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工业大学简介

南京工业大学简介

南京工业大学(Nanjing Tech University),简称“南工”,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由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入选国家“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A类建设高校、江苏省重点建设高校、江苏省综合改革试点高校、江苏省人才强校试点高校、国家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高校、江苏省落实“科技创新改革30条”试点高校。

学校由原南京化工大学与原南京建筑工程学院于2001年合并组建而成。其一源头可追溯到创建于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后历经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江苏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国立南京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工学院和南京化工学院等历史时期;另一源头可追溯到同济医工学堂于1915年创建的附设机师科,后历经国立同济大学附设高级职业学校、国立同济大学附设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同济高级工业学校、南京建筑工程学校等历史时期。

截至2022年12月,学校设有新模范马路校区和江浦校区,占地面积近4000亩;设有11个学部,28个学院,开设本科专业101个;有博士后流动站7个、一级学科博士点8个 、自主设置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16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9个、自主设置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2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点18个 ;教职工3000余人,学生3.8万余人。

前身溯源

  • 南京化工大学

两大前身

一、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化工系

民国16年(1927年)6月,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成立,设有化工系。

民国17年(1928年)2月,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改为国立江苏大学;同年5月,更名为国立中央大学。

1949年,国立中央大学改为国立南京大学。

二、金陵大学工业化学科

民国10年(1921年),金陵大学成立,下设工业化学科。

合并发展

1952年,南京大学和金陵大学的土木系、机械系、化工系、电机系、食品工业系以及其他3所高校的部分系科和机构合并组建南京工学院,学校设有化工系。

1958年8月,南京工学院化工系从学校分出,单独创建南京化工学院。

1995年4月,南京化工学院更名为南京化工大学。

1998年7月,学校由化学工业部管理划转归江苏省管理。

  • 南京建筑工程学院

民国4年(1915年),上海同济医工学堂机师科建立。

民国11年(1922年),改为同济大学附设中等机械科。

民国15年(1926年),改为同济大学附设中等机师学校。

民国22年(1933年),改为国立同济大学附设高级职业学校,设土木、机械二科。

民国24年(1935年),改为国立同济大学附设高级工业职业学校。

1950年11月,更名为华东工业部同济高级工业学校。

1951年秋,学校校址从上海迁到南京。

1953年,原同济高级工业学校土木科扩建为南京建筑工程学校。

1980年,升格为南京建筑工程学院,隶属建设部领导。

合并发展

2001年2月,南京化工大学更名为南京工业大学;同年5月,原南京工业大学与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合并组建新南京工业大学

南京工业大学简介插图

南工秋景

2010年6月,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 同年10月,入选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高校; 11月,成为国家知识产权培训(江苏)基地; 同年,校入选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

2012年7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南京工业大学,支持其土木工程、建筑等学科建设。

2013年1月,学校入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同年5月,入选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

2016年6月,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南京工业大学; 同年,通过首批高等学校来华留学质量认证。

2017年1月,学校入选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同年3月,学校入选江苏省综合评价录取改革试点高校;12月,学校入选“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 同年,学校获批“孔子学院奖学金接收院校”资质。

2018年3月,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2019年10月,学校发起成立长三角高等工程教育大学科技园联盟; 同月,通过首批高等学校来华留学质量认证; 同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确定为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

2020年11月,学校入选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名单。

2021年12月,2011膜产业学院入选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公示名单。

南京工业大学简介插图1

校园晨曦

院系专业

截至2022年12月,学校设有11个学部、28个学院,开设本科专业101个,学科专业涵盖工、理、管、经、文、法、医、艺、教9个学科门类。

师资力量

截至2022年12月,学校有教职工3000余人,拥有高级职称人员150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7人、第七届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第八届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级人才163人次,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团队15个,省部级重点高层次人才276人次,省部级重点高层次团队36个;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2个。

中国工程院院士:欧阳平凯、唐明述、徐南平、应汉杰

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欧阳平凯、徐南平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徐南平、陆小华、涂善东、邵宗平、应汉杰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徐南平、许仲梓、陆小华、巩建鸣、杨解君、沈晓冬、邢卫红、凌祥、应汉杰

全国模范教师:欧阳平凯、陆小华

全国优秀教师:徐南平、许仲梓、应汉杰、尹富林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唐明述、欧阳平凯、徐南平、许仲梓、丘泰、陆小华、梁亚明、黄培、应汉杰、蒋军成、沈晓冬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唐明述、欧阳平凯、徐南平、许仲梓、陈国兴

