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科技大学简介
武汉科技大学(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简称“武科大”,坐落于湖北省武汉市,是湖北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和六家国家特大型企业共建高校,是湖北省“双一流”建设重点高校 ,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111计划”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学校历史可溯源至1898年成立的湖北工艺学堂;1958年组建为武汉钢铁学院,开办本科教育;1995年,隶属于原国家冶金工业部的武汉钢铁学院、武汉建筑高等专科学校、武汉冶金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为武汉冶金科技大学 ;1998年,学校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湖北省人民政府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1999年,更名为武汉科技大学。2013年,学校由湖北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和宝钢集团有限公司、鞍山钢铁集团公司、武汉钢铁(集团)公司、首钢总公司、中国冶金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中钢集团公司共建。
截至2023年2月,学校有青山、黄家湖和洪山三个校区,校园总面积171.43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29万平方米;设有20个教学学院,开设78个本科专业;有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有教职工2700余人,全日制普通本科生25000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9600余人。
前身溯源
- 武汉钢铁学院
校史沿革
1898年,湖北工艺学堂成立。
1907年,更名为湖北中等工业学堂。
1913年,更名为湖北省甲等工业学校。
1922年,更名为湖北省高级工科中学校。
1927年,先后更名为湖北省立第二中学、湖北省立第三中学。
1935年,更名为汉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
黄家湖校区俯瞰
1949年,更名为武昌高级工业学校。
1953年,更名为中南钢铁工业学校。
1954年,更名为武昌钢铁工业学校。
1958年,组建为武汉钢铁学院。
- 武汉建筑高等专科学校
1954年,武昌建筑工业学校建立。
1958年,更名为湖北冶金工业专科学校。
1963年,更名为武汉钢铁学校。
1979年,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第二技术学校。
1983年,更名为武汉冶金建筑专科学校。
校园一览
1993年,更名为武汉建筑高等专科学校,隶属于冶金工业部管理。
- 武汉冶金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1960年,武钢医学院建立。
1963年,更名为武汉冶金卫生学校。
1965年,更名为武汉冶金医学专科学校。
1993年,更名为武汉冶金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隶属于冶金工业部管理。
合并更名
- 武汉冶金科技大学
武汉科技大学揭牌
1995年4月5日,武汉钢铁学院、武汉建筑高等专科学校、武汉冶金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为武汉冶金科技大学。
1998年,学校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湖北省人民政府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
1999年4月28日 ,更名为武汉科技大学。
改革发展
1958年7月,武汉钢铁公司向冶金部和湖北省政府提出“关于筹办武汉钢铁学院的意见“的报告得到批准。武汉钢铁学院以武昌钢铁工业学校和武钢公司业余钢铁工业大学为基础组建而成,同年开办本科教育,当年招收本科生662人。校址在青山区任家路,院长由武汉钢铁公司首任党委书记、总经理李一清兼任。
1961年9月,原湖北工业学院停办,该校冶金机械专业师生并入学校。
1963年6月,武汉钢铁学院改为直属冶金工业部领导。
1970年,学校下放到湖北省,实行双重领导,以省为主管理。
1978年,武汉钢铁学院实行由冶金部、湖北省双重领导,以冶金部为主的领导体制。
1978年开办研究生教育,是全国首批硕士授权单位;1998年被批准为博士授权单位。
1995年4月5日,经国家教委教计[199571号文及冶金工业部冶人[1995203号文件批准,武汉钢铁学院与武汉建筑高等专科学校、武汉冶金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为武汉冶金科技大学,继续实行冶金工业部和湖北省人民政府双重领导,以冶金工业部管理为主的体制。
1999年4月28日,根据教育部教发[1999]55号文件,省人民政府鄂政发[1999]41号文件批准,武汉冶金科技大学更名为武汉科技大学,成为中央与地方共建的省属重点大学。
1999年,武汉科技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武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武汉科技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武汉科技大学化工与资源环境学院(后分拆)成立。
2004年11月25日,武汉铁路中心医院由武汉铁路局正式移交武汉科技大学管理,更名为“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医院”,同时成为武汉科技大学临床学院(2008年8月更名为“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
2005年,武汉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武汉科技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成立。 9月,武汉科技大学黄家湖校区投入使用。
2006年,武汉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组建成立。
2008年11月7日,武汉科技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成立。
香涛学院揭牌
