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邮电大学简介

南京邮电大学简介

南京邮电大学(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位于南京市,简称南邮(NJUPT),是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邮政局与江苏省共建高校,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A类建设高校 ;入选国家“2011计划”、“111计划”、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际电信联盟首个学术成员,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员单位,国际电信联盟亚太电信组织在华培训基地之一;是以电子信息为特色,工学门类为主体,理、工、经、管、文、教、艺、法等多学科相互交融,本硕博等多层次教育协调发展的重点大学。

学校前身是1942年创办于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战时邮务总局干部训练班,历经“战邮”学校、山东大学邮电专科部、华东邮电学校等阶段,1958年经国务院批准改建为本科高校,取名南京邮电学院,2005年4月更名为南京邮电大学。学校原为邮电部和信息产业部直属重点高校,2000年起实行中央与地方(现为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邮政局与江苏省)共建,以江苏省管理为主。2013年,原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正式并入南京邮电大学。2018年成为教育部与江苏省共建的“双一流”建设高校。

截至2023年3月,学校有仙林、三牌楼、锁金村、江宁四个校区;设有25个院(部、中心),开设61个本科专业;有博士后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3个;各类在籍生3万余人,有教职工2900余人。

历史沿革

南京邮电大学简介插图

南京邮电大学

1942年,“战时邮务总局干部训练班”创办于山东滨海抗日民主根据地东甘霖村。

1945年7月,训练班扩建为“战邮”学校,嗣后,一度称为山东大学邮电专科部及山东邮政专科学校。校址先后辗转在鲁南、临沂、五莲等地。

1942年至1947年间,训练班主任及嗣后学校校长均由当时战邮总局局长赵志刚兼任。(赵志刚在建国后曾长期担任邮电部副部长主管邮电教育工作)。

1948年,学校在益都(青州)定名华东邮电学校,隶属于当时华东邮电管理总局。

1949年8月,学校从山东济南迁到南京市。

1942年至1949年建国之前的八年间, 学校为革命战争培养了一批急需的邮电通信中坚人才。

1950年12月,学校扩建成为直属邮电部的南京邮电学校,兼办中等专业和高等专科班。

1951年11月至1953年4月间,经邮电部决定一度改隶由华东邮电管理局领导辖管并改名为华东邮电学校。

1954年,学校发展分立为邮电部南京电信学校和南京邮政学校,至1958年7月。

1948年至1958年的十年间,担任学校主要领导人的先后有盛同、耿国兴、曹丹辉(华东邮电管理局局长兼任校长)、刘砚田、李雪枫、沈毅力、于江、刘维毅等。

1958年8月,国家批准,邮电部以(58)干校字第60号通知,“兹决定自本年八月份起将南京电信学校改为高等学校并定名为南京邮电学院,本科设置无线电通信与广播、电报电话通信和邮电组织与计划三个专业;专科所设专业与原专科班同,最终容量定为4000人。将南京邮政学校并归南京邮电学院。”

1958年9月,无线电通信及电报电话通信两专业的五年制本科生194名及电信专科生48名入学。

1972年5月至1973年2月曾一度更名为南京电信工程学院。建院以来,学院主要领导人有:秦华礼、秦剑秋、郭祥云、王洪滨、谢玲、郑薇薇。

南京邮电大学简介插图1

南邮美

学校原为邮电部(1999年3月后为信息产业部)部属重点院校;自2000年2月全国高校领导体制改革后,南邮实行中央与地方(现为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邮政局与江苏省)共建,以江苏省管理为主。

2005年4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研究,并报教育部批准,正式更名为南京邮电大学。

2011年,入选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同年,在国际电信联盟(ITU)第18届全权代表大会上,成为全球第一个获批准的国际电联学术成员。

2013年,南京邮电大学信息材料与纳米技术研究院作为主要协同单位参与“江苏先进生物与化学制造协同创新中心”入选国家“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

2013年7月23日,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与江苏省共建高校 )并入南京邮电大学。

2016年5月,国家邮政局与南京邮电大学共建现代邮政学院和现代邮政研究院。

2017年8月,南京邮电大学“微纳器件与信息系统创新引智基地”项目入选国家“111计划”。

2017年9月,南京邮电大学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

2017年10月,南京邮电大学入选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名单。

2018年3月,入选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2018年11月26日,南京邮电大学成为教育部与江苏省共建的部省共建“双一流”建设高校。

