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大学简介

中国石油大学简介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简称中石大(CUP),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首批“211工程”建设高校、北京高科大学联盟、世界能源大学联盟成员高校,入选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

学校的前身是以清华大学石油系为基础,汇聚天津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的部分师资,于1953年创立的北京石油学院。1960年,学校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69年,学校迁至山东东营胜利油田,更名华东石油学院;1988年更名石油大学,由石油大学(北京)和石油大学(华东)两部分组成;2000年2月学校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总公司划归教育部管理,明确了石油大学(北京)与石油大学(华东)各自相对独立办学;2005年1月学校更为现名

据2022年7月官网显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一校两地(北京、克拉玛依),北京校区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军都山南麓,校园总面积700余亩;克拉玛依校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校园面积7000余亩;下辖17个二级学院(部)、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办47个专业 ;有教职工1759人;有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3437人(克拉玛依校区全日制本科生4696人)、硕士研究生6889人、博士研究生1886人、留学生637人。

历史沿革

中国石油大学简介插图

北京石油学院

1952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建立北京石油学院。

1953年,为支持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石油工业发展,以清华大学石油系、化工系为基础,汇聚北京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校的石油石化等系科,新中国第一所石油高等院校——北京石油学院正式创立,这就是中国石油大学的前身。

1960年,跻身国务院确立的64所“全国重点大学”行列。

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1969年学校迁至山东东营,更名华东石油学院。迁校造成了学校人财物的巨大损失,当时所有校舍仅是只有40000平方米的“干打垒”土房,没有实验室、图书馆和运动场。面对困难,师生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在盐碱滩地上把学校再建了起来。

1981年6月,在北京石油学院原校址内成立研究生部。

1988年,更名“石油大学”,校本部设在北京,由石油大学(北京)和石油大学(华东)两部分组成;石油大学(北京)在1989年面向全国恢复招收本科生。

1997年,学校正式进入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高等院校行列。

2000年,学校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划归教育部直属管辖,同年6月,学校成立研究生院。

2001年,矿产普查与勘探、油气井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油气储运工程、化学工艺等5个二级学科被评定为国家重点学科。

2003年,教育部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签署共建石油大学的协议。

2005年1月,石油大学更名“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大学(北京)也相应更名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06年,学校以优秀的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同年,“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与转化创新平台项目”进入“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中国石油大学简介插图1

校院风光

2007年,“工业催化”学科和“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学科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在石油石化领域优势突出。

2010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同年加入上海合作组织大学。

2013年,加入中俄工科大学联盟。

2014年,学校的科研成果“复合离子液体碳四烷基化生产高品质清洁汽油新技术”入选“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2014年5月,教育部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五大能源企业集团公司共建中国石油大学〔包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协议正式签署。

2015年1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工程师学院暨全国示范性联合培养基地揭牌仪式在中国石油集团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举行。 12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揭牌仪式在乌鲁木齐举行。

2017年9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 同年,加入中俄综合性大学联盟。

2018年1月18日,1月18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昌平区南环路15号的东校园揭牌,正式启用。 3月,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9月,世界能源大学联盟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揭牌成立。12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人工智能学院成立。

2019年2月,学校成为首批“北京市知识产权示范单位”

2020年9月30日,成为高校“资源环境扶贫联盟”成员。

2021年9月,学校成立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碳中和示范性能源学院和数智油气现代产业学院 。

师资力量

据2022年7月官网显示,学校有教职工1759人(克拉玛依校区教职工286人),其中教授296人,副教授440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双聘院士5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2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5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4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新(跨)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8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4人;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6个。

两院院士
姓名 院士类别 备注
沈忠厚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专职
王铁冠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专职
高德利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专职
李根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专职
徐春明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专职

中国石油大学简介插图2

校园风景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高德利、李根生、徐春明、高金森、陈光进、蒋官澄、邱楠生、金衍、刘植昌、张广清、李永峰、王玮

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庞雄奇、王尚旭、李根生、卢春喜、姜汉桥等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柳广弟、高德利、徐春明、张来斌

