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石油大学简介
西南石油大学(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简称“西南石大”(SWPU),主校区坐落于四川省成都市,由教育部、四川省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共建;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国家“111计划”、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是一所以工为主,文理工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综合性大学,工程学、化学、材料科学、地球科学等学科处于世界高水平行列,在风光水氢储等清洁低碳能源和新材料领域,具有差异化特色和优势。
学校197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6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1988年获批首批国家重点学科,1989年国家重点实验室批准建设,1991年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学校建有成都、南充2个校区,总面积3000余亩;与成都市共同打造“环西南石油大学能源科技经济圈”,在成都市建有科技交流中心,在天府新区建有天府新能源研究院。
学校现有学科专业涵盖理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8个学科门类,本科具有招生资格专业78个,有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学科,29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学科,2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学科,89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学科,1个硕士交叉学科;在校学生40801人,其中普通本科生31242人,统招硕士研究生8016人,博士研究生1067人。
办学历史
1958年3月,国务院批准四川省人民委员会直接领导成立第二所石油本科高校–四川石油学院 ,校址设在石油会战指挥部所在地南充市。同年,在国务院部署下,由清华大学、北京石油学院调入相关院系师资及图书仪器组建了四川石油学院。
1958年8月,石油工业部先期招收643名本科新生,分属石油钻井、石油开采、石油矿场机械、石油炼厂机械、石油地质、石油炼制、人造石油七个五年制本科专业。
1958年9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成立四川石油学院,学校隶属四川省人民委员会。
1962~1970年,学校隶属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工业部。
1970年7月,国务院批准四川石油学院更名为西南石油学院。同年,学校改为隶属四川省革命委员会。
1972年,开始招收“工农兵大学生”。
1977年恢复高考,停招工农兵大学生。
1978年,开始招收研究生。同年,学校又改为隶属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工业部。
1981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成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
1982年1月,被确定为首批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学校。
1986年,学校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
1988年,石油工业部撤销,成立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学校由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领导。
1991年,学校获批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000年3月,学校划转为由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四川省人民政府管理为主。
2002年,学校成都校区(一期850亩)正式投入使用,四川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并入。
2005年12月,学校正式更名为西南石油大学。
2008年,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与四川省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共建西南石油大学。
2010年,成都校区二期工程(1200亩)建成。同年,成为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
2011年,入选“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实施高校。
2017年1月,学校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5月,成都市人民政府与学校签署共建世界一流能源大学战略协议。9月,西南石油大学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12月,入选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
2018年3月,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新工科” 研究与实践项目。4月,入选数据中国“百校工程”项目院校。7月,学校首次入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11月,四川省人民政府、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共同签署了共建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西南石油大学)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2019年8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12月26日,成为教育部与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
