南京医科大学

截至2023年5月,校本部有教职工1900多人。学校现有中国工程院、科学院院士7人(含工作站),美国国家医学院外籍院士1人,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2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00余人次。学校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其中,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有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团队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国家创新研究群体3个。

  • 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学浩、沈洪兵

  • 美国国家医学院外籍院士:

励建安

  •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沈洪兵、胡志斌、王强、靳光付、王菲、徐涌、陈峰、孙倍成、赵晨、胡刚

  •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夏彦恺、靳光付、沈彬、顾爱华、王美林、马红霞、郭雪江、高隽、陈峰、鲁明、郭兴、谢利平、罗春霞、陈芸、刘妍、赵晨、陈耀宇、吕凌

  • 国家级教学名师:

王心如

学科建设

南京医科大学简介插图3

南京医科大学

截至2023年5月,学校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8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4个、交叉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学位授权点覆盖医学、理学、工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和文学7个学科门类;拥有国家重点学科3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9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三期)6个。12个学科位列ESI全球排名前1%,其中,临床医学学科、药理学与毒理学学科位列ESI全球排名前1‰。

  • 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1个):

公共卫生学与预防医学

  • 国家重点二级学科(2个):

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药理学

  • 国家重点三级学科(1个):

内科学(心血管病)

  •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 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4个):

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

  • 一级学科硕士点(11个):

生物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医学技术、护理学、心理学、生物医学工程、公共管理

  •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8个):

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应用心理、公共卫生、护理、药学、公共管理、生物与医药

  • 一级学科博士点(8个):

生物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医学技术、护理学

  • 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个):

临床医学、口腔医学

  •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个):

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口腔医学、药学、特种医学、生物学

教学建设

南京医科大学简介插图4

校园风光

截至2023年4月,学校已建成5门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有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品牌专业、2个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成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9个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建高校教学实验室、有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主编6部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学校通过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得到8年最长认证周期。学校的招生和就业工作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医学类本科招生录取分数线连续11年位居省属院校第一位,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多次被评为“江苏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 国家级精品课程

卫生毒理学、机能实验学、人体结构学、医学形态实验学、口腔正畸学。

  • 省级精品课程

生理学、康复医学、医学统计学、口腔颌面外科学、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口腔修复学、诊断学、医患沟通学、病理学、外科学总论、医学寄生虫学等。

  • 国家特色专业

护理学、口腔医学、康复治疗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

  •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

  •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康复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医学影像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护理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药学实验示范中心、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等

  • 国家级教学团队

预防医学教学团队、基础医学实验课程群教学团队等

科研成果

截至2019年7月,“十二五”以来,学校科研水平不断提升,承担973、86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重大项目,创新研究群体项目等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近百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等国家级成果奖5项,累计以通讯作者单位发表SCI收录论文13990篇,论文数量、论文平均影响因子逐年增长。2019年,学校获得29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项目数连续6年位居独立设置医科大学第1位。连续多年被评为“江苏省科技工作先进高校”。

奖项 项目 第一作者
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中国人群肺癌遗传易感新机制 沈洪兵
201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环境与遗传因素对男性生殖功能影响的基础研究与应用 王心如
2014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新器械新技术及其临床应用 孔祥清
200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亲体肝移植治疗Wilson's病基础及临床研究 王学浩
参考资料:

科研平台

南京医科大学简介插图5

图书馆

截至2023年5月,学校建有生殖医学与子代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环境与人类健康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肿瘤个体化医学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等30多个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创新中心)。拥有国内一流的医学模拟教育中心和江苏省医药动物实验基地,建有省内唯一的省级卫生政策智库—江苏省健康研究院。

  • 全国重点实验室:

生殖医学与子代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络病理论创新转化全国重点实验室(合作)

  • 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肿瘤个体化医学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 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环境与人类健康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现代毒理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智能诊疗技术及器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重点实验室:

抗体技术重点实验室、生殖医学重点实验室、活体肝移植重点实验室(第一附属医院)

  • 江苏省协同创新中心:

江苏省心血管病转化医学协同创新中心、江苏省肿瘤个体化医学协同创新中心

  • 江苏省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人类功能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异种移植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恶性肿瘤分子生物学及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附属肿瘤医院)

