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师范大学简介

安徽师范大学简介

安徽师范大学(Anhui Normal University),简称安师大,坐落在安徽省芜湖市,是安徽省人民政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共建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高校,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首批“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和“高水平大学奖补资金项目”支持高校, 安徽省高峰学科建设计划重点支持高校 ,入选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教育部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基地、首批民政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国家华文教育基地、安徽省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全国首批具有接受公费来华留学生资格的高校,具有副教授自审权和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也是安徽省优先建设的综合性省属重点大学。

学校与民国时期的国立安徽大学相承一脉,是安徽省高等教育史上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其前身是1928年创建于安庆市的省立安徽大学,1946年更名为国立安徽大学,1949年成建制迁至芜湖。后经历安徽师范学院、合肥师范学院、皖南大学、安徽工农大学等数个办学阶段。1972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安徽师范大学。

截至2023年4月,学校有赭山、花津、天门山3个校区,校园占地总面积202.4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7.37万平方米;设有18个学院,开设本科专业91个;有6个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1个;有教职工2783人(不含“三附”),其中专任教师1856人;有在籍学生58000余人,其中普通本科生28800余人。

历史沿革

1921年,皖籍名流陈独秀、胡适、陶行知等极力倡导筹建安徽大学。同年7月,蔡晓舟为首组成“安徽大学期成会”,开展筹建工作。

1922年3月20日,时任安徽省长许世英支持成立了“安徽大学筹备处”,后因军阀斗争筹备工作历三年无果而辍。

1927年9月,省政府于安庆市成立“安徽大学筹备委员会”,先后召开了29次常务会议和九次全体会议,由筹备委员会推定刘文典先生为预科筹备主任, 韩安先生为农学院筹备主任, 吴承宗先生为工学院筹备主任。

1928年4月10日,安徽大学完成筹备,预科班正式开学,142名学生(分为社会科学班和自然科学班)在安庆菱湖百子桥原法政专门学校礼堂举行了开学典礼,这一天即为学校的诞生日,标志着安徽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同年8月,设立“文法学院”,院内设立四系:中国文学系、教育学系、政治经济学系、法律系,开始招收本科学生,学制四年;10月,96名本科新生入校(中文19人,教育20人,外语2人,法律32人,政治15人,经济8人)。不久,工学院亦告成立,但当时考试合格录取的新生仅3名,无法独立开班(后转入理学院物理系)。刘文典以文法学院院长兼预科主任主持校务,代行校长职权,因保护学生顶撞了蒋介石,于1928年12月被免职。此后,学校又经历了程天放、王星拱、杨亮功、何鲁、程演生、傅铜、李顺卿等多位校长的主政。

1929年2月,学校拆文法学院为文学院和法学院,文学院设中文、外语、教育三系;法学院设政治、经济、法律三系;同年9月,学校成立理学院,正式招收数学、化学、物理三系理科新生。1930年遵照国民政府教育部令,将学校正式定名为“安徽省立安徽大学”。著名学者如郁达夫、苏雪林、陈望道、姚永朴、陶因、丁绪贤、周予同、吕思勉、章益、周建人、朱湘、冯沅君、陆侃如、刘大杰等曾受聘来校任教。

1930年秋,学校在理学院又设立了生物系招收生物专业新生,这时学校形成三院10系的办学规模,学生人数由1929年的131人增至379人。1935年,学校增设了农学院,开始招收农艺、农业经济专业学生。从1932届至1937届,学校先后培养本科毕业生557人。

1938年6月,因日军深入皖省,原省会安庆沦陷,省立安徽大学被迫西迁,辗转湖北、湖南等地。后因教育部考虑内迁大西南的学校过多,无足够生源就学,决定省立安徽大学停办,现有学生并入武汉大学。1939年夏,校长汪洪法向省政府办理了移交手续,学校停办。

