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简介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简介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或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CUGB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并与自然资源部共建 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双一流”建设高校; 入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111计划”、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是北京高科大学联盟成员高校 ;中国高校行星科学联盟签约成员 ;是中国地球科学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摇篮和地学研究的基地 。

学校的前身是1952年院系调整时期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和唐山铁道学院等院校的地质系(科)合并组建的北京地质学院。1975年,迁址武汉,暂时更名为为武汉地质学院。1978年,在原北京校址设立北京研究生部。1987年,更名为中国地质大学,总部设在武汉。2005年3月,大学总部撤销,武汉、北京两地独立办学。

截至2022年12月,学校占地面积 525843 平米,在周口店、北戴河、河北平泉建有实习基地;设有16个学院、开设47个本科专业;拥有1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5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有教职工1723人,专任教师1007人;全日制在校生17289人,其中本科生8456人、硕士研究生 6546人、博士研究生2119人、留学生168人

历史沿革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简介插图

历史沿革

建校初期,学校分别在北京沙滩(原北京大学地质馆)、端王府夹道(原北京大学工学院)和河北宣化地质学校三处办学。

1952年7月14日,成立了北京地质学院筹备委员会,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主任李四光任筹委会主任。11月1日,在北京端王府夹道举行了北京地质学院首届开学典礼。学校决定每年的11月7日为北京地质学院的“校庆日”。12月24日,政务院任命红军老干部刘型为北京地质学院首任院长,著名地质学家、中国地质工作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尹赞勋教授任副院长。

1954年后陆续迁入北京西北郊学院路新校址。

1960年被国家确定为全国重点院校。

1966年至1970年的5年时间中,学校停止招生。

1970年迁出北京,在湖北办学。

1975年迁址武汉,暂时更名为为武汉地质学院。

1978年,在原北京校址设立北京研究生部。

1987年,国家教委批准原武汉地质学院更名为中国地质大学,总部设在武汉。

1996年,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

2000年2月,学校由国土资源部划归教育部管理。

2005年3月,大学总部撤销,武汉、北京两地独立办学。

2006年10月,教育部、国土资源部签署共建中国地质大学协议。

2010年4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2010年9月,教育部、国家海洋局签署共建中国地质大学协议。

2011年9月,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2017年9月,学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

2019年7月,入选中国高校行星科学联盟。

2020年9月30日,成为高校“资源环境扶贫联盟”成员。 10月20日,加入“城乡规划扶贫联盟”。

2021年4月22日是第52个世界地球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在“地球科学文化周”活动中设置点亮中国、地球重建、岩石科普、勾勒地球、垃圾分类和绿植领养6个板块,帮助学生了解地球生态现状,重视地球生态。 11月7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正式发布70周年校庆公告(第一号),全面启动校庆工作。公告指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定于2022年举办庆祝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建校70周年系列活动。

2022年2月11日,入选2022年北京市科普基地拟命名名单。 2月14日,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 4月,入选2022年首都劳动奖状拟表彰对象公示名单。 4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冬奥志愿服务团队被授予“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北京市先进集体”称号。 8月21日,联合发起中国技术创业协会校企融合专业委员会。

2022年,公开资料显示,雄安新区首批四所北京高校已经确定,其中包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雄安校区拟于3月至9月进行校园总体规划设计方案征集工作,6月至11月进行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及报批工作,2022年12月底开工建设,2025年6月竣工 ;雄安新校区将于2025年底完成一期建设并投入使用 。预计2025年秋季对外招生,2035年全部搬迁完毕。

院系专业

截至2022年12月,学校设有16个学院、开设47个本科专业,学科专业涵盖理、工、文、管、经、法等多个学科门类。

2022年2月,学校新增翻译专业、统计学专业、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环境生态工程专业、数字经济专业、法学专业、防灾减灾科学与工程专业、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艺术与科技专业、智能地球探测专业、碳储科学与工程专业。

学科建设

截至2022年12月,学校拥有1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5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2个学科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获得A+。地球科学、工程学、材料科学、环境与生态学、计算机科学、化学、社会科学、农业科学等8个学科领域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地球科学、工程学2个学科领域进入前1‰。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北京市高精尖学科:城市地质环境与工程

师资力量

截至2022年12月,学校现有教职工1723人,专任教师1007人,其中教授303人,副教授389人,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385人。学校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6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9人,北京市教学名师28人,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5人。

教学建设

截至2014年,该校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9门, 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 省级精品课程5门, 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 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7个, 国家级实习基地2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产学研基地近70多个。

