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理工大学简介
浙江理工大学(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简称“浙理工”,坐落于浙江省杭州市,是一所以工为主,理、工、文、经、管、法、艺术、教育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建设大学,是长三角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联盟成员,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浙江省院士专家工作站,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资格。
学校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897年杭州知府林启为实现其实业救国、教育救国而创办的浙江蚕学馆,是中国最早创办的新学教育机构之一。1908年被清政府御批升格为浙江高等蚕桑学堂。辛亥革命至解放前夕,学校几度易名,坚持办学。1959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64年由国务院定名为浙江丝绸工学院,197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3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浙江工程学院。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浙江理工大学。2006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
截至2023年3月,占地面积2100余亩,其中下沙校区占地1500亩; 设有18个学院(教研部),举办1所独立学院,开设本科招生专业58个;拥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5个,专业学位类别17种,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有全日制在校学生35600余人(含独立学院),其中研究生7860人;有教职工2560人。
历史沿革
- 浙江省高等蚕桑学校
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8月,杭州知府林启在西子湖畔金沙港关帝庙和怡贤王祠附近(现曲院风荷公园内)创办蚕学馆,揭开了中国近代纺织丝绸教育的帷幕。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新任浙江巡抚增韫因蚕学馆办学卓有成效,奏请清廷改校名为“浙江高等蚕桑学堂”并获御准。
辛亥革命后,1912年学校改名为浙江省高等蚕桑学校。
1913年,学校改名为浙江省立甲种蚕业学校。
1926年,学校更名为浙江省立蚕桑科职业。
1927年,从五年级起分设制丝、养蚕两专业,并开始招收女生,实行男女同校。
1928年,学校又改称为浙江省高级蚕桑科中学。
1934年,改名为浙江省立杭州蚕丝职业学校,直到1949年。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学校易地十处,由浙西、浙东到浙南,历尽艰辛,但师生同仇敌忾,团结抗日,坚持上课。
1945年9月,抗日战争胜利,是年12月,学校搬回杭州,1946年春、秋两季继续招新生。
1949年5月,杭州解放。
1950年,学校在萧山坎山设立分部。
- 杭州纺织工业学校
1952年春,根据中央政务院关于整顿和发展中等技术教育、实行专业化办学的指示,蚕丝职业学校制丝部分成为浙江制丝技术学校,蚕丝职业学校蚕桑部分与国立湖州高级蚕桑学校合并成立浙江蚕桑技术学校。
同年底浙江制丝技术学校改名为杭州纺织工业学校,原浙江工业干部学校的的纺织科也同时并入。
1953年夏,浙江工人技术学校并入杭州纺织工业学校。
1958年,在杭州纺织工业学校的基础上成立了浙江纺织专科学校。
1959年,丝工和丝织两专业开始招收四年制本科生。
1960年,浙江纺织专科学校与浙江大学的部分系科及电专、机专等校合并成立杭州工学院。
1961年,杭州工学院被撤消,部分系科并入浙江大学,同时恢复浙江纺织专科学校,学制为四年制本科。
- 浙江丝绸工学院
1962年,学校改名为浙江丝绸专科学校。
1964年,国务院批准定名为浙江丝绸工学院。
“文革”十年动乱,学校两迁校址,受到严重的干扰破坏。1970年,学院被下放,改为杭州工业学校。
1975年,经国务院批准恢复浙江丝绸工学院,归浙江省领导。
粉碎“四人帮”,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校经过调整、充实,各个方面都呈现一派新气象。1979年,学校开始招收研究生,并先后开设了艺术类和经济类等专业。
1980年,学校成立中国第一个丝绸史研究室。
1984年,学校改由中国丝绸总公司领导。
1987年1月,学校隶属关系改由纺织工业部(后为中国纺织总会)领导。
1997年10月26日,学校举行建校一百周年庆祝仪式。
1998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隶属关系由原纺织部直属改由中央和浙江省共建共管,以浙江省管理为主。
1999年5月8日,经教育部批准,浙江丝绸工学院更名为浙江工程学院。
- 浙江理工大学
2004年5月17日,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浙江理工大学。
2006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
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获得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资格。
2011年,成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
2012年5月,浙江理工大学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2013年,成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
2014年,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2015年2月16日,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项目落户绍兴市上虞区开发区滨海新城。 7月,入选首批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
2016年10月10日,浙江理工大学与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建浙江理工大学余杭国际校区暨杭州国际时尚学院,该校区计划分两期实施建设,其中,一期建设用地500亩,建筑面积约30万平方米,建成后可招收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等,学生规模达5000人。同年,浙江理工大学获评浙江省院士专家工作站。
2017年,学校入选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同年,瓯海区人民政府与浙江理工大学共建“浙江理工大学瓯海研究院”。
2018年7月,浙江理工大学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2020年12月26日,加入长三角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联盟。