2013年,获批湖北省属高校中第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校启动香涛计划,挑选优秀学子进行试点改革,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 11月14日,湖北省人民政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宝钢集团有限公司、鞍钢集团公司、武汉钢铁(集团)公司、首钢总公司、中国冶金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中钢集团公司共建武汉科技大学,标志着该校加入国家实施的“省部部”共建地方高水平大学计划行列,成为湖北省唯一一所省部部共建高校。
2015年12月29日,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孝感医院揭牌成立。
武汉科技大学医学转化楼开工奠基
2016年,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 获批湖北省属高校中第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当前,学校拥有国家级科研平台4个,是全国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学校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单位”。
“同济天佑医院医联体”揭牌
2017年,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百强高校”。 1月12日,武汉科技大学创新创业学院成立。6月29日,武汉科技大学与武汉市武昌医院、武汉市普仁医院、华润武钢总医院、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武汉市汉阳医院、孝感市中心医院6家医院签订共建协议。 武汉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健康学院挂牌成立。 8月30日,武汉科技大学医院(武汉市洪山区青菱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签订了紧密型医联体合作协议。
2018年,“海洋工程用钢及应用性能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入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标志着武汉科技大学正式成为“111计划”高校的一员。 入选湖北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与矿业工程、机械工程3个学科入选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入选全国首批30所《高等学校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贯标”单位。 2月5日,武汉科技大学附属新疆心脑血管病医院正式揭牌。 3月15日,中国宝武集团与武汉科技大学共建的炭材料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揭牌。5月26日,湖北意识形态建设研究院成立,是武汉科技大学为建设主体的省级智库,挂靠武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8月28日,武汉科技大学德康医院(武汉市洪山区张家湾街烽胜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式投入运行。 9月,武汉科技大学美术馆建成,是湖北省高校最大的美术馆。 11月1日,武汉科技大学体育学院暨武汉科技大学恒大足球学院揭牌成立。
2019年,入选为教育部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和科技部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1月25日,,武汉科技大学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共建“同济天佑医院医联体”。 5月26日,武汉科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成立。
2020年3月,与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合作举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工智能方向”硕士研究生教育项目获得批准。10月16日,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名单”。
2021年1月20日,武汉科技大学老年病医院(武汉科技大学医学转化楼)建设工程开工。 5月12日,武汉科技大学恒大学生文体中心项目开工,是目前湖北省属高校在建规模最大的综合性体育场馆。 6月4日,武汉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成立。
2022年3月28日,武汉科技大学医学部、武汉科技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成立。
2022年5月组建武汉科技大学本科生院。 5月27日,武汉科技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成立。
2022年6月16日,武汉科技大学香涛学院揭牌成立。8月5日,武汉科技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正式加挂“武汉科技大学附属洪山中心医院”。11月17日,与韩国国立首尔大学签署共建国际联合实验室合作协议。 12月,学校入选国家第三批“国家国防科工局与地方人民政府共建地方高校”,实现湖北省“局省共建高校”零的突破。
2023年5月,武汉科技大学成立材料学部
院系专业
截至2023年2月,学校设有20个教学学院,有2所直属附属医院和9所非直属附属医院,开设78个本科专业。
附属医院
直属附属医院: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武汉科技大学附属老年病医院
非直属附属医院:武汉科技大学附属汉阳医院、武汉科技大学附属普仁医院、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华润武钢总医院、武汉科技大学附属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孝感医院、武汉科技大学附属武昌医院、武汉科技大学附属武汉亚心总医院、武汉科技大学附属汉口医院、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门医院
学科建设
