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林业大学简介

北京林业大学简介

北京林业大学(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简称“北林”,位于北京市,教育部直属、教育部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北京市人民政府 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211工程”建设高校,入选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11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商务部援外学历项目奖学金、北京市政府奖学金、北京市“一带一路”专项奖学金以及亚太森林组织奖学金项目院校,北京高科大学联盟、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创始成员,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授权可自行审定教授任职资格的高校,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权一级学科内可自主设置博士、硕士二级学科及交叉学科的高校,设有研究生院和国家大学科技园,具备本科自主选拔录取资格。

学校可追溯至1902年京师大学堂的农业科林学目。1952年北京农业大学森林系与河北农学院森林系合并,成立北京林学院。1956年北京农业大学造园系和清华大学建筑系部分并入学校。1960年被列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1985年更名为北京林业大学。

截至2021年12月,学校总占地面积13176亩;设有17个学院,开设65个本科专业及方向;有在校生26458人,教职工2098人,专任教师1386人。

历史沿革

北京林业大学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02年的京师大学堂农业科林学目。

建国初期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北京农业大学森林系与河北农学院森林系合并,正式成立北京林学院,临时过渡院址设在西山大觉寺。

1956年,北京农业大学造园系和清华大学建筑系部分并入北京林学院。

1960年,被列为中国63所重点高等院校之一。

1964年,园林专业因“园林教育革命”影响受到批判。

1965年,北京林学院园林专业宣布停办,园林系被撤销。

1969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林彪发出战备疏散的“一号命令”,北京林学院开始迁往云南。学院北京原址分别被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等(现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单位占用。北京林学院虽名为搬迁,但实为解散,后经国务院过问北京林业大学免于撤销,全校于1970年集中丽江,更名为“丽江林学院”,后转迁至下关市,并再次更名为“云南林业学院”。

1973年,搬迁至昆明市安宁县楸木园,同时,云南农业大学林学系并入云南林业学院。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学院在多方努力后于1979年返京复校,复名“北京林学院”。并收回部分原有土地,但总面积减少了40.5%,校内科研基地植物园被毁(现为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1977年,园林系恢复。

改革开放

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成为全国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1984年,邓小平为学校题写校名。

1985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批准,北京林学院更名为北京林业大学。

1996年,北京林业大学被列为“211工程”首批建设的41所高校之一。

2001年,教育部、国家林业局协商决定,与北京林业大学实行共建。

2005年,北京林业大学被列为42所具有本科自主选拔录取资格的高校之一。

2006年,入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2009年,进入“985”创新平台建设行列。

2010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林业局共建支持。

2011年5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10月,与10所行业特色高校参与组建北京高科大学联盟。

2012年12月29日,牵头成立中国第一个林业协同创新中心——“林木资源高效培育与利用”协同创新中心(2013年4月成为首批“2011计划”建设体)。同年,首批入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高校。

2013年,北京林业大学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艺术设计系、工学院的工业设计系和信息学院的动画系合并,成立了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2017年9月,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2018年11月30日,北京林业大学草业与草原学院揭牌成立。

2019年10月18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研究院在北京林业大学揭牌成立,由王洪元任理事长,安黎哲任院长。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北京林业大学获得“传统插花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0年10月17日,北京林业大学圆明园研究院成立,并加入圆明园研究高校联盟。

2021年3月26日,北京林业大学国际学院揭牌。5月15日,成为高等农林院校课程思政联盟理事会员单位。

北京林业大学雄安校区拟于2022年3月至9月进行校园总体规划设计方案征集工作,6月至11月进行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及报批工作,2022年12月底开工建设,2025年6月竣工。

2022年10月,北京林业大学将在雄安建立新校区,预计于11月中旬公布新校区总规方案。

2023年,北京林业大学雄安校区总体规划方案与师生见面:以林为心、以景筑园,构建礼序乐和、景理聚韵、特色鲜明的山水校园。

2023年3月,北京林业大学等四所北京“双一流”高校将疏解到河北省雄安新区,预计2025年秋季对外招生,2035年全部搬迁完毕; 5月31日,北京林业大学国家公园学院成立; 6月13日,由北京林业大学牵头发起成立高校研究生“生态文明”宣讲联盟。

师资力量

截至2021年12月,学校有教职工2098人,其中专任教师1386人,包括教授355人、副教授600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获国家级人才计划34人次,国家“973”首席科学家1人,“863”首席专家1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4人,环保部“国家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青年拔尖人才”2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5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9人,“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2人,“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1人,北京市优秀青年人才2人,北京市高创人才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北京高校青年英才计划入选者50人,北京市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7人,国家及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0人次,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06人,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3支。教师获奖众多,其中有2人获全国创新争先奖,1人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1人获国际环境贡献奖,1人获Luc Hoffmann湿地科学与保护奖,3人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1人获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2人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3人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1人获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教师称号,1人获北京市人民教师奖,30人获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5人获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教学名师奖,4人获全国林业和草原教学名师称号。