2021年9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确定为第三批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
2022年8月29日,融合时尚设计理念的浙江理工大学杭州临平校区正式启用。
院系专业
截至2023年3月,学校设有18个学院(教研部),举办1所独立学院,开设本科招生专业58个。
学科建设
截至2023年3月,学校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5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17种,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有省重点建设高校优势特色学科2个、省一流学科A类6个、一流学科B类6个;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5‰。
ESI全球排名前5‰学科: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纺织科学与工程
- 重点学科
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优势特色学科:机械工程、纺织科学与工程
浙江省一流学科A类:纺织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数学、化学、设计学
浙江省一流学科B类:软件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生物学、应用经济学、法学、艺术学理论
浙江省高校重中之重一级学科:纺织科学与工程
浙江省高校重中之重(一级)学科:生物学、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
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应用经济学
浙江省高校重点学科:企业管理、设计学、应用数学、凝聚态物理、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植物学、流体机械及工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材料学、岩土工程
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3月,学校有在校教职工2560人,其中具有正高职称335人,副高职称700人。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发达国家院士2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5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5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8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人,及其他国家级人才、专家27人。另聘请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兼职教授和金沙学者。
浙江省首批省属社会评价组织,有效期自2022年2月21日起3年。
教学建设
截至2023年3月,学校有“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28个,国家(教育部)特色专业8个,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6个,“双万计划”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9个,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专业7个、通过住建部认证专业1个、通过新文科认证专业1个;拥有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3个省级重点支持现代产业学院,1个国家级众创空间。学校入选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教育部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拥有12门国家一流课程,4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5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2门教育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机械基础实验教学中心、服装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特色专业(8个):动画、纺织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艺术设计、电子信息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3个):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工业设计
教育部综合改革项目专业(1个):纺织工程
国家精品课程(5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成衣工艺学、时装工业导论、基础设计、纺织品CAD
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C语言程序设计、服装立体构成基础
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4门):现代纺织与人类文明、设计与生活、时尚与品牌、探索时装的奥秘——服装专业导论
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5门): 成衣工艺学、纺织品CAD、基础设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时装工业导论
临平校区
浙江理工大学杭州临平校区
浙江理工大学临平校区总用地面积约517.114亩,共新建22个单体建筑,包括18个教学行政和生活配套用房、4个附属配套设施,总建筑面积约30.06万平方米。
将浙江理工大学的服装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国际时装技术学院、马兰戈尼时尚设计学院、法政学院和史量才新闻与传播学院等学院迁入,设有3个博士点、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4个省一流学科、16个专业、12个国家和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
研究机构
