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理工大学简介

上海理工大学简介

上海理工大学(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位于上海市,是一所以工学为主,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应用研究型大学;是上海市属重点建设大学,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试点单位,中国知识产权发展联盟常务理事单位,沪港大学联盟、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员,入选国家“111计划”、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上海市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学校源于1906年创办的沪江大学和1907年创办的德文医工学堂。20世纪50年代初,原沪江大学和原国立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分别改建为上海机械学院(1994年更名为华东工业大学)和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1996年两校合并组建上海理工大学。1998年学校由原国家机械工业部转入上海市管理。

截至2023年3月,学校有杨浦、复兴路两个校区,占地面积近千亩;有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9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设17个学院(部),64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生27000余人,其中本科生16000余人,研究生10000余人;在校教职工2600余人

学校前身

沪江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军工路校区

1900年,因庚子之变,美南浸信会的华中差会(在江苏传教)和美北浸礼会的华东差会(在浙江传教)成员都来到上海避难。期间他们达成了共识,决定在上海联合创办一所高等学校。

1902年,在黄浦江畔的杨树浦军工路购得土地,开始建造校舍。

1906年,首先在北四川路北端开办了浸会神学院(Shanghai Baptist Theological Seminary),院长是万应远博士。

1909年开设浸会大学堂(Shanghai Baptist College),校长是美北浸礼会传教士柏高德博士,校址选定在沪东军工路。1911年,浸会神学院和浸会大学堂合并组建上海浸会大学(Shanghai Baptist College and Theological Seminary),校长为魏馥兰博士。

1913年创办了中国大学第一个社会学系。

1914年,中文校名定为沪江大学,并确定校训为“信、义、勤、爱”。

1917年12月3日,学校在美国弗吉尼亚州注册,并获得硕士、学士学位授予权。同年在杨树浦眉州路创设沪东公社,这是一个中国第一家社会学实验基地和第一家社会工作服务机构。

1920年,沪江大学教育科开设幼儿师范专科,为国内大学首创。

1920年秋,招收4名女生入学,开在华基督教大学男女同校之先河。

1923年,学校选科定型为教育、宗教、社会、商、理共五科,明确理科培养方向为医学预科、理科教育和化工3项。1927年神学院分立。1928年1月,沪江大学董事会聘请刘湛恩博士为校长,这是沪大历史上首任华人校长。刘湛恩就任校长后,主张沪大“更为中国化”。

1929年,沪江大学向中国政府立案,是上海第一所政府立案的教会大学。英文校名也由“Shanghai College:改为“University of Shanghai”。相继成立了文学院、理学院、商学院、教育学院等院系,从院长到系主任皆由华人充任。

上海理工大学简介插图

校园中的刘湛恩塑像

1932年,在金融界资助下,刘湛恩校长于市中心圆明园路209号真光大楼创办了商学院分院——城中区商学院,院长为朱博泉;开办以后入学者踊跃,遂与军工路本部商学院合并,拥有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商学院。1934年,在中国建筑师学会支持下,沪江大学城中区商学院开设两年制建筑科,是上海最早正规的建筑教育基地。

1937年八一三事变爆发后,沪江大学因地处战区,校区遭严重破坏,学校本部迁往城中区商学院。1938年2月,中共上海地下党组织通过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在沪江大学商学院举办“上海社会科学讲习所”,培训优秀青年参加抗日救国。1938年4月7日,刘湛恩惨遭日伪特务暗杀,樊正康接任校长。

1942年1月,沪江大学被迫作出了学校无限期停办的决议。沪江大学同学会根据校董会等各方面意见,决议成立沪江书院。朱博泉、郑章成先后主持院务工作。

1943年2月,部分沪江大学校友在重庆和东吴大学校友联合开办东吴沪江联合法商学院,凌宪扬任商学院院长。1944年9月,凌宪扬被选为沪江大学代校长,开始筹备战后恢复事宜。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在上海的沪江大学校董会立即恢复活动,于8月27日召开会议,决定:“自即日起本校恢复沪江大学继续办理。”

1946年2月,学校迁回杨树浦军工路原址,凌宪扬出任校长。

1949年上海解放后不久,校长凌宪扬辞职,并将全部校产责成总务长冯家声按清册移交。6月,沪江大学常务校董会议任命教务长余日宣、张春江、蔡尚思三人组成行政委员会,暂时行使校长职能,同时会议通过决议规定校务委员会由校长、教务长,文、理、商学院院长等14人组成。8月,新的校务委员会由校内群众直接选举产生,有学生代表参加,主任委员为余日宣,副主任委员为蔡尚思。

1950年5月,校董会召开了全体会议,通过决议,决定修改校董会章程、重新厘定学校的办学方针。此时余日宣任沪江大学行政委员会主席、校务委员会主任、常务委员会主席、教务长、文学院院长、政治学系主任。

1951年2月14日,华东军政委员会高教处接管沪江大学。学校改由中国人民自己办理,不再接受外国津贴,接受上海市人民政府资助。同时,章靳以调入沪江大学担任教务长,实际主持日常工作。