国家级教学团队: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教学团队、生物工程专业教学团队

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陆小华、刘晓勤、陈新民、徐虹、刘伟庆、金万勤、徐炎华、庄骏(退休)、沈复中(退休)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许仲梓、应汉杰、蒋军成、邢卫红、凌祥、邵宗平、黄和

江苏省特聘教授人选:暴宁钟、汪朝晖

江苏省教学名师:陈国兴、管国锋、欧阳平凯、孙伟民

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邢卫红

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许仲梓、刘伟庆、陆小华、刘晓勤、应汉杰、巩建鸣、邢卫红、蒋军成、姚成、乔旭、徐虹

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金万勤、黄培、胡永红、陈新民、张其土、周昌玉、陈国兴、张红、陆金桂、梅国雄、王旭东、张兴华、邓敏、刘小冰、周剑秋、殷晨波、凌祥、王海波、顾学红、黄礼胜、张广明

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资助计划人选:徐南平、许仲梓、陆小华、沈晓冬、顾伯勤、宰金珉、刘伟庆、陈国兴、梅国雄、邢卫红、韦萍、巩建鸣、金万勤、郭露村、孙伟民、林锦国、张琪、邵宗平、黄和、张广明、王曙光、徐炎华、陈国广、何冰芳、陈苏、王旭东、周剑秋、张兴华、胡永红、卢定强

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邓敏、郭露村、张其土、蒋军成、钱存华、徐南平、乔旭、王军、殷晨波、巩建鸣、朱红军、刘伟庆、陈国兴、陈新民、董军、蔚承建、应汉杰、何冰芳、张利雄、刘小冰、周洪庆、白光伟、徐炎华、凌祥、陈苏、杨文忠、杨晓宁、黄健、李霜、鲍贵、吴琼、潘旭海

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骨干教师:沈晓冬、张其土、张军、叶旭初、龚延风、张军、王建文、汪宵、聂琦波、倪卫红、张红、倪受东、周昌玉、赵顺龙、杨同宇、沈临江、刘国庆、王旭东、李明峰、黄炳生、王振波、梅国雄、王曙光、杨小健、张志芳、马冬梅、赵慧宁、周华、张广明、蒋书波、石岿然、陈晔、赵建平、姚忠、潘旭海、张大长、薄翠梅、汤吉海、姜岷、陆春华、蒋刚、王志荣、樊树海、陈同扬、方志、景文珩、倪亚茹、李学明、王京安、周剑锋、梅雪、刘学军、陈晓君

教学建设

  • 质量工程

截至2022年12月,学校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7个、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9门、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个、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一期项目5个、江苏省品牌专业8个、江苏省特色专业10个、江苏省重点专业类12个(涵盖30个专业)、江苏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软件类)试点专业2个、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8个。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测绘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建筑学、安全工程、生物工程、工程管理、化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交通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生物工程、安全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土木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金属材料工程、冶金工程、复合材料与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南京工业大学生物化学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精品课程:生物分离工程、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

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生物分离工程等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生物分离工程、化工原理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学、高电压气体放电多效应综合诊断及其物理过程虚拟仿真实验、厅堂音质的混响设计虚拟仿真实验、钢结构设计原理、化工热力学、古建筑测绘、客户关系管理等

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环氧乙烷生产工艺实训虚拟仿真、无人机航空测绘过程虚拟仿真实验

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工程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土木工程、制药工程、安全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自动化、地质工程、化学、交通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日语

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一期项目: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生物工程、安全工程

江苏省品牌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生物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安全工程、制药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江苏省特色专业:自动化、建筑学、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应用化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城市规划、环境工程

江苏省重点专业类:机械类(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机械工程、车辆工程)、材料类(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金属材料工程)、自动化类(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土木类(土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化工与制药类(化学工程与工艺、化学)、地质类(勘查技术与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类(环境工程、水质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建筑类(建筑学、城乡规划)、安全科学与工程类(安全工程、消防工程)、生物工程(生物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工程管理、工业工程)

江苏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软件类)试点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

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物理实验教学中心、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生物工程与技术基础实验和工程实训中心、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化学化工实验教学中心、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自动化实验教学中心、信息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中心、城市建设与安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机械与动力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现代建筑技术综合训练中心、现代管理工程实验与综合训练中心、现代装备制造大学生工程训练中心、轻工技术与工程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测绘地理信息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环境科学与工程综合训练中心、城市地下交通工程综合训练中心

  • 学生成绩

2019至2020学年,学校学生在省级以上各类竞赛活动105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782项。其中国际奖项10项,国家级184项,省级588项。

