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科技大学简介
陕西科技大学(Shaan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简称陕科大,是陕西省人民政府与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轻工集团公司共同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及“十四五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建设高校,是陕西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和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 ,入选“111计划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教育部“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产教融合促进计划试点院校和陕西省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员单位。
学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所轻工业高等院校,1958年创建于北京,时名北京轻工业学院;1970年迁至陕西咸阳并更名为西北轻工业学院,197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88所重点院校之一,1998年改隶陕西省,2002年更名为陕西科技大学。
截至2023年3月,学校有西安未央校区、太华路校区和咸阳校区,总面积2055亩,建筑面积129.6万平米,馆藏书200余万册;设有16个学院(部)、开设63个本科专业;拥有博士后流动站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3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1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9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3个;有专任教师1500余人,全日制各类在校学生23000余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5000余人
办学历史
1958年6月26日,北京轻工业学院成立。学校从筹建到开课用时四月。
1970年10月,学校搬迁到陕西省咸阳市,改名为西北轻工业学院;同年,咸阳轻工业学院筹建处并入。
1972年,招收了第一批工农兵大学生;同年,陕西工业大学纺织系并入西北轻工业学院。
陕科大
1977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88所重点院校之一。
1978年,纺织系从学校分出。
1979年,轻工业部与陕西省委商定,学校不再迁回北京,但要抽调一批骨干教师回京工作。
1998年,学校从轻工业部划转到陕西省,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体制。
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西北轻工业学院更名为陕西科技大学。
2003年,学校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2006年,学校主体东迁西安。
2011年,学校入选陕西省省属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同年,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2012年,陕西省政府与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轻工集团公司签订协议共建陕西科技大学;同年,学校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
2018年,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
2020年10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确定为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
2021年6月,加入陕西高校革命文化传承联盟。
2022年11月25日,陕西科技大学生物与医药学院揭牌成立。
院系专业
截至2023年3月,学校下设16个学院(部),63个本科专业,涉及工学、理学、管理学、文学、经济学、法学、医学、艺术学、教育学、农学等10大学科门类。
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3月,学校有专任教师1500余人,省级教学名师25人,拥有 “杰青”“优青”“百千万人才工程”等国家、省级各类人才百余人;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虚拟教研室1个、省级教学团队29个、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教学团队3个。
学科建设
截至2023年3月,学校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个、二级学科3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1个、二级学科9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3个;A类学科1个,B类学科5个,省哲学社会科学特色建设学科1个,陕西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建设学科1个,省级优势学科6个。
教学建设
- 质量工程
截至2023年3月,学校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9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2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16个;陕西省名牌专业7个,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19个 ;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项、省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9项,国家级新工科项目3项、新农科项目1项、新文科项目2项,省级新工科项目6项、新农科项目1项、新文科项目2项;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省级精品课程24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50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6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35门;省级在线开放课程2门,省级创新创业教育课程6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6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4个。截至2019年11月,学校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3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