2020年4月,入选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5月,与重庆大学等20所高校共同发起成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联盟。学校光伏产业技术研究院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稳定性研究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参与的研究成果在Science正刊发表。
2021年,新增储能科学与工程、人工智能和思想政治教育3个招生专业。7月12日,西南石油大学碳中和研究院正式成立并挂牌。12月9日,获批首批50所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之一——国家级天然气现代产业学院。
2022年,新增智能感知工程专业。 2月21日,获批教育部“计算机课程虚拟教研室”。12月,西南石油大学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入选成为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
2023年,新增碳储科学与工程专业。 3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了2022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分析报告,学校进入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年度榜单前十。学校参与的“新技术可在海水里原位直接电解制氢”研究成果入选2022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该成果以“A membrane-based seawater electrolyser for hydrogen generation”为题于2022年11月30日发表在《Nature》期刊上。 5月24日,国际知名期刊《自然》(Nature)封面文章报道西南石油大学参与的晶硅光伏领域研究进展,刊发题为《基于可折叠晶体硅片的柔性太阳能电池》,该文章首次提供了一种制造大规模、可折叠硅晶圆和柔性太阳能电池的制造策略,这是晶硅光伏领域第一篇Nature正刊文章,央视新闻直播间报道了这项研究成果。
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4月,学校现有教职工2814人,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359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718人。专任教师2127人,其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中国两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3人,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学部委员1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入选者6人,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6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资助获得者3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3人,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人选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1人,四川省“塔尖”人才培养工程人选2人,孙越崎能源大奖获得者4人,天府万人杰出科学家3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57人,国家和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73人,天府万人科技创新领军人才6人,天府万人科技菁英7人,天府万人社科菁英2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9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7人,全国优秀教师6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1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全国教育系统职业道德建设标兵1人,全国化工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四川省科技杰出贡献奖1人,省杰出创新人才奖1人,四川杰出人才奖1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省教学名师9人,省优秀教师9人,省师德标兵1人,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4人,省“十佳”青年教师1人,霍英东青年教师奖获得者、青年教师基金资助获得者11人次,孙越崎科技教育基金奖获得者20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罗平亚、孙金声(双聘) 、张铁岗 、翟明国(兼职)、邹才能(兼职)
德国工程院院士:雷宪章
中国两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赵金洲、李允、陈永灿
四川省“塔尖”人才培养工程人选:赵金洲
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郭建春、祝效华、吴佳晔,陈誉、付修根、贾虎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张烈辉、郭建春、祝效华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资助获得者:祝效华 、卢聪、赵玉龙
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祝效华、王国荣
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罗平亚、林元华、张烈辉、赵金洲、李晓平、郭建春、祝效华、刘向君、郭肖、王国荣、李勇明