1952年秋,全国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沪江大学各系科(组)分别并入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财政经济学院、华东政法学院、交通大学等院校;华东工业部接管沪江大学原址和校舍,建立上海工业学校,下设机械、电机和化工三个专业,首任党委书记兼校长李葵元。

1953年1月,学校更名为上海第二机器制造工业学校,受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领导。11月,学校更名为第一机械工业部上海机械制造学校。同年,又另行成立第一机械工业部上海工业管理学校。

1958年7月9日,第一机械工业部正式批准将上海工业管理学校并入上海机器制造学校,除上海机器制造学校原机器制造、工具制造、热工仪表、光学仪器四个专业外,新设铸造、金属压力加工、金属学与热处理三个专业,原上海工业管理学校的计划、统计、会计三个专业合并成工业管理专业,全校共设8个专业。8月25日,第一机械工业部根据中共上海市委建议,同意学校升格更名为上海机械专科学校。

1959年6月,一机部决定将上海机械专科学校与上海动力机械专科学校的专科部分合并,校名仍为上海机械专科学校。1960年升格为本科院校“上海工业学院”,以发展军用仪器仪表制造专业为重点。

1960年5月9日,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发文,决定学校更名为“上海机械学院”。

1962年,上海市仪表电讯工业专科学校61级光学仪器专业新生全部转入上海机械学院就读。

1965年3月,上海机械学院汽车专业调入湖南大学。

1969年10月,经国务院同意,学校由第一机械工业部划归上海市领导。

1972年4月,上海工学院撤销建制并入上海机械学院;1979年1月,原上海工学院建制分出成立上海工业大学,上海机械学院恢复为第一机械工业部直属院校。

1978年,透平机械、热能工程、制冷设备及低温技术、工程热物理、光学仪器、计算机应用等专业开始招收研究生。同年,创办了全国第一个科技外语系;“1秒数字式光栅光学分度头”项目获首届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

1979年,学校在国内最早设立系统工程专业、系和研究所。同年11月,钱学森专程到校考察系统工程本科专业学生培养工作,并在上海机械学院系统工程研究所成立大会上发表讲话。

1979年12月,上海机械学院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正式签订校际合作协议,这是改革开放后上海市最早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981年,学校和麻省理工学院等美国、加拿大高校合作,开始举办全英文授课MBA项目;1983年美国《华尔街日报》发表专题报道,认为“此举开创了中国MBA教育的先河”。

1981年11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成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82年1月,学校获准成为首批可授予学士学位的高等学校。

1984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第二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热能工程专业、气液两相流体动力学与节能技术两个方面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同年获得全国第一个系统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学校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被首批列为“上海市花园单位”。

1986年,国家教委决定将上海机械学院等四校作为全国首批实行高校教师职务评聘制的试点单位。

1986年获得制冷与低温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权,是全国最早拥有该学科博士点授权的三所高校之一;1988年,培养的国内第一个制冷与低温工程专业博士毕业。

1988年,台、港、沪三地沪江校友联合上海机械学院在沪江大学原址设立“沪江城中区商学院”暨复办沪江大学商科。

1991年,经国家人事部和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批准,学校设立第一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1992年4月至5月,上海机械学院参加上海市科技结合生产重点工业会战第五次科技攻关招标活动,成为中标数最多(8项)的单位。1993年创建工业工程专业,是上海市最早设立该专业的高校。

1994年2月5日,经国家教委批准,上海机械学院更名为华东工业大学。

德文医工学堂—上海理工大学复兴路校区

1907年10月1日,由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创办的上海德文医学堂举行开学典礼,校址在白克路(今凤阳路)。1908年更名为同济德文医学堂,开始在辣斐德路(今复兴中路)新址建设校舍。

1912年,德文医学堂增设工科,校名改为同济德文医工学堂,并先后开设机电科、土木科和机师科。

1917年3月17日,上海法租界当局接管同济德文医工学堂原址和校产。1918年,中法两国政府开始协商在同济德文医工学堂原址共同办校。1919年3月10日和4月16日,华法教育会中方会长蔡元培分别致函法国驻沪总领事和法国驻华公使,建议由他们负责将同济医工学堂改建成一所华法学校,以与他们在北方筹建的北京中法大学遥相呼应,并向法方保证“确保有关法国各方与之建立永久和牢固的关系”。1920年,中法两国政府将原同济德文医工学堂改建为中法国立通惠工商学校。

1923年升格为中法国立工业专门学校。1929年更名为中法国立工业专科学校。

上海理工大学简介插图1

上海理工大学复兴路校区

1931年,学校又以本校学制及课程与教育部所颁布的《专科学校组织法》和《修正专科学校规程》的规定不相符合,高于专科学校的水平和标准,呈请改为独立学院,获准于9月1日正式改为中法国立工学院。1940年6月起,中法国立工学院停办。1940年秋,由中法两国政府派人员组成“中法国立工学院院产保管委员会”,负责保管学校财产。工学院关闭后,其校舍或工厂一部分被中法大学药学专修科、法国在沪企业、法童实业学校等相关单位借用。1943年8月,汪伪政权收回法租界后,工学院课堂大楼及学生宿舍成为法军临时兵营。1943年秋,为确保中法共有财产不落入敌伪手中,中法国立工学院校友自发成立“校友会复校运动委员会”,并创办私立中法高级工业职业学校以承接之,其经费由中法教育基金委员会和社会热心人士资助,教职员多为前工学院教员。1946年,中国政府接收中法联合办校的校舍和设备以及中法高工,并将重庆的国立高级机器职业学校迁沪并入,主导成立国立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

