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矿业大学徐州简介
中国矿业大学(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位于江苏省徐州市,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教育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应急管理部共建高校,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全国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优质资源共享联盟、世界能源大学联盟和国际矿业、能源与环境高等教育联盟成员,入选“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
学校溯源于1909年创办的焦作路矿学堂;1938年与东北大学工学院、北平大学工学院、北洋大学工学院在陕西城固合组为国立西北工学院;1946年,焦作工学院在河南洛阳复校;1950年3月,华北煤矿专科学校并入,并以焦作工学院为基础成立了中国矿业学院;1952年,北洋大学、唐山交大、清华大学的采矿系调整到学校;1953年,学校迁至北京,改称北京矿业学院;“文革”期间,学校更名为四川矿业学院;1978年,学校在江苏徐州重建,恢复中国矿业学院校名;1988年,学校更名为中国矿业大学;2000年,学校整体划转教育部直属管理;2004年正式拥有研究生院。
截至2023年2月,学校有文昌和南湖两个校区,占地4200余亩;有23个学院,72个本科专业;有专任教师2144名,全日制普通本科生23600余人,硕士、博士研究生13300余人。
历史沿革
中国矿业大学的前身是由英国福公司(Peking Syndicate Limited)创办于1909年的焦作路矿学堂。焦作路矿学堂是晚清时期由外国人开办的三所私立高校之一和唯一的私立工科高校,同时也是在中国创办最早并一直延续至今的矿业高等学府,跻身中国最早一批近代大学的行列。
中国矿业大学的傍晚
1、焦作路矿学堂时期
1909年3月,焦作路矿学堂成立。
1913年12月,首届学生毕业后,英国福公司停办了焦作路矿学堂。
2、福中矿务大学时期
1915年6月,恢复办学,定名为福中矿务学校,确定每年6月5日为校庆日。
1919年2月,学校举办专门本科后成为一所既有预科又有本科的专门学校。
1921年夏,学校增设大学本科,更名为福中矿务大学。
3、焦作工学院时期
1931年4月,改名为私立焦作工学院,成为当时国内唯一的私立工学院。抗日战争爆发,学校先迁陕西西安,再迁甘肃天水,1938年迁陕西城固。
学校东大门
1938年7月,学校奉国民政府教育部令与北洋大学、北平大学、东北大学所属工学院合并为国立西北工学院。
1946年7月,焦作工学院在河南洛阳复校,10月迁河南郑州。
1947年9月,学校迁至江苏苏州。
1949年4月,苏州解放,更名为国立焦作工学院。9月迁回焦作工学院原址。12月,中央人民政府将焦作工学院拨归燃料工业部领导。
1950年3月,华北煤矿专科学校并入焦作工学院。
4、中国矿业学院时期
1950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决定以焦作工学院为基础筹建新中国第一所矿业高等学府——中国矿业学院。
1951年2月,焦作工学院的师生员工及图书仪器设备全部迁至天津。
1951年4月,在天津举行中国矿业学院开学典礼和成立大会。
1952年6月,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清华大学、北洋大学、唐山铁道学院(今西南交通大学)采矿科系并入中国矿业学院,学校因此聚集了全国一流的采矿科学技术人才。
5、北京矿业学院时期
1953年9月,学校迁至北京,更名为北京矿业学院。成为北京学院路著名的“八大学院”之一。
1960年10月,学校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
6、四川矿业学院时期
1970年5月,中国矿业学院是13所“京校外迁”高校之一,从北京搬迁到四川省合川县(现重庆市合川区三汇镇),更名为四川矿业学院。
7、中国矿业大学时期
1978年2月,学校再次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
1978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在江苏省徐州市重建,恢复中国矿业学院校名。同年,中国矿业学院北京研究生部成立,开始招收和培养研究生。
1981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成为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1988年4月,经国家教委批准,正式改名为中国矿业大学,邓小平同志亲笔为学校题写校名。
1997年7月,经国家教委批准,将北京研究生部改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
1998年,煤炭工业部撤销,学校划归国家煤炭工业局管理。同年,北京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并入学校,成为学校“北京校区东校园”,形成了“一校两地三校园”的办学格局。
2000年2月,划转教育部直属管理。其后,北京校区东校园又划转北京广播学院。
2009年10月,举行建校暨中国煤炭高等教育100周年庆典。同月,北京校区更名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学校徐州校本部和北京校区逐步演变为两个相互独立的办学实体。
2010年4月,中国矿业大学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2011年9月,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2012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就业先进工作单位”称号。
2015年7月,入选首批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