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张烈辉、赵金洲、李晓平、郭建春、林元华、刘向君、郭肖、王国荣、祝效华、李勇明、周莹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张烈辉、王兴志、林元华、郭肖、李勇明、祝效华、段明
全国优秀教师:张本奎、陈代珣、何道清、郭小阳、卫德佳、庄稼
全国模范教师:张健丰
省教学名师:江茂泽、王文福、李晓平、王玲、张哨楠、杨慧、曾洁、郭大立、邱亚玲
院系专业
截至2023年4月,学校现有19个数学学院,本科具有招生资格专业78个,有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学科,29个二组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学科,2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学科,89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学料,1个硕士交叉学科,14种硕士专业学位类别。
教学建设
- 质量工程
截至2023年4月,学校获省部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励112项,其中获国家教学成果奖9项(含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优秀奖1项)。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36门。2010年以来学校教师主编出版各类教材200部,其中获评国家级精品教材1部,21部教材列为国家级“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24部教材列为省级“十二五”规划教材。
截至2022年6月,学校有8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16个四川省特色专业,28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5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 ,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和11个四川省本科人才培养基地;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省级教学团队7个。
学校在教学成果评奖中,获省部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励112项,其中获国家教学成果奖9项(含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优秀奖1项)。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36门。2010年以来学校教师主编出版各类教材200部,其中获评国家级精品教材1部,21部教材列为国家级“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24部教材列为省级“十二五”规划教材。
校园风光
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西南石油大学-宝鸡石油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西南石油大学-中国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国家级特色专业:石油工程、应用化学、机械工程、油气储运工程、资源勘查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石油工程
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资源勘查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
四川省特色专业:石油工程、应用化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油气储运工程、资源勘查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市场营销、社会工作、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环境工程、工业设计
西南石油大学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一览表
国家级精品课程:钻井与完井工程
省级精品课程: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材料分析方法、电子技术实验、测井方法原理、计算机文化基础、构造地质学、油气地球化学、数字电子技术、矿物岩石学、数据库原理、自动控制原理、材料科学基础、水污染控制工程、油田应用化学、传感器原理与应用、天然气加工工程、概率统计、地震勘探、沉积岩与沉积相、管理信息系统、油层物理、工程力学、采油工程、大学英语、油气管道输送、石油地质学、大学物理与实验、化工原理、天然气工程、思想道德修养、油气层保护、械制造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数学、钻井与完井工程
学科建设
截至2023年4月,学校有15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8个国家特色专业,7个通过工程认证专业,28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16个四川省特色专业,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和11个四川省本科人才培养基地。西南石油大学是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高校。有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学科,29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学科,2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学科,89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学科,1个硕士交叉学科,14种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包括电子信息、机械、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能源动力、土木水利、工商管理、翻译、工程管理、法律、社会工作、应用统计、体育、艺术)和8个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权学科。有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1个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2个四川省“双一流”学科,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3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5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化学、工程学、材料学、地球科学学科进入ESI排名世界前1%行列。