1949年解放后,学校几经易名和发展,先后经历“华东工业部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上海第一机器制造工业学校”、“第一机械工业部上海动力机器制造学校”、“上海动力机械专科学校”、“上海机械制造学校”等阶段,1983年升格为上海机械专科学校。为1954年接受新中国首批外国留学生的学校之一。

1993年2月,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10月,电气技术专业被国家教委确定为第一批全国高工专教学改革试点专业。

合校之后

上海理工大学简介插图2

上海理工大学揭牌及领导题词

1996年5月,经国家教委批准,同属机械工业部的华东工业大学(原上海机械学院)与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上海理工大学。1997年3月20日,学校举行组建庆典和揭牌仪式,机械工业部副部长邵奇惠、上海市委副书记龚学平为上海理工大学揭牌。为纪念前身沪江大学,英文校名定为“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998年,学校由机械工业部划转上海市管理,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上海市管理为主”。

1999年,上海光学仪器研究所(始建于1958年)并入学校。

2003年7月,上海市政府将学校列为市属高校中重点建设的学校之一 ,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和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划归上海理工大学管理,两校部分资源参与组建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学院(2006年改组为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和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学院(2007年改组为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

2004年,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评优秀。同年,学校中德合作办学项目通过了德国ASIIN评估机构的评估,成为亚洲首家通过ASIIN评估机构的学校。

2005年1月22日,由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和上海理工大学合作组建,并由钱学森同志亲自题词命名的“上海系统科学研究院”在学校挂牌。11月1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与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举行共建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学院签约仪式。

2006年,经教育部正式批准,学校与谢菲尔德大学、利兹大学等9所英国名校携手英国北方大学联合会创建上海理工大学中英国际学院。同年, 获批上海市地方高校的第一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现代微创医疗器械及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学校被认定为上海市创意产业人才培训基地。

2006年10月28日,上海理工大学迎来了建校一百年庆典,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国务委员陈至立,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发表贺信,上海市市长韩正出席校庆庆典并致辞。

2008年,原上海海洋大学军工路318号校址、原上海电机学院军工路1100号校址并入上海理工大学军工路校区。同年,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高校。

2011年5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上海理工大学简介插图3

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

2012年,学校与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院、上海发电设备成套设计研究院、上海电器科学研究院、上海电缆研究所、上海材料研究所、上海电动工具研究所、上海工业锅炉研究、上海电气集团中央研究院等沪上8家原国家机械工业部科研院所合作组建“机械工业共性技术上海研究院”和“机械工业上海研究生院”、“上海理工大学卓越工程研究生院”。同年,学校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2013年1月,入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

2014年,经教育部正式批准,学校与德国汉堡应用技术大学、科堡应用技术与艺术大学和富特旺根应用技术大学合作设立上海理工大学中德国际学院。同年,学校被确定为上海市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基地。

2015年9月1日,学校与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院共同发起组建上海智能制造工程师学院。

2016年,上海理工大学成为“十三五”期间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同年,学校与杨浦区人民政府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学校入选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和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

上海理工大学简介插图4

密氏校门

2017年6月,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8月,被认定为上海市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11月,学校与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学校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共建的“智慧医疗光学实验室”揭牌仪式在瑞金医院举行;学校成为中国校企产学研创新联盟理事单位,并在第十一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上荣获中国校企合作好案例奖。12月,上海理工大学成为中国知识产权发展联盟创始成员、常务理事单位;学校获评“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特色典型经验高校”;学校与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签约共建“太赫兹技术口岸安全联合实验室”。同年,学校联合麻省理工学院、汉堡大学成立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学校入选首批“上海市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机构”。

上海理工大学简介插图5

校园中的沪江大学校园设计师亨利·墨菲铜像

2018年1月17日,学校与莫斯科国立大学签约共建“太赫兹技术创新国际联合实验室”,是上海首批建设的3个国际联合实验室之一。3月,上海理工大学成为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试点单位;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入选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示范基地。5月,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正式通过国际精英商学院协会(AACSB)的国际认证,成为大陆地区第20所及非教育部高校第1所通过AACSB国际认证的大学。6月,首批入选上海高等学校一流本科建设引领计划。7月,学校牵头成立全国首个最大的康复机器人学术组织——中国康复医学会技术转化与产业促进专业委员会康复机器人联盟,联盟挂靠单位为上海理工大学。8月,学校入选国家“111计划”。11月,成为沪港大学联盟创始成员。12月,学校“上海太赫兹波谱与影像技术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省部共建协同创造新中心。