2020年8月,南京邮电大学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签约共建“南京邮电大学华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 10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确定为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

2021年3月,科学技术部批准建设南京邮电大学省部共建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国家重点实验室。 9月,入选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建设高校(A类)。

2022年2月,入选第二轮“双一流”高校名单。

2023年3月21日,南京邮电大学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院(产教融合学院)成立。

院系专业

截至2023年3月,学校设有25个院(部、中心),另外还在扬州举办了独立学院——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开设本科专业61个。

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3月,学校现有教职工2900余人,其中博士生、硕士生导师1206人,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比例为57.39%,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比例为96.98%。曾经引进江苏省属高校首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现有中国两院院士(含双聘)9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9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获得者2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50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9人,国外院士8人、IEEE Fellow10人。现有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教育部“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

中国科学院院士:尹浩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汪联辉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汪联辉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彭波、梁安辉、解令海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张业荣、汪联辉、赵强、吕文俊

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有机光电子学”创新团队

江苏省创新团队(3个):Peter Grünberg团队、汪联辉团队、李海波团队

江苏高校优秀社科创新团队(1个):“网络文化安全与管理研究”创新团队

江苏省“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2个):无线网络与信息安全、无线传感器网络

江苏省优秀教学团队(1个):光电子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学科建设

截至2023年3月,学校有博士后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8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类别)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类别)12个。有4个学科进入ESI学科排名全球前4‰,国家重点学科(培育点)1个。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光学工程

  • 重点学科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1个):电子科学与技术

附教育部第三轮和第四轮全国高校学科评估结果

代码 学科名称 第三轮排名 第四轮等级
0810 信息与通信工程 17 B+
0803 光学工程 18 B+
0809 电子科学与技术 26 B+
0835 软件工程 42 B
081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49 B-
0811 控制科学与工程 54 C+
1201 管理科学与工程 60 C+
1202 工商管理 未参评 C
0804 仪器科学与技术 未参评 C

教学建设

截至2023年3月,学校有国家一流专业27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9个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国家级卓越计划专业8个。国家级一流课程22门,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教育部—英特尔精品课程1门,爱课程网中国大学MOOC课程80门;国家级精品(优秀)教材2部。

近年来,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自动化、工商管理

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通信工程

省级品牌特色专业及建设点(18个):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光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信息与计算科学、工商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英语等

国家级卓越计划专业(8个):自动化、通信工程、光电信息工程、电磁场与无线技术、测控技术与仪器、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与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分公司联合申报

对外交流

截至2023年3月,学校积极推进国际交流合作。入选国家2017年度“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招收本、硕、博三个层次海外留学生,生源来自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60余国,目前在校留学生规模800余人。先后有千余名国(境)外专家学者来校参加国际会议、讲学和访问,现有80余项学生海外交流项目,与美国波特兰州立大学合作成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南京邮电大学波特兰学院,招收本硕博三个层次学生。积极参与国际电信联盟(ITU)组织的各项会议,承接亚太电信组织(APT)在中国的培训任务,积极参与通信领域相关国际标准的制定。

所获荣誉

2022年1月26日,南京邮电大学“电子电路课程群教学育人团队”拟表彰为江苏省三八红旗集体。

2022年4月,南京邮电大学微纳器件与信息系统团队荣获“2022年江苏省工人先锋号”称号。

2022年4月,南京邮电大学微纳器件与信息系统团队入选为江苏省工人先锋号拟表彰对象名单。

2022年4月,南京邮电大学团委被共青团中央表彰为“全国五四红旗团委”。

2022年7月1日,南京邮电大学共建的文旅数字安全技术研究江苏省文化和旅游重点实验室入选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拟认定的第二批江苏省文化和旅游重点实验室公示名单。

科研机构

截至2023年3月,学校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原信息产业部重点实验室11个。

国家“111计划”:微纳器件与信息系统创新引智基地

省级工程中心(4个):江苏省通信与网络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光通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信息显示与白光照明工程研究中心等

省“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2个江苏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协同创新中心、江苏先进生物与化学制造协同创新中心

江苏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2个):江苏农业信息化研究基地、江苏现代信息服务业研究基地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培育点)(5个):物联网产业发展研究基地、产业信息安全与应急管理研究中心、物联网产业发展研究基地、信息产业融合创新与应急管理研究中心、教育人工智能研究中心

