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简介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简介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简称西安建大、西建大(XAUAT)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教育部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建 ,“建筑老八校”之一,原冶金工业部直属重点大学,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与“特色重点学科项目”高校,陕西省省属高水平大学,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和学士学位授权单位;入选111计划、首批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创新院校、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学校以土木建筑、环境市政、材料冶金及相关学科为特色,以工程技术学科为主体,多学科协调发展。

学校办学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创办于1895年的天津北洋西学学堂;在1956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时,由原东北工学院、西北工学院、青岛工学院、苏南工业专科学校的建筑、土木、市政类系(科)整建制合并而成,时名西安建筑工程学院;1959年和1963年,先后易名为西安冶金学院、西安冶金建筑学院;1994年3月,更名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截至2023年4月,学校有雁塔、草堂两个校区和一个科教产业园区,总占地3700余亩;设有21个学院,开设65个本科专业;拥有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9个博士后流动站、9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8种硕士专业学位类别;有专任教师1900余名,在校各类学生总数36000余名,其中全日制本科生20000余名,研究生近10000余名,留学生200余名。

前身溯源

  • 西北工学院土木系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简介插图

历史沿革

1895年,天津北洋西学学堂成立。

1909年,焦作工学院成立。

1923年,东北大学成立。

1938年7月,国立北洋工学院、国立北平大学工学院、国立东北大学工学院、私立焦作工学院在汉中城固县的古路坝组建国立西北工学院。

1946年,西北工学院迁至咸阳。

  • 东北工学院建筑系

1923年4月26日,东北大学成立。

1928年8月,张学良邀请刚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成归国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前往东北大学任教,二人在东北大学创办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第一个本科学制的建筑学专业。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大学被迫走上流亡之路,并于1936年迁至西安,1938年迁至四川三台。

1947年2月,东北大学在沈阳北陵原校址开学复校。

1949年3月,东北行政委员会决定,以东北大学工学院为基础建立沈阳工学院。

1950年8月,东北人民政府发布命令,将沈阳工学院、抚顺矿专和鞍山工专合组为东北工学院。

  • 青岛工学院

1901年8月,时任山东巡抚袁世凯上奏《山东试办大学堂暂行章程折稿》,11月获准,官立山东大学堂在济南正式创办。

1930年9月21日,国立山东大学迁至青岛,校名更改为国立青岛大学,并接收原私立青岛大学的校产。

1932年初,国立青岛大学复名国立山东大学。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国立山东大学在不断的迁移中暂行停办,师生分别转入其他学校。

1946年春,山东大学在青岛复校。

1949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将华东交通专科学校、华东高级工业学校等6所学校合并组建山东省立工业专科学校,11月正式成立,总部设在济南,土木、纺织两科设在青岛;1951年6月更名为山东工学院。

1952年夏,新中国高等院校进行调整,山东大学土木系与山东工学院的土木系、纺织系合并,组建青岛工学院,12月5日正式挂牌。

  • 苏南工业专科学校

1911年,江苏官立中等工业学堂成立。

1912年,设立土木科。

1923年9月,学校更名为江苏省公立苏州工业专门学校,并增设建筑科。

并校组建

1956年6月,全国第三次院系调整,西北工学院土木系的工业与民用建筑和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两个专业、东北工学院建筑系、青岛工学院土木系、苏州工业专科学校土木科和建筑科迁至西安,合并组建西安建筑工程学院 ;同年7月,高等教育部应冶金部要求,上报国务院批准,同意将西安建筑工程学院由隶属建工部改为隶属冶金部领导;9月,学校正式开学。

1958年7月,冶金工业部决定在西安建筑工程学院增设钢铁冶金、钢铁压力加工和采矿三个专业,组成“矿冶系”,当年招生。

1959年,为适应国家国民经济建设调整的需要,西安建筑工程学院在继续加强建筑类专业的同时,大力发展采矿和冶金方面的新专业;同年3月1日起,更名为西安冶金学院。

1963年8月,更名为西安冶金建筑学院。

1981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成为全国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1994年3月8日,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1998年,学校划转陕西省人民政府管理。

2010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名单;获评“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创新院校”;入选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

2011年9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研究生院成立。同年底,入选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

2019年11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传统瓦作技艺传承基地入选《2019年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名单》。

2020年10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确定为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

院系专业

截至2023年4月,学校设有21个学院,开设65个本科专业。

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4月,学校有专任教师1900余名。拥有在职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南非科学院院士1名、校友院士9名,国家教学名师1名,全国师德标兵1名,全国优秀教师4名、全国模范教师3名、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1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名、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名,“万人计划”入选者8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入选者7名、入选国家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4人,国家评估认证委员会委员7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名、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2名、在职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者12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2名、拥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获准团队1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加平、王小东

南非科学院院士:孙博华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刘加平、牛荻涛、杨柳、王怡

国家优秀青年基金:王树声

“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牛荻涛、刘克成、黄廷林、李安桂、杨柳、王怡、薛建阳

国家教学名师奖:白国良

当代中国百名建筑师:刘克成

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杨柳、王怡、刘艳峰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李安桂、袁林江、金鹏康

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黄廷林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在职):刘克成、牛荻涛、王晓昌、刘晓君、黄廷林、刘加平、李安桂、白国良、杨柳、王怡、刘艳峰、薛建阳、王快社

学科建设

截至2023年4月,学校拥有国家重点学科3个,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兼博士后流动站9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8个。建筑学、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在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取得重要突破,城乡规划、风景园林、管理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4个学科取得预期成果,“建筑科技”学科链群优势更加彰显。工程学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9‰,材料科学、环境与生态学、化学学科进入全球前1%。建筑与建造环境学科上榜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能源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等5个学科入选“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榜单。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9个):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建筑学、冶金工程、机械工程

