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大学简介
长安大学(Chang’an University),坐落于陕西省西安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高校,是教育部和交通运输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入选国家“111计划”、“双万计划”、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是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优质资源共享联盟、中俄交通大学联盟成员高校,是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
2000年,长安大学由始建于二十世纪50年代初的原西安公路交通大学、西安工程学院、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合并组建而成。
截至2023年5月,学校有南北两大校区,建有太白山、梁山、渭水三个教学实习基地,校园面积3745亩;设有25个学院(系、中心),开设86个本科专业;拥有9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专业学位博士点,3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全日制本科生2.5万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1.2万余人,来华留学生1700余人。
西北交通学校
历史沿革变化图
1951年,在兰州市郊的一片荒滩上,创办了西北交通学校,奠定了长安大学的第一块基石。
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地质部西安地质学校和中央人民政府建筑工程部西安建筑工程学校先后成立。
1952年,西北交通学校东迁西安,更名为西安公路学校。1955年,再次更名为交通部西安汽车机械学校。
西安公路学院
教育部与交通部共建长安大学签字仪式
1958年,国家将北京公路学院筹备委员会的教师和设备调往西安,在交通部西安汽车机械学校的基础上,创办了西安公路学院,成为亚洲第一所专门培养公路交通高级人才的高等学府。
1978年,开始研究生教育。 1981年,成为国家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1984年,成为全国第二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长安大学
教育部与国土资源部共建长安大学签字仪式
2000年4月18日,西安公路交通大学、西安工程学院、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合并组建长安大学,划归教育部管理。 2006年4月,学校入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2008年,学校首次入选国家“111计划”。2010年6月,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2011年4月,成为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优质资源共享联盟创始成员。2012年,设立研究生院。2017年9月,入选首批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2018年1月,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2019年2月,学校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12月,荣获“全国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特色典型经验高校”称号。
2020年4月,长安大学运输工程学院成立;同月,学校与爱尔兰都柏林大学合作举办的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长安大学长安都柏林国际交通学院”正式获批。 6月,长安大学人文学院成立
2021年8月,长安大学牵头申报的“生态地质与灾害防控重点实验室”,联合申报的“矿山地质灾害成灾机理与防控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11月,长安大学赵祥模教授主持完成的“道路与桥梁多源协同智能检测技术与装备开发”项目,获得了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学校获批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单位。
2022年2月,入选第二轮“双一流”高校名单。
院系专业
截至2023年5月,学校设有25个学院(系、中心),开设86个本科专业,学科专业覆盖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哲学、法学、文学7大门类。
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5月,学校现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新加坡工程院院士4人,教授、副教授1400余人,博士生导师392人、硕士生导师1151人。拥有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的各类杰出人才逾百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含双聘):彭建兵、杨元喜、崔鹏、陈晓非
中国工程院院士(含双聘):汤中立、李佩成、周绪红、毛景文、吾守尔·斯拉木、赵春江、王浩
新加坡工程院院士:FWA Tien Fang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得者:彭建兵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张登良、陈荫三、戴经梁、边耀璋等
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沙爱民等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赵祥模等
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王文科等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孙朝云等
国家级教学团队:车辆工程教学团队(马建)、公路工程系列课程教学团队(沙爱民)、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刘建朝)
学科建设
截至2023年5月,学校现有9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专业学位博士点,3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有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程学、地球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社会科学总论、化学等6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交通运输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地质学、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地球物理学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地质学、水利工程、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地球物理学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交通运输工程
国家一级重点学科:交通运输工程
国家二级重点学科:道路与铁道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地质工程
教学建设
- 质量工程
截至2022年12月,学校50个专业入选“双万计划”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3个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认证。土木与交通学科、水资源学科分别位列U.S.News全球大学第20名和第10名。
截至2019年7月,学校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3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专业4个,国家级精品课程3个,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个,国家级教学实验中心2个。
国家级特色专业: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地质工程、交通运输、机械电子工程、资源勘查工程、土木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交通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自动化、车辆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环境科学