1940年春,省政府决议筹办安徽建设学院,次年2月会商于教育部。后教育部经同意,筹建临时政治学院。

1941年8月,安徽省立临时政治学院正式成立,校址设在立煌县(今金寨县)。10月,学院开学,新生入校。学院设文史、教育、政经、法律四系,学制一年,主要培养抗战所需要的干部。

1942年秋季,学院改为安徽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学制三年,设中文、史地、教育、数理、外文五科,培养中学教师。

1943年7月,学校改为安徽省立安徽学院,分中文、史地、政经、法律四系,及教育、数理、艺术、体育、会计五科。省立安徽学院是当时安徽省内唯一的一所高等学校。

1944年,省立安徽学院在休宁万安镇的徽州中学旧址创设皖南分院,设土木工程、机械工程、农林三系,银行、会计两个专修科。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安徽学院迁合肥临河集办学。1946年9月,程演生提出将安徽学院迁到芜湖办学的报告获得省政府同意。省立安大经皖籍学者多方努力并报教育部批准,也开始复校,并改“省立”为“国立”,是为国立安徽大学。新学期开学时,程演生带领除转去国立安大的全体安徽学院学生和教职员工,从合肥搬迁到芜湖,定址赭山南麓。安徽学院在休宁万安镇的皖南分院的师生也同时迁到芜湖,与学院总部合并一处。

安徽师范大学简介插图

安徽师范大学校史简表

1946年1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决定:聘朱光潜、陶因、高一涵、叶元龙、杨亮功、程演生等12人为国立安徽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朱光潜为主任委员,陶因为委员兼秘书,负责复校事宜。至4月,朱光潜坚辞不就,教育部改陶因为筹委会主任委员。4月20日,在南京教育部会议室召开了第一次筹委会会议,教育部次长巢县人杭立武出席并致词。会议决定:“国立安徽大学”在安庆原校址复校。5月5日,筹委会由南京迁至安庆办公。6月正式接收校舍,并添建教授住宅及办学设施,组建机构、聘请师资。9月30日,教育部正式任命陶因为校长。11月6日,陶因启用“国立安徽大学关防”(即校印,现藏于安徽师范大学档案馆)和校长印鉴。11月11日,国立安徽大学举行了开学典礼,陶因作了《本大学创立经过》的报告。 复校后的国立安徽大学设文学院、法学院、理学院、农学院四院,内含中文、外语、历史、教育、政治、经济、法律、数学、物理、化学、教育、农艺、森林12个系,后又增设园艺系及茶叶专修科。

1947年上期,国立安徽大学有教职员工307人,学生1100余人。

1948年6月,陶因辞职,教育部改任原省立安大校长杨亮功为校长。

1949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派首席军代表荆树鸿、副代表黎洪模等来安庆接管了国立安徽大学。12月,国立安徽大学成建制迁至芜湖,与安徽学院合并,成立新的安徽大学;同月,学校正式成立校务委员会,许杰任主任委员。共设文艺(内分中文组、外语组、艺术组)、历史、教育、法律、经济、数学、物理、化学、园艺、农艺、森林、土木工程12个系,另办有中文、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森林、艺术专修科及师资训练班。

1950年10月,安徽大学印信正式启用

1952年5月,学校首设党委,项南为校党委书记,许杰为校长。

1953年,调整后的安徽大学由四院改为二院:师范学院、农学院。

1954年,国立安徽大学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决定和华东行政委员会高教局通知决定:撤销安徽大学校名和建制,其所属农学院、师范学院分别独立为安徽农学院(今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师范学院。同年9月,农学院迁合肥独立建校,安徽师范学院承袭安徽大学的所有财产、图书、物品、人事等在芜湖赭山南麓继续办学。

1958年,将芜湖安徽师范学院的中文、历史等文科专业调到合肥师范专科学校组建“合肥师范学院”。

1960年,经教育部批准,合肥师范学院更名为皖南大学(刘少奇同志题写校名)。

1970年,省委决定将合肥师范学院的校园让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而将合肥师范学院整体迁到芜湖与安徽工农大学合并,这样,原来从芜湖迁合肥的中文、历史等文科专业又重新回归母体,安徽工农大学成为全省文、理、艺、体最为齐全的综合性大学。