国家级教学名师:朱筱敏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高金森、王尚旭、陈建义、陈光进、程林松、邱楠生、胡玉峰、周辉、孙长宇、宇波、廖新维、曾联波、金衍、赵昆、董秀成、高杰、万云洋、张鑫、范煜、刘洋、周庆祥、刘坚、姜桂元、张永民、黄中伟、刘蓓、孟祥海、胡瑾秋、王玮、王刚、蓝兴英、姚约东、刘书海等

国家级教学团队
教学团队名称 带头人 获评年份
地质工程专业教学团队 朱筱敏 2008年
石油加工工程及实验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徐春明 2009年
石油工程专业教学团队 张士诚 2010年

院系专业

截至2022年5月,学校设有17个二级学院(部),开设25个本科招生专业(类),共包含35个本科专业。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校本部院系专业
学院 系部 本科专业(类)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 地质学系

油气勘探与开发地质系

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

地质类(资源勘查工程、地质学)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学院 油气井工程系

油气田开发工程系

工程力学系

石油工程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化学工程与环境学院 化学工艺系

化学工程系

环境科学系

环境工程系

能源与催化工程系

化工与制药类(化学工程与工艺、能源化学工程)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环境科学、环境工程)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 机电工程系

油气储运工程系

热能工程系

过程装备系

油气储运工程

能源与动力工程

机械类(机器人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物理学院 物探系

测井系

固体地球物理系

地球物理学类(勘查技术与工程、地球物理学)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安全与海洋工程学院 海洋油气工程系

安全工程系

海洋油气工程

安全工程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新能源与材料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系

储能科学与工程系

材料科学与工程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储能科学与工程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自动化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电子信息工程系

软件工程系

教学实验中心

计算智能教学与研究中心

自动化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电子信息工程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理学院 数学系

物理系

应用化学系

数学类(数学与应用数学、统计学)

应用化学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经济管理学院 会计系

管理科学与工程系

应用经济系

企业管理系

金融系

经济学类(能源经济、金融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工商管理类(财务管理、会计学、市场营销)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系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 英语系

大学英语教学部

研究生英语教学部

亚欧语教学部

中国国际能源舆情研究中心

MTI(翻译专业硕士)教育中心

英语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体育与人文艺术学院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人工智能学院 人工智能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非常规油气科学技术研究院 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储层改造与开发工程研究所

提高采收率研究所

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
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 碳储科学与工程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碳中和示范性能源学院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院系专业
学院 本科专业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石油学院 地质系

石油工程系

计算机系

资源勘查工程

勘查技术与工程

石油工程

软件工程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工学院 化工系

机械系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系

油气储运工程系

能源化学工程系

自动化系

化学工程与工艺

能源化学工程

油气储运工程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环境工程

自动化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文理学院 数学系

物理系

外语系

体育与人文艺术系

俄语

英语

统计学

数学与应用数学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工商管理学院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马克思主义学院

会计系

经济系

金融系

马克思主义系

行政管理系

会计学

经济学

金融学

行政管理

思想政治教育 [59]

学科建设

  • 学科概况

截至2019年12月,学校拥有1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自主设置),11个博士后流动站;3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拥有资源与环境、能源动力、材料与化工3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工商管理、会计、金融等1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拥有2个国家“双一流”学科、2个北京市“双一流”学科、2个北京市高精尖学科、5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7个北京市重点学科。

  •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学科名称 批准时间 级别
矿产普查与勘探 2002年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油气井工程 2002年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007年)
油气田开发工程 2002年
油气储运工程 2002年
化学工艺 1988年(有机化工)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 2007年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工业催化 2007年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北京市重点学科
序号 学科名称 批准时间 级别 备注
1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2008.4 一级学科
2 化学工程与技术 2012.4 一级学科 应用化学,二级,2002.5