2019年2月,上海理工大学入选教育部“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是唯一入围的上海市属高校。4月,学校荣获首届上海市文明校园称号;首批入选上海高等学校一流研究生教育引领计划。5月,“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医工联合研究中心”、“上海理工大学康复工程临床教学基地”在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揭牌。6月,上海理工大学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签署合作框架协议。7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复成立的国家级创新平台“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上海航空创新中心”暨上海增材制造航空创新研究院(筹)、上海理工大学增材制造研究院揭牌。8月,学校在海外的第一个教育文化执行机构“上海理工大学东京办公室”在日本中央大学成立。9月,学校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共同发起建立“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和“医工交叉研究生院”。10月,发起成立长三角高等工程教育大学科技园联盟。12月,学校与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数字化工业集团签约共建“USST-SIEMENS智能制造数控装备数字化技术应用示范中心”。

2020年1月,学校与杨浦区签约合作共建上海理工大学杨浦基础教育集团、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市东医院 。2月,学校入选首批教育部智能制造领域中外人文交流人才培养基地项目。4月,学校与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5月,学校与青浦区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7月,上海理工大学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签署科教融合协同育人合作框架协议 。8月,学校与仙居县人民政府共建上海理工大学仙居医疗器械创新与转化学院签约揭牌。9月,上海公共外交协会与上海理工大学共建上海公共外交研究院在学校签约成立 ;同月,学校与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10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确定为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

2021年11月,上海理工大学与宝山区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2022年8月,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嘉善实验学校落成启用 ,上海理工大学与上海市公利医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成立上海理工大学公利医疗技术学院。 9月22日,举办“协同创新 共塑未来:2022科技公共外交论坛”。9月26日,学校与与杨浦区精神卫生中心签署合作协议。 9月27日,马克思主义学院与青浦区委党校签订合作共建协议。 9月28日,举办高端医疗装备创新发展高峰论坛。上海理工大学入选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单位。 11月12日至13日,上海理工大学承办第六届中国系统科学大会(CSSC2022) ;11月19日,第四届沪江国际青年学者论坛光电专场上海理工大学校举办 ;12月8日,学校获批上海市高校知识产权运营中心;12月7日,第三届医疗器械创新与应用大会在上海理工大学举办 ;12月11日,上海市“水下工程检测”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在学校图文信息中心揭牌,第三届智能机器人与海洋工程高峰论坛在学校图文信息中心举办 ;12月22日,上海理工大学举行中古国际肿瘤诊断与能量治疗联合实验室签约揭牌仪式 。

2023年4月3日,上海理工大学刘湛恩烈士故居红色文化主题馆入选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5月9日,上海理工大学智慧应急管理学院揭牌仪式举行; 6月12日,上海理工大学能源材料科学研究院成立仪式举办。

院系专业

截至2023年3月,学校设有17个学院(部),开设64个本科专业。

学科建设

截至2023年3月,学校拥有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8个上海市重点学科,3个国家国防特色学科;有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6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9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9个硕士专业学位种类;拥有1个上海市Ш类高峰学科,4个上海市I类高原学科,1个学科参与上海市IV类高峰学科建设。截至2021年5月,学校有5个学科位居ESI全球前1%行列。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光学工程

ESI全球前1%学科: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生态学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重点学科(培育):数字出版与传播

国家国防特色学科:光学、能源、控制

机械工业部重点学科:动力机械及工程、系统分析与集成、热能工程、系统工程、光学工程、制冷与低温工程、工程热物理

上海市重点学科:系统分析与集成、系统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医疗器械工程、光学工程、印刷出版、制冷与低温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动力机械及工程、经济系统运作与调控、建筑环境工程与节能、测试计量技术与仪器、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上海高校一流学科: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系统科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光学工程、机械工程、生物医学工程

上海市高峰高原学科: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系统科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光学工程、机械工程、生物医学工程

博士后流动站: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光学工程、生物医学工程、机械工程、系统科学

一级学科博士点:管理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光学工程、机械工程、生物医学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系统科学

一级学科硕士点: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软件工程、力学、系统科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应用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外国语言文学、公共管理、工商管理、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工程、生物医学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数学、物理学、化学、新闻传播学

专业学位硕士点:国际商务、金融、翻译、工商管理、会计、公共管理、工程管理、新闻与传播、出版、艺术、电子信息、机械、材料与化工、能源动力、资源与环境、土木水利、生物与医药、交通运输

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3月,在校教职工260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10人(含双聘),国家级人才66人次,省部级人才237人次,高级职称教师952人,博士生导师375人 。光电学院教师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两院院士(含双聘):庄松林、汪应洛、顾敏、郑平、闫楚良、藤岛昭、薛禹胜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张华、高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组成员:黄典贵

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艾连中

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庄松林、张华、艾连中、朱亦鸣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刘平、常兆华、陈斌、张华、艾连中、朱亦鸣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朱亦鸣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刘宝林、许键、魏国亮、朱亦鸣、朱钰方、艾连中、豆斌林

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窦世学、刘化鹍、顾敏

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张华、常兆华、朱亦鸣、郑时有

上海领军人才:张华、李毅、杨茉、杨俊和、艾连中、张淑平、朱亦鸣、郑时有

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彭滟、陈麟

国家级教学名师:华泽钊

国家级教学团队:热工教学团队(2009年获评,团队带头人杨茉)

