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学简介
深圳大学(Shenzhen University),简称“深大”,位于广东省深圳市,是由广东省主管、深圳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综合性大学;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全国文明校园、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地方高校UOOC联盟发起单位,粤港澳高校联盟成员单位,具有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高校。
深圳大学于1983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创办。北京大学援建中文、外语类学科,清华大学援建电子、建筑类学科,中国人民大学援建经济、法律类学科。1995年,通过国家首批本科教学合格评价。1996年,获批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06年,获批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截至2023年3月,学校有粤海、丽湖两个校区,校园总面积2.72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200.74万平方米。学校教学资源丰富,科研设施齐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5亿元,全校纸本资源451.45万余册,全文电子图书303.01万余册,全文电子期刊12.79万种;设有27个学院,2所直属附属医院,开设101个本科专业;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5个、专业学位博士授权类别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9个、博士后工作站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9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27个;有教职工4033人,其中专任教师2606人,在校生43195人,其中本科生28448人、硕士研究生13546人、博士研究生696人、留学生505人,成人教育学生25682人
办学历史
深圳大学
1983年3月8日,广东省政府批复深圳市政府“同意创办深圳大学”。 会议决定校址在后海湾桂庙地段,划一平方公里(即1500 亩)为校址区。
1984年2月7日,深圳大学建校第一期工程正式破土动工。9月4-6日,行政各部门及各系等,从市区临时校址搬进粤海门—新校址。
1985年6月12日,广东省高教局批准深圳大学当年起可在京、津、沪、江、浙、闽六省市招生。经原国家教委教研司011号文件批准,深圳大学开始与华南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在政治经济学和企业管理专业“联合培养”研究生。
1992年5月12日,江泽民同志为深圳大学题写校名。
1994年7月初,深圳市人民政府正式批准深圳大学成立董事会。9月1日,经广东省和深圳市人民政府批准,撤销原深圳师范专科学校,建制成立深圳大学师范学院。
1995年4月,通过国家教委本科教学合格评价。
1996年7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深圳大学成为当年全国地方院校中唯一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政治经济学(特区经济)”、“通信与电子系统”、“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等三个学科(专业)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2005年,经批准成为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单位,新增2个工程专业硕士培养领域。
2006年1月25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增列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授权学科、专业为政治经济学、光学工程、信息与信号处理,其中光学工程为一级学科。同年,深圳国家生化工程技术开发中心成建制整体并入深圳大学;学校入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2008年,在建的学府医院项目正式由市卫生局移交深圳大学。
2009年10月,由深圳大学与深圳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联合组建轨道交通学院,依托机电与控制工程学院建设、运作和管理。12月,深圳大学具备硕博连读研究生招生资格。
2010年,获得教育部批准,成为推免生授权单位。
2013年1月,深圳大学(盐田)工业设计特色学院在盐田正式揭牌。1月29日,入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3月,深圳大学西丽校区正式动工。4月,学校组建深圳大学医学部。
2014年11月,深圳大学正式发文,成立研究生院。同年,深圳大学高尔夫学院并入深圳大学师范学院。
2016年,深圳大学应用技术学院首次招生。7月6日,深圳大学与南山区教育局合作办学协议签署暨深圳大学附属小学揭牌仪式举行。9月29日,深圳南特商学院揭牌。10月11日,学校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2017年,深圳大学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人才培养与国情调研基地和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合作招收“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人才”博士研究生,开展合作培养。2月27日,深圳大学材料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生命与海洋科学学院、医学部正式入驻深圳大学西丽校区,西丽校区正式启用。11月,获评第一届全国文明校园。12月,深圳大学成为粤港澳高校联盟成员。同年,深圳大学发文成立师范学部。
2018年11月,深圳大学进入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名单。11月20日,深圳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成立。12月,深圳大学与南洋理工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2020年7月,入选第二批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建设名单。 同年,加入深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 10月16日,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名单”。 10月29日,成为广东省高校港澳台侨学生管理研究联盟理事单位。
2021年10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知下达2020年审核增列的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名单,深圳大学获批电子信息、土木水利2个专业学位博士点。
2022年6月,深圳国际海事研究院揭牌成立。 7月,深圳大学与中国电子签署战略合作协议。11月6日,西丽湖国际科教城X9高校院所联盟成立,深圳大学为初期成员。12月,深圳首个高校生活垃圾分类联盟南山区生活垃圾分类高校联盟成立,联盟由深圳大学等7所高校组建而成。
2023年3月,据深圳大学东京学院微信公众号深圳大学在境外开办的首个海外分校深圳大学东京学院将于4月开学,该校位于东京新宿区四谷隶属深圳大学的非独立法人的教学学院
深圳大学南校区
院系专业
截至2023年3月,学校设有27个学院,2所直属附属医院,开设101个本科专业,学科专业涵盖哲学、文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医学、历史学、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
