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医科大学简介

哈尔滨医科大学简介

哈尔滨医科大学(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简称“哈医大”,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为国家教育部首批试办七年制高等医学教育的院校,是省部共建大学、黑龙江省高水平大学和优势特色学科建设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建设高校、教育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实施高校、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高校、黑龙江省高等医学教育研究基地、中俄医科大学联盟中方牵头单位。

学校前身是伍连德博士于1926年9月创建的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和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创建的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1949年4月由原哈尔滨医科大学和原兴山(现鹤岗市)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二分校组建而成。2000年5月,鸡西煤炭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并入。2015年10月24日,哈尔滨医科大学正式被教育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为部委省共建大学。

截至2022年12月,学校校园总面积3540亩(其中大庆校区1710亩);设有19个二级院部和8个事业单位,附属医院9所,其中直属医院5所,开设本科专业30个;拥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9个,二级学科博士点6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68个;有教职工18312人,在校普通教育本科生15732人,研究生8474人,留学生267人

学校溯源

  • 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

1926年9月,伍连德博士创建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

1927年,更名为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

1938年,学校更名为哈尔滨医科大学。

  • 中国医科大学分校

1931年11月,江西瑞金中国工农军卫生学校创建。

1932年2月,学校更名为江西雩都红军军医学校。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随中央军委到达陕北。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卫生学校,随总卫生部开赴抗日前线。

1940年9月,1940年,学校迁至延安后得到迅速发展,经毛泽东同志提议,学校更名为中国医科大学。

1945年11月18日,根据党中央建立巩固东北革命根据地的指示精神,中国医科大学从延安出发,挺进东北。

1946年7月,中国医科大学到达黑龙江兴山(现鹤岗市),合并了东北军医大学(前身为哈尔滨陆军军医学校)。

1947年1月,中国医科大学合并东北大学医学院和原哈尔滨医科大学一部分。

1947年10月,组建龙井以内科为主的中国医科大学第一分校。

1948年3月,组建哈尔滨以五官科为主的中国医科大学第二分校。

合并组建

哈尔滨医科大学简介插图

历史沿革

1949年4月,哈尔滨医科大学与中国医科大学一、二分校合并,组建成新的哈尔滨医科大学。

1954年,学校归卫生部领导。

1956年6月,学校更名为哈尔滨医学院。

1955年7月,根据国家教育部关于院系调整的决定,中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系并入哈尔滨医学院,哈尔滨医学院儿科学系并入中国医科大学。

1958年4月,卫生部将哈尔滨医学院移交黑龙江省领导。11月,学校恢复哈尔滨医科大学校名。

1962年,中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系重新并入哈尔滨医科大学。

1978年4月,黑龙江省肿瘤医院划归哈尔滨医科大学成为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1981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成为全国首批博士学位点医学院校。

2000年5月26日,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鸡西煤炭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建立于1958年6月)并入哈尔滨医科大学,成为哈尔滨医科大学分校,但保留了鸡西医专的建制。

2001年,学校顺利通过省政府“211工程” “九五”期间建设项目检查验收,“211工程”“十五”期间建设项目得到批准,二期工程建设正式启动。

2002年5月13日,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撤销鸡西煤炭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建制,实质性并入哈尔滨医科大学。

2003年,学校通过教育部七年制高等医学教育教学评估,并获得优异成绩。

2004年,学校在黑龙江省大庆市建立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接收哈尔滨铁路中心医院组建附属第四医院并挂牌成立;学校接收哈尔滨铁路肿瘤医院并入附属第三医院。

2005年,学校获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等优秀成绩。

2010年,入选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

2011年底,入选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

2012年11月,学校入选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承担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和五年制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

2013年5月22日,国家发改委、教育部正式公布“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高校名单,哈尔滨医科大学入选。 同月,入选第一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高校。

2014年,学校作为牵头方成立中俄医科大学联盟。

2015年10月24日,哈尔滨医科大学正式被教育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共建大学。11月20日,哈尔滨医科大学获批“部委省”共建大学建设启动会举行。

2018年2月,学校入选黑龙江省高水平大学和优势特色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

哈尔滨医科大学简介插图1

哈尔滨医科大学

院系专业

截至2022年12月,学校设有19个二级院部和8个事业单位,附属医院9所,其中直属医院5所,开设本科专业30个

师资力量

截至2022年12月,学校有教职工18312人(其中大庆校区50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2人,获南丁格尔奖1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8人,全国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4人,入选国家级人才项目41人次,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优秀科技/中青年专家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入选者8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89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龙江学者”32人,享受黑龙江省特殊津贴30人,省级领军人才梯队33个,省级领军人才梯队带头人41人,黑龙江省“头雁”团队6个。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学 、杨宝峰