截至2023年2月,学校有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4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178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建有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0个省级重点学科,5个省级重点(培育)学科,6个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3个学科入选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1个学科入选湖北省一流学科重点建设学科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冶金工程、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系统科学
- 重点学科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材料学
省级重点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省级重点(培育)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数学、生物学、外国语言文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现代冶金及先进材料”学科群、“绿色钢铁智能装备与系统”学科群
省级“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与矿业工程、机械工程
湖北省一流学科重点建设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
- 学位授予
- 学科评估
截至2023年2月,学校的材料科学、工程学、化学、临床医学、计算机科学等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武汉科技大学有20个一级学科参评,其中,评估结果为B类的学科有6个,评估结果为C类的学科有9个。
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2月,学校有教职工27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900余人。拥有全职及双聘院士5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国家重要人才计划入选者22人,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全国模范教师2人,全国优秀教师5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国家及湖北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入选者30人,湖北省人才引进计划入选者291人,湖北省公共卫生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1人,湖北省青年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4人,湖北省教学名师8人,湖北名师工作室8个,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37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2人,享受国务院和湖北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贴84人,获“霍英东青年教师奖”5人
类别 | 名单 |
中国工程院院士(双聘) | 谭建荣、刘玠、苏义脑、毛新平、谢先启 |
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 | 吴开明 |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 柴利、刘义 |
国家级教学名师 | 孔建益 |
全国优秀教师 | 方康玲、陈奎生、李锐锋、吴怀宇、邓泽宏 |
全国模范教师 | 李友荣、张瑞 |
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 | 刘涛、李光强 |
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 朱伯铨、许梦国、孔建益、毕学工、戴方钦、陈奎生、吴开明、张一敏、顾杰、李光强、王光辉、丁文红、李亚伟、廖汉元、刘义 |
国家级教学团队 |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团队、控制理论与应用核心课程教学团队、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核心课程跨学科教学团队 |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 控制科学与工程教师团队 |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 孔建益 |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入选者 | 倪红卫、李亚伟、赵雷 |
湖北省教学名师 | 廖汉元、陈奎生 |
湖北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入选者 | 陈奎生、孔建益、李轩科 |
湖北省教学团队 | 机械基础教学团队、控制理论与应用核心课程教学团队 、工商管理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团队 、面向冶金行业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课程群跨学科教学团队、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 、基础医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信号与信息处理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软件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 、矿物资源开采与加工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冶金类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 、大学数学基础课程教学团队 、市场营销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 、预防医学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 |
以上内容非完整名单,参考资料: |
教学建设
- 质量工程