教学建设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简介插图1

建筑学院

截至2023年3月,学校27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5个专业入选陕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4个专业相继通过国家专业评估认证。 自2003年以来学校共建设97门精品课程,6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37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1门课程被评为国家双语示范课程,3门课程被评为省级双语示范课程;9个专业被评为国家特色专业,15个专业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11个专业被评为省级名牌专业;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6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环境类专业实验教学中心、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环境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工程管理、材料科学与工程、给水排水工程、艺术设计

陕西省特色专业:城市规划、环境工程、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建筑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艺术设计、给水排水工程、社会体育(体育建筑管理)、材料科学与信息系统、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交通工程、环境科学、会计学、冶金工程。

陕西省名牌专业:建筑学、土木工程、城市规划、环境工程、冶金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工程管理、金属材料工程、艺术设计

科技平台

截至2023年4月,学校拥有西部绿色建筑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家级智库1个、国家级成果研究推广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2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个、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甲级资质设计研究院3个。陕西省依托学校成立了”陕西循环经济工程技术院”、“陕西省新型城镇化和人居环境研究院”、“陕西省膜分离技术研究院”。

科研成果

2005年至2010年,学校相继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和重大国际(地区)合作项目、国家 “十五”科技攻关项目、“863计划”项目、“973计划”前期专项等国家级大项目方面均实现了新的突破。先后在 在全国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 3000余篇,出版科技著作百余部,取得国内先进水平以上成果、获全国三大奖和省部级以上科技奖百余项,科技成果推广和转化创社会经济效益近百亿元。

学校自有知识产权(专利)数量、专利申请数量均在全国高校排名第50名左右。学校设有建筑、城市规划、建材等三个甲级设计研究院及一大批极具水平的研究机构。先后承担的“黄帝陵整修总体规划与设计”、“黄土高原绿色建筑体系研究”、“大颗粒流态化理论用于水泥熟料煅烧的机理性研究”、“西部干旱缺水地区水资源再生利用研究”、“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稀有金属钛锆提取与加工研究”、“纳米技术研究”等几十项国家级重点规划设计及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学术资源

  • 馆藏资源

截至2023年3月,图书馆累计藏书219.5万册,其中中文图书185万册,外文图书16.8万册,中外文期刊5633种;同时还订购大量的中外文电子期刊、电子图书、学位论文及其它专业数据库,自建有本馆馆藏特色的全文数据库,数字化资源已经成为图书馆馆藏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图书馆还收藏有一定数量的特种文献和视听资料。

  • 学术期刊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于1957年2月,国内外公开发行,是以刊登建筑、土木工程等其它相关学科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学术论文为特色的综合性学术期刊。被评为中国高校优秀及特色科技期刊、RCCSE(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ResearchCenterforChineseScienceEvaluation)中国权威学术期刊、陕西省优秀科技期刊等。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数据库(CCCJGD)、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精品数据库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收录。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创刊于1998年,国内外公开发行,是综合性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理论刊物。被评为全国理工科院校学报(社科版)优秀期刊、陕西省人文社科类优秀期刊,其中建筑文化栏目被评为全国高等学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被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系统等收录。

精神文化

  • 校风

为人诚实 基础扎实 作风朴实 工作踏实

  • 办学宗旨

传承文明 开创未来 育才兴国 科技富民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简介插图2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简介插图3
  • 校歌

高举着民族复兴的伟大旗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简介插图4

作词:徐德龙

作曲:赵季平

浩浩荡荡兮 南北东西

汉韵唐风兮 群贤毕至

建大建大中华民族的优秀学科

崛起崛起崛起崛起共和国的栋梁之才

啊育才兴国科技富民

我们高举起民族复兴的伟大旗帜

前进 前进 与时谐进 前进 前进 与时谐进

自强笃实兮 行健不息

求源创新兮 致用经世

建大建大中华民族的优秀学科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简介插图5

校旗

崛起崛起崛起崛起共和国的栋梁之才

啊 诚实 扎实 朴实 踏实

我们高举起民族复兴的伟大旗帜

诚实 扎实 朴实 踏实

我们高举起民族复兴的伟大旗帜

前进 前进 与时谐进

前进 前进 与时谐进

前进前进

  • 社团

学校社团中种类上涵盖了理论学习类、学术科技类、文化娱乐类、公益服务类和体育竞技类等类别。为促进社团活动蓬勃开展,激发社团的活力,团委每年安排“社团风采展示月”、举办“科技文化艺术节”,为社团活动搭建平台。每学年举办“校园十佳社团”评比,表彰活动开展好、影响力大的精品社团,为社团树立榜样。经过建设和发展,一些社团如勤工助学会、西建大就业协会、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百度百科俱乐部、唐华诗词社、鼎亚武术协会、梦想自行车协会、博毅义务家教社、补天环境保护协会、熊宁爱心社、红十字会、馨火文学社、夏文学社、已发展成校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学生社团。

学校标识

  • 校徽、校名

学校校徽上、下方分别为学校中、英文名称,中间图形由建筑、1895组成,建筑代表学校以建筑立校,1895表示学校历史源头为1895年。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简介插图6

校徽、校名

所获荣誉

2020年11月,获评”2017至2019年全国内部审计先进集体“。

2020年11月16日,被教育部认定为第三批国防教育特色学校。

2022年3月,入选陕西省2021年度“双百工程”先进单位拟表彰名单。

©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2245678901@qq.com删除!联系电话:13296555055。
搜索
打开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gxwhjdjt】,发送【101】获取验证码,输入获取到的验证码即可解锁复制功能,解锁之后可复制网站任意一篇文章,验证码每月更新一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