科研成果

截至2022年3月,近三年,学校新增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973计划、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各类国家级科研课题438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一等奖、二等奖,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等省部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82项;发表高质量论文3995篇。

2022年9月,南京邮电大学汪联辉教授和宇文力辉副教授团队与多位学者合作研究,通过降低感染部位的氧气含量,调控细菌代谢,最终激活药物以消除细菌感染。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

学术资源

  • 馆藏资源

南京邮电大学图书馆实行一馆三舍运行模式:三牌楼校区图书馆馆舍于1983年6月建成,使用面积7531平方米,阅览座位850个;仙林校区图书馆馆舍于2007年动工兴建,建筑面积33018平方米,阅览座位4250个,锁金村校区图书馆建于1981年,建筑面积约1400平米,现为中转书库。截至2020年10月,图书馆拥有纸质藏书253万余册、中外文期刊376种、电子图书83万余册,电子期刊287万余册、中外文数据库73个,自建了《大清邮政舆图》等特色数据库,并拥有大量的磁带、磁盘、光盘、音像资料等各种载体的文献资源。

  • 学术期刊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简称南邮学报)是由江苏省教育厅主管、南京邮电大学主办的以通信、电子和信息学科为特色的专业性学术期刊,创刊于1960年,是全国创办最早的电子通信类期刊之一。

国内外收录南邮学报的权威检索系统和数据库有:荷兰《Scopus数据库》、美国《剑桥科学文摘》、英国《科学文摘》、波兰《哥白尼索引》、《中国无线电电子学文摘》、《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中国万方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等。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南京邮电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人文社会科学类综合性学术期刊,1999年创刊。2009年“网络媒体进展”栏目被评为江苏省期刊“明珠奖”特色栏目,2011年被评为全国理工农医院校社会科学学报特色栏目。“长三角发展研究”栏目是2009年的新设栏目,旨在基于学校所处地域,就长三角地区发展面临的经济、社会、文化等问题开展学术探讨。该刊为第四届“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扩展版)、全国理工农医院校社会科学学报联络中心优秀学报。

校徽

南京邮电大学简介插图2

南京邮电大学校标

1、校标图形由汉字“邮、电”和传统文化中的回纹及象征着信息、通信的线条等元素综合变化而来,同时整体造型既似一本打开的书,又似展翅飞翔的鸟。

2、校标意在简洁、清晰地传递出学校的校名和特征,并以书本代表大学,以规律的多线条组合体现南京邮电大学以工学为主体,以信息学科为特色的多种学科相互交融的办学特点;以回纹和展翅飞翔的鸟寓意着信息、通讯的畅通和学校的传承、创新、奋进及发展。此外,校标的外形采用盾牌的造型,也体现了学校的办学历史和实力。

3、图形内涵丰富、庄重大方、醒目鲜明,富有装饰美感,容易辨别和记忆。此外,回纹图案和多线条的组合也特别适合将来在各方面的拓展和应用。

校训

南京邮电大学简介插图3

厚德弘毅 求是笃行

“厚德”出自《易经·坤卦》,意指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以此为校训意在强调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同时期望全校师生以高尚的道德立身。

“弘毅”,出自《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意为:读书人不可以不心胸宽广、意志坚强。“弘毅”,寓意师生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不断磨励自己的毅力,意志坚强,心理素质过硬,能够经得起各种困难和挫折的考验。

“求是”出自《汉书·河间献王传》,意指科学地研究客观事物的规律,实实在在地办事。“求是”是治校和治学精神的具体体现,表现为奋斗精神、牺牲精神、爱国精神、革命精神和开拓创新精神。用求是的精神培养勇于求索的人,是大学的责任。

“笃行”出自《礼记·中庸》,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行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以此为校训,体现出教育要坚持“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和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

以“厚德、弘毅、求是、笃行”为校训,“厚德”和“弘毅”是做人、做事、为学的前提,体现了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具体要求,“求是、笃行”反映了做人、做事、为学态度和精神,也体现了国家的教育方针和育人宗旨。

©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2245678901@qq.com删除!联系电话:13296555055。
搜索
打开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gxwhjdjt】,发送【101】获取验证码,输入获取到的验证码即可解锁复制功能,解锁之后可复制网站任意一篇文章,验证码每月更新一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