2017年12月,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公布,学校12个参评学科在列,其中,石油与天然气工程评估结果A+,化学工程与技术评估结果B+,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机械工程评估结果均为B。
世界一流建设学科: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科群)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地质学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地质学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数学、地质学、力学、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网络空间安全、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应用统计、法律、社会工作、体育、翻译、电子信息、机械、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能源动力、土木水利、工商管理(MBA)、工程管理、艺术
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权学科:机械设计及理论、应用化学、化学工艺、矿产普查与勘探、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油气井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油气储运工程
国际合作
- 合作交流概况
截至2016年2月,西南石油大学与美、俄、德、日、法、加等10多个国家的30多所高校和学术研究机构建立了校际联系。通过科研合作、学术交流等方式与中国国外30多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除学术交流外,还积极引进外资设立奖学金,如“康菲石油奖学金”、“斯伦贝谢能源基金奖学金”、“雪佛龙奖学金”等。
1989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在该校援建了“油井完井技术中心”,加拿大政府在该校援建了“中-加天然气勘探开发技术培训中心”。依托这两个中心,与海外石油科技学术机构开展了大量的学术交流和技术培训活动,举办了34期涉及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储运炼制和管理、环保、继续工程教育等方面的专题培训和大型讲座。同时,分38批派遣教师(119人次)赴加拿大进行数周到一年的专业学习、学术交流、学术考察、访问等,
1990年代以来,该校以“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依托,召开国际学术会议十余次,多国高校和能源公司的学术专家百余人先后前来参会、讲学。
研究平台
截至2023年5月,学校现有各级各类科研基地(平台)300个。其中:全国重点实验室2个(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协作天然气水合物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111计划”地方高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研发中心(协作)7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个,国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4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平台、中心、实验室)6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3个,教育部产教融合创新平台1个,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西南石油大学创新联合体1个,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中心)1个,石油化工联合协会重点实验室1个;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研究院、基地、中心、产学研创新联盟)26个;四川省“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4个;四川省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1个;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1个;重庆市工程研究中心1个;重庆市重点实验室1个;中石油(重点)研究室14个;中石化(重点)实验室1个;中海油(重点)实验室、研究院4个;行业、地方产业联盟2个;厅级(重点)实验室(研究室)16个;校级研究院11个,校、院级研究中心(所)22个;横向合作科研基地80个;横向合作战略(框架)协议60个。
2015年,学校成立世界上首个“海洋非成岩天然气水合物固态流化开采实验室”。2015年西油与川大联合共建测井实验室。
科研成果