社会评价

2020年8月,2020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发布,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首次跻身全球500强。

科研机构

截至2022年12月,学校拥有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岩矿化石标本资源共享平台以及教育部、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和省部级科技平台28个(包括共建平台9个)。

科研成果

截至2014年,该校累计完成科研项目1300余项,出版专著70部,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13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34项,获发明专利138项, 发表学术论文2307篇,外刊论文1403篇, 截至2014年6月23日,科研经费到账总金额达30.62亿元,自然科学基金年资助项目达508项。

2022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白垩纪松辽盆地国际大陆科学钻探”入选2021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名单。

2022年5月30日,由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作为牵头单位,联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等多家单位组成的中国科学家团队研制完成的世界首幅1:250万月球全月地质图,在线发表在国际综合性期刊《Science Bulletin》上。

2022年9月25日,“探索二号”搭载“深海勇士”号4500米级载人潜水器返航,顺利完成深海地质原位观测及国产化装备海试任务。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等14家单位参与该航次任务。

学术资源

  • 馆藏资源

至2011年底,该校图书馆馆藏达100余万册,中外文电子数据库29种,外文资源主要包括SCI、SSCI、EI、ISTP、Nature、Elsevier、Springer Link、Wiley、AGU、GeoRef、GSW、PA、ACS、IEL等,中文资源主要包括CNKI、超星电子图书、万方、方正、读秀等。

  • 学术期刊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简介插图1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主楼

截至2014年该校主办并公开发行有《地学前缘》《现代地质》《中国地质教育》《资源·产业》、《GEOSCIENCE FRONTIERS》等刊物。 其中,《地学前缘》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多次获得“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等荣誉称号;《资源·产业》2006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社科学报”,其“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栏目被评为“全国社科学报优秀栏目”;《现代地质》1990年和1992年获北京高校科技期刊编辑质量奖和优秀学报奖;2000年获首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简介插图2

俯瞰地大学生生活区

优秀奖;2006年被评为首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8年9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现代地质》的影响因子为1.431,总被引频次为1218,他引率为0.909;《中国地质教育》2006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社科学报”,其“地学人物”栏目被评为“全国社科

学报优秀栏目”;《GEOSCIENCE FRONTIERS》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与北京大学共同主办的英文学术期刊。 [

形象标识

  • 校徽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简介插图3

校徽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校徽整体造型为字母U与含苞待放的花蕾形态融合,颜色为地质蓝,由核心元素、中英文校名和建校时间“1952”组合而成。核心元素为象征地质学科的“地质锤、指南针、放大镜与地球经纬线”。

  • 校旗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校旗居中图案分校徽、中文校名和校徽与中英文校名组合三种形式,色彩按照学校视觉形象识别系统规定搭配应用。

精神文化

  • 校训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简介插图4

校训(温家宝总理题字)

艰苦朴素,求真务实

  • 校风

艰苦奋斗、严格谦逊、团结活泼、求实创新

  • 校歌

中国地质大学的校歌是电影《年轻一代》的主题曲《勘探队员之歌》。由佟志贤作词、晓河作曲。从北京地质学院时期起,新生们入学后学唱的第一首歌就是《勘探队员之歌》,师生人人会唱。1990年6月19日,在第九次校务会议上正式决定将《勘探队员之歌》定为校歌。

歌词

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

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

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战胜了一切疲劳和寒冷。

背起了我们的行装,攀上了层层的山峰,

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出丰富的矿藏。

是那天上的星,为我们点上了明灯。

是那林中的鸟,向我们报告了黎明。

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战胜了一切疲劳和寒冷。

背起了我们的行装,攀上了层层的山峰,

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出丰富的矿藏。

是那条条的河,汇成了波涛的大海,

把我们无穷的智慧,献给祖国人民。

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战胜了一切疲劳和寒冷。

背起了我们的行装,攀上了层层的山峰, 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出丰富的矿藏。

合作交流

截至2022年12月,学校已与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学院、加拿大滑铁卢大学、英国伯明翰大学、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国立理工大学、莫斯科罗蒙诺索夫国立大学、德国弗莱贝格工业大学、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南昆士兰大学等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研究机构签订合作协议,与超过60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所院校及科研机构有交流合作关系,获批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 计划”)5项,执行国家级引智项目13项。学校依托“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在纳米比亚大学建有孔子学院。

©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2245678901@qq.com删除!联系电话:13296555055。
搜索
打开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gxwhjdjt】,发送【101】获取验证码,输入获取到的验证码即可解锁复制功能,解锁之后可复制网站任意一篇文章,验证码每月更新一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