美国心脏病学院院士:于波

国际牙医师学院院士:焦晓辉

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孙殿军、赵世光、张凤民

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李秋洁

国家教学名师:李璞、姜洪池、吴坤

黑龙江省教学名师:金连弘、周晋、倪江、谷鸿喜、王滨有、李文志、樊立华

教学建设

  • 质量工程

截至2022年12月,学校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2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1个,教育部虚拟教研室试点3个,教育部“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2个,省现代产业学院2个,省创新创业示范基地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2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4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教育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1门,教育部来华留学生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英语授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省一流本科课程54门。

国家级特色专业:临床医学(第二类特色专业)、预防医学(第一类特色专业)、麻醉学(第一类特色专业)、医学影像学(第一类特色专业)、药学(第一类特色专业)

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心、药学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国家级“本科教学工程”专业综合改革建设项目:临床医学专业

国家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临床技能综合培训中心、公共卫生实践教育基地、药学实践教育基地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医学虚拟仿真实验中心

黑龙江省级重点专业: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麻醉学、医学影像学、预防医学、公共事业管理、药学、护理学、生物技术

黑龙江省级“本科教学工程”专业综合改革建设项目:预防医学、药学、口腔医学、麻醉学

黑龙江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 教学成果

截至2022年12月,学校近十年来,主编教育部、卫健委规划教材及再版规划教材81部。获国家教材建设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获国家教材建设先进个人1人。获批教育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3项,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项目1项,省课程思政示范项目12项。获第二届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一等奖2人,第二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2人,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17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4项,省级教学成果奖39项。

学科建设

截至2022年12月,学校有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9个、二级学科授权点66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11个、二级学科授权点6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群)21个。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2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35个,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重点专业基地9个,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8个。

  • 学科目录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生物学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生物学、药学、护理学、生物医学工程、公共管理、口腔医学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思想政治教育、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医学技术、护理学、公共管理

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护理、应用心理、电子信息

合作交流

截至2016年12月,学校同美国、日本、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俄罗斯、德国、韩国等10余个国家的百余所院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共建院士工作站2个。

2016年,学校与莫斯科第一国立医科大学达成联合培养中医药专业和公共卫生专业硕士研究生合作协议;与圣彼得堡大学联合成立生物医学中心和结核病研究中心。

2018年6月19日,教育部办公厅批准终止哈尔滨医科大学与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合作举办护理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哈尔滨医科大学与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合作举办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教育项目。

世界排名

2020年,哈尔滨医科大学在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第701-800名。

科研机构

截至2022年12月,学校有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卫健委重点实验室3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5个,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平台4个,省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11个,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共建院士工作站2个,北方医学转化研究合作中心1个。

国家级工程实验室:寒地心脑血管疾病药物研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眼科新型医疗设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人体自身免疫病诊疗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肝脾外科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教育部心肌缺血机理与诊疗技术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教育部生物医药工程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心血管药物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心肌缺血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卫生部病因流行病学重点实验室:病因流行病学重点实验室、细胞移植重点实验室

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黑龙江省生物医药工程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实体肿瘤双微体基因组与遗传资源教育部创新团队、医学遗传学创新团队

黑龙江省级工程技术中心:黑龙江省分子医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黑龙江省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医学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肿瘤生物治疗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感染与免疫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麻醉与危重病学重点实验室(与牡丹江医学院协作)、黑龙江省分子影像省重点实验室

黑龙江省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哈尔滨医科大学医学遗传学重点实验室、哈尔滨医科大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重点实验室、哈尔滨医科大学药物研究重点实验室、哈尔滨医科大学神经外科重点实验室、哈尔滨医科大学麻醉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重点实验室、哈尔滨医科大学病因流行病学重点实验室、哈尔滨医科大学医学病原学(BSL-3)重点实验室、哈尔滨医科大学肝脾外科重点实验室、哈尔滨医科大学移植免疫基础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哈尔滨医科大学神经生物重点实验室、哈尔滨医科大学药物与内源性物质代谢实验室