教学建设

截至2023年3月,学校在人才培养平台方面,拥有19个国家级平台和51个省部级平台;有20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上海市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3个,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个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5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有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级工程教育实践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截至2018年11月,有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市级精品课程44门。学校持续推进专业国际认证、中国工程教育认证等,2013年在国内首个以纯本土专业通过德国工科专业权威认证ASIIN认证;截至2019年6月,学校共有9个专业通过国际认证,7个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认证,1个专业通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认证。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编辑出版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能源与动力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管理科学 、车辆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电子信息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视觉传达设计、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医学影像技术、工商管理、产品设计

国家级特色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热能与动力工程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

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印刷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

上海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通信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新能源科学与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环境设计、工业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土木工程、应用物理学、德语

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认证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材料科学与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车辆工程、环境工程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认证专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经济管理实验中心 、现代出版印刷实验中心 、能源动力工程实验中心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装备制造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现代企业运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上海机床厂有限公司、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上海烟草包装印刷有限公司、浙江金菱制冷工程有限公司

国家级精品课程:传热学、建筑环境学、光学信息技术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基地: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学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沪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验区

上海高等学校一流本科建设引领计划项目:卓越工程2.0一流专业发展计划

上海高等学校一流研究生教育引领计划项目:卓越医工复合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上海高校紧缺艺术人才创新工作室:民艺产品传承复兴与创新转化工作室

上海高校高层次文化艺术人才工作室:柯蒂斯迪亚兹(Diaz)音乐工作室、王水泊影视动画工作室

上海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单位: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学科评估

截至2023年3月,学校进入ESI全球前1%行列学科有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生态学、农业学。

学生培养

学校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和上海市本科教学教师激励计划试点单位。

上海理工大学简介插图6

上海理工大学本部侧门

学校在2004年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评优秀,2017年顺利完成了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14年-2017年,学生先后获得了世界头脑奥林匹克竞赛决赛冠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特等奖、全国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大赛一等奖、“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决赛金奖、全国大学生空手道锦标赛冠军等国内外1000余项赛事的奖项;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提名2篇。

学校确立了创新创业教育在工程人才培养中的核心地位,建立起全程化、全覆盖的“课堂教学-创新实验-项目训练-企业孵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学校在国内率先开设创业实验班和创业管理第二专业,同时,作为上海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首批四家受理点之一,累计培育146个项目,成活率近62.3%,获得了一大批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及全国性大奖。

2018年,上海理工大学推出师生学术共同体交流计划,为学生随导师出境交流提供政策和经费支持。每位教师到境外进行学术研究和交流时,最多可以带4名学生,学校为每名教师和学生提供最高1万元经费资助。

世界排名

2022年,上海理工大学在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排名第1201+名。

2023年,US NEWS上海理工大学世界排名 901。

合作交流

上海理工大学简介插图7

学校建筑

截至2020年7月,学校与南京工业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共建“长三角高等工程教育联盟”;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共建“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和“医工交叉研究生院”;与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院、上海发电设备成套设计研究院、上海电器科学研究院、上海电缆研究所、上海材料研究所、上海电动工具研究所、上海工业锅炉研究所、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央研究院等共建“机械工业共性技术上海研究院”和“机械工业上海研究生院”;与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院共建“上海智能制造工程师学院”;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开展科教融合协同育人合作;与上海电气集团、上海发电设备成套设计研究院、上海电器科学研究院、上海工业锅炉研究所、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上海市五官科医院、上海长海医院、上海长征医院、海军军医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院、上海自动化仪表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材料研究所、上海电动工具研究所、上海华谊(集团)公司、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上海市普陀区人民医院、东海水产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微创医疗器械上海有限公司、上海金枫酒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建立了硕士研究生的联合培养机制;与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政府、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航天八院)和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光明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等公司开展全面战略合作。依托上海理工大学建设国家大学科技园和分布在长三角区域的近30个科技转移工作站,积极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与杨浦区合作推进环上理创新街区发展。

截至2020年5月,学校是国内最早开办国际合作办学的高校之一,建有中英国际学院和中德国际学院2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与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爱尔兰等31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72所高等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在校留学生近千人。与ASIIN合作成立中欧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学校与英国精密测量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建联合实验室,与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共建“中德环境岩土与地质工程研究中心”,与美国Keysight公司共建“上海理工大学—Keysight国际联合实验室”,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共建“超网络研究(中国)中心”,联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德国汉堡大学成立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与莫斯科大学共建太赫兹技术国际联合实验室,与德国工业4.0孵化器——弗劳恩霍夫协会IPK、IPA、IKTS研究所推进共建智能制造国际实验室,引进海外院士团队启动大飞机增材制造项目建设,与英国考文垂大学共建先进制造与车辆工程联合研究中心、开展双博士学位联合培养项目,与德国凯泽斯劳滕应用技术大学开展双硕士学位联合培养项目,成立“中国周边经济研究中心”。学校将优秀历史建筑群改造成沪江国际文化园。