截至2023年4月,十二五以来,先后承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计划、“863”计划、科技攻关(支撑)计划、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教育部重点项目、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博士点基金、霍英东基金,四川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自然科学类纵向项目4192项;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四川省规划、科技厅软科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类纵向项目1998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与企事业单位签订横向合作项目8283项;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内的省部级以上奖励650项;发表论文33741篇,出版著作561部;授权专利9610项,其中发明专利5058项,实用新型(含外观设计)专利4552项。
研究领域
序号 | 研究领域 | 特色及主要研究方向 |
一 |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 1.低渗透油气藏开发理论与方法 |
2.复杂油气藏压裂酸化理论与应用技术 | ||
3.裂缝性油气藏开发理论与方法 | ||
4.有水气藏开发理论与方法 | ||
5.高含水期油藏开发理论与方法 | ||
6.油气藏流体相态研究与特殊气藏开发理论及配套技术 | ||
7.注气提高采收率理论及配套技术 | ||
8.恶劣条件油藏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技术 | ||
9.采油工艺技术 | ||
10.复杂非常规油气藏数值模拟理论和方法研究 | ||
11.非常规天然气储层成因与描述技术 | ||
12.储层损害与储层保护 | ||
13.欠平衡钻井技术研究 | ||
14.油气井固井理论与实验研究 | ||
15.管柱力学 | ||
16.工程岩石力学 | ||
17.完井方法 | ||
18.钻井液处理剂作用机理及钻井液化学 | ||
19.深井复杂井与特殊工艺井钻井技术 | ||
20.水射流研究与应用 | ||
21.石油工程测井及应用 | ||
22.钻井信息、仿真与最优化 | ||
23.油气管道仿真及优化技术 | ||
24.油气管道完整性评价技术 | ||
25.天然气管道储气及调峰技术 | ||
二 |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 1.碳酸盐岩沉积储层地质学 |
2.油气层保护矿物岩石学 | ||
3.油气藏地球化学及成藏理论 | ||
4.储层描述与储层分布预测 | ||
5.剩余油分布研究 | ||
6.碳酸盐岩储层研究 | ||
7.新型电法非地震勘探系列技术研究 | ||
8.非线性信号处理及其在地球物理资料处理中的应用 | ||
9.层序地层学理论及其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 | ||
10.碳酸盐岩测井评价技术 | ||
11.低孔低渗油藏评价技术 | ||
12.油藏整体描述技术 | ||
13.油气层保护的地质评价与研究 | ||
14.古应力场数值模拟与分析 | ||
15.裂缝预测 | ||
16.深部油层采油后期地质效应 | ||
17.石油微生物研究 | ||
18.微生物造岩成丘研究 | ||
三 | 机械工程 | 1.机械现代设计理论及方法研究 |
2.现代制造技术及方法研究 | ||
3.岩石破碎与钻头研究 | ||
4.钻采工具及设备研制 | ||
5.特殊采油工艺方法及设备研究 | ||
6.石油装备与工具基础理论研究与产品开发 | ||
7.石油机械系统计算机仿真研究 | ||
8.软件开发 | ||
四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1.油气井建井化学浆添加剂研发 |
2.采油化学 | ||
3.驱油剂研发及驱油体系研究 | ||
4.低渗透油藏开采化学助剂研发 | ||
5.稠油开采 | ||
6.石油天然气化学防腐 | ||
7.油气田环境污染控制及治理 | ||
8.石油天然气安全技术研究与评价 | ||
9.石油加工 | ||
10.天然气处理与加工 | ||
11.生物质能源研发 | ||
12.理论与计算化学 | ||
五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1.石油信息化 |
2.计算机模拟与仿真 | ||
3.嵌入式系统 | ||
4.软件工程 | ||
5.数据库系统 | ||
六 | 建筑科学与工程 | 1.工程结构与系统现代设计理论 |
2.复杂结构与系统数值分析计算方法 | ||
3.结构系统安全性、耐久性、检测与维修加固 | ||
4.工程项目与企业的质量工程与卓越绩效评价 | ||
5.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的结构健康检测理论与方法 | ||
6.岩土工程勘察与爆破技术 | ||
7.油气管道完整性评价与管理技术 | ||
8.储气系统、输配气管网规划设计与系统仿真 | ||
七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1.材料腐蚀机理与防护技术研究 |
2.油气田用高分子材料研究 | ||
3.油气田用无机非金属材料研究 | ||
4.材料表面工程研究 | ||
5.超细材料与应用研究 | ||
八 | 应用数学 | 1.应用微分方程与数值计算 |
2.应用概率统计 | ||
3.最优化与决策 | ||
4.石油工程仿真模拟计算 | ||
5.石油工程信息分析与处理 | ||
6.石油工程数值计算 | ||
九 | 仪器科学与技术 | 1.油气测试计量及标准化技术 |
2.油气检测与自动化装置 | ||
3.传感器及无损检测技术 | ||
4.油气智能测控系统 | ||
5.智能化仪器及计算机测控技术 | ||
6.智能结构系统与仪器 | ||
十 | 石油工程管理
管理科学与工程 工商管理 应用经济学 |
1.油藏经营管理 |
2.石油人力资源管理 | ||
3.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项目管理 | ||
4.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技术经济及管理 | ||
5.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系统管理和优化 | ||
6. 管理科学理论、方法及应用 | ||
7. 工业工程与管理工程 | ||
8. 信息管理与企业信息化 | ||
9.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 ||
10. 现代企业管理理论、方法及应用 | ||
11. 现代营销理论与营销实践 | ||
12. 人力资源管理 | ||
13. 石油技术经济及管理 | ||
14.会计与财务管理 | ||
15.石油天然气经济研究 | ||
16.石油产业组织创新研究 | ||
17.企业理论研究 | ||
18.农林经济研究 | ||
十 一 | 马克思主义理论
社会学 |