工业催化,二级,2008.4

3 管理科学与工程 2012.4 一级学科
4 石油天然气安全工程 2008.4 交叉学科
5 低碳能源工程 2010.5 交叉学科
6 机械设计及理论 2002.5 二级学科
7 材料学 2012.4 二级学科
中国石油大学学科目录(2021年11月更新)
序号 一级学科代码 一级学科名称 二级学科 授权批次 授权级别
1 0305 马克思主义理论 12 博士一级学科
2 0703 化学 11
3 0708 地球物理学 12
4 0709 地质学 10
5 0801 力学 11
6 0802 机械工程 11
7 0805 材料科学与工程 11
8 0807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11
9 0811 控制科学与工程 12
10 0817 化学工程与技术 7
11 0818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7
12 0820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7
13 0837 安全科学与工程 D
14 1201 管理科学与工程 11
15 0817Z1 化学工程与技术 环境化工 Z 博士二级/自主设置
16 0818Z1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计算机技术与资源信息工程 Z
17 0820Z1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海洋油气工程 Z
18 0202 应用经济学 11 硕士一级学科
19 0301 法学 11
20 0302 政治学 10
21 0403 体育学 11
22 0502 外国语言文学 11
23 0701 数学 10
24 0702 物理学 10
25 0707 海洋科学 13
26 0714 统计学 D
27 0803 光学工程 11
28 0808 电气工程 11
29 0810 信息与通信工程 10
30 081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0
31 0814 土木工程 11
32 0816 测绘科学与技术 11
33 0824 船舶与海洋工程 11
34 0830 环境科学与工程 10
35 0835 软件工程 D
36 1202 工商管理 10
参考资料: 注:学科点授予批准时间:第一批:1981.11;第二批:1984.1;第三批:1986.7;第四批:1990.11;第五批:1993.12;第六批:1996.9;第七批:1998.6;第八批:2000.12;第九批:2003.9;第十批:2006.1;第十一批:2011.3;第十二批:2018.3。第十三批:2021.11。D表示2011年根据国家新学科目录调整新增。Z表示自主设置博士点,时间为2003年1月,2011年8月重新论证备案。
中国石油大学专业学位授权点目录
序号 类别代码 类别名称 获批时间 授权级别
1 0856 材料与化工 2021年 博士
2 0857 资源与环境 2019年对应调整
3 0858 能源动力 2019年对应调整
4 0251 金融 2014年 硕士
5 0252 应用统计 2018年
6 0351 法律 2018年
7 0453 汉语国际教育 2014年
8 0551 翻译 2010年
9 0854 电子信息 2019年对应调整
10 0855 机械 2019年对应调整
11 0859 土木水利 2019年对应调整
12 0860 生物与医药 2019年对应调整
13 1251 工商管理 2009年
14 1253 会计 2010年
15 1256 工程管理 2018年
中国石油大学自主设置交叉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序号 学科代码 学科名称 备案时间
1 99J1 油气人工智能 2020年6月
2 99J2 先进科学与工程计算
3 99J3 能源经济管理
4 99J4 能源环境科学与工程
5 99J5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6 99J6 海洋资源与信息工程
7 99J7 应用数学与能源数据科学
8 99J8 能源物理科学与技术
9 99J9 能源治理与法律
  • 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站)建设

1988年学校建立博士后流动站,学校现拥有1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涵盖学校所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一级学科,分别为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地质学、机械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安全科学与工程、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力学。

流动站一览表
序号 流动站名称 建站时间
1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1988年
2 化学工程与技术 1988年
3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1989年
4 地质学 2003年
5 机械工程 2009年
6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2009年
7 安全科学与工程 2012年
8 化学 2012年
9 材料科学与工程 2012年
10 管理科学与工程 2012年
11 力学 2014年
博士后(企业)工作站
序号 工作站名称
1 中海石油研究中心
2 中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3 胜利石油管理局
4 大庆油田高级人才培训中心
5 大港油田
6 长庆石油勘探局
7 辽河油田
8 江苏油田
9 中原油田
10 独山子石化
11 塔里木油田
12 新疆油田
13 锦州石化
14 洛阳石化
15 河南油田
16 中石化西南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17 四川石油管理局、西南油气田公司
18 南阳二机石油装备集团公司
19 上海期货交易所发展研究中心
20 山东省社会科学院
21 神华集团
  • 学科排名

在2012年第三轮全国学科评估中,“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排名第1,“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排名第2,“安全科学与工程”排名第7,“地质学”排名第8,“化学工程与技术”排名第10;

在2016年第四轮全国学科评估中,“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和“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排名A+,“化学工程与技术”排名A-,6个学科排名进入全国前10;

截至2021年11月,学校有7个学科进入ESI排行前1%,分别是化学、工程学、材料科学、地球科学、 计算机科学、环境/生态学和社会科学总论;其中,工程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位居全球前70强。