截至2023年2月,学校获批“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0个(其中国家级2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等国家级专业建设项目14项,16个本科专业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8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64门,国家规划教材14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实践教学平台7个。获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3项,国家级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项(其中一等奖1项)。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学生多次荣获“互联网+”、“挑战杯”和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等高水平竞赛大奖。“十三五”以来,学生参加各类学科和科技竞赛累计获得国际级、国家级奖励4500余项;学校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2021年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评估结果”中排名第71位。学校女篮多次获得全国大运会、CUBA和CUBS冠军,培养了10多位国家队、国青队队员。
项目类别 | 名单 |
国家级特色专业 |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冶金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工艺、矿物加工工程 |
国家级卓越计划专业 |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机械工程、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矿物加工工程 |
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 机械工程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信息与计算科学、机械工程、冶金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矿物加工工程、临床医学、行政管理 |
国家级精品课程 | 《机械原理》《过程控制与集散系统》《自动控制原理》《耐火材料工艺学》《液压传动》《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 |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 《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过程控制与集散系统》《机械原理》《耐火材料工艺学》《液压传动》 |
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 | 《化学反应工程》 |
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 | 《运筹学简明教程(修订版)》《建筑设备自动化》《液压与气压传动(第2版)》《煤化学(第2版)》《燃气工程(第2版)》《管理学》 |
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 | 《机械原理》《自动控制原理》《运筹学简明教程》《冶金传输原理》《耐火材料学》《自动控制原理与CAI教程》《创业学概论》《设计艺术心理学》 |
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 创业学、证券投资学、机械原理、自动控制原理、软件工程、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治流程虚拟仿真实验、液压元件及系统虚拟仿真实验、家兔脓毒性休克及救治 |
省级品牌专业 |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冶金工程、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矿物加工工程、工商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电子信息工程 |
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 化学工程与工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矿物加工工程、机械电子工程、冶金工程、无机非金属工程、自动化 |
省级“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专业 | 临床医学、化学工程与工艺、电子信息工程、工商管理、软件工程、自动化、市场营销、预防医学 |
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计划专业 | 电子信息工程、车辆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软件工程、生物工程、药学、工业设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材料物理 |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机械电子工程、车辆工程、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采矿工程、预防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商管理 |
省级精品课程 | 《自动控制原理》《化工原理》《机械原理》《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冶金传输原理》《液压传动》《无机材料物理化学》《高等数学》《市场营销学》《过程控制与集散系统》《耐火材料工艺学》《微机原理与应用》《生理学》《经济学》《环境监测》《信号与系统》《冶金原理》《大学物理》《管理学原理》《通信原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建筑设备自动化》《电机拖动基础》《接口与通讯技术》《汽车电器与电子控制技术》《钢铁冶金学》《材料成型的计算机控制》《社会学》《预防医学》 |
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 《液压传动》《过程控制与集散系统》《自动控制原理》《机械原理》《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耐火材料工艺学》《软件工程》《水质理化检验》《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管理学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大学物理实验》《汽车电器与电子控制技术》《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计算机网络》《系统解剖学》 |