1.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现实研究 |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 | ||
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研究 | ||
4.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 ||
5.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 | ||
6.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 | ||
7.公共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 | ||
8.行政管理理论与实践 | ||
9.社会工作与管理 | ||
10.应用社会学 | ||
十二 | 法学 | 1.民商法学 |
2.刑事法学 | ||
3.经济法学 | ||
4.环境资源保护法学 | ||
5.国际法学 | ||
6.法理、行政法学 | ||
十三 | 外国语学及应用语言研究 | 1.外语教育理论与实践 |
2.翻译理论与实践 | ||
3.跨文化交际 | ||
4.英语教育 | ||
5.语言学 | ||
十四 | 体育学 | 1.体育教育训练学 |
2.体育人文社会科学 | ||
3.体育管理 |
学术资源
- 学术期刊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前身为《西南石油学院学报》,创刊于1960年,是经国家教育部、科技部和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西南石油大学主办、以报道石油科技为主的学术性期刊。为中文核心期刊,2004年获教育部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2008年获“中国高校优秀期刊”称号。已被中国国外著名数据库Elsevier、美国石油文摘(PA)、美国化学文摘(CA)、剑桥科学文摘(CSA)、俄罗斯文摘杂志(AJ)、日本科学技术社数据库,以及中国国内大型数据库CPA、《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石油文摘》等收录。主要刊登石油专业领域中具有创造性或创新性的学术与技术论文、基础理论研究论文、前沿问题的讨论与争鸣,突出反映石油天然气工业中的新理论、新方法、新工艺、新技术。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西南石油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CNKI 中国知网》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收录期刊、《中国期刊网》全文入网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入网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主要刊登能源发展研究、政治学与社会学、法学、文史哲等学科领域的研究及应用中有独到见解或创新性的学术论文。
《PETROLEUM》
《PETROLEUM》是西南石油大学主办的英文期刊,已被英国《科学文摘》INSPEC以及美国《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UPD两大数据库收录。 2017年3月,诺贝尔奖得主威尔逊教授的学术论文在学校主办的《Petroleum》期刊上发表。 《Petroleum》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梯队期刊项目,2019年4月Petroleum期刊被收录为CSCD核心期刊。
- 馆藏资源
- 截至2023年4月,学校图书有馆纸质图书222.9万册、电子图书524.6万册。
据2016年3月学校图书馆官网信息显示,学校图书馆馆藏以石油天然气文献为特色,纸本图书183万册,电子图书125万册,电子期刊3万种,订购印刷型期刊1834种,购买数据库40个。图书馆与国家科技文献中心(NSTL)、高校人文社科文献中心(CASHL)、国家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教育部CALIS中心、科技部西南信息中心、中国石油信息所、四川大学图书馆、成都理工大学图书馆等文献机构进行馆际互借、文献代复制和代传递服务。与西南交通大学图书馆和中国石油大学图书馆的教育部科技查新站合作,在该馆建立科技查新代办站。
图书馆结合该校的教学科研实际,自行研发多种服务类型的数据库系统平台:该校硕博士论文检索与提交系统、文献传递与咨询平台、远程访问系统、决策参考信息专题网站、图书馆事实数据库、图书馆读者问卷调查系统、教师教学参考园地等。
1999年,建成以JVC光盘库+AXIS光盘塔为数据中心的图书馆光盘网络服务器系统。
2008年,建成以Sun4900、Sun6130、浪潮AS1000为核心设备的存储网络系统,以及本地镜像数字图书馆服务系统。
形象标识
- 校徽
椭圆形线条是圆形的空间拓展,有无限发展的含义,象征学校的光辉前程。
图案还似一电子轨迹,寓意科学精神。
圆形图案也象征地球,表现了石油学科的内涵。
校徽颜色采用体现博大与科学的蓝色,体现了科学性和时代感。
图案颜色越往下越深,寓意学校基础雄厚。
整个图案结构简洁明快,庄重大气,主题鲜明,有可辨性和亲和力,易于制作及在各种载体中使用
- 校旗
上半部分的白色条块代表天空,校徽位于旗帜的正中央,就像初升的朝阳,从地平线或海平面冉冉升起,寓意西南石油大学蒸蒸日上,充满活力,朝气蓬勃。
下半部分的线条将象征起伏的山脉和海浪的曲线,添加了两个层次渐变色,代表大地和海洋,大幅红色条块代表地下蕴藏的石油。层次感强,生动形象
精神文化
- 西油精神
为祖国加油,为民族争气
其具有以下特点:
大学精神
1、微言大义,独特表达。立足于学校在石油、天然气方面的办学特色,尤其是在天然气勘探开发领域所独具的特色,体现出博大的胸襟、宽广的视野和远大的志向,彰显了该校一以贯之的办学特色和育人理念,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2、内涵丰富,厚重博大。作为价值理念的集合,“为祖国加油,为民族争气” 既包涵了该校求真务实、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又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还体现了广大西南石大学子“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豪迈气概。