  • 江苏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心血管病分子干预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点)、江苏省现代病原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神经退行性疾病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恶性肿瘤生物标志物与防治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口腔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儿童重大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江苏省老年医学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应用毒理学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生殖医学重点实验室

  • 江苏省科技公共服务平台:

江苏省医药、农药、兽药安全性评价与研究中心、江苏省医药动物实验基地、江苏省临床研究与循证医学中心

  • 江苏省工程研究中心:

江苏省区域卫生信息化工程中心、江苏省心血管病诊疗器械与设备工程实验室、江苏省智能穿戴监护与康复器械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口腔转化医学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抗体药物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环境健康风险评估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骨科机器人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抗衰弱体卫融合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眼科学和视觉科学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数字医学与3D打印临床工程研究中心(附属南京医院)、江苏省慢病大数据应用与智慧健康服务工程研究中心(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医学物理工程研究中心(附属常州二院)、江苏省重大疾病药物靶标工程研究中心

  • 江苏省技术标准创新基地:

江苏省心血管防治技术标准创新基地

  • 江苏省国际联合实验室:

中英心血管病联合实验室、心血管病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健康信息与康复工程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重大疾病药物靶标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 江苏省智库:

江苏省健康研究院

  • 其他省级平台:

江苏省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研究中心、江苏省儿童青少年口腔健康教育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南京医科大学简介插图6

校园风光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于1956年,月刊,ISSN1007-4368,CN32-1442/R,连续进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3、4、5、6、7、8、9版,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同时被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lrich’s Periodicals Directory )、波兰《哥白尼索引》(IC)、《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中国文献数据库》(JSTChina)等著名检索工具收录。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创刊于2000年底,双月刊,ISSN1671-0479,CN32-1606/C,秉承为医疗卫生事业服务的办刊宗旨,本着学术无禁区,宣传有纪律的原则,刊登与医疗卫生事业相关的社科类学术论文,如卫生服务、社会医学、生命伦理、健康管理、医学教育等领域,结合地域历史和文化特色以及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设立重点栏目为卫生服务、金陵医史和医患沟通,为全国各级医药类高等院校师生及全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提供学术交流的平台。

Journal of Biomedical Research

前身为Journal of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英文版),创刊于1987年,2010年改刊名为此,双月刊,ISSN1674-8301,CN32-1810/R

  • 图书馆藏

根据2023年5月学校图书馆官网显示,馆藏书刊以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药学、生物学为收藏重点,同时收藏化学、数学、物理学、计算机、管理学、社会科学及文艺类书刊等。纸质图书130余万册,数据库109个,中、外文电子图书800余万册,中、外文全文电子期刊约2.5万余种。

合作交流

南京医科大学简介插图7

校园风光

截至2023年2月,学校坚持“开门办学”,与各级政府,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社会团体等建立了形式多样的联系与合作。学校先后与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瑞典、日本等国家和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医学院校或科研机构建立了良好的战略合作和学术交流关系。

校徽

南京医科大学简介插图8

校徽

  • 蛇杖

代表医业和医学的神圣,是国际通用的医学标志;

  • 辟邪

是南京的象征,表明地理位置,与其他在宁高校相统一;

  • 书卷

代表教学科研,象征高校;

古代防护之兵器,盾形既传统又威严;

  • 发射的光芒

寓意前程似锦,蒸蒸日上;

  • 1934

特指创校时期。

校训

博学至精,明德至善

南京医科大学简介插图9

校训

博学,意指学问丰富。至是达到。精,精深、完美之意。博学至精,指通过广泛的学习,掌握广博的知识,达到精通专业、臻于完美的境界。

明德,意指通晓道德,至是达到。善,善良、高尚之意。明德至善,指通过品德修养,明确道德责任,达到高尚的境界。

博学、明德,是寄望师生既在学业学术上有所成就,又追求美好的道德情操,品学兼优、德术双馨。至精、至善,是表明博学、明德的目标,以激励师生不断以高标准要求自己,锲而不舍、追求卓越,努力达到完善之境界。

©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2245678901@qq.com删除!联系电话:13296555055。
搜索
打开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gxwhjdjt】,发送【101】获取验证码,输入获取到的验证码即可解锁复制功能,解锁之后可复制网站任意一篇文章,验证码每月更新一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