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 |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人车·路——交通安全》《灾害救援与防疫》《灾害救援与防疫》 |
省级本科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 《创业学》《证券投资学》《灾害应急与救援》《线性代数》 |
以上内容非完整名单,参考资料: |
- 教学成果
截至2019年10月,武汉科技大学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项
合作交流
截至2023年2月,学校与美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奥地利、日本、韩国、荷兰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百余所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和合作关系,开展学生交换、师资互访、联合科研等多方面的交流合作。与德国弗莱贝格工业大学、奥地利莱奥本矿业大学、荷兰阿姆斯特丹大数据中心和韩国国立首尔大学等共建联合实验室和研究中心,与美国桥港大学、澳大利亚迪肯大学、英国伯明翰城市大学、意大利福贾美术学院合作举办本科教育项目,与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合作举办硕士教育项目
研究机构
武科大武钢楼
截至2023年2月,学校建有湖北省属高校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耐火材料与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省属高校第一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高温材料与炉衬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湖北省属高校第一个生态环境部重点实验室——“国家环境保护矿冶资源利用与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和2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高性能钢铁材料及其应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战略钒资源利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拥有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B类)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联合)、29个省级科研平台。“海洋工程用钢及应用性能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入选教育部和国家外国专家局联合组织实施的“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先进耐火材料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混合智能引智创新示范基地”入选湖北省引智创新示范基地。
科研成果
截至2023年2月,“十三五”以来,学校主持和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530多项,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社科)成果奖190余项。2007年以来获得19项国家科技成果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3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5项)。
学术资源
- 馆藏资源
青山校区图书馆
武汉科技大学图书馆由青山校区图书馆、黄家湖校区图书馆以及16个学院分馆组成,校本部图书馆面积11000平方米,黄家湖新校区图书馆面积44000平方米,馆舍总面积达6万余平方米。 全馆现有阅览座位7132席,网络数字化资源实行7*24小时不间断服务。经过多年藏书建设,拥有纸质图书总量达275余万册,电子图书350.64万册。馆藏文献涵盖理、工、管、医、文、经、法等多个学科门类,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提供全方位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
学术期刊
黄家湖校区图书馆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是由武汉科技大学主办的综合性科技期刊,创刊于1975年;主要刊载冶金工程、冶金材料科学、冶金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信息科学与控制、化学工程、计算机科学、建筑工程、环境工程以及基础理论研究等学科的学术论文;是中文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并被列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为《剑桥科学文摘》(CSA)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期刊以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由武汉科技大学主办的社科类学术期刊,创刊于1999年;主要刊载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学术论文;被列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为《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期刊以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并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维普全文数据库和万方全文数据库。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形象标识
- 校徽
校徽
武汉科技大学校徽以字母“Y”为主体构成帆船的形象,“Y”是冶金的“冶”字拼音第一个字母,有武汉三所冶金院校合一的意思,也体现了学校的冶金特色。由Y变形组成的这一动感极强、搏击风浪的帆船形象,象征着学校的事业乘风破浪,一帆风顺。帆船以淡蓝色为背景,如海天一色,象征博大,外圈的绿色象征生命,圆形校徽上半部分的孤形排列的汉字“武汉科技大学”为鲁迅手写体,和下面的英文“武汉科技大学”组成的圆形,像征着团结一心。整个校徽的含义为团结、奋进。