3、与时俱进,时代感强。 “为祖国加油,为民族争气”在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内涵。在建校初期,“为祖国加油,为民族争气”就是为早日摘掉国家“贫油帽子”做贡献;在上个世纪,“为祖国加油,为民族争气”就是为祖国石油工业的健康发展做贡献;在划转地方后,“为祖国加油,为民族争气”就是为国家能源战略和国家能源安全做贡献,就是为国家经济、社会建设作贡献;随着该校向多科性研究教学型大学建设目标的迈进,“为祖国加油,为民族争气”还包括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的复兴做贡献。
- 校训
明德笃志 博学创新
“明德”,出自《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德乃为《大学》三纲要之首纲,也是三纲要之核心和根本,意谓为大学之中最高的为学之道,在于使人们的美德得以彰显,在于使天下人去旧从新,处于内心清明的最高的、善的境界。意即学校办学要以德为先,要发扬人们天赋的善良美德,以达到才德完美无缺的最高境界。“明德”旨在强调大学教育中道德建设的重要性,意在引导西南石大人以高尚的道德立身,以高尚的道德承载天下重任。
“笃志”,出自《荀子·修身》中“笃志而体,君子也”。笃,固也,厚也,充实而有恒;笃者,勤勉不怠谓也;笃为志之坚也,是为好学之固;笃志,坚定谓之也,意即崇尚实干,践行理想,行胜于言。“笃志”意思是具有坚定意志并能付诸实践的人,才是君子。 “笃志”是西南石大人在石油行业背景下成长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勤奋务实、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特质,反映了西南石大人特有的精神面貌和行动理念。
校园环境
“博学”,出自《礼记·中庸》中“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论语》亦云:“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博”意味着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博学”意谓为学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博学”还意在倡导学生通过刻苦学习和实践,获得广博的知识,不仅本学科的知识要广博精深,还要涉猎和掌握更多其他学科相关的知识,文理兼容,百科兼纳,更要有远大的抱负和广博的胸怀,在生命途中永无止息地学习和充实自己。同时倡导教师要广泛学习,专心致志探求真理,以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更好地“传道授业解惑”。
“创新”,源自《礼记·大学》“苟日新,日日新,有日新”。创,开始、开创,象征着人类向未知世界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进攻;新,初生之物,与旧相对。 “创新”就是首创前所未有的事物、见解或方法,就是不墨守成规,不懈开拓。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所大学长远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倡导西南石大人要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发明或提出前所未有的新见解、新方法。
“明德笃志、博学创新” 从德、志、知、行四个方面对西南石大人提出了要求,“明德”、“笃志”强调做人,“博学”强调做学问,“创新”强调做事。概而言之,“明德笃志、博学创新”就是要求西南石大人树立远大理想,追求广博学识,不断开拓创新,以脚踏实地的精神和科学严谨的态度,为西南石大学子的成才成功打下基础,为祖国的持续发展做出不懈努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 校歌
《飞翔》 | |
辽阔的天空,飘荡着彩云,无边的沙漠有美丽的绿舟,
我们在难忘的青春中奋发,为我加油,为你争气! 期待那一天,远方的召唤,让我们一起,一起飞翔; 期待那一天,远方的召唤,让我们一起,一起飞翔! 飞翔,飞翔 嘉陵江的朝阳拥抱着欢笑,桂湖的花朵绽放着希望, 我们从前辈的梦想中启航,有我同行,有你相伴, 期待那一天,远方的召唤,让我们一起,一起飞翔; 期待那一天,远方的召唤,让我们一起,一起飞翔! 古往今来多少俊杰,少年立壮志,立壮志! 东西南北四海为家,风雪何所惧,何所惧! 历史讲着你我们写下的历史,未来在等着我们开辟未来! 期待那一天,远方的召唤,让我们一起,一起飞翔; 期待那一天,远方的召唤,让我们一起,一起飞翔,飞翔! 让我们一起飞翔!让我们一起飞翔!让我们一起飞翔!飞翔,飞翔,飞翔! 西南石油大学校歌《飞翔》吕继宏、李丹阳领唱,校师生合唱团合唱。 |
![]() |
- 西油校赋
西南石油大学赋
天地混沌,问何物聚能含热,点燃中华复兴百年梦想?岁月莽苍,靠谁人叩古问今,启开人类幸福千秋伟业?沧海桑田变幻中,沉睡石油破洪荒;长天大地翻覆处,猛醒雄狮惊寰宇。是谁说?油乃国脉,气为民生!
西南石油大学
当铭记,嘉陵江畔,数千热血志士,艰辛建校为国忧;长怀想,燕儿窝里,五十酷暑寒冬,奋发创业图国强。培育多少英才俊彦,桃李连心,让壮美神州流光溢彩;成就无数功绩荣光,师生同幸,为古老华夏映月辉星。有院系众环,学科林立,教研皆优,泱泱大校傲立杏坛;看院士领军,名师云集,学子数万,铮铮赤胆报效先辈。曾从乱困中全面恢复,抢占高地得广阔;又在改革中抓住机遇,超常发展创佳绩,更开桂湖新园,锐意二次创业。携手海外,交流天下。工理文齐备,产学研共进;博硕本并重,德智体同修。往昔得失,风雷铁火已是碑,如今成败,江山锦绣重迈步。
一缕燃气,与民生祸福有关;几滴石油,和经济兴衰相连。求知时,勿忘百年耻辱,曾有列强欺我贫油;学成后,永葆一生壮志,要教四方贺我繁昌。下得深功夫,方可明德笃志;吃得大辛苦,才能博学创新。油藏岩地,纵青春与江海共寥廓;气在山川,任理想同日月竞风流。数代师生相勉,五十华诞齐诵:为祖国加油,为民族争气!
所获荣誉
2020年12月25日,被国家卫生健康委等授予“无偿献血促进奖”。
2021年4月22日,四川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其“四川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
2021年12月9日,天然气现代产业学院入选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公示名单。
2022年2月14日,入选教育部公布的第二轮“双一流”高校名单。
2022年3月,天然气现代产业学院入选四川省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名单。
2022年3月17日,入选2022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候选单位名单。
2022年4月,荣获2022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