2017年9月,入围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
2018年3月,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2018年9月22日,中国矿业大学作为发起高校参加世界能源领域高校合作组织——世界能源大学联盟成立大会。
2019年5月17日,中国矿业大学与徐州市人民政府全面合作签约仪式举行;同时,中国矿业大学与徐州第一人民医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6月1日,中国矿业大学举行建校110周年创新发展大会。 11月30日,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医疗集团、中国矿业大学附属医院揭牌暨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新院启动仪式举行。
2020年3月,入选“应急安全智慧学习工场(2020)”暨应急管理学院建设首批试点学校。
2020年7月,入选第二批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建设名单;’9月30日,成为高校“资源环境扶贫联盟”成员 。10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 教育部确定为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 11月,中国矿业大学深圳安全研究院揭牌仪式在深圳市城市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举行。
2022年2月,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
2023年1月,教育部、应急管理部、江苏省人民政府联合印发《教育部应急管理部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共建中国矿业大学的意见》,决定共建中国矿业大学
院系专业
截至2023年2月,学校设有23个学院,开设72个本科专业,另设有徐海学院1个独立学院。
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2月,学校有教职工3450余人,有专任教师2144人,其中受聘教授岗位469人、副教授岗位873人,博士生导师530名、硕士生导师1518名,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超过80%。教师队伍中,有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3个、教育部创新团队4个、江苏高等学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15个。学校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拥有两院院士16名(含外聘),国家级教学名师5人,国家级高端人才109人次,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23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2人。4人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3人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5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7人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国家级教学团队:采矿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屠世浩)、地质工程专业主干课程群(曾勇)、矿物加工工程专业主干课(刘炯天)、电气信息类基础教学团队(王香婷)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充填采煤的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 、炭资源高效洁净加工理论与应用研究、矿山岩体力学基础理论研究与工程应用
教育部创新团队:煤矿瓦斯与煤自燃防治(IRT13098)(2013年)、矿山大型机电装备可靠性(IRT1292)(2012年)、深部煤与瓦斯共采理论与实践(IRT1084)(2011年)、与煤炭开采有关的资源与环境保护(IRT0865)(2008年)
学科建设
文昌校区
截至2023年2月,学校有2个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8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6个江苏省优势学科、7个江苏省重点学科;有1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8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个专业学位博士点,3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9个专业学位硕士点;8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其中工程学进入前1‰,矿物资源与开采工程学科领域连续6年进入全球前50强,2022年位列全球第14。
- 重点学科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安全科学与工程、矿业工程
教学建设
- 质量工程
校图文信息中心