- 校旗
校旗
武汉科技大学校旗设计方案分别以白、红、蓝、绿、浅蓝五种色彩作为底色,尺寸规格共有5种:1号旗帜(2880毫米*1920毫米)、2号旗帜(2400毫米*1600毫米)、3号旗帜(1920毫米*1280毫米)、4号旗帜(1440毫米*960毫米)、5号旗帜(960毫米*640毫米)。五种颜色分别设有横版、竖版、二级单位版三种类型,共计75个样式。旗面标准色:白色(C:0,M:0,Y:0;K:0);红色(C:0,M:100,Y:100;K:0);蓝色(C:100,M:65,Y:0;K:0);绿色(C:91,M:44,Y:87;K:9);浅蓝色(C:34,M:5,Y:11;K:0)。
旗面还为二级学院设计院旗、院标预留既有统一范式又可体现各自特征的空间。校旗按横挂式、竖挂式及桌式设计,长宽比例为1.5:1。校徽、校名、学校标准色等采用《武汉科技大学视觉识别系统(VI)》标准。
精神文化
- 校训
厚德博学、崇实去浮
“厚德”二字,出自于《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厚”,即优待、推崇、重视;“德”,即道德、品行、政治品质;“厚德”,即重视道德修养,注重德育。“博”,即多、广、丰富;“学”,即学习、模仿、学问;“博学”,即多学勤问、学问渊博。“崇”,即重视;“实”,即实在、实际;“去”,即除掉、除去;“浮”,即浮漂、浮躁、浮华;“崇实去浮”,即崇尚扎实,去除漂浮;推崇实在,除掉浮躁;注重实践,严禁浮夸;提倡立足实际,反对华而不实;倡导真才实学,不要虚假作风;追求实用实效,切勿徒有虚名。
校训
校训
- 校歌
武汉科技大学校歌
词:师生集体创作;曲:陈国权
扬子江边黄家湖畔
荡漾着我们青春的笑脸
春风化雨桃李满园
立德树人谱写壮丽的诗篇
百年薪火代代相传
科技人文和谐发展
厚德博学崇实去浮
钢铁品质引领我们
勇往直前勇往直前
追求卓越放飞梦想
铸造共和国钢铁脊梁
开拓进取共创未来
武科大的明天更加辉煌
武科大的明天更加辉煌
- 三风
校风:求真务实
所谓“求真”,就是“求是”,也就是不断地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规律;所谓“务实”,则是要在这种规律性认识的指导下,去做、去实践。求真与务实的统一,是科学认识论的必然要求和本质体现,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凝炼,也是武汉科技大学办学一百多年来学校风气的积淀。
教风:为人师表、敬业奉献
“师表”,榜样,表率,在人品学问方面作别人学习的榜样,出自《北齐书·王昕书》“杨愔重其德业,以为人之师表”。“为人师表”,言教身教并举,经师人师同求,是训练学生的规矩,培养学生的目标。“敬业”,从业忠诚不移,工作勤勉毋懈,是对教育事业的神圣感和责任心。“奉献”,无私无我,热爱教育对象,是师德的核心。“为人师表、敬业奉献”是武汉科技大学办学百年来教风的集中体现。
学风:沉静好学、知行合一
“沉静好学”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摒除杂念、专心致志、脚踏实地、学以致用,以达到“读书期于明理,明理归用致用”的目的,强调的是一种认真专致的学习态度。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培养的人才除了要具备丰富的书本知识外,还要尽可能多地在社会实践中汲取广博的知识,需具备高尚的品德素质修养,即品德高尚、专业扎实,适应性强的高素质人才,做到“知行合一”。
教风
学风
校风
校园文化
沁湖文化:向上向美、力行力新
学校围绕“沁湖” 这张生态名片,组织开展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不断丰富、升华、拓展活动内涵,逐步形成了以“向上向美 力行力新”为内涵的“沁湖文化”特色校园文化品牌。武科大以沁湖为文化载体,每年举办沁湖舟赛、沁湖诗会 、沁湖典石、沁湖时光·校长有约、沁湖讲堂、沁湖论坛、沁湖鱼宴、沁湖环游、沁湖之声等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环境
武汉科技大学黄家湖校区内湖沁湖,是全国高校校园内最大的自然湖泊之一,近200亩的宽阔水域是学校的绿化之肺。 2015年初,沁湖环岛建设工程完工,由沁湖岛、连心桥、谢师亭组成。武汉科技大学成为全国少有的“校内有湖、湖中有岛”的高校。
沁湖沿岸
自2004年黄家湖校区建设以来,学校加强校园绿化建设。种植树木香樟、橘树、水杉、红枫、紫荆、紫薇、柚子树、羽毛枫、青枫等5040棵(株),另种植美女樱、太阳花等树池花卉4万余盆。
青山校区环境
黄家湖校区建有沁湖湖心岛―栈桥连廊景观群,樱园、桂园、梅园、松竹园、百花园等五大景观园林,还有校友捐赠的校友林、毕业生捐赠的纪念林等。 学校校园绿地率46.8%、绿化覆盖率51.2%。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单位” “湖北省绿化模范单位” “武汉市绿化先进集体”“武汉市绿化模范单位”等称号。在湖北省高校首家通过 “生态园林式学校”评审。
2019年8月,武汉科技大学青山校区校门前的和平大道获得武汉十大“最美林荫大道”第一名,东院、西院之间的建设一路北段获得第3名。
校区分布
学校现有青山、黄家湖和洪山三个校区,校园总面积171.43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29万平方米。
青山校区
武汉科技大学青山校区是校本部 ,是武汉钢铁学院时期的校址,坐落在武汉市青山区,毗邻长江。
通讯地址: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和平大道947号
青山校区学院布局情况 | ||
机械自动化学院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国际学院 |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 材料与冶金学院 | 化学与化工学院 |
黄家湖校区
武汉科技大学黄家湖校区坐落在武汉市洪山区,于2005年9月启用。
通讯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黄家湖西路2号
黄家湖校区学院布局情况 | ||
城市建设学院 | 恒大管理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
理学院 | 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 | 外国语学院 |
法学与经济学院 | 医学院 | 艺术与设计学院 |
生命科学与健康学院 | 国际学院 | 体育学院/恒大足球学院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公共卫生学院 | – |
洪山校区
武汉科技大学洪山校区坐落在武汉市洪山区。
通讯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雄楚大道199号
洪山校区学院布局情况 | ||
继续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