  • 教学成果

截至2021年6月,“十一五”以来,学校教师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4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3项、一等奖7项,二等奖12项。

2021年9月,被确定为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建设高校。

学科建设

  • 博士站

截至2022年12月,学校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个。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矿业工程、土木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

  • 学位点

截至2022年12月,学校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8个、自主设置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16个、博士专业学位授予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29个、自主设置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2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点18个。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生物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化学、光学工程

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材料与化工

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自主设置):磁光电材料物性与器件、光电功能与信息材料、动力工程自动化、新能源科学与工程、节能材料与工程、土木工程建造与管理、绿色建筑技术与工程、智慧城市与智能交通、材料化学工程、制药工程与技术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外国语言文学、化学、生物学、力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生物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药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

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农药化学、工业设计及其理论、磁光电材料物性与器件、光电功能与信息材料、动力工程自动化、新能源科学与工程、节能材料与工程、新能源与控制技术、建筑智能化技术、环境设计及其理论、土木工程建造与管理、绿色建筑技术与工程、智慧城市与智能交通、材料化学工程、制药工程与技术、信息服务与创新管理、知识产权与科技创新管理、体育产业管理等

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应用统计、体育、建筑学、电子信息、机械、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能源动力、土木水利、生物与医药、交通运输、城市规划、工商管理、会计、工程管理、艺术 、金融、汉语国际教育

  • 重点学科

截至2022年12月,学校有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个、江苏省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1个、“十三五”江苏省重点学科2个、“十四五”江苏省重点学科8个,江苏高校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2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16个。

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

南京工业大学简介插图2

校园景色

江苏省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1个):材料科学与工程

江苏省重点学科(1个):材料科学与工程

江苏高校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2个):生物化工、化工过程机械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16个):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工业生物技术与医药制造、公共安全与节能、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先进能源技术与装备、土木工程防灾与节能、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土木工程

  • 学科评估

截至2022年12月,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校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获得A等级(全国前2%~5%),材料科学与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获得B+等级(全国前10%~20%),其中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位列全省第一。

截至2022年12月,学校ESI全球综合排名中位列中国内地高校第55位,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物理学6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其中化学、材料学科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南京工业大学简介插图3

校园夜景

社会评价

2022年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南京工业大学位列第84名。

2023年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南京工业大学位列第85名。

科研机构

截至2022年12月,学校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级技术研究推广中心1个、国家级科研公共服务平台1个、国家级科研平台7个、省部级研究中心3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7个。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1个):国家柔性电子材料与器件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特种分离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级技术研究推广中心(1个):国家热管技术研究推广中心

国家级科研公共服务平台(1个):工信部面向工业催化领域创新成果产业化的公共服务平台

科研成果

2020年,学校科研到款达到5.8亿元,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493篇,其中Nature子刊7篇;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4项(含重点项目3项、优青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课题8项;国家社科基金11项,其中重点项目2项,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获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中国石化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3项等省部级奖21项,中国专利奖2项。获批江苏省前沿引领技术基础研究专项1项,省杰青项目2项、省优青项目4项。

截至2022年12月,“十二五”以来,学校科研项目及成果获各级各类奖励50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6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6项,入选2016年度教育部“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2项。

截至2022年12月,“十二五”以来,学校承担了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973”计划项目、“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各级各类课题万余项,科技经费突破70亿元。

2022年,南京工业大学“高效稳定钙钛矿光伏器件研究”入选2021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名单。

学术资源

  • 馆藏资源

截至2022年6月,南京工业大学图书馆馆藏中外文图书240万册,中外文电子图书213.7万册,中外文电子期刊4.7万种,中外文数据库111个。

  • 学术期刊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由江苏省教育厅主管、南京工业大学主办的学术刊物。学报主要刊登化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与动力工程、生物与制药工程、土木工程、安全工程、信息自动化、基础学科等专业学科为主的最新研究成果。学报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是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2011年版、2014年版、2017年版)》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由江苏省教育厅主管、南京工业大学主办的学术期刊。学报主要设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环境问题、伦理学、创新与区域发展、环境哲学、环境政治学、环境伦理学、环境法与能源法、环境经济学、环境社会学、宪法与行政法、企业技术创新、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协同创新、社会学研究、哲学研究、政治学研究、法学研究、经济学研究、建筑文化与城市问题研究、中小企业研究、高教研究等栏目。学报是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7—2018)来源期刊(含扩展版)、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网》、SCD收录。

