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海事大学简介
大连海事大学(Dalian Maritime University),简称海大、大连海大,位于辽宁省大连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所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211工程建设高校,是交通运输部、教育部、国家海洋局、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辽宁省人民政府、大连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 学校是中国著名的高等航海学府,有“航海家的摇篮”之称,是被国际海事组织认定的世界上少数几所“享有国际盛誉”的海事院校之一,是国际海事大学联合会成员,入选“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大连海事大学源于1909年设立的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船政科,系晚清至新中国建立40余年间中国仅有的三所海运高等院校合并而成。1953年,由东北航海学院、上海航务学院、福建航海专科学校合并成立大连海运学院。1994年,大连海运学院更名为大连海事大学。
截至2023年3月,学校占地面积136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95万平方米;拥有9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博士后流动站、1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设有21个教学科研机构,开设54个本科专业;有专任教师1662名,在校本科生、研究生共计2万余人。
历史沿革
其前身可追溯到1909年晚清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南洋公学)船政科。
1911年,以船政科为基础创办邮传部上海高等商船学堂。
1912年,改名为吴淞商船学校。
大连海事大学风光
1929年,经停办后正式复校,定名为交通部吴淞商船专科学校。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交通部决定,交通部吴淞商船专科学校与交通大学航业管理系正式合并,成立上海航务学院。解放前,中国高等航海教育历尽艰辛,几度中断。解放以后,高等航海教育得以迅速发展。
1953年,由上海航务学院、东北航海学院(前身为国立辽海商船专科学校,系由1927年东北航警处创办的东北商船学校演变而来)、福建航海专科学校(成立于1952年,与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创办的集美学校有着较深的历史渊源)合并成立大连海运学院,时为我国惟一的高等航海学府。
1960年,大连海运学院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
1963年,周总理亲自批示大连海运学院航海类专业学生实行半军管。
1983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和国际海事组织(IMO)在学校设立了亚太地区国际海事培训中心。
1985年,世界海事大学在学校设立分校。
1994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学校更名为大连海事大学,江泽民同志亲笔为学校题写了校名。
1997年,被国家批准进行“211工程”重点建设。
1998年,学校的质量管理体系通过国家港务监督局和挪威船级社(DNV)的认证,成为该国第一所获得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和DNV三个认证规则证书的大学。
2000年12月,交通部所属大连海运学校并入大连海事大学。
2004年,学校顺利通过了教育部专家组对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的评估检查,并获得优秀。
2006年,交通部、教育部、辽宁省、大连市就支持加快大连海事大学的建设和发展,进一步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达成了共建协议。
2009年,学校成功举办了“中国高等航海教育暨大连海事大学建校100周年”纪念活动,李长春、张德江、刘延东、陈至立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向学校致信或题词祝贺,刘延东、陈至立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分别视察了学校。
2011年5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2016年3月2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党组书记、部长、部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杨传堂主持召开深改组专题会,审议并原则通过《大连海事大学综合改革方案》。
2017年9月,学校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通过不断地建设和发展,学校在办学规模、办学层次等方面已居于世界同类院校前列。12月,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2018年10月,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交通运输部联合发文,确定共建大连海事大学。
2019年8月,大连海事大学获评“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2020年10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确定为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
2020年11月,学校获评第二届全国文明校园荣誉称号。
2022年,学校入选第二轮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2023年3月30日,在”2023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上升11名,位列第99名。
科研机构
截至2023年3月,学校有2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3个国家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级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1个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60个省部级重点科研平台和基地,33个市级重点科研平台和基地。
- 独立机构:大连海事大学国际海事公约研究中心、航运发展研究院、航海训练与研究中心、航海教育研究所
