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理工大学简介

西安理工大学简介

西安理工大学(X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位于西安市,是中央与陕西省共建高校,工业和信息化部、陕西省共建高校,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实施院校,陕西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陕西省省属高水平大学,新丝绸之路大学联盟成员,24所中国研究生院院长联席会扩大高校之一,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授予单位,教育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研究生课程建设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入选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后备军官选拔和培训基地,中国西北地区水利水电、装备制造、印刷包装行业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和科研中心之一。

学校以1949年人民政府接管国立北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为建校年,前身是北京机械学院和陕西工业大学1972年合并组建的陕西机械学院,1994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西安理工大学。1998年学校由机械工业部划转陕西省。2002年,陕西省批准西安仪表工业学校整体并入西安理工大学。

截至2023年3月,学校金花、曲江、莲湖3个校区和大学科技园,占地总面积135.2万平方米;设有17个学院和1个教学部,开设67个本科专业;拥有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有教职工2649人,普通全日制本科生18000余名,博士、硕士研究生近9700名

北平高专时期

学校以1949年人民政府接管北京机械学院前身学校国立北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为校庆起始年。

1.北京机器制造学校

1946年,国立北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创建。

西安理工大学简介插图

西安理工大学历史沿革图

1950年,国立北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更名为北京重工业学校。

1953年,北京重工业学校更名为北京机器制造学校。

2.北京工业管理学校

1919年,由民国教育总长范源濂创办北平市立商业补习学校。

1937年,改建为北京市高级商业职业学校。

1950年,北京市高级商业职业学校更名为北京市财经学校。

1955年,北京市财经学校更名为北京工业管理学校。

3.北京工业干部学校

1952年,沈阳工业干部学校创建。

1954年,沈阳工业干部学校更名为北京工业干部学校。

1956年,北京业余机械学院创建(合署)。

北京机械学院时期

1958年,北京机器制造学校、北京工业管理学校、北京工业干部学校合并升格为北京机械学院,隶属于第一机械工业部。

文革开始后不久,受国内外形势影响,中央决定将北京十三所重点高校外迁。1969年,根据林彪“第一号通令”,北京机械学院等13所“京校外迁”高校被迫迁出北京。北京机械学院迁至陕西。

陕西工业大学时期

1937年,国立西安临时大学工学院土木工程学系水利组成立,同年改建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工学院水利工程学系。

1938年,西北联合大学工学院水利系成为西北工学院水利系。

1956年,西北工学院电机系、水利系,北京动力学院,山东大学土木系、青岛工学院水利系、西北农学院水利系、苏南工业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西安动力学院。

1957年,西安动力学院、西北工学院采矿纺织系并入交通大学(西安)。

1958年,西北工学院化工系部分改建西安化工学院。

1960年,西安交通大学水利系、纺织系,西安化工学院部分合并升格为陕西工业大学。

1960年,开始研究生教育。

1961年,陕西科技大学(1960年创建)并入陕西工业大学。

1962年,西安机械专科学校(1958年创建)并入陕西工业大学。

1970年,陕西工业大学纺织系参与合并组建西北轻工业学院(今陕西科技大学)。

1972年,陕西工业大学化工系并入西北大学。

1972年,陕西工业大学水利系并入西北农学院(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陕西机械学院时期

1972年,北京机械学院、陕西工业大学合并组建陕西机械学院,隶属机械工业部。还有一部分以印刷专业为主在北京黄庄成立了北京印刷学院。

1981年,西北农学院水利系返回并入陕西机械学院。

1981年,经国家教委批准,陕西机械学院北京留守处(原北京机械学院北京遗留部分)定名为陕西机械学院北京研究生部。

1981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成为全国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1986年,陕西机械学院北京研究生部和北京机械工业管理专科学校合并成立的北京机械工业管理学院,隶属于机械工业部。1990年,北京机械工业管理学院更名为北京机械工业学院。1998年划转北京市管理,后于2003年参与组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西安理工大学时期