  • “211”工程学科建设

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复杂地质条件油气成藏与剩余油预测、非均质油气藏地球物理、复杂条件下油气钻井与完井、复杂油气资源开发理论与关键技术、油气管道输送理论与关键技术、重油轻质化理论及关键技术、油气转化催化理论与催化剂、石油天然气安全工程

  • 优势学科创新平台概况

中国石油大学“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与转化创新平台项目”平台以5个国家重点学科为核心,以4个博士授权一级学科为依托,通过平台中的学科交叉、渗透与相互支撑,将含盖的16个二级学科凝练为“复杂地质油气资源勘探理论与技术”、“复杂油气工程理论与技术”和“油气高效清洁转化理论与技术”3个子平台。

教学建设

  • 质量工程

中国石油大学简介插图3

校园风光

截至2015年11月,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2项,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6项;国家级精品课程10门,北京市精品课程14门;国家级特色专业9个,国家级规划教材29项,北京市精品教材28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5个,国家级校外工程实践教育基地2个。

国家级特色专业:资源勘查工程、石油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勘查技术与工程(物探)、勘查技术与工程(测井)、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自动化、油气储运工程、应用化学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油气勘探与开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油气储运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北京燕山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克拉玛依市工程师学院、南阳二机石油装备(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大港油田分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辽河油田分公司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资源勘查工程、石油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能源化学工程、环境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勘查技术与工程、安全工程、应用化学、能源经济、会计学

北京市一流专业建设点:英语、能源与动力工程、海洋油气工程、环境科学

精品课程(名单不全)
所属学院 课程名称 主要负责人 级别
地科学院 造岩矿物学 季汉成、谢庆宾 北京市市级
石工学院 油藏工程 姜汉桥 北京市市级
油层物理学 杨胜来 北京市市级
渗流力学 程林松 北京市市级
化工学院 石油加工工程 徐春明、李瑞丽、高金森 北京市市级
化工原理 卢春喜 北京市市级
化工热力学 郭绪强 北京市市级
信息学院 数据结构 陈明 北京市市级
理学院 高等数学 陆晓光、刘奋 北京市市级
商学院 运筹学 张宝生 北京市市级
地科学院 沉积岩石学 朱筱敏 北京市市级、国家级
石油地质学 柳广弟 北京市市级、国家级
油矿地质学 吴胜和 北京市市级、国家级
石工学院 采油工程 张士诚 北京市市级、国家级
  • 教学经费

2014年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共计20470.16万元,本科教学改革专项经费1458.4万元、实验经费1129.57万元、实习经费222.17万元。

\ 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 本科专项教学经费 本科专项实验经费 本科专项实习经费
总额(万元) 20470.16 1458.4 1129.57 222.17
生均(元) 26712.99 1903.17 1474.06 289.92
  • 学生获奖

2014年本科生获学科竞赛类奖励284项,其中国际级及国家级奖励194项;获课外科技、文化类奖励352项;获文体类奖励281项;获奖人数约占在校生总数的15%。

2014年学生各类竞赛获奖情况
学科竞赛获奖(项) 本科生课外科技、文化获奖(项) 文艺、体育竞赛获奖(项)
总数 其中 总数 其中 总数 其中
国际级 国家级 省部级 国家级 省部级 国家级 省部级
284 45 149 90 352 176 176 281 26 255
  • 教学特色

(一)“创新计划实验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自2007年起学校设立了“创新计划实验班”,在培养方案、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方面开展了系列改革。并以创新班为试点,开展研究性教学方法改革立项工作,累计设立173项项目,结题113项。通过研究初步探索了一套有效的研讨式教学模式,包括教师研究式讲授、课堂讨论、课外分组研究+课堂汇报讨论、研究性作业、课外自学等研讨式教学方法。该教学模式已经在普通班中推广,2013版普通班培养计划中明确列出74门研讨式课程。创新班参与学生580人,已毕业3届216人。毕业生中出国攻读学位、考取研究生的学生约占总数的90%;毕业生中获省部级以上课外科技创新奖项的占57%,获奖项目占年级获奖总项目数的29%。(2014年数据)