据2020年9月学校官网显示,上海理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成立于2007年,以上海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为依托,上海理工技术转移有限公司为运营实体。2009年由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与上海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中科院上海分院组成上海“国家技术转移联盟”;与上海技术交易所、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等20家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单位共建“上海市技术服务联盟”;在上海市杨浦区、宝山区和奉贤区,浙江省温州、武义、义乌、萧山、桐乡、宁波,江苏省启东、武进、宜兴、太仓、如皋、苏州、张家港,安徽省蚌埠、芜湖,湖南省长沙等地,分别建立了技术转移工作站、院士工作站、产学研创新分基地。上海理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已开展了800多项技术开发、转移等项目,合作伙伴近500家企业,合作地区遍及全国20个省市

2021年,学校与秦川机床工具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上海戏剧学院签约共建“两院三中心”,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上海第一人民医院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与松江区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2022年,学校与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举行合作签约仪式,成立上海理工大学-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 中银慧谷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 9月30日,学校与法国波尔多综合理工学院签署国际合作协议 。11月11日,“克拉玛依碳和”与学校签约成立“绿色数据中心研究院”。 上海理工大学联合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东方脑血管创新俱乐部成立上海理工大学东方泛血管器械创新学院。

2023年4月17日,加拿大里贾纳大学和上海理工大学双方共同签订了《上海理工大学与加拿大里贾纳大学合作备忘录》以及《上海理工大学与加拿大里贾纳大学学生交换项目协议》 。

附属医院

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市东医院(上海市杨浦区市东医院)

附属学校

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 上海理工大学附属中学 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初级中学
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小学 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实验学校 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实验初级中学
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幼稚园 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储能中学 上海理工大学附属杨浦少云中学
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嘉善实验学校

研究机构

截至2021年5月,学校有7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和34个省部级平台。

学校设有机械工业共性技术上海研究院(机械工业上海研究生院)、上海理工大学卓越工程研究生院、上海系统科学研究院、上海智能制造工程师学院、上海增材制造航空创新研究院(上海理工大学增材制造研究院)、上海理工大学太赫兹技术创新研究院、上海理工大学协同创新研究院、上海理工大学虚拟制造技术研究院、上海理工大学新能源技术研究院、上海理工大学现代医疗器械研究院、上海理工大学电子商务发展研究院、上海理工大学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上海理工大学机器智能研究院、上海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医工交叉研究生院),另设有高性能计算中心、人工智能纳米光子学中心、康复工程与技术研究所、系统生物医学研究中心等数十个校级研究所(中心)、全生命周期电池管理联合研究中心、国家粮食产业(城市粮油保障)技术创新中心 、上海高性能医疗器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上海环境生物安全仪器及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理工大学全生命周期电池管理联合研究中心

截至2017年5月,学校获批参与建设5个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人才培养产学研联合实验室,分别与5家企业联合共建。

2023年6月12日,上海理工大学能源材料科学研究院成立。

科研成果

上海理工大学简介插图8

学校承担和参与多项“973”、“863”和国家重大仪器专项等国家级重点项目及省部级科研攻关项目。学校具备以“军工三证”为主的军工科研资质体系。

上海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是由上海理工大学、杨浦区人民政府、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共同发起建立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 2006年被上海市经委认定为上海市创意产业集聚区(研发设计创意);2009年成为首批11家国家级大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之一;在2011年度国家大学科技园评价结果中,被科技部、教育部评价为A类(优秀)科技园,在86家国家大学科技园中排名第六。

2016年,学校科研经费当中纵向科研到款经费达到 1.335亿元,连续4年突破亿元大关,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批63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立项12项。

截至2018年11月,学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项57项;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269余项;ESI高被引论文63余篇;授权发明专利902余项。国家大学科技园全国排名第6,技术转移中心全国排名第7,科研经费和发明专利长期名列全国高校50强。在2015年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评价中,学校技术转移有限公司以全国第21名,上海市第2名的成绩获评优秀。

2022年,学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90项,同比增长20%。其中近三年引进的教师(含博士后)贡献了54项,占比达到60%。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上海理工大学简介插图9

上海理工大学湛恩纪念图书馆

上海理工大学图书馆除军工路主馆(湛恩纪念图书馆)外,还有军工路1100号校区分馆、军工路南校区分馆和复兴路校区分馆(中英国际学院图书馆)。截至2015年12月,馆藏中外文期刊合订本118318册,订购现期中文期刊913多种、外文期刊24种;馆藏纸质图书近148万册,电子图书749万种;订购中外文各类数据库47种;自建学校硕博论文数据库1个。文献语种包括中、英、法、德、俄、日。

●学术期刊

上海理工大学简介插图10

《上海理工大学报》报头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是由上海理工大学主办的理工科综合性学术刊物,1979年创刊。学报主要报道系统科学与复杂性科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光电信息与计算机科学、机械材料科学、生物医学科学、传媒出版科学以及基础学科(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学术研究和科研实践成果。期刊被CA、AJ、Scopus、CAJCED、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等数据库收录,是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荣获1999年上海市高等学校优秀自然科学学报一等奖、1999年全国优秀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及教育部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二等奖、2004年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及优秀编辑出版质量奖、首届上海市高校特色科技期刊、2013年上海市期刊编校质量优秀奖、2016年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等荣誉。