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3月,学校有教职工4033人,其中专任教师2606人(教授586人、副教授802人、讲师1178人)、技术人员588人、管理人员839人。有博士后1220人,专职研究人员698人。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79位,广东省高层次人才96位,深圳市高层次人才2093位。
教学建设
- 质量工程
截至2023年3月,学校有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实践教学基地1个。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有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4个。 有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有17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2门广东省一流本科课程。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传媒实验教学中心、计算机教学实验中心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网络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深圳大学文化素质教育模式创新实验区
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深圳大学-东莞康佳电子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广东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环境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新闻传媒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现代管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广东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子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机械基础教学实验中心、生命与海洋科学教学实验中心、大学物理教学实验中心、化学与环境工程教学实验中心、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工程训练中心、艺术设计教学实验中心、生物医学工程教学实验中心、材料教学实验中心、电子科学与技术教学实验中心、土木与交通工程教学实验中心、自动化教学实验中心、医学教学实验中心、教育信息技术教学实验中心、建筑与城市规划教学实验中心、外语教学实验中心 、光电教学实验中心 、心理学教学实验中心、运动训练与健康教学实验中心
广东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经济学院、微型化化学创新实验区、本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际化应用型软件人才创新实验区、土木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实验区、文化素质教育模式创新实验区
类别 | 专业名称 |
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 | 电子信息工程、建筑学、工商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金融学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6个) | 广告学、心理学、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土木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建筑学、城乡规划、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程管理、工商管理、行政管理、经济学、金融学、英语、网络与新媒体、生物科学、生物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临床医学、市场营销、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 |
广东省特色专业(14个) | 建筑学、电子信息工程、工商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金融学、生物技术、法学、广告学、光信息科学与技术、自动化、会计学、生物科学、行政管理、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
广东省名牌专业(9个) | 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金融学、建筑学、生物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法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广东省重点专业(4个) | 土木工程、人力资源管理、金融学、工程管理 |
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 | 软件工程 |
广东省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7个) | 工商管理、建筑学、交通运输、市场营销、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商务 |
广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7个) | 交通工程、生物技术、广告学、汽车服务工程、体育教育、应用化学、网络工程 |
广东省级战略新兴产业特色专业(3个) | 教育技术学、环境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广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 | 金融学、英语、材料科学与工程、临床医学、哲学、法学、教育技术学、新闻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环境工程、电子商务 |
资料来源: |
- 教学成果
截至2023年3月,学校2021-2022学年本科生获各级各类竞赛奖1061项,其中国际67项、国家级382项、省部级612项。
学科建设
截至2023年3月,学校有学术学位博士授权一级学科15个,专业学位博士授权类别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9个,博士后工作站1个。有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9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27个。工程学、临床医学、材料科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计算机科学、化学、物理学、社会科学总论、环境科学/生态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农业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学、精神病学与心理学、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地球科学等16个学科进入ESI学科世界排名前1%。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信息与通信工程、光学工程、理论经济学、心理学、新闻传播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生物医学工程
学位授权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5个):理论经济学、心理学、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光学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生物医学工程、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管理科学与工程