截至2023年2月,学校有35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试点专业”和3个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建成2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和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8门课程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拥有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和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9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3个教育部虚拟教研室试点。
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3个):电工电子教学实验中心、矿业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煤炭洁净加工与高效转化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特色专业(14个):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安全工程、地质工程、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土木工程、工程力学、环境工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测绘工程、会计学、信息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能源材料方向)、化学工程与工艺(能源化工方向)
省级品牌专业(15个):采矿工程、安全工程、土木工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地质工程、矿物加工工程、测绘工程、会计学、工程力学、热能与动力工程、环境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应用化学、工商管理
省级品牌专业建设点(1个):地球物理学
省级特色专业(9个):信息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市场营销、应用物理学、工业工程、艺术设计、消防工程
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工程管理
国家仿真模拟实验教学中心(1个):采矿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1个):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 教学成果
截至2023年2月,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2项,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2项,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2人。
合作交流
截至2023年2月,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推进国际化办学,与近百所国外高校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建有9个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基地)。联合20余所国外大学发起成立了“国际矿业、能源与环境高等教育联盟”,成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矿业工程教育能力中心”并成为该中心在华唯一旗舰高校。在巴基斯坦和厄瓜多尔合作共建“中巴矿物资源英才中心”和“中厄矿业学院”。在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创办了“旅游孔子学院”。获全国首批“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基地”。积极主办承办“国际矿业科学技术大会”“能源、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绿色开采理论与实践国际研讨会”“国际匹兹堡煤炭会议”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际学术会议,学术交流日益活跃
社会评价
恐龙骨化石
中国矿业大学是江苏省四所省部共建部属大学之一(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和河海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在各类大学排名榜中均名列前茅,2016年名列中国大学排行榜第42位 。“2020年中国大学百强榜”排名第40位。2020年8月,2020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发布,中国矿业大学首次跻身全球500强。
科研成果
截至2023年2月,学校“十二五”以来,共承担包括国家“863计划”、“973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1839项;获国家科学技术奖36项,获奖数量位居全国高校前列;2021年到账科研经费超过8亿元。
焦作路矿学堂
- 重大科研项目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矿山安全生产物联网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严酷条件下矿用设备性能检测及质量评价技术研究、矿山新型甲烷通风防尘安全仪器计量技术研究
“973计划”项目
深部危险煤层无人采掘装备关键基础研究、西部煤炭高强度开采下地质灾害防治与环境保护基础研究、低品质煤大规模提质利用的基础研究、煤矿突水机理与防治基础理论研究、深部煤炭开发中煤与瓦斯共采理论、我国西部煤炭开采中的水资源保护基础研究
“863计划”项目
薄煤层开采关键技术与装备
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
西部重点矿区土地退化因素调查