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专业: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资源勘查工程、给水排水工程
国家级精品课程:《路基路面工程》《GPS原理与应用》《道路建筑材料》
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Delphi计算机高级编程技术》《交通规划》
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汽车心脏的诊断》《认识我们的地球》《认识我们的地球——深入地球内部》《水与人类》《新能源、汽车与PM2.5》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道路建筑材料》《路基路面工程》
国家级教学实验中心: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道路交通运输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长安大学—中交第二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长安大学—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长安大学—陕西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教学成果
截至2019年7月,学校获得国家级和省级教学成果奖50余项。
合作交流
截至2023年5月,学校坚持国际化办学,建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长安都柏林国际交通学院”、马尔代夫维拉学院汉语中心(孔子学院)、特殊地区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5个国家级“111计划”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发起组建了“中俄交通高校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举办了中美、中俄、中法、中国南非公路工程标准系列对接国际论坛,推进交通国际标准协同计划。深度参与世界交通运输大会(WTC)的策划、组织、运行。与中国路桥、中交、中铁、中铁建等大型企业携手推进中国企业“走出去”伙伴计划。与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80余所院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
长安大学
学校1956年开始招收来华留学生,迄今已有60余年的历史,是教育部批准的首批招收中国政府奖学金生院校之一,还是中国最早承担援外教育的高校之一。学校先后培养美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古巴、尼日利亚、巴基斯坦等115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7000余人。2017年,长安大学顺利通过教育部来华留学质量认证。
科研机构
截至2023年5月,学校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际联合实验室1个、省部级重点研究基地91个,联合共建陕西国家应用数学中心1个。
科研成果
据2019年学校官网显示,“十一五”期间,科技创新能力快速增强,承担了包括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国土资源调查项目在内的科研项目3800余项,七年总额突破29亿元。获得国家专利370项,发表学术论文9900余篇,SCI、EI、ISTP收录论文2700余篇。2006年以来荣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51项,其中荣获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国家科技奖励14项。
2019年1月8日,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长安大学两项成果获奖,其中,谢永利教授团队主要完成的“复合地基理论、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张勤教授团队参与完成的“InSAR毫米级地表形变监测的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22年11月,长安大学李振洪教授团队等首次实现了地震加速滑坡的广域大范围探测,并揭示了滑坡对地震的长期反应特征。
截至2022年12月,学校年度科研经费突破9.6亿元,牵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2项、课题37项。近年来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23项。年度授权专利1300余项。先后攻克了特殊地区公路建设成套科学技术难题,研发了黄土滑坡及大型崩塌临灾预警系统,解决了地铁建设中的地裂缝风险防治问题。科研成果应用于被誉为“国之重器”的港珠澳大桥、全球空港新标杆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等超级工程建设,支撑了世界最大跨径的公铁两用斜拉桥沪通长江大桥、世界海拔最高的青藏公路、亚洲最长公路隧道秦岭终南山隧道、第一条沙漠高速公路榆靖高速等诸多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世纪工程建设。
学术资源
- 馆藏资源
截至2021年底,长安大学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总量309.42万册;引进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CSSCI、CSCD、SCI、SSCI、EI、ESI、InCites、JCR、CPCI、Science、Nature等数据库平台66个,子库124个。建立了以公路桥梁、工程机械、汽车工程、交通运输、国土资源、地质工程、岩土工程、建筑工程、环境工程、经济与管理等多学科文献资源保障体系。
- 学术期刊
长安大学编辑出版《中国公路学报》《交通运输工程学报》《交通运输工程学报(英文)》《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道路工程学报(英文)》8种学术期刊
截至2022年12月,《中国公路学报》《交通运输工程学报》《Journal of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已成为国内交通运输领域三大顶刊,均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入选数量位列全国高校第四位。创办国内道路工程领域第一本英文期刊《Journal of Road Engineering》。主办的5种期刊入选公路运输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T1级期刊。《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和《地球科学和环境学报》均具有显著的行业影响力。
学校标识
- 校徽
长安大学校徽
长安大学校徽由城墙图案环状包围,里面由繁体字“长”和“安”上下垒砌。其中城墙代表着学校位于著名古都西安,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长安”二字一是代表“长安大学”,二是形似一把钥匙,寓示着长安大学像一把开启智慧的“金钥匙”,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合格人才的神圣使命。
精神文化
- 校训
弘毅明德 笃学创新
志士弘毅路修远,贤才明德天地长。
一生笃学砺干将,矢志创新育栋梁。
- 校歌
长安大学之歌
《长安大学之歌》
词:段联合
曲:张艺凡
歌词
秦岭苍苍,八水泱泱,古城之南,有我上庠。特色立校,誉播四方。
志士弘毅路修远,贤才明德天地长。激流千帆竞,长大当自强。
黉宇辉辉,书声朗朗,渭河之滨,有我上庠。英才荟萃,海纳三江。
一生笃学砺干将,矢志创新育栋梁。雄鹰蓄势久,展翅当高翔。
- 校赋
长安大学赋
长安大学赋主要是对长安大学的描述和赞美,长安大学赋的作者魏明伦,是知名剧作家、杂文家、辞赋家。第七、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历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剧文学会会长,四川省文联副主席,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组部优秀专家,文化部优秀专家,四川省优秀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所获荣誉
2022年3月,入选陕西省2021年度“双百工程”先进单位拟表彰名单。
2023年1月,长安大学建设的科技园被认定为“陕西省大学科技园”。
2023年1月,被认定为“陕西省大学科技园”。
相关报道
2022年5月16日上午,陕西省孔子学院联盟成立大会在西安外国语大学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