-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海湾生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船舶导航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辽宁省船舶安全与污染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船用集成电路片上系统SOC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船舶节能环保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公路工程重点实验室、辽宁省交通与重大装备物联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轮机监控与仿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船用小型燃气轮机技术重点实验室、辽宁沿海开放与经济发展研究基地、辽宁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心、辽宁省船舶机电一体化重点实验室、大学英语教学研究基地、辽宁省船舶污染监测与检测的信息化技术重点实验室、轮机科学与运用工程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港航机电控制工程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辽宁省船舶自动化工程重点实验室、辽宁省船舶装备维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环境系统生物学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国际海事法律研究中心、辽宁省物流航运管理系统工程重点实验室、辽宁省交通安全与通信技术重点实验室、交通装备先进制造与控制技术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交通信息工程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辽宁省高气压强电场电离放电重点实验室 、强电离放电单分子工程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船机修造工程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辽宁省船机修造工程重点实验室、航海动态仿真与控制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辽宁省镀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科研成果
2012年,大连海事大学科技课题1261项,投入人数1106.3,投入经费3.83434亿元。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403项,投入人数82.1,投入经费1028.75万元。 中国校友会网2012中国两岸四地大学ESI论文排行榜显示,大连海事大学总被引次数3349次,论文数994 ,ESI论文篇均被引频次3.37 。
2022年10月27日-30日,第六届全国水下机器人大赛(大连)在辽宁省大连市成功举办。大连海事大学的大连海事海鹰五队、大连海事海鹰二队获自主抓取组二等奖(该组别一等奖空缺)。
学术资源
截至2013年,海大图书馆有馆藏文献209.05万收藏单位,其中中文图书172.44万册、外文图书22.23万册、期刊合订本10.38万册、缩微资料4万余件;年订购报刊1017种(其中中文报刊820种,外文报刊197种)。
学术期刊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是以刊载水路运输工程领域研究论文为主的理工类综合性学术刊物,本刊收稿范围:交通运输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热能与动力、海洋环境、电子信息、控制、材料等工程领域的研究论文。
师资力量
学校大门
截至2023年3月,学校有专任教师1662名,其中教授374名,专职博士生导师205名,聘任二级教授46名,三级教授97名,并涌现了大批优秀中青年教师。在海上交通工程、航海信息工程、船舶智能化、船舶动力系统及节能技术、船机修造工程、通信与信息系统、海洋环境保护、海事法规体系等领域,集中了一批专业理论深厚、科研能力较强的知名专家、教授和学术思想活跃、富有创新精神的青年骨干。学校还通过共享院士、讲座教授等形式聘任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144人;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0个省级教学团队,44位省级教学名师,1位“兴辽英才计划”教学名师,1位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
国家级教学团队
国家级教学团队 | ||
团队名称 | 带头人 | 审批时间 |
船艺教学团队 | 刘正江 | 2010 |
省级教学团队
团队名称 | 带头人 | 审批时间 |
船舶动力装置及其自动化教学团队 | 孙培廷 | 2007 |
航海教学团队 | 张吉平 | 2007 |
电子信息工程教学团队 | 张淑芳 | 2008 |
船艺教学团队 | 刘正江 | 2008 |
电磁场微波与天线教学团队 | 房少军 | 2009 |
物流信息系统教学团队 | 陈燕 | 2009 |
船舶辅机及防污染技术教学团队 | 陈海泉 | 2010 |
民商法学教学团队 | 翟云岭 | 2010 |
大学英语教学团队 | 王海华 | 2011 |
船舶电工学教学团队 | 刘彦呈 | 2011 |
院系专业
截至2023年3月,学校有21个教学科研机构,开设本科专业54个。
学科建设
截至2023年3月,学校有9个一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22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学科,7个博士后流动站,1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建有交通运输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等4个辽宁省一流学科。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社会科学总论、环境/生态、材料科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 博士后流动站
交通运输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法学、管理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
教学建设
截至2023年3月,学校有19个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5个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国际互认)专业,2个英国轮机工程师及海事科技学会认证(国际区域认证)专业,18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6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3门国际海事组织(IMO)示范课程,2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本科),1个全国教材建设先进集体,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8项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6个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3个国家级虚拟教研室,6个国家级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40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含国家级),233门省级一流本科专业,39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2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5种辽宁省优秀教材,1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航海技术、轮机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交通运输、法学