院系专业

截至2021年12月,学校设有17个学院,开办65个本科专业及方向。

教学建设

  • 质量工程

北京林业大学简介插图

截至2021年12月,学校有18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8个省部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个北京市重点建设一流专业。国家级一流课程12门,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12门。5篇博士学位论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论文”。

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1个):生物学

国家级教育培养基地(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园林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教学成果

北京林业大学简介插图1

北京林业大学第二教室楼

截至2021年12月,学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1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7项、优秀奖1项),国家级教材建设奖优秀教材3种,全国教材建设奖先进个人1人,省部级教学成果奖51项。

  • 学生获奖

北京林业大学简介插图2

北京林业大学

2006-2014年,该校学生在国际及亚太地区大学生风景园林设计大赛中,获10个一等奖,13个二等奖。

截至2018年12月,研究生58人次在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国际学生风景园林设计竞赛(IFLA-UNESCO)、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大赛、中日韩大学生风景园林设计竞赛中获得金奖。

学科建设

截至2021年12月,学校有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7个专业学位授权点;有2个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含7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6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学科(一级)、3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培育学科、2个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3个北京市重点学科(一级)(含重点培育学科)、4个北京市重点学科(二级)、1个北京市重点交叉学科。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风景园林学、林学

合作交流

截至2014年12月,学校先后与3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180余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非政府组织建立了教育与科技合作关系。

2005-2014年,学校每年承办商务部援外培训项目,培养大批发展中国家林业管理高级人才和技术骨干。

2005-2014年,学校共举办了40余次国际学术会议,接待国外专家学者千余人次,派出大量教师出国交流合作,执行国际合作项目30余项。

从2003年开始,学校与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联合举办草业科学本科合作办学项目。

2011年,“亚太地区林业院校长会议机制协调办公室”设在该校,为学校走向国际化提供了又一个有力的平台。

2013年,学校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联合举办木材科学与工程以及生物技术专业合作办学项目。

所获荣誉

2020年7月,“2020年中国大学百强榜”排名第79位。

2022年2月,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

2022年4月,北京林业大学冬奥志愿服务团队被表彰为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北京市先进集体。

科研平台

截至2021年12月,学校有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及野外站台共84个。其中,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野外观测科学研究站1个、国家能源非粮生物质原料研发中心1个、林业生物质能源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2个、国家水土保持监测站4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8个、国家林业草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质检中心1个、国家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8个、北京实验室1个、北京市高精尖创新中心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8个、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长期科研基地3个,林草国家创新联盟24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科技协同创新中心2个。

科研成果

截至2021年12月,学校建校以来累计获得国家科技奖励58项,省部级科技奖励395项。“十二五”以来,学校获国家级科技奖励10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6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4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100余项,获全国性学会社会力量奖一等奖20余项,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重大科技计划课题,到账科研经费总计25.59亿元。

该校在树木抗逆分子生物学基础以及抗逆植物材料的选育与栽培技术,花卉新品种选育、栽培与应用,林木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开发,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综合技术,森林生物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等方面形成了优势、特色研究领域。以三倍体毛白杨、四倍体刺槐、名优花卉、地被植物等优良品种,林产精细化工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正巩固发展。

学术资源

  • 学术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由教育部主管、北京林业大学主办,是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连续收录《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的检索期刊和数据库有: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学数据库(CABI)、英国《动物学记录》(ZR)、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引文分析数据库(CSTPCD)、《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林业科技文献数据库等。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重点研究林业和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哲学社会科学问题,力求对林业和生态环境建设中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重大课题做出科学的理论回答,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10-2011年度)来源期刊。

《中国林业教育》

由教育部主管的、北京林业大学和中国林业教育学会共同主办,连续两届获得“梁希林业图书期刊奖”,被国家级图书馆、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教育网、华艺线上图书馆(台湾)等收录。

《风景园林》(月刊)

《风景园林》创办于1993年,原名《风景园林汇刊》,2001年更名为《风景园林》,是一份面向国际的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城市设计以及公共艺术学术刊物。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报告(AMI)》《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 馆藏资源

北京林业大学简介插图3

北京林业大学夜景

截至2021年底,北京林业大学图书馆馆藏纸质文献196.9122万册,数字资源量 837.3 万册,已购数据库76个。形成了以林学、生物学、林业工程学、生态环境学和园林学为特色,理、工、文、管、经、法、艺术相结合多科性的、能有效支撑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藏书体系。

校训

知山知水 树木树人

校训含义:无山不绿,有水皆清,替山河妆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是以北林人不可或忘的终身使命。

校徽

北京林业大学校徽以绿色为基调,绿色既象征着绿色学府,又标志着该校以培养绿色人才为己任的办学宗旨;图案中的松柏,蕴涵着苍松正气、万年长青的北林气节;正下方的1952字样,标志着这一年建校,显示着北林的历史悠久。 北京林业大学简介插图4北京林业大学校徽
©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2245678901@qq.com删除!联系电话:13296555055。
搜索
打开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gxwhjdjt】,发送【101】获取验证码,输入获取到的验证码即可解锁复制功能,解锁之后可复制网站任意一篇文章,验证码每月更新一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