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
揭示煤与瓦斯突出机理与规律的模拟试验仪器
科研平台
中国煤炭科技暨矿业安全博物馆
截至2023年2月,学校有6个国家级科研平台,47个省部级科研平台,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全国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4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
学术合作
国际矿业、能源与环境高等教育联盟成立于2009年10月。在中国矿业大学举行的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学校与莫斯科国立矿业大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德国波鸿工业技术大学、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美国肯塔基大学、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澳大利亚西澳大学、日本群马大学、越南河内地矿大学等矿业、能源、环境领域的11所世界知名高校共同发起并签署《国际矿业、能源与环境高等教育联盟宣言》。联盟成员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知识转化为载体,在一次能源的绿色开采、洁净高效利用、新能源开发、环境保护、气候变化等方面开展广泛国际合作。
中德能源与矿区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简称“中德中心”,成立于2008年9月。经德国前总理施罗德和中国前驻德大使卢秋田的积极倡导,中国矿业大学与德国Bochum工业大学、DMT、DBT等知名企业联合成立“中德能源与矿区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施罗德先生出任中心名誉主任,葛世荣校长担任理事长。中德中心被誉为“中德科技合作的典范”,旨在加强中德两国在新能源、矿区生态环境、先进制造业、节能减排、煤矿安全开采技术与装备等领域合作。
中澳矿业研究中心成立于2011年4月。该中心是中国矿业大学与西澳大学、昆士兰大学三校联合共建的研究机构,中心在地质勘探、采矿与安全、选矿、煤基合成燃料、新能源、生态环境修复、矿业经济与环境法等领域开展合作研究,并努力其打造成集人才培训、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与产品制造为一体的产、学、研、经相结合的国际化合作平台。
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成立于2009年7月。联合研究中心旨在促进中美两国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在清洁能源技术领域开展联合研究,首批优先领域有三个,即节能建筑、清洁煤、清洁能源汽车。华中科技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15家单位为中方清洁煤技术联盟团队,美方团队主要包括西弗吉尼亚大学、怀俄明大学、肯塔基大学等18家单位。
学术资源
- 学术期刊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刊登自然科学各个领域最新研究成果,是中文核心期刊,被美国《工程索引》(Ei Compendex)、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等20多种国内外重要检索刊源数据库收录。
校图书阅览室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EI index 核心收录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的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江苏省的一级期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的优秀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
EI收录率100%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ublished by Elsevier )
The journal has been indexed and/or abstracted by Ei Compendex, Abstracts Journal (Russian), Chemical Abstract, Cambridge Scientific Abstracts, Coal Abstracts
中国矿业大学图书馆内部
- 图书馆藏
截至2020年底,中国矿业大学图书馆现有南湖校区馆和文昌校区馆两部分,南湖馆为主馆,馆舍面积总计约6万平方米,阅览座位5000多席。图书馆纸质藏书累计241万册,电子图书441万种;中文数据库94个,外文数据库139个,中外文纸质期刊1511种。自建有“矿业工程数字图书馆”、“矿业工程数据库”和“低碳新能源数据库”和“中国矿业大学学术视频点播平台”等特色数据库。
中国矿业大学图书馆是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和煤炭信息研究院科技查新代理单位,CALIS成员馆之一和JALIS的苏北地区文献中心。
学术会议
中国矿业大学多次成功举办国际矿业科学与技术大会、中国工程院冶金材料学部学术年会等国际性学术会议,历年举办重要学术会议有:
1985年至2009年,六届国际矿业科学与技术大会;
2004年,混凝土与结构新进展国际会议(ICACS);
2007年,第八届国际“不连续变形分析及其在采矿和土木工程的应用”(ICADD-8)(北京校区);
2008年,第四届中国二次离子质谱学会议暨2008北京二次离子质谱学国际研讨会(北京校区);
“光明使者”雕塑
2009年,亚洲城市环境学会第六届国际会议(The 6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f Asia Institute of Urban Environment);
