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简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简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Northwest A&F University),简称西农或西北农大,坐落于陕西杨凌示范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高校,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入选国家强基计划 、“111计划”、“2011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教育部“援疆学科建设计划”40所重点高校之一,由教育部与中国科学院、农业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等16个部委和陕西省共建,是中国西北地区现代高等农业教育的发源地,也是全国农林水学科最为齐备的高等农业院校,葡萄酒专业稳居全国第一。

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34年的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1999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同处杨陵的原西北农业大学、西北林学院、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陕西省农业科学院、陕西省林业科学院、陕西省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等7所科教单位合并组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截至2023年5月,学校占地5657亩,设有研究生院和28个学院(部、所)、开设77个本科专业;有14个博士后流动站,1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有教职工4300多人;全日制本科生近2.1万人,博、硕研究生9600多人

合并前

  • 西北农业大学

前身是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创建于1934年。1932年秋,“筹建建设西北专门教育委员会”成立,于右任等人为筹备委员;同年十二月,该委员会改名为“建设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筹备委员会”,于右任、张继、戴季陶3人被共推为常务委员,朱家骅、杨虎城、邵力子、辛树帜等十五人为筹备委员,学校筹备工作开始。

1933年3月,筹备委员会公推于右任先生为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校长。1934年4月20日,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7层教学大楼奠基,这标志着中国西北地区第一所高等农业学府成立。1936年7月,筹委会结束工作,辛树帜被任命为校长。

1938年7月,奉教育部令,与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农学院、河南大学农学院畜牧系合并,成立国立西北农学院。1941年开始招收研究生。国立西北农学院解放后更名为西北农学院。1949年5月20日,王震将军率部解放武功,学校又回归人民的怀抱。1985年经原农牧渔业部批准,学校更名为西北农业大学。1999年9月并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西北林学院

前身是原西北农学院森林系,成立于1934年。1979年从西北农学院分出,成立西北林学院;由林业部与陕西省双重领导,以林业部为主。1999年9月并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1954年决定筹建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所址选定为陕西武功。1955年定名为中国科学院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先后更名为中国科学院西北生物土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西北水土保持生物土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水利部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

1995更名为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1998年被中国科学院确定为首批启动的国家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单位之一。1999年9月并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

1940年西北农学院与中央水工实验所(后称中央水利实验处)合办武功水工实验室。1952年扩建为西北水工实验所。之后,先后更名为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陕西省水利科学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陕西省水利科学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1999年9月并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陕西省农业科学院

前身是西北农业科学研究所,于1952年由西北军政委员会农林部筹建成立。1954年隶属农业部。1958年改由中国农科院、陕西省农林厅双重领导,更名为中国农业科学院陕西分院。1973年划归陕西省农牧厅领导,更名为陕西省农林科学院。1983年定名为陕西省农业科学院。1999年9月并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陕西省林业研究所

前身系陕西省林业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属中国农业科学院陕西分院的一个专业研究所。1980年从陕西省农林科学院分出,成立陕西省林业科学研究所,归省林业厅领导。1998年更名为陕西省林业科学院。1999年9月并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陕西省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

前身系中国科学院1965年组建的综合性植物学专业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1970年7月下放陕西省管理。1982年更名为西北植物研究所。1991年实行陕西省与中国科学院双重领导体制,更名为”陕西省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1999年9月并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合并后

1999年9月11日,由共处陕西杨凌的原西北农业大学、西北林学院、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陕西省农业科学院、陕西省林业科学院、陕西省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等7个教学、科研单位合并组建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3年8月,教育部批准学校试办研究生院。

2004年6月,进入国家”985工程”建设序列。

2005年,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序列。

2007年6月,教育部正式批准学校建立研究生院,校长孙其信教授兼任研究生院院长。9月,首批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高校。

2009年,教育部和农业部共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0年,教育部和国家林业局共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年9月,首批入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

2017年9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2020年5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综合素质教育学院成立。

2020年7月,入选第二批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建设名单。

2021年5月15日,成为高等农林院校课程思政联盟理事会员单位。

2021年9月30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首个学生学业发展指导中心在葡萄酒学院成立。

2022年2月,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 3月,入选“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强基计划)。

2022年4月,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联合设立的“种业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基地”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揭牌。

2022年5月16日上午,陕西省孔子学院联盟成立大会在西安外国语大学举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七所院校组成联盟首批理事成员单位。

院系专业

截至2023年5月,学校研究生院和28个学院(部、所)、开设77个本科专业。

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3月,学校有专任教师2554人,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 1806 人,占专任教师的70.71%;具有研究生学历(硕士和博士)的专任教师2400人,占专任教师的 93.97%,76%的专任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现有国家级教学名师3人、省级教学名师22人、近本科生61.48%硕士29.25%博士8.71留学生0.30%预科生0.27%4一届教育部教指委委员18人。拥有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3个。

中国科学院院士:邵明安、魏江春(双聘)、蒋有绪(双聘)