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个):土木水利、电子信息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9个):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生物医学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基础医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
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27个):金融硕士、应用统计、国际商务硕士、法律硕士、社会工作硕士、教育硕士、汉语国际教育、应用心理、翻译、新闻与传播、建筑学硕士、城市规划硕士、临床医学硕士、公共卫生、药学、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MPA)、会计硕士、艺术硕士、电子信息、机械、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能源动力、土木水利、生物与医药、交通运输
- 学科排名
2017年12月28日,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深圳大学参评学科得分与排名位次如下:
一级学科名称 | 评估结果 | 一级学科名称 | 评估结果 |
光学工程 | B+ | 艺术学理论 | C+ |
理论经济学 | B | 美术学 | C+ |
新闻传播学 | B | 设计学 | C+ |
信息与通信工程 | B | 哲学 | C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B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C |
生物医学工程 | B | 体育学 | C |
法学 | B- | 外国语言文学 | C |
建筑学 | B-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C |
城乡规划学 | B- | 教育学 | C- |
工商管理 | B- | 中国语言文学 | C- |
政治学 | C+ | 机械工程 | C- |
心理学 | C+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C- |
土木工程 | C+ | 控制科学与工程 | C-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C+ | 戏剧与影视学 | C- |
- 榜单排名
2022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351-400,大陆17,全省3
2022US News世界大学排名:327,大陆26,全省4
2022QS世界大学排名:601-650,大陆39,全省4
2021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201-300,大陆25-35,全省3
2022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国大陆68,全省6
自然指数高校排名(2020年12月1日-2021年11月30日):中国大陆35
CWUR世界大学排名(2021-2022):442,中国大陆43
学校荣誉
2021年12月9日,腾讯云人工智能学院入选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公示名单。
2022年,深圳大学“水螅涡虫多样性研究青创战队”被授予第26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2022年8月,深圳大学文化数字化与文化创新性发展重点实验室被批准为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
社会评价
2023年3月30日,高等教育专业评价机构软科发布”2023软科中国大学排名”,综合性大学排名(主榜)中,深圳大学位列第68名
科研平台
截至2023年3月,学校建有全国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3个,科技部国际合作基地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联合实验室1个,教育部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2个。
科研成果
2022年,学校科研总经费超过18.4亿元;202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5项,立项数居广东省第3位。2022年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0项,排名位居广东省高校第三。2022年SCI收录论文6271篇,SSCI收录论文699篇。2022年获专利授权1192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894项。
2023年6月,由深圳大学、四川大学谢和平院士团队与中国东方电气集团联合开展的,全球首次“海上风电无淡化海水原位直接电解制氢技术”海上中试获得成功。
学术资源
- 馆藏资源
截至2022年12月,深圳大学图书馆有印刷型图书451.5万余册,订阅2023年度报刊2,450种;港台书刊、深圳大学文库、再版古籍等特色资源初具规模,2019年成立了一国两制法律文献特藏室。拥有电子资源数据库198种,含电子图书303.01万余册,全文电子期刊12.79万种;镜像和自建的数字资源存贮量达到185TB。图书馆已逐步建立起学科门类齐全、结构合理、具有特色的文献资源体系,同时积极参与全国、省、市三级文献共建共享工程,通过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服务,为师生获取全国各大高校、科学院及重要省市图书馆的馆藏文献。
- 学术期刊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是“首届全国双十佳社科学报”、“全国高校社科名刊”,系“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期刊主题是: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获得2018年度、2020年度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主要刊登电子与信息科学、光电工程、土木建筑工程、交通物流、生物工程、环境与能源、化学与化工、材料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和物理与应用物理等领域的研究论文、综述及学术快报。《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2021版)》统计,影响因子0.793,五年影响因子0.703。
《世界建筑导报》为双月刊,是一份面向国内外发行的建筑专业杂志。
合作交流
截至2022年9月,学校与中国境外283所高校(机构)建立交流合作关系,遍布全球50个国家和地区,执行中的国际文化教育交流项目100个以上,学生参与的海外双校园联合培养项目50多项,其中博士联培项目27项,与法国南特商学院联合举办的深圳南特金融科技学院获批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非独立法人);与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巴里·马歇尔教授等组建马歇尔生物医学工程实验室;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共建光电协创中心;与美国南加州大学共建国际肿瘤中心;与意大利米兰的意大利癌症研究基金会分子肿瘤学研究所共同建设深圳大学-IFOM基因组稳定与衰老联合研究中心(SIGMA);成立“深圳大学-悉尼大学-华强集团嗓音中心等。 与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教育大学、香港公开大学、澳门大学、澳门理工学院等众多港澳高校开展教育部万人计划项目;与台湾地区的中央大学、中国文化大学、开南大学、台北科技大学、东吴大学、佛光大学、云林科技大学、高雄大学、高雄第一科技大学、义守大学、文藻外语大学等大学开展交换生交流项目。
学校标识
- 校徽
校徽
学校校徽为圆形,有无限与开放的双重含义。校徽图案的主体造型为大鹏,寓意大鹏展翅、鹏程万里,同时契合深圳“鹏城”之谓。校徽中间为中文校名“深圳大学”四字构成的正方形,底部的“1983”为建校年份,大鹏为八边形,与外圈圆形的英文形成由方到圆的渐变,寓意学校开放包容、汇聚八方贤才。
- 校旗
校旗
学校校旗为红色的旗面和中文黄色字体书写的“深圳大学”校名,在对外交流时可加书英文校名。
精神文化
- 校训
自立、自律、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