校训

上海理工大学简介插图11

上理工纪念刘湛恩烈士活动

信义勤爱,思学志远

校训释义:

上海理工大学办学百年,文脉源远流长。1906年创建的沪江大学,以“信义勤爱”为校训。1907年创办的同济德文医学堂,一战以后,原址变迁为中法国立工学院,后者以“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校训。持自强不息之志,擎教育兴国之旗,走民族振兴之路,是几代学人不变的追求。即便饱经沧桑,亦坦然以对,不忘教书育人、教育强国之神圣职责。百年以来,培育学子七万之众,正是“信义勤爱”人文理念的结晶。信,乃信崇真理,信而有征,讲信修睦,诚信不欺;义,即仁义礼智,遵道秉义,义薄云天,见义敢为;勤,则奋发勤勉,勤学好问,将勤补拙,业精于勤;爱,需修身自爱,爱人以德,爱国敬业。

时逢学校百年盛庆,登上新的历史起点,翘首仰望未来百年,我等能不心潮澎湃?百年人文理念,定当赋予新的活力,“信义勤爱,思学志远”,便是继往开来之精髓。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学者,当慎思明辨,以思导学,思而创新,思以促变。学如登山,动而益高,学富才高,学无止境,方能至真。古人云:“非澹漠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立志,乃学业起点,事业基础。追名逐利者,岂能有经邦高志。少年志高,定有胜于欧洲、雄于地球之时。纵暮年伏枥,仍志在千里。是故心平意远,专心致志,高瞻远瞩,定有所作为。怀寸草报晖之心,思学校繁荣之愿,盼祖国强盛之情,是当今学子共同的心愿。涌泉汇源凝聚万众之力,共展宏图再创百年辉煌,让我们情系学校、胸怀祖国、眼观世界、面向未来,共同祝愿上海理工大学的明天更美好。

注释:

老子的弟子文子:“非淡漠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西汉刘安《淮南子·主术训》:“是故非澹漠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三国诸葛亮《诫子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校歌

上海理工大学简介插图12

上海理工大学校歌

滔滔奔流浦江水 汹涌澎湃东海滨

巍巍驻守沪江畔 百年理工著华章

穿越历史承继荣光 五湖四海桃李芬芳

满载世纪强国梦想 你托起华夏朝阳

我们迈开新时代的步伐 担起明日天下兴亡

诚义勤爱思学至远 燃起青春炽热的火焰

我们迈开新时代的步伐 肩负祖国未来栋梁

诚义勤爱思学至远 祖国荣誉捧起在心间

滔滔奔流浦江水 汹涌澎湃东海滨

巍巍驻守沪江畔 百年理工今日辉煌

海纳百川铸就你神奇想 科教兴国化为你翅膀

世界瞩目乾坤朗朗 我们并肩创美好新希望 希望 希望

校区环境

截至2020年5月,上海理工大学位于上海市区,有军工路校区和复兴路校区两个校区,其中军工路校区分为军工路516号校区(主校区)、军工路334号校区(南校区)、军工路1100号校区(北校区),校园总面积近千亩。

主校区共有3个大门:杨浦区军工路516号(正门)、军工路470号(海安路)、军工路580号(控江路)。南校区含军工路460号,大门位于军工路334号(周家嘴路)。北校区是基础学院所在地。复兴路校区是中英国际学院所在地,地址为徐汇区复兴中路1195号。

上海理工大学军工路校区和复兴路校区现存1906年至1948年间建造的各类建筑物40余幢,拥有上海高校中规模最大的市级优秀历史建筑群,位于军工路516号的沪江大学历史建筑群是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校园内有31幢单体建筑(其中复兴路校区1幢)被列入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名录。