- 教学成果
截至2023年3月,学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省级优秀教材24部,省部级教学成果奖70项,承担省部级教改项目75项。
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教学为主型地方高等学校创新教育模式构建与实践(张美云等)、适应行业转型升级的轻工类专业“323”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马建中等)、中小学生科学素质“四位一体”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郭晓鹏等)
社会评价
2020年7月,2020年中国大学百强榜进步榜排名第49位。
2021软科中国大学排名全国第140位。
2022软科中国大学排名全国第132位。
2022年7个学科入选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
科研机构
截至2023年3月,学校拥有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重点研究基地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63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
国家级科研平台:高性能无机材料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科研成果
截至2021年9月,“十二五”以来,学校共承担各类纵向科研项目2740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陕西省重大重点项目等;获得科技成果奖励413项,省部级以上奖励165项,其中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8项、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一等奖9项;出版著作325部,SCI三区以上收录论文2385篇,EI收录期刊论文1854篇;共获授权专利6632项。
学术资源
- 馆藏资源
截至2020年底,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200万册、电子图书680万册(种),当年订购中外文纸质期刊986种,电子期刊8万余种,在线运行中外文镜像和网络数据库61个,自建特色资源数据库10个。完整收藏了自1907年创刊并出版至今的美国《化学文摘》(CA),馆藏文献形成了以轻化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食品科学、轻工机械及其自动控制等为特色,以化工、材料、环境、食品、电气自动化、机械、工业设计学科为重点,文、管、理、工、法、艺兼收的多学科藏书体系。已经成为馆藏资源丰富、管理手段较为先进,能为广大师生提供高质量文献信息服务的信息资源保障中心。
- 学术期刊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创刊于1982年12月,创刊初期为半年刊,限国内发行,1984年起改为季刊,1986年经国家科委批准刊物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2002年起改为双月刊,学报主要刊载轻工行业各学科有独创性的科学研究论文。内容涵盖制浆造纸,材料工程、皮革及革制品、食品工程、机电工程、自动控制、计算机应用及信息科学、工业造型设计、化学工程、环境科学、基础科学众多领域,具有鲜明的轻工业特色和交叉学科特色,主要读者为国内外科研部门的中高级科技人员。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1992年入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揽》(第一版),在历次期刊评比中分别于1989年获陕西省高教局期刊评比三等奖,1993年陕西省科协期刊评比二等奖,2000年陕西省新闻出版局期刊评比二等奖。2001年11月,学报被国家科技部、新闻出版总署选定为“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刊物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万方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合作交流
学校的合作交流伙伴包括: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理工大学、圣彼得堡国立交通大学、莫斯科国立电子技术学院、莫斯科国立斯坦丁工艺大学、莫斯科国际斯拉夫学院,乌克兰苏梅国立大学、基辅国立工艺设计大学、苏梅农学院,哈萨克斯坦国立大学、东哈萨克斯坦国立技术大学等。
形象标识
- 校徽
陕西科技大学校徽
校徽由图形和文字两部分构成,以蓝色为基调。蓝色给人以理性、宁静、深邃、无限之感,是科技的象征;图形以五条青色向上的波浪条形和蓝色的半圆相互交叉组合,象征“运动”和“发展”;文字采用郭沫若的手写体和英文的大写印刷黑体。
校徽寓意深远,五条波浪代表数字“5”,蓝色半圆和白色半圆的组合代表数字“8”,暗含陕西科技大学创建于1958年;左、右两侧半圆分别代表东西文化,寓意陕西科技大学是融东西文化于一体的高等学府;五条向上的波浪代表陕西科技大学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将遵循至诚至博的校训,开拓进取,实现跨越式发展。五条青色的波浪和蓝色半圆交叉隐喻“青出于蓝胜于蓝”之义,代表陕西科技大学培养的高级技术人才将遍及五大洲。
- 校旗
陕西科技大学校旗
校旗由学校标准色、校徽和学校字体组成,设计简洁、大方。
精神文化
- 校训
至诚至博
“诚”和“博”是从中国古代前贤名句选取而来,体现了陕西科技大学的传统精神。“诚”是维系人类社会的最高道德规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诚”的含义包括诚朴、诚信、诚实,蕴涵朴实无华,以诚相待,取信于人。“博”是指学问渊博,是人生追求学问和事业的境界,含义是博大精深、经天纬地,又指胸怀宽阔,海纳百川。“至”是达到。“至诚至博”是人生的追求目标,做人达到诚实守信,朴实无华;达到博学、知识丰富精深。诚实而博学,博学而求诚,诚实有德,博学有才。诚和博是师生共同遵守的道德和学问准则。
- 校歌
校歌
《远航》
迎着祖国初升的太阳
我们从首都北京起航
渭水之滨,搏击风浪
三实作风放飞理想
回首往昔书写国计民生的篇章
面向未来锻铸中国轻工的辉煌
让我们扬起风帆满载人类幸福的梦想
远航远航远航……
肩负民族振兴的希望
我们在科学海洋荡漾
至诚至博,发奋图强
传承文明桃李芬芳
回首往昔书写国计民生的篇章
面向未来锻铸中国轻工的辉煌
让我们扬起风帆满载人类幸福的梦想
远航远航远航远航……
所获荣誉
2022年3月,入选陕西省2021年度“双百工程”先进单位拟表彰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