(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模式

2011年以来学校在多年探索的“订单式”培养模式的基础上,从2010级起在地质工程、石油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5个专业试点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模式。制定《校外兼职教师聘任及管理办法》,聘请了88名企业兼职教师。校企共同制定和落实培养方案,加强企业实践,开展累计一年的企业课程和专业实践。参与学生434人,已毕业43人,共组织了66人到企业做毕业设计,180人到企业实习。(2014年数据)

(三)继续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该校共与7个国家的19所高校签订了联合培养协议,与中国国(境)外7所高校签订了短期交流交换项目协议,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5个“公派优秀本科生交流项目”。共与中国国(境)外高校联合培养学生305人、短期交流交换学生54人、公派优秀本科生52人。联合培养专业基本覆盖了学校所有本科专业。2014年选派出国学生74人。

1997年以来该校在中国国内首创探索了校企(政)联合培养资源国来华学位留学生培养模式。形成了中国政府资助、资源国政府资助、中外企业资助和自费四种模式,以企业资助模式为主,以石油类工科本科攻读学士学位留学生为主。共与39家中国海外石油企业、资源国企业和政府部门联合培养了46个资源国的1103名留学生,为2014年共招收学位留学生95人,在校生538人。(2014年数据)

合作交流

  • 政产学研

2013年10月,教育部与五大石油公司签署了共建石油大学的协议。学校先后与116个省市区政府、企事业单位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特别是探索建立了产学研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新模式。有近60家石油石化企业在校设置企业奖助学金;13家石油石化企业在校建立了育才厅;与25家石油石化单位签署了“订单式”本科生联合培养协议;与40家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联合招收博士后;在130家石油石化企业设立了研究生工作站或联合培养基地;在100家企业建立了学生实习基地;在67家石油石化企业建立了社会实践基地。2009年,学校与克拉玛依市联合建立工程师学院,2013年,与北京市以及多家单位在京研究院联合建立工程师学院,探索政产学研联合培养人才新机制。

  • 国际合作

据2022年7月官网显示,学校先后与美国、法国、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发达国家的196所高校和多家公司建立起了多层次、多领域、多渠道的交流合作关系。与国外大学或公司联合建设了10个国际联合实验室;与厄瓜多尔基多圣弗朗西斯科大学联合建立了孔子学院;平均每年举办或参与近十场国际性学术会议。

社会评价

2020年7月,“2020年中国大学百强榜”排名第42位。

科研机构

截至2022年7月,学校现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1个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分室以及26个省部级各类科研创新平台和18个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重点实验室分室。

2022年9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等高校联合发起成立全国高校碳中和人才培养联盟 。

国家级科研平台
平台类别 平台名称 成立时间 共建单位
国家重点实验室

(2个)

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 1995年10月
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 2007年12月
国家工程实验室分室

(5个)

海洋石油勘探国家工程实验室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分室

2011年02月 中海油
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分室

2008年10月 中石油
油气钻井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分室

2008年11月 中石油
油气管道输送安全国家工程实验室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分室

2009年04月 中石油
生物能源国家工程实验室 2014年
国家能源重点实验室分室

(1个)

国家能源煤与煤层气共采技术重点实验室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分室

2013年02月 山西晋煤
国家能源研发中心分室

(1个)

国家能源致密油气研发中心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分室

2014年08月 中石油
省部级科研平台
平台类别 平台名称 成立时间 共建单位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1个)

石油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005年7月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3个)

气体能源开发与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2007年10月
多相分离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2009年12月
复杂油气藏勘探开发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2006年6月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重点实验室

(2个)

油气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05年4月
油气生产过程安全事故预防与控制基础研究实验室 2008年1月
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9个)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2001年6月
城市油气输配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2005年12月
油气装备材料失效与腐蚀防护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2011年5月18日
油气污染防治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2012年5月23日
温室气体封存与石油开采利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2012年5月23日
石油数据挖掘重点北京市实验室 2012年5月23日
生物燃气高值利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2013年6月17日
油气光学探测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2014年6月30日
过程流体过滤与分离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2015年5月21日
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1个)

生物天然气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2015年9月22日
北京市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

(1个)

生物能源北京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 2010年1月4日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重点实验室

(2个)