2009年,亚洲太平洋国际煤层气会议(2009 Asia Pacific Coalbed Methane Symposium);
2009年,第十届中国MBA发展论坛;
2010年,第二届中国能源科学家论坛;
2010年,第二十二届中国控制与决策会议;
2011年,第二届中国测绘科学技术论坛。
2015年,第七届国际矿业科学与技术大会。
励志园
形象标识
- 校徽
一、校徽主体元素由圆环,地球,铁锤、矿斧和钢轨图案组成,寓意矿大既继承历史薪火相传,又面向未来不断开拓。象征着矿大在立足矿业和能源、保持特色的基础上,向着多科性研究型高水平大学的目标不断迈进。
CUMT校徽
二、圆环内上半部分是中文邓体“中国矿业大学”,下半部分是其英文翻译“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选用邓体校名既标出了学校的名称,又体现了矿大人要永远感谢和牢记历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对该校的关怀与期望;中英文结合,表明该校积极参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开放办学思想和实际行动。
三、中间铁锤、矿斧和钢轨图案下方标出的“1909”数字,意在说明该校是1909年创办的,是一所已有百年办学历史的高校。
四、整体色调为蓝色,寓意学校办学历史悠久,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表明矿大人以“开发矿业、保护环境、造福人类”为己任。
五、校徽整体设计既继承传统,又有时代特征,并将学校的历史传统、办学特色、办学定位、发展方向有机融为一体,体现了历代矿大人从“矿业救国”、“矿业报国”到“矿业兴国”的崇高理想与不懈追求。
- 校名
1988年5月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的校名
1988年5月,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的校名。
- 校标
校标
1999年6月,经校党委审定讨论,确定了中国矿业大学新校标。新校标由地球、火炬、园环三种造型和红、黄、蓝等多种颜色构成图案,整体成圆形。图案中间火炬造型配以地球,园环上半部分为蓝色,下半部分为白色,分别标有学校的中、英文校名。校标象征中国矿业大学以开采光明、造福人类为己任,表现了矿大人为祖国的强盛追求真理、奉献才智的崇高信念,同时也寓意了矿大人通过致力于能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为世界拥有蔚蓝色的天空作出贡献的美好愿望。
- 校旗
中国矿业大学校旗:
校旗印刷
印刷规格
材质:涤纶/棉布/丝绸或其他适用材料
制作工艺:丝网印刷
颜色:焦工蓝
四色印刷色值:C:95% M:85% Y:40% K:5%
RGB色值:R:30 G:50 B:100
尺寸规格:比例均为3:2
1号旗:7200px*4800px
2号旗:6000px*4000px
3号旗:4800px*3200px
4号旗:3600px*2400px
5号旗:2400px*1600px
6号旗:750px*500px
7号旗:525px*350px
8号旗:375px*250px
精神文化
- 校训
开拓创新、严谨治学
1999年,江泽民同志为学校题词:“开拓创新,严谨治学,把中国矿业大学办成一流的能源科技大学。”时值学校建校90周年,学校根据江泽民同志题词精神,把“开拓创新、严谨治学”确定为校训,要求全校师生谨记和遵循。
- 校风
勤奋 求实 进取 奉献
- 精神
好学力行、求是创新、艰苦奋斗、自强不息
进入新世纪,学校把近百年奋斗求索形成的“矿大精神”集中概括为十六个字,即“好学力行、求是创新、艰苦奋斗、自强不息”。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学校秉承“爱国爱煤”的传统和“好学力行、求是创新、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全校师生从来没有气馁,凭着对煤炭科教事业的忠诚和信念,凭着发展中国煤炭工业、服务经济建设的责任感,负重奋进、自加压力、顽强拼搏、争创一流,在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努力之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办学成就。
- 校庆日
校庆纪念日为每年的6月1日
- 校歌
《中国矿业大学校歌》
中国矿业大学校歌
太行之阳河水东,
莘莘学子救国重劳工。
源深流自远,
物阜民用丰。
山葱葱,
水溶溶,
努力,努力!
行健天同功
学校环境
江苏省徐州市
截至2016年5月,中国矿业大学校址分南湖校区和文昌校区,总占地面积4413亩,校舍建筑面积130余万平方米,校图书馆藏书226万册,数字图书89万册。南湖校区作为本科生基地,是一个集信息化、园林化、生态化的现代化大学校园。它位于徐州市南郊,北临三环南路,与小南湖隔路相邻,东临新茶路,与云龙湖公园、泉山风景区相接,西至拉犁山脚下。这里有山有水,具有典型的水乡环境特色,总占地面积2858亩,南北长约1700米,东西宽约1200米,呈不规则长方形。北区主要为10多个学院实验楼、专业实验室、电子实验中心、CAD实验中心、培训中心等;南区主要为公共教学楼及院系教学行政办公楼。
中国矿业大学学生生活区位于南湖校区西面,西达拉犁山麓,与教学区隔水相望。区内建筑呈指状分布,使拉犁山的景色也渗入其中,并与校内生态交往带融为一体。由碧水、绿岛、广场形成的生态共享区,位于教学区和学生生活区的中间,其地形、地貌及水系采用江南园林的构思,形成了一泓蜿蜒曲折的水面,岸边有大量亲水平台与广场,为师生们课余活动的主要场所。每隔一定距离便有跨河而建的步行桥联系东西两岸,把中央生态区分隔成了一系列明朗或曲折延绵的空间。
中国矿业大学体育运动区分南北两个区。南体育区是主要的运动区域,布置在南湖校区的西南角,这里设有游泳馆、体育馆、体育中心(主体育场)等,并有入口与城市道路相连,便于向社会开放,实现资源共享;北体育区在两宿舍区中间,方便学生使用。体育场地包括:3个400米标准田径场、30个篮球场、30个排球场、10个网球场、45个羽毛球场等。
中国矿业大学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