《生物加工过程》是由江苏省教育厅主管,南京工业大学主办的学术期刊。该刊主要设有生物制造、生物医药、生物环境、生物农业、生物材料、生物技术发展热点、生物资源、食品生物技术、生物工程人才培养(教学教改类)、生物工程领域科研平台巡礼、生物经济与产业动向、生物工程学者风采展示等栏目。该刊被《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科学引文数据库》(SCD)、《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学文摘》、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万方数据资源系统数字化期刊》、台湾华艺思博网等中文数据库、美国《生物学文摘(预评)》、美国《化学文摘(网络版)》(CA)、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CABI)、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波兰《哥白尼索引》、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网络版)》(Ulrichsweb)等中国国内外数据库收录。

南京工业大学简介插图4

校园湖泊

合作交流

截至2022年12月,学校与2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所海外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其中,与英国帝国理工学院、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高校成立了“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柔性电子创新引智基地”项目入选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与南非约翰内斯堡大学、西班牙萨拉戈萨大学共建“孔子学院”;与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合作共建“一带一路”化工与建筑行业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院;。

截至2022年12月,学校与法国勃艮第大学合作举办机器视觉“1+2”硕士研究生教育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爱尔兰都柏林理工大学合作举办机械工程、制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以及土木工程等4个“3+1”本科教育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其中机械工程、制药工程项目入选江苏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示范性建设工程项目;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合作举办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2+2”本科联合培养项目,与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合作举办会计学“2+2”本科联合培养项目,与美国东华盛顿大学合作举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金融学“1+2+1”本科联合培养项目;与英国剑桥大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英国卡迪夫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等知名高校开展学生交流项目;现有来自10多个国家的近50名外籍专家和世界各国的海外留学生600余人。

学校标识

  • 校徽

南京工业大学简介插图5

南京工业大学校徽标志采用欧洲传统盾形徽章纹样,总体结构由工业大学的简称“T”和“U”组成。内部图案分别有龙、虎、青铜鼎、人形纹、“1902”和书本图样。

龙和虎代表该校所在地南京(南京素有“龙盘虎踞”的美誉),同时表达了南京工业大学人才荟萃,藏龙卧虎之义;青铜鼎是江苏省人民政府2002年为祝贺南工办学百年所赠,象征着该校踏实严谨的学风与雄厚的科研实力,并传达了“一言九鼎,诚实守信,努力拼搏,问鼎科学巅峰”的治学精神;鼎内部的人形纹由“工”和“大”组合而成,又形似汉字“天”,传达“教育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并蕴藏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内涵,1902传达该校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书象征着教育机构。中文字体采用“毛体”,雄浑有力,符合该校的定位;英文字体采用“古罗马体”,古朴大方

精神文化

  • 校训

明德、厚学、沉毅、笃行

释义:明德:崇尚精神,彰明美德。学以人为本,人以德为尚;知识之道,重在人文,为人之道,重在人品。精神为人之根本,德行乃人之灵明。

厚学:学识广博,厚积薄发。学问之道,在于多思多问,在于扎扎实实,在于兼收并蓄,在于融会贯通。

沉毅:静穆刚毅,沉着勇敢。砥砺意志,坚忍不拔;直面挫折,百折不挠。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上善若水,大道无言。

笃行:注重实践,知行合一。理论联系实际,言行表里如一。笃善行而终生不怠君子也。

  • 校风

诚朴自强

  • 校歌

南京工业大学校歌

词曲:陶思耀

百年历史,百年沧桑,百年学府业绩辉煌;

桃李满天下,为国育栋梁,为国育栋梁!

明德厚学,沉毅笃行,催我奋进,心雄志壮;

啊!南京工业大学,我们成长的摇篮,张开那理想的翅膀!

新的世纪,新的篇章,新的校园,青春荡漾;

科教兴中华,同心齐开创,同心齐开创!

明德厚学,沉毅笃行,代代相承,扬帆远航;

啊!南京工业大学,我们共同的名字,张开那理想的翅膀!

共同的名字,永恒的太阳!共同的名字永恒的太阳,永恒的太阳!

社团文化

据2021年8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开展了读书分享会、足球联赛、演说比赛、辩论赛、十佳歌手比赛等活动。

所获荣誉

2022年4月,南京工业大学团委被表彰为全国五四红旗团委。

2022年7月1日,南京工业大学共建的金属文物保护江苏省文化和旅游重点实验室入选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拟认定的第二批江苏省文化和旅游重点实验室公示名单。

©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2245678901@qq.com删除!联系电话:13296555055。
搜索
打开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gxwhjdjt】,发送【101】获取验证码,输入获取到的验证码即可解锁复制功能,解锁之后可复制网站任意一篇文章,验证码每月更新一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