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仑、康振生、张涌、束怀瑞(双聘)、李佩成(双聘)、陈宗懋(双聘)、张改平(双聘)、张生勇(双聘)、尹伟伦(双聘)、金宁一(双聘)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张涌、张兴、李华、刘国彬、张雅林、郭康权、康振生、郑粉莉、上官周平、吴普特、蔡焕杰、单卫星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张涌、吴文君、张兴、鲁向平、单卫星

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韦革宏、吴普特、王晓杰、冯浩、沈锡辉

万人计划教学名师:邹志荣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邵明安、康振生、唐明、韦革宏、单卫星、沈锡辉

国家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王晓杰、刘慧泉、李志

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王晓杰、管清美、陈帝伊、刘慧泉、魏孝荣、谢卫青、武高林、姜雨

“高校青年教师奖”入选者:蔡焕杰

“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入选者:巩振辉、罗军、王跃进、张雅林、康振生、张涌、张硕新、付少平、高锦明、马锋旺、李世清、马孝义、蔡焕杰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霍学喜、韦革宏、上官周平、高锦明、王俊儒、王朝辉、岳田利、单卫星、罗军、黄明斌、王征兵、陈新宏、冯浩、骆亚生、孙超、田霄鸿、王敦、徐晖、张岁歧、杨明义、王西平、童德文、廖允成、雷初朝、胡小平、王进义、高亚军、姬志勤、华进联、刘学波、郁飞、陈红英、戴武、魏琮、徐炎、于澄宇、徐虹、陈坤明、宫海军、李朝飞、王静、徐炳成、郭军、王晨芳、王晓杰、李明军、杨小军、张军华、耿会玲、安韶山、韩文霆、赵杰、李鹏民、王昕、赵光辉、朱求安、方勇、王建龙、夏效东、王永华、段金友、朱玉春、王力、魏孝荣

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入选者:王跃进

国家级教学名师:邹志荣、李华、黄丽丽、谢寿安

省级教学名师:吴发启、孟全省、李书琴、黄丽丽、廖允成、仵均祥、蔡焕杰、陈宏、康振生、王国栋、李孟楼、赵忠、张兴、刘兴华、花保祯、王迺信

学科建设

截至2023年3月,学校拥有14个博士后流动站,1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有7个国家重点学科和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农业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工程学、化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微生物学、地球科学、计算机科学、临床医学、社会科学总论、材料科学等1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农业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等3个学科进入ESI前1‰之列。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作物学、园艺学、植物保护、农业资源与环境、农林经济管理、农业工程、生物学、畜牧学、兽医学、林学、食品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草学

重点学科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农学

国家重点学科:植物病理学、土壤学、农业水土工程、临床兽医学、果树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农业经济管理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作物遗传育种、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教学建设

  • 质量工程

截至2023年3月,学校34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拥有1个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3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8个“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农学专业通过农科专业(第三级)认证,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农业水利工程、水利水电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5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拥有国家级教学名师4人,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1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8门、国家级视频公开课4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0门,近年来入选国家级规划教材52种。

国家级特色专业:农学、植物保护、园艺、动物科学、动物医学、林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农业水利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技术、生物科学、农林经济管理

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农学、植物保护、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动物科学、动物医学、林学、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农林经济管理

  • 教学成果

2014-2015年,学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5项。

社会评价

2022年,“2022年校友会中国大学百强榜”排名第51位。 “2022年武书连中国大学排行榜”排名第39位。

科研机构

截至2023年3月,学校拥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2个省部级研究机构。

国家重点实验室: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工程实验室:旱区作物高效用水国家工程实验室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节水灌溉杨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杨凌农业生物技术育种中心、国家杨凌农业综合试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陕西秦岭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安塞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陕西长武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陕西神木侵蚀与环境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科研成果

截至2023年3月,建校以来,学校累计获得各类科技成果6000余项,获奖成果1800余项。培育出了世界累计推广面积最大的优良小麦品种“碧蚂1号”,长期主导我国小麦品种换代的远缘杂交小麦良种“小偃6号”,以及我国自主培育和推广面积最大的优良苹果品种“秦冠”等重要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直接经济效益累计超过3000亿元。合校以来,学校牢记服务旱区可持续发展的国家使命,始终站在助推西部大开发、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前沿,累计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44项,主持完成省部级一等奖99项,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078件。研究的黄土高原苹果优质高效绿色生产的系列关键技术,支撑引领黄土高原成为世界公认、全国最大的优质苹果生产基地。构建的土壤侵蚀调控技术体系,攻克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这一世界难题,助推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移400公里,为国家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术资源

  • 馆藏资源

截至2021年12月31日,图书馆馆藏纸质资源总量达到270.9万册,其中中外文图书共214.5万册,中外文期刊合订本33.8万册,学位论文等资料共计22.6万册。我馆可使用的数据库总量为125个,包含中外文图书数据库、中外文期刊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等多种类型的电子资源。包括中文电子刊14442种,外文电子刊8356种,中文电子图书1800797种,外文电子图书190168种,电子版学位论文9633190册。