西安理工大学简介插图1

曲江校区校门

1994年,陕西机械学院更名为西安理工大学。

1998年,学校由机械工业部划转陕西省,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

2002年,陕西省批准西安仪表工业学校整体并入西安理工大学。

2006年,西安理工大学高科学院(独立本科院校)获教育部批准成立。

2008年,学校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

2010年6月,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同年,入选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

2011年5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9月,经陕西省政府同意,省教育厅批准,西安理工大学研究生院成立。 年底,入选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

2013年1月,入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

2017年7月,被认定为“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2018年3月,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2020年7月,西安理工大学成为陕西省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建高校。 10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确定为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

西安理工大学简介插图2

西安理工大学历史沿革

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3月,学校有教职工2649人,其中高级职称979人;学校成立“谢赫特曼诺奖新材料研究院”,建设院士工作室13个。有外籍院士1人,入选国家级人才20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7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8人,中科院“百人计划”3人。有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人。入选陕西省高层次人才计划45人、“特支计划”15人、“三秦学者”创新团队2个、陕西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3个、高校“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26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7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优秀教师、教学名师、师德标兵等40多人。有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

双聘院士:陈厚群(中国工程院院士)、Celso Grebogi(巴西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院士工作室:陈厚群(中国工程院院士)、欧阳晓平(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文清(中国工程院院士)、胡春宏(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克崧(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祖煜(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培亨(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超(中国工程院院士)、郝跃(中国科学院院士)、何季麟(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学东(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久俊(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

全国先进工作者:刘丁

全国优秀教师:刘丁、王忠民、施卫、李宁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李言、徐国胜、王全九

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梁淑华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许云华、樊秀梅、李怀恩、柴军瑞、梁淑华、张国君、畅建霞、方长青

中科院“百人计划”人才工程:王全九、李宁、李占斌

获得霍英东教育基金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资助者:王全九、贾嵘、任海鹏、畅建霞、游才印、方长青、梁军利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陈治明、李言、刘丁、刘宏昭、沈冰、王家民、钟彦儒、周孝德、党兴华

院系专业

截至2023年3月,学校设有17个学院和1个教学部,开设本科专业67个。

教学建设

  • 质量工程

截至2023年3月,学校设有21个本科实验教学中心,其中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8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学校10个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16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评估),32个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8个专业入选陕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6个专业为陕西省特色专业建设点,8个专业为陕西省名牌专业;有5门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72门省级精品课程,2个首批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4个首批陕西省课程思政示范项目,9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3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个首批国家级虚拟教研室,3个省级虚拟教研室,11个省级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学校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后备军官选拔和培训基地,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首批实施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2013年作为全国试点高校率先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学校是教育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研究生课程建设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建有2个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全国示范性基地,8个陕西省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

学校是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教育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高校、陕西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示范高校,有2个陕西省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学院。学校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心,与西安浐灞生态区管委会共建“西安理工大学浐灞创新孵化中心”,双创中心下属的“西理工/工创汇”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陕西省众创空间及西安市众创空间。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材料科学与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科学与技术、自动化、土木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水利水电工程、印刷工程、环境工程、工商管理

国家级特色专业:水利水电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工商管理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英语、应用物理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工业设计、车辆工程、通信工程、网络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农业水利工程、工程管理、工业工程

省级名牌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水利水电工程、自动化、电子科学与技术、印刷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省级特色专业:水利水电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科学与技术、印刷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测控技术与仪器、工商管理、应用物理学、通信工程、工程管理

材料工程基础 赵康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014年
自动控制系统 刘军 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 2014年
计算机网络 李军怀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2014年
人机工程学 薛艳敏 艺术与设计学院 2014年
电工技术基础 尹有为 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 2014年
人力资源管理 刘泽双 经济与管理学院 2014年
中国传统文化 艾军 人文与外国语学院 2014年
  • 教学成果

截至2023年3月,近年来,学校获国家教学成果奖4项,陕西省教学成果奖102项,省级教改项目95项,首届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1部,陕西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35部。