截至2023年3月,学校有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3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技术创新中心,40余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部级科技平台,4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等省部级社科平台,1个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个省级重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纺织纤维材料与加工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流体传输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机电产品可靠性分析与测试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纺织与日用化学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纤维多维结构制备与应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流体工程技术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先进纺织材料与制备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生态染整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现代纺织装备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丝绸文化传承与产品设计数字化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
农业农村部重点研究室:国家水稻产业技术研发中心机械化研究室
浙江省重点实验室:浙江省丝纤维材料及加工技术实验室、浙江省现代纺织装备技术实验室、浙江省家蚕生物反应器和生物医药重点实验室、浙江省机电产品可靠性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流体传输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产业纺织材料与制备技术重点实验室、浙江省种植装备技术重点实验室、浙江省植物次生代谢调控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光场调控技术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浙江省服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浙江省装配式混凝土工业化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浙江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浙江省流体机械及工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浙江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省级“一带一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浙江-毛里求斯(浙理)生物医用材料与组织工程联合研究中心
浙江省工程实验室:浙江省纺织材料与加工技术工程实验室、流体传输装备及系统浙江省工程实验室、装备可靠性浙江省工程实验室、服装数字化技术浙江省工程实验室、智能纺织装备技术浙江省工程实验室、工业互联网通信技术浙江省工程实验室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省生态文明研究中心、浙江省丝绸与时尚文化研究中心
浙江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现代纺织技术协同创新中心、高端装备设计制造协同创新中心、服装个性化定制协同创新中心、流体工程装备智造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浙江省级研究中心:浙江城镇有害生物预防控制省级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浙江省基因治疗研究中心
浙江省产业技术联盟:浙江省时尚产业技术联盟
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浙江省院士专家工作站
浙江省高校新型智库:浙江省绿色发展研究中心、浙江省基层党建研究中心
浙江省文化厅重点研究基地:浙江理工大学创意设计产业发展研究中心
浙江省创新服务中心(牵头单位):杭家纺业省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
浙江省产学研联盟中心:浙江高校产学研联盟袍江中心、浙江高校产学研联盟新昌中心
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基地: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浙江理工大学研究基地
浙江省历史文化研究基地:浙江现代革命历史文化研究基地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行业重点实验室:纺织行业生态纺织化学品重点实验室、纺织行业涤纶工业丝重点实验室
杭州市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杭州市丝绸及其制品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政校合作基地:杭州市区域经济与城市发展研究基地
校级研究所: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中国美学与艺术理论研究中心、农业机械研究所、染整技术研究所、可靠性工程研究所、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高分子材料界面科学与技术研究所、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研究所、流动腐蚀研究所、新元医学与生物技术研究所、产业转型与金融发展研究所、经济法研究所、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生态哲学研究所、生态经济研究所、高性能计算研究中心、纤维材料工程研究所、文化创意设计研究中心、纺织化学研究所、纺织品设计研究所、基础结构技术研究所、纺织品文物保护研究所、纺织结构与复合材料研究中心、创意写作研究中心、丝绸技术与文化研究中心
校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浙江省现代纺织技术协同创新中心、高端装备智能化协同创新中心、功能服装协同创新中心、服装个性化定制云服务协同创新中心、生物制药协同创新中心、化工装备运行安全协同创新中心
科研成果
截至2023年3月,学校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8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8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鲁迅文学奖1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2项,2016年至今获得省部级奖励194项。
学术资源
●学术期刊