部分优秀历史建筑简介
馥赉堂(Franklin-ray Hall) 今第二教师公寓。1948年,美国南、北浸礼会拨款建造,耗资16.95万美元,为沪江大学女生宿舍,这是沪江大学最晚建造的建筑。20世纪60年代始作教工集体宿舍,1999年8月改建为教师公寓。
思伊堂(Evanston Hall) 今第四宿舍。美国芝加哥伊文斯顿的哈里斯先生捐资4.35万美元建造。1919年落成,楼高4层,为学生宿舍。因其临江而立,浦江美景尽收眼底,曾有文这样描述:“每值暮潮初敛,夜阑人静,月光如水,波平如镜,风景绝胜。1984年大修时将尖顶改成平顶。
大礼堂与思魏堂(Auditoriumand and White Chapel) 今大礼堂。为庆祝建校30周年而建。1936年,为纪念沪江大学第二任校长魏馥兰博士募建思魏堂;大礼堂与思魏堂为联体建筑,呈L形,大礼堂东西向,思魏堂位于大礼堂东北侧。外观为后罗马风格,是沪江大学标志性建筑之一。
思裴堂(Breaker Hall) 今第三宿舍。由校长魏馥兰向美国墨疏利浸会募捐0.94万美元建造。1915年落成,楼高4层,为学生宿舍。取名思裴为纪念美国墨疏利浸会第一任书记裴理克博士。1967年大修时将尖顶改成平顶。
思孟堂(Melrose Hall) 今第二办公楼。为纪念因营救落水的中国朋友而遇难的美国耶鲁大学毕业生孟嘉德,由美国人士捐资建造,1920年落成,耗资4.91万美元,楼高4层,为中学部下院。
思晏堂(Yates Hall) 今校长办公室。建于1908年,1909年落成投入使用,是沪江大学第一座大建筑,耗资2.13万美元。取名思晏为纪念浸会第一位到中国的传教士晏马太。1956年9月24日,因突遭龙卷风袭击,此楼西端半幢楼顿时倒塌。1957年5月15日完成重建。
思雷堂(Richmond Hall) 今第一办公楼。为纪念西差会总干部之里士满城而得名,由美国南浸礼会差会拨款建造,1922年落成,耗资3.21万美元,为中学部上院。
思福堂(Faculty Residence) 今国际交流中心。建于1936年,为女教员宿舍。取名思福为纪念美国弗吉尼亚州Henrietta Hall Shuck夫人,又称弗吉尼亚堂,
怀德堂(Women’s Hall) 今第五宿舍。1921年,科学馆落成后,特里特夫妇第二次捐款建造,为女生宿舍,耗资5.02万美元,1923年落成,楼高5层。曾有文描述此楼:“建筑精美,华丽堂皇,幽雅宜人,背球场而面黄浦,红照挂林,白练横江,每值星期六晚上,夜光灯影,歌声悠扬,裙履联翩,笑语杂闻,沪大男女学生之社交生活,咸以是为集中焉。”1963年大修时将尖顶改成平顶,以后大修时又拆除了楼台。
体育馆(Haskell Gymnastum) 今学生活动中心。由美国波士顿的哈斯科上校于1917年捐资1.81万美元建造。1918年落成,楼高2层。1932年,位于学校南面的女生体育馆建成后,该楼曾改称北体育馆。
科学馆暨格致堂(Science Hall) 今理学院。1918年美国加州的特里特夫妇第一次捐款所建造,耗资13.67万美元,1921年落成,钢混机构,楼高4层并建有地下室,是当时沪江大学最有价值的建筑物之一。因配备的理科实验设备为当时国内最完善者,被誉为“国内仅见之建筑物”,使得在文科基础上发展理科的沪江大学,得以跻身于一流大学行列。1965年大修时将尖顶改成平顶。
图书馆 今公共服务中心。建筑费大部分由沪江大学教职员、学生与校友捐资,部分由美国西门基金会资助,耗资约2万美元,1928年9月落成。1948年,为纪念刘湛恩校长,向东扩建,并命名为“湛恩纪念图书馆”。扩建工程耗费美金54832元,由沪江大学校友及全体师生在国内募集。
艾德蒙堂(Edmands Hall) 今南体育馆。由美国加州的艾德蒙夫人捐资建造,耗资1.08万美元,1932年落成,为女生体育馆,楼高2层,内设有膳厅、音乐室。
音乐堂(Music Hall) 今办公楼,音乐系用。1935年10月建成,建筑费0.76万美元,楼高2层,初为中学部礼堂,上层为礼堂,下层为办公室、理科实验室,后改作沪江大学音乐室,为沪江大学音乐系专用。底层为教室及钢琴练习室,二楼为大教室。
水塔 今勤工俭学中心。建于1930年,又称红塔。日军1937年8月侵沪,曾炮击在水塔上部留下弹孔。
麦氏医院(McLeish Hospital) 今沪江美术馆。1907年5月11日建成开业,系沪江大学医院,因美国麦克来氏捐助而得名,又名普济医院,同时兼为沪江大学附近乡民诊治,后曾为家属楼211号。
教员住宅区建筑 该建筑群共14幢独立式住宅,建于1907-1936年间,建筑风格各不相同,原为沪江大学教员住宅区。2009年起,开始对其中7幢别墅进行维护和改造,于2011年建成沪江国际文化园,设立德国、美国、英国、法国、日本、澳大利亚、北欧7个文化交流中心,为湛恩大道北部小洋房建筑群。教师别墅也是沪江大学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均采用坡屋顶,设老虎窗,外墙用红砖或青、红两色砖混砌,立面多有连续拱券,采用斩假石门窗套,室内设有砖砌壁炉,单体别墅虽各有不同,但整体与沪江校园建筑风格十分协调。
工科讲堂 今复兴路校区图书馆。建于1914年,砖混结构,德国普鲁士风格。原为同济德文医工学堂工科讲堂,中法国立工学院、国立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等时期作为教学楼使用。
©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2245678901@qq.com删除!联系电话:13296555055。
搜索
打开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gxwhjdjt】,发送【101】获取验证码,输入获取到的验证码即可解锁复制功能,解锁之后可复制网站任意一篇文章,验证码每月更新一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