学科建设

截至2023年3月,学校建有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1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覆盖全部本科专业。有1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涵盖5个二级学科),21个陕西省重点学科,12个陕西省优势学科。工程学、材料科学、环境/生态学、计算机科学、化学等学科位列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其中工程学进入ESI全球排名2.1‰、材料科学进入ESI全球排名3.5‰。在2017年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水利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3个学科进入全国前20%,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等3个学科进入全国前30%;仪器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等5个学科进入全国前40% 。

ESI全球排名1%学科:工程学、材料科学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水利工程、电气工程、机械工程、土木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

  • 重点学科

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水利工程(包括:水文学及水资源、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水工结构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

省级重点学科:思想政治教育、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车辆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岩土工程、水文学及水资源、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水工结构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农业水土工程、环境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企业管理

科研机构

截至2023年3月,学校拥有48个重点科研基地,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科技部推广中心1个,教育部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1个。

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北旱区生态水利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晶体生长设备及系统集成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数控机床及机械制造装备集成重点实验室、西北水资源与环境生态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晶体生长设备与控制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科技部推广中心:国家连铸连轧贝氏体铸铁技术研究推广中心

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旱区生态水文与灾害防治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

科研成果

截至2023年3月,近十年来,学校科研成果先后获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励269项,其中国家级5项,我校作为首席科学家单位承担“973”项目、国家重大专项课题、重大仪器专项等国家重大重点项目71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90项,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58项,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923件,获国际发明专利授权23件,科研经费到款28.2亿元。学校不断推进校地校企合作,与省内外246家单位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在陕西、江苏、浙江、广东、山东、福建等地建立研究院、技术转移中心17个。

2013年,学校科学研究计划验收通过67项,其中特色研究计划项目3项,科技创新计划项目15项,学科联合项目3项,青年科学研究计划项目31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15项。在校基金的资助下,此次结题项目共获得国家级项目7项,省部级项目14项,厅局级项目21项;申请专利31项,授权18项;发表论文111篇(其中SCI:15篇,EI:44篇,SSCI:2篇,CSSCI:27篇,CSCD:23篇)。

学术资源

  • 馆藏资源

截至2015年5月,学校馆藏纸质文献188万余册,电子文献约329万余册,纸质中外文现刊2300多种,全文电子期刊1万余种,业已形成集机械、电气与电子、自动控制、仪器仪表、材料、水利水电、印刷包装以及管理学、法学、外语、艺术等社会科学诸专业学科门类较为齐全的多种载体的文献保障体系,其中水利水电、印刷包装类文献独具特色。

  • 学术期刊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创刊于1978年,是由陕西省教育厅主管,西安理工大学主办的科学技术类多学科综合的学术性期刊。主要栏目有机械工程、材料工程、电气工程、控制工程、电子工程、水利工程、土木工程、环境工程等。是CNKI中国学术文献总库入编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入编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入编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2011、2014、2017年版)综合性科学技术类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英国《科学文摘》(SA)收录期刊、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期刊、俄罗斯《文摘杂志》(AJ)收录期刊。

学校标识

  • 校徽

本标志在形式上选择圆形为基本框架,且圆中套圆,以增加标志的层次感和厚重的内涵。在构图上采用一个中心、两边对称和外圆虚、内圆实的对比手法,传达出稳重大气和庄重典雅的视觉效果,形成较强的的聚合力和向心力,营造并加强了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外圆代表着地球,

西安理工大学简介插图3

校徽

内圆寓意着国内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在外圆区域通过圆心垂直轴线的上端以阳刻手法设计有标准中文“西安理工大学”毛体草书校名,下端设计有标准英文校名。对称的左边的星代表“教学”,右边的星代表“科研”,寓意教学与科研并重。中心部位的图形是由英文校名的3个首字母“X”“U”“T”经过构成处理而生成的,并在其下方又用标准英文缩写“XUT”来强调识别性,再在英文缩写下缀有1949年字样组成标志的核心图形。这样既能完整、清晰地体现出学校的核心要素,又能使图形在视觉上更稳定、内容上更丰富。在色彩运用上采用单色设计形式,以深紫罗蓝为主色调。在色相上由于该色相较为中性,因此与暖色系和冷色系均可搭配使用,在色度上该色也较为稳重,便于任何场合使用,且能清晰地表达出标志的结构和内容。紫罗蓝不但有利于日常使用,还能使图形更具高贵、典雅和肃静的气息。