CNPC催化重点实验室 1999年11月 中石油
CNPC物探重点实验室 1999年7月 中石油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重点实验室

(1个)

中石化油藏综合地球物理研究中心 2003年 中石化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重点研究室

(17个)

油气储层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研究室 1999 中石油
油气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研究室 1999 中石油
天然气成藏与开发重点实验室—天然气运聚和开发早期评价研究室 1999 中石油
石油管工程重点实验室—管柱力学与控制研究室 1999年12月 中石油
钻井工程重点实验室—井壁稳定研究室 2000年2月 中石油
油气藏改造重点实验室—水力压裂物理模拟研究室 2000年3月 中石油
油层物理与渗流重点实验室—油气藏流体相态研究室 2000 中石油
测井重点实验室—测井新理论与新方法研究室 1999 中石油
非常规油气重点实验室—水合物研究室 2008年11月 中石油
油气储运重点实验室—复杂流体及城市燃气输送研究室 2010年8月 中石油
地面工程试验基地—油气田地面系统复杂流动与传热研究室 2010年8月 中石油
HSE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研究室 2010年8月 中石油
油气地下储库工程重点实验室—岩洞地下储库工程研究室 2011年8月 中石油
三次采油重点实验室—低渗(特低渗)油藏提高采收率基础研究室 2012年3月 中石油
油藏描述重点实验室-储层构型方法研究室 2012年3月 中石油
非常规油气重点实验室-页岩气成藏与岩石力学研究室 2014年9月16日 中石油
纳米化学重点实验室-纳米化学研究室 2015年4月21日 中石油

科研成果

  • 成果概况

截至2022年7月,“十三五”期间,学校共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832项,获国家级三大科技奖共18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97项,全部参加了与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有关的所有国家“973”项目,其中作为主持单位的共4大项。承担包括“863”重大项目在内的各级别项目20多项。

国家重大项目:陆相致密油高效开发基础研究、页岩油气高效开发基础理论研究、深层油气藏地球物理探测的基础研究、绿色低碳导向的高效炼油过程基础研究、深井复杂地层安全高效钻井基础研究、中国西部典型叠合盆地油气成藏机制与分布规律、中国西部叠合盆地深部油气复合成藏机制与富集规律

自1988至2004年,共出版发行科技专著87部,本科生教材61部,发表学术论文约6146篇(其中在中国国外学术刊物上发表391篇),完成成果508项(其中达到国际水平的有121项);获得授权专利289项(其中发明专利182项),每年到位科研经费超过2亿元。

2009年共签订各级各类项目864项,合同额6.0537亿元。其中纵向项目合同352项,合同金额3.7856亿元;签订横向项目515项,合同金额2.58亿元。到位经费3.0781亿。专利受理量132项,获得授权55项,其中发明44项。该校三大检索论文共527篇,SCIE论文218篇,比2007年增加87篇;EI论文250篇。共出版各种论著(包括专著、编著、教科书、译著)76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校学术专著出版基金,批准资助5部专著出版。

2022年9月25日,“探索二号”搭载“深海勇士”号4500米级载人潜水器返航,顺利完成深海地质原位观测及国产化装备海试任务。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等单位参与该航次任务组织实施

  •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得者

赵澄林,1991年获得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郝石生,1995年获得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张一伟,1999年获得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朱筱敏,2009年获得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宋 岩,2013年获得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学术资源

  • 学术期刊

中国石油大学简介插图4

期刊

Petroleum Science(《石油科学》(英文版),季刊,1998年创刊)是教育部主管,中国石油大学主办的石油综合学术期刊。Petroleum Science主主要发表石油地质、石油地球物理、石油工程与机械、石油化学与化工、石油经济与管理等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新成果。已被下列检索系统或数据库收录:SCI-E(科学引文索引)、万方数据、中国英文版科技期刊统计源数据库、美国化学文摘、剑桥科学文摘、美国石油文摘、俄罗斯文摘杂志、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

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古地理学报》(英文版))由教育部主管,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科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主办,其中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为主要主办单位,出版单位为科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主要刊登中国国内外古地理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论文。