省级示范性(特色)专业:轮机工程、航海技术、通信工程、法学、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物流工程、海事管理、交通运输、英语
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船舶电子电气工程、救助与打捞工程、交通运输、航海技术、轮机工程
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航海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国家级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教育培养基地
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大连船用推进器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交通运输部烟台救捞局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交通运输部上海救捞局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交通运输部广州救捞局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物理实验教学中心、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航海实践实验教学中心、轮机实践实验教学中心、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中心、交通运输管理实验教学中心、物理实验教学中心、电气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海事英语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航海实验实训教学中心、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精品课程:轮机自动化
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财务管理
2022年,大连海事大学入选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名单。
数学建模(2009) | 财务管理(2009) | 电磁场理论(2009) | 信息经济学(2009) |
船舶安全管理(2010) | 轮机概论(2010) | 大学计算机基础(2010) | 管理学基础(2010) |
2003至2010年省级精品课程,资料: |
合作交流
截至2023年3月,学校与俄罗斯、美国、加拿大、日本、英国、韩国、澳大利亚、瑞典、埃及、越南、斯里兰卡等45个国家和地区的160所院校、单位正式建立合作关系,2005年3月,学校与世界海事大学合作举办的“海上安全与环境管理硕士班”首次招生,学校在斯里兰卡科伦坡国际航海工程学院建立了我校海外校区,并于2007年在斯里兰卡开始招生。党委书记、校长孙玉清教授作为亚太及大洋洲唯一代表入选国际海事大学执委会。学校还与多个国际组织和机构保持了长期合作关系,其中包括:国际海事组织(IMO)、国际劳工组织(ILO)、国际海事大学联合会(IAMU)、全球海事培训协会(GlobalMET)、国际航海教师联合会 (IMLA)、亚太经合组织(APEC)、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国际航运协会(ISF)、国际船级社协会(IACS)、波罗的海航运公会(BIMCO)、英国劳氏船级社(Lloyd’s Register)以及日本邮船(NYK)等航运公司。
学校标识
- 校徽
校徽
整个校徽为一个舵轮,意为航海,说明该校为航海类院校。图案最外一环,为舵轮的环,环的最下方“1909”字样,为该校建校时间。图案外圈第二环,为中英文“大连海事大学”字样。
图案中间部分:最下方为两片嫩叶,意为萌芽,象征“勃勃生机”和“茁壮成长”,嫩叶上面,为一本打开的书,象征“学习”、“学校”,这本打开的书,又似“大海”、“海浪”;海浪上面,为一艘船,下为船体,上为风帆,意为扬帆远航;风帆又似一只和平鸽,意为“热爱和平”、“科学航海”。最外圈白色空白部分,和内圈白色环形组成了船舵的图案。
精神文化
- 校训
学汇百川 德济四海。
“学汇百川”出自东汉王充《论衡·别通篇》:“人含(胸中容纳)百家之言,犹海怀百川之流也。”王充反对读书人株守一经,提倡博学广览,做兼通诸子百家之言的“通人”,他说:“通人胸中怀百家之言”,“大人之胸怀非一,才高知(智)大,故其于道术无所不包”。
“学汇百川”作为校训有两层意思:一是指海大人具有大海般的胸襟,虚怀若谷,广收博取,善于汲取人类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二是指海大在治学上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容纳各种学术思想,汇聚八方人才。
“德济四海”系化用《周易·系辞上》“知(智)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中的“道济天下”。“济”有救助、造福、成就之义,这里是造福、服务的意思。“德济四海”作为校训有两层意思:一是做人要以德为本,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人格;二是指海大培育的人才应以德为先,德才兼备,具有经邦济世、服务社会、造福人类的志向、责任和能力。
- 精神
海大精神:坚定 严谨 勤奋 开拓
坚定——船锚——海大人像船锚一样信念坚定、目标坚定、意志坚定;
严谨——船钟——海大人像船钟一样严谨求真、严谨求实、严谨求是;
勤奋——船桨——海大人像船桨一样脚踏实地、努力工作、无私奉献;
开拓——舵轮——海大人像舵轮一样开拓进取、开拓向前、开拓发展
- 校歌
作词:张本义
作曲:曲致正
渤海畔,黄海滨
集合着大海的灵魂
扬气概,抖精神
浩海纵鹏鲲
啊,海大
啊,大海
抒手放飞理想
畅怀奔腾,奔腾奔腾,奔腾青春
知路远,守本根
肩负着中华的责任
汇百川,济四海
青史建功勋
啊,海大
啊,大海
曙光托起希望
放眼世界,世界世界,世界风云
放眼世界风云
校园环境
大连海事大学位于中国北方海滨名城大连市西南部。学校占地面积136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95万平方米。学校拥有设施和功能齐全的航海类专业教学实验楼群、航海训练与工程实践中心、水上求生训练馆、教学港池、图书馆、游泳馆、天象馆等;拥有航海模拟实验室、轮机模拟实验室等100余个教学科研实验室,拥有2艘远洋教学实习船。
获得荣誉
2015年2月,获得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的“第四届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2020年5月,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交通运输部评为“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先进集体”。
2020年9月17日,被教育部认定为2020年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传承项目:中华绳结。
2020年10月,被评为全国交通运输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
2020年11月,评为“第二届全国文明校园”。
2020年11月16日,被教育部综合认定为“第三批国防教育特色学校”。
2021年4月,大连海事大学保卫处被授予“辽宁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称号。
2022年2月14日,入选教育部公布的第二轮“双一流”高校名单。
2022年2月,大连海事大学《四级联动共助成长——新时代高校家校合作协同育人体系探索与构建》项目入选“2022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公示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