核心图形寓意:一、图形由西安理工大学校名的英译XI’ANIVERSITYHNOLOGY 3个首字母X、U、T变形构成,以此代表西安理工大学。

二、标志的图形为一颗星环绕轨道运行,寓意西安理工大学将成为传承人类科技、传统文化和振兴中华民族的一颗科教新星。同时,标志的图形还代表着春芽托珠内涵,光耀夺目,形成阳光、雨露、生命的永恒主题。象征着莘莘学子在知识的阳光雨露下茁壮成长。该图形简洁明快,线条流畅,富于动感和现代气息,具有外在的形式美感和内在的深刻寓意。

标准色寓意:紫罗蓝代表着生命、永恒、热情、执着、希望、喜庆和活泼等意象,同时还体现着积极奋进、团结凝聚、生生不息、积极奋进的象征意义,也是忠诚、执着与永恒的体现。紫罗蓝的视觉冲击力是将阳光的、新鲜的、跳动的生命力强烈地体现出来,也充分地表达和展现出学校“育人为本、知行统一”的办学理念、“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办学精神以及雄厚的师资团队等软、硬实力。

精神文化

  • 校训:祖国荣誉责任

祖国:牢记自己是炎黄子孙,是中国人,有高度的民族自尊心,奋发向上,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奉献一切。

荣誉:强烈的荣辱观、是非观,有为国家增光,为集体扬名,为个人争先的荣誉感。

责任:对国家、社会和家庭的高度责任感,以艰苦奋斗、一往无前的精神和对人、对事极端负责的态度,努力学习,服务社会,报效祖国。

“祖国、荣誉、责任”是完善人格的三个基本支撑点,学校要以培养学生具有执着的爱国精神、强烈的荣辱观和高度的责任感为育人的基本准则,严格要求每个学生。

  • 校风:团结勤奋求实创新

团结: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是事业成功的保证。

勤奋:刻苦学习,奋发进取,具有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奋斗的献身精神。

求实: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严谨治学、治教。

创新: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不断追求新知。

优良校风是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条件,也是学校上质量、上水平,办出特色的有力保证。

  • 校歌《春华秋实》

西安理工大学简介插图4

谱曲

《春华秋实》

词:廉永杰

曲:屈斌、陈大明

黄河滔滔,秦岭莽莽,赫赫始祖恩泽,五千年文明育养。

理工大学子济济一堂,祖国荣誉责任矢志不忘。

团结勤奋求实创新蔚然成风,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精神永扬。

看春华秋实桃李芬芳,为我中华腾飞创造辉煌。

  • 校庆

学校以1949年人民政府接管北京机械学院前身学校国立北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为校庆起始年,5月1日为校庆日。

交流合作

截至2023年3月,学校先后与德国、日本、美国、澳大利亚、英国、法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多所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交流关系,促进了全校师生与国际知名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与交流。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成立了拥有本科、硕士、博士多培养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西安理工大学国际工学院。国际学生培养工作有序发展,目前已有来自20多个国家的一百多名学生来校接受高层次学历教育,校园国际化氛围有效提升。国家级和省部级学科创新引智基地逐步建成,科研国际化工作有序推进。

获奖荣誉

2021年11月22日,国家民委公示西安理工大学学生工作部(处)为第九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拟命名对象。

2022年3月,入选陕西省2021年度“双百工程”先进单位拟表彰名单。

©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2245678901@qq.com删除!联系电话:13296555055。
搜索
打开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gxwhjdjt】,发送【101】获取验证码,输入获取到的验证码即可解锁复制功能,解锁之后可复制网站任意一篇文章,验证码每月更新一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