  • 学术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简介插图

学报照片

截至2019年5月,学校有各类期刊20种,其中高校学报类期刊3种,学术(研究)类期刊12种,技术类期刊5种。按照主办单位划分,学校主办期刊17种,水保所主办期刊3种,分别是《水土保持学报》、《水土保持通报》、《水土保持研究》;按照上级主管部门划分,教育部主管的期刊16种,陕西省林业厅主管的期刊1种,中国科学院主管的期刊3种。

期刊名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西北植物学报》《干旱地区农业研究》《昆虫分类学报》《麦类作物学报》《西北林学院学报》《西北农业学报》《陕西农业科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北方蚕业》《陕西林业科技》《家畜生态学报》《动物医学进展》《畜牧兽医杂志》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36年正式创刊,曾用刊名《西北农学院学报》、《西北农业大学学报》。是全国综合性农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农林类核心期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中国农业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被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CABI)、英国《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文摘》(CAB Abstracts)、《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中国文献数据库》(JSTC)、俄罗斯文摘杂志(P*AJ)、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CJCR)、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等中国国内外多家权威数据军和文摘期刊固定转载和收录。主要设有农业科学、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植物保护、资源环境科学、林业科学、生命科学、园艺科学、食品科学等栏目。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创刊于2001年,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主办的学术刊物。2014年12月,该刊成为中国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设有“三农”问题研究、经济与管理学研究、旅游业发展研究、哲学、政治、法学、社会学、语言文学研究、西部大开发研究,历史学、中外文化研究等栏目。是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7-2018)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4年版、2017年版)》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被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收录。

学校标识

  • 校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简介插图1

校旗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徽由大圆环、中文校名、英文校名、内圆环象形图案和学校创建年份“1934”构成,金、白、绿三色套印。主要象征生命科学,体现农、林、水主题,表达产学研结合、传承农业文明和教书育人的办学思想。

DNA是构成生命的基本物质,学校因小麦而知名,两条螺旋向上并排的遗传物质DNA链,构成闻名于世的小麦,体现了学校(种植业和养殖业)农业的特点,表达由教学和科研院所合并组建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传承农业文明的重任,肩负解决广大民众赖以生存的粮食问题的历史使命。

图案构成也是成排向上的树木,代表林业。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是学校教书育人的办学思想。

上下翻动的水波,是多向调节水资源的水利。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是追求完美品德的写照。

一颗金装包裹的绿色种子是在校学生的形象。金色年华的学生,明天就是绿色世界的主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简介插图2

校徽

精神文化

  • 校训

诚 朴 勇 毅

诚:诚实不欺,讲求信誉,以诚为本,为人为学,诚心正义,诚信待人。

朴:纯朴、朴实、朴素。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知识分子对故土、对现实的一种积极情怀,一种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生态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简介插图3

校训

勇:勇敢、无畏、敢为天下先和不怕失败、不畏强暴、不迷信权威的精神。也有“勇气”、“创新”、“攀登”、“进取”之意,暗含强健体魄涵义。

毅:毅力、坚韧、坚毅,意为具有坚韧不拔、顽强不屈的精神与意志,做到无坚而不摧、无往而不胜、不为暂时的失败所屈服,是成就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诚朴勇毅”四字校训,以“诚”字起首并以之为核心,又结合我校“农”的特色,同时有追求科学、追求真理、向往光明、健康向上的精神。

  • 校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歌

作词:黎琦、王军道

作曲:赵季平

走过风雨,拥抱阳光,

我们的校旗在古老周原飘扬。

看霞染渭水,听凤鸣高岗,

教稼圣地培育英才栋梁,

啊!勤奋学习,自信自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简介插图4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歌

用知识丰满飞翔的翅膀。

啊!健全体魄,坚定信仰,

理想之舟从这里扬帆从这里启航。

走过风雨,拥抱阳光,

我们的校旗在古老周原飘扬。

看霞染渭水,听凤鸣高岗,

教稼圣地培育英才栋梁,

啊!西部开发,科教奠基,

天降大任我们承当。

啊!继往开来,跨越梦想,

托起中国农业明天的太阳。

合作交流

2021年12月30日,全国乡村振兴高校联盟在中国农业大学国际会议中心成立,经42所成员高校共同推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担任副理事长单位。

所获荣誉

2017年9月,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

2021年12月9日,葡萄酒现代产业学院入选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公示名单。

2022年2月,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

2022年3月,入选陕西省2021年度“双百工程”先进单位拟表彰名单。

2022年4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果树病害病原生物学及综合防控科研团队荣获第20届“陕西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称号。

©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2245678901@qq.com删除!联系电话:13296555055。
搜索
打开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gxwhjdjt】,发送【101】获取验证码,输入获取到的验证码即可解锁复制功能,解锁之后可复制网站任意一篇文章,验证码每月更新一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