科研成果

截至2022年12月,学校获各类科研项目8984项,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1项,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863”计划)1项,国家国际合作项目2项,国家科技重大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9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41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7项。获各种奖励842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研究)一等奖5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2项、中国专利奖优秀奖1项、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8项、二等奖206项。发表科学研究论文24911篇,其中SCI收录9664篇。编写出版著作652部。拥有有效专利1044件,发明专利654件。

奖项 项目 第一作者
2019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急性冠脉综合征精准介入诊疗体系的建立与应用 于波
2014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多功能分子成像肿瘤诊疗关键技术及应用 申宝忠
2004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的离子通道靶点研究 杨宝峰
2002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同种原位心脏移植的实验和临床应用研究 夏求明
2000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实体瘤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李璞
2000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系列性脾保留性手术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姜洪池
参考文献:

学术资源

  • 馆藏资源

截至2016年12月,哈尔滨医科大学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总量157.80万册,电子图书总量385454册;有纸质期刊1425种,电子期刊数据库33个。图书馆馆藏资源以生物医学文献为主体,辅之以人文社会科学书刊和各类语言工具书。馆内俄文医学书刊收藏较为丰富,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药理学、医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医学免疫学等学科的馆藏文献较为齐全。

哈尔滨医科大学简介插图2

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 图书馆

  • 学术期刊

截至2016年12月,学校主办《中国地方病学杂志》、《国际遗传学杂志》、《国际免疫学杂志》、《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等6种专业杂志。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哈尔滨医科大学简介插图3

学术期刊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创刊于1951年,是由黑龙江省教育厅主管、哈尔滨医科大学主办的学术期刊,学报2001年成为“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2004年被编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四版)。该刊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国科技期刊精品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医学文摘(7个分册)等收录。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原刊名为《中国地方病学杂志》,2012年经中华医学会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更名为《中华地方病学杂志》。《中华地方病学杂志》被北大2014版核心期刊,剑桥科学文摘社ProQeust数据库收录,获得2000年获黑龙江优秀科技期刊奖。

《国际遗传学杂志》

《国际遗传学杂志》1978年创刊,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华医学会、哈尔滨医科大学主办。本刊前身是《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是公开发行的国家级学术期刊。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国际免疫学杂志》

《国际免疫学杂志》1978年创刊,原名《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中华医学会和哈尔滨医科大学联合主办,公开发行的国家级学术期刊。

学校标识

  • 校标

哈尔滨医科大学简介插图4

校徽

校标的设计以哈尔滨医科大学英文起始字母为基本构成元素,标志的样式庄重、典雅,象征学校的悠久历史以及严谨作风。悠久的年代、古朴的学校字体与现代的设计形式有机的构成,象征学校的现代化、国际化与民族特色的结合。整个标志既现代又不失庄重,力求通过标志的造型传达学校的时代特征与精神。

标志的圆形构成象征:团结的精神、求实的作风。象征医学的符号表述了学校的学科特征,其中“剑”的两翼抽象的变化成“翅膀”与“打开的书”则象征学校对医学教育、对学子寄予的美好愿望。穿越的斜线象征学校在医学研究、学校发展等方面继往开来、不断开拓向前的精神。

标志的色彩以蓝色、绿色构成,蓝色代表医学研究的严谨性、绿色则象征生命的健康、活力与希望,二者的融合则代表学校科学研究、临床治疗、教育教学的相互关系。

精神文化

  • 校训

木直中绳,博学载医

哈尔滨医科大学简介插图5

校训

释义:“木直中绳”含义为各种可用的木料经木师测量加工成材;意寓学生经培养后成材。

“博学载医”含义为渊博的知识,承载博大精深的医学。

  • 校歌

《托起人类健康的太阳》

饱经风雨、历经沧桑,

传医授道、奋斗自强,

春光无限、桃李芬芳。

医大精神代代传扬,

医大精神代代传扬。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

大医精诚,大爱无疆,大爱无疆。

木直中绳,博学载医,播种理想,

播种理想收获希望,收获希望。

扬起生命科学的风帆,

载满真理与圣洁远航,

同舟共济,再创辉煌,

托起人类健康的太阳,

托起人类健康的太阳,太阳。

所获荣誉

2020年8月3日,入选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推荐名单。

2020年9月8日,该集体获得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

2021年5月,黑龙江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其“黑龙江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

©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2245678901@qq.com删除!联系电话:13296555055。
搜索
打开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gxwhjdjt】,发送【101】获取验证码,输入获取到的验证码即可解锁复制功能,解锁之后可复制网站任意一篇文章,验证码每月更新一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