浙江理工大学杂志社创立于2011年,是一个集期刊编辑、管理、经营、出版和期刊研究于一体的校直属单位。拥有《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现代纺织技术》《丝绸》3本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期刊,并承担《中国丝绸年鉴》的编辑出版工作。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创刊于1979年,双月刊,ISSN 1673-3851,CN 33-1338/TS。该刊曾连续两次入选中文核心期刊(纺织类),并首批进入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样本期刊。先后被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资源系统数字化期刊群、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纺织文摘等收录,并作为长期文献源。
《现代纺织技术》创刊于1985年,双月刊,ISSN 1009-265X,CN 33-1249/TS。该刊是浙江理工大学、浙江省纺织工程学会联合主办的全国性科技期刊。入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万方数据资源系统数字化期刊群》,是中国科技论文在线源期刊。
《丝绸》创刊于1956年,月刊,ISSN 1001-7003,CN 33-1122/TS。该刊是丝绸行业内发行量大且最具权威性的科技期刊,2011年继续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和国家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丝绸年鉴》ISSN 1671-2099,CN 11-4700/Z。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由国家茧丝绸协调办公室支持、中国丝绸协会主办,浙江理工大学联办,《中国丝绸年鉴》编辑部编辑出版的行业性、资料性实用工具书刊,同时具有国家茧丝绸行业公报和茧丝绸行业编年史的性质。
●馆藏资源
截至2021年6月,浙江理工大学图书馆已拥有各类藏书330余万册,其中纸质图书180余万册、44万种;订阅纸质报刊2352种,其中中文期刊1839种,外文期刊364种,报纸149种;非纸质图书资料共计150余万册;电子数据库67种,其中中文数据库28种,外文数据库39种。Web of Science、ScienceDirect、SciFinder、Springer、Elsevier、IEL、Ei、Wiley等主要数据库均已配备,另有共建共享数据库50余个。
合作交流
浙江理工大学
截至2023年3月,学校与46个国家和地区的155所教育、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与马兰戈尼学院(法国)举办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浙江理工大学马兰戈尼时尚设计学院,与美国北卡州立大学、纽约州立大学时装技术学院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4项,与毛里求斯大学、苏里南大学共建2所孔子学院。
浙江理工大学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时装技术学院合作举办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本科教育项目。
2019年8月8日,教育部批准浙江理工大学与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合作举办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项目。
校徽
浙江理工大学校徽
1、校徽以校名英文缩写的首字母“Z”为基本骨架和第一识别元素,简洁的图形同时明确包含中文“工”字,点名“浙江理工大学”。“1897”数字组,表示学校诞生于1897年。
2、校徽将字母“Z”的第一笔划处理成展翅飞翔的翅膀、象征学校在新世纪的飞速发展和勇往直前,同时中间的笔划更象征“1”字,体现学校力创中国一流的高等学府的信心。
3、标志色彩采用深翠绿色和天蓝色组合。深翠绿色象征健康的环境和知识的广袤大地,天蓝色象征翱翔的天空和无限希望,两色的组合的视觉效果清新靓丽,充满希望和激情。
4、标志整体造型饱满、富于动感,既具有学校作为教育机构的稳健、严肃形象,又展现了团结、进取、热情的时代精神,具有极强的识别性,以表达新世纪学校的新形象。
校训
厚德致远,博学敦行
浙江理工大学校训
“厚德”,犹言大德,引自《易·坤》:“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借指人事,是谓厚德育人。德,乃立身之本。《论语·述而》“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一直高度重视德育,将其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
“致远”,谓人的志向远大,才干卓越,能担负重任而行于远方。引自诸葛亮的《戒子篇》:“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博学”,意指广泛地学习,通今博古,学识渊博。引自《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敦行”,犹言笃行,意指切实履行,专心实行。引自上博楚竹书《从政(甲篇)》中的“敦行不倦,持善不厌”。又《逸周书·小明武》:“敦行王法。”《荀子·儒效》:“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此语要求在实践中运用知识,施展才华,做到知行合一。
校训从“德、志、学、行”四个方面对该校的教育理念和内涵进行了阐述,要求师生重视道德修养,树立远大志向,勤奋学习,博采众长,纯厚朴实,身体力行。
校风
求是笃实
浙江理工大学校风
求,意为探索、寻取;是,意为事物的真相和发展的规律;笃,意为纯一、专一;实,坚实、实在。笃实,指纯厚朴实,忠诚专一。
1897年4月,杭州知府林启(字迪臣)创办蚕学馆,“以培养人才为第一义,以讲求实学为第一义”,倡导“求是笃实”,教育学生勤奋学习,踏实工作,学以致用,讲求实效,首开笃实之风气。故国学大师罗振玉在《杭州蚕学馆成绩记》中,就称赞蚕学馆的学生嵇侃“坚苦笃实”。林启一生推崇“求是”,力主“笃实”,他将所创办的书院(即浙江大学的前身)命名为“求是书院”,选拔的学生要求“行谊笃实,文理优长”等,显示了他的价值取向。并且,他在守杭期间自己也身体力行,故杭州市民称他“守正不阿,精明笃实”。
校歌
【作词:清松,张建宏 作曲:孟可】
浙江理工大学校歌
西子湖,美天下,
金沙港,诵风雅。
筚路褴褛,先贤创业流芳韵
薪火相传,文脉悠远绽新葩。
丝路花雨,翩翩霓裳飞天舞,
姹紫嫣红,巍巍学府景更佳。
究于理,成于工,
育英才,泽万家。
厚德致远,自强不息长求索,
博学敦行,敢为人先意气发。
融通古今,代代俊彦竞风流,
荟萃中外,片片云锦接天涯。
[副歌]
跨越历史的沧桑,
奏响时代的乐章。
宏图绚丽,雄风浩荡,
放飞梦想,光耀中华!
所获荣誉
2021年9月30日,入选第三批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名单。
2022年11月29日,浙江理工大学(理学院科普教育基地、丝绸博物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文旅部重点实验室)入选中国科协2021-2025年第一批补充认定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