中国石油大学简介插图5

期刊

《古地理学报》(双月刊,1999年2月创刊)是由教育部主管,中国石油大学和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共同主办的地球科学类期刊。主要刊登国内外古地理学及其相关学科或相关学术领域的文章,以及以这些学科或学术领域的理论、观点和方法论述石油、天然气、煤炭、水、化工材料、建筑材料、其他金属与非金属矿产资源的预测、勘探、开发以及环境等方面的论文;已被下列检索系统或数据库收录:《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地质学类核心期刊、中国科学技术论文统计源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文电子期刊服务(台湾思博网)、中国石油文摘、中国地质文摘、美国地质文献信息系统(GeoRef)、美国石油文摘 、美国化学文摘、俄罗斯文摘杂志。

  • 馆藏资源

中国石油大学简介插图6

图书馆

2014年图书总册数为115.25万册,生均图书77.38册;电子图书298.21万种、期刊1345份、电子期刊53116种、数据库70个,并建立了DIALOG国际联机系统。

其中特色建设有:

1、建立了“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硕博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可实现网上阅览本校硕博学位论文。

2、建立了“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学参考书数据库”,实现了网上教学参考书全文阅读。

3、建设了“中国海油外文图书馆”,收集中国国外大学使用教材。

4、收集齐全的石油专业文献资源,形成特色馆藏,努力建成石油文献信息中心。

形象标识

  • 校徽

中国石油大学简介插图7

校标

校徽由徽标和徽章组成。徽标为圆形,图案是中英文校名环绕汉字“中”的变体与学校英文简称“CUP”所构成的两个循环汇聚的油滴。徽章为徽标图案的圆形证章,教职工徽章以红色为底,图案为金色;学生徽章以白色为底,图案为红色;校友徽章为通体金色。

  • 校训

厚积薄发,开物成务

“厚积薄发”来自于宋代苏轼《杂说:送张琥》:“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作为校训它包含几层意思:一是暗指石油等能源经过千万年积累变成了能量而不断地释放出来,体现了石油特色;二是作为教师来说,要不断地在知识和道德上积累;三是作为学生来讲,“厚积”,即在道德修养和科学知识上不断积蓄,“薄发”就是指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不断为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

“开物成务”出自《周易系辞上》,指(圣)人可以掌握万物的变化规律(天道),成就天下功业。这切合了石油大学以实学为务,科学地掌握客观规律,发掘万物资源,造福于民,成就功业的石油特色。

“厚积薄发 开物成务”总体所表达的内涵是:石大人不断积累丰富的知识和崇高的道德素养,不断把积累的知识和才华,特别是科学研究的成果奉献给国家,发扬石油人的“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精神,积极开发石油等能源,为成就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做贡献,为成就人类社会和谐进步的伟大事业做出贡献。

  • 校庆徽标

中国石油大学简介插图8

校庆55周年徽标

  • 学校三风

校风是“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学风是“勤奋 严谨 求实 创新”;教风是“为学为师,立德立言”。

  • 校旗

学校校旗为中国红旗面,旗面正中由上至下依次是白色的学校徽标、中文校名、英文校名。

  • 校歌

《我为祖国献石油》由薛柱国作词,秦咏诚作曲。

石大精神

中国石油大学简介插图9

石大碑

学校继承并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学石油、爱石油、献身石油”的优良传统,铸就了独特的石大精神。

石大精神是中国石油大学精神文化的历史积淀,是几代石大人在长期办学实践中提炼并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宝贵精神财富。

实事求是是石大精神的思想基础,艰苦奋斗是石大精神的本质特征,爱国奉献是石大精神的动力源泉,开拓创新是石大精神的价值追求。

所获荣誉

2020年12月25日,被国家卫生健康委等授予“无偿献血促进奖”。

2021年9月30日,入选第三批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名单。

2021年12月,2021年首都高等学校游泳冠军赛(线上比赛)顺利举行。中国石油大学获得了甲B组团体总分第三名。

2022年2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

2022年4月19日,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北京冬奥组委决定,授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冬奥志愿服务团队“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北京市先进集体”称号。

2022年8月31日,入选实施储能技术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的高校名单。

©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2245678901@qq.com删除!联系电话:13296555055。
搜索
打开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gxwhjdjt】,发送【101】获取验证码,输入获取到的验证码即可解锁复制功能,解锁之后可复制网站任意一篇文章,验证码每月更新一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