1972年,经国务院批准,安徽师范学院正式定名为安徽师范大学(郭沫若同志题写校名)。

2005年,芜湖师范专科学校整体并入安徽师范大学。

2012年,安徽师范大学成为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进入继985工程、211工程后国家第三次重点高校建设工程行列。

2013年,安徽师范大学成为安徽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高校。

2013年,学校成为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立项建设高校。

2013年5月,学校入选首批民政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同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2014年12月,入选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承担高校。

2018年11月,安徽师范大学入选教育部第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2019年4月,安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揭牌,是安徽省高教系统设立的首家学前教育学院。8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2021年1月7日,记者向安徽师范大学、肥西县教育局、肥西师范学校多方求证得知,安徽师范大学已经与合肥市人民政府达成合作意向,拟将肥西师范学校成建制并入安徽师范大学,建为安徽师范大学合肥校区。 5月,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正式揭牌。

2022年2月,安徽师范大学合肥校区正式启动采购。

2022年7月,安徽师范大学合肥校区二期工程竣工。

院系专业

截至2023年4月,学校设有18个学院以及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开设91个本科专业,学科专业涵盖了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理学、工学、农学、艺术学等11个门类。

教学建设

截至2023年4月,学校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4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9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9门,国家级精品课程8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8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国家级在线开放课程1门,国家级线下课程3门,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1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双语课程1门,国家级规划教材5部,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1项,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项,教育部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1项。

国家级特色专业(9个):地理科学、汉语言文学、生物学、历史学、 英语、电子信息工程、教育学、音乐学、化学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23个):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运动训练、汉语言文学、新闻学、历史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科学、生物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旅游管理、音乐学等。

国家级精品课程:公共心理学、教育学原理

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教育发展史略、小学生心理辅导

省级精品课程:数学分析、概率论、计算机基础(公共课)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化学实验教学中心

学科建设

截至2023年4月,学校入选安徽省高峰学科6个,进入ESI全球前1%学科3个,安徽省重点学科18个,省级学科建设重大项目3个。现有博士后流动站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1个 。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化学、生物学、生态学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1个):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化学、生物学、生态学、物理学、教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体育学、数学、地理学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31个):哲学、理论经济学、法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世界史、新闻传播学、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社会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公共管理、电子科学与技术

安徽省高峰学科:化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诗学)、中国史、教育学、生态学

省级重点学科:中国古代文学 、汉语言文字学、教育学原理 、人文地理学、 自然地理、有机化学、分析化学、 生态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共党史 、课程与教学论 、体育教育训练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 、音乐学 、专门史、 应用数学、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4月,学校有教职工2783人(不含“三附”),其中专任教师1856人,教授、副教授及其他高级职称教师1129人。学校拥有院士1人,聘任院士2人,拥有“长江”4人、国家“杰青”8人(含刚签约5人)、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2人、“万人计划”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2人和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中科院“百人”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7人(含刚签约2人)、国家“优青”2人、海外“优青”1人、“长江”讲席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7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2人,共有在职的省级以上人才称号(荣誉)教师500余人次。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51个,省级教学名师34人,省级教坛新秀48人。

2023年2月22日上午,安徽师范大学举行高层次人才引进签约仪式。体操国际级运动健将、体操国际级裁判、两届奥运会冠军邓琳琳,武术国际级运动健将、国家一级武术裁判、武术套路六段、世界武术冠军赖晓晓,射箭国际级运动健将、亚运会团体冠军顾雪宋正式签约入职安徽师范大学。

国家级教学名师:余恕诚教授。

科研平台

安徽师范大学简介插图1

安徽师范大学赭山校区

截至2023年4月,学校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部共建省级重点实验室(培育)1个,安徽省重点智库1个,安徽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5个,安徽省重点实验室6个,安徽省高校重点实验室4个,安徽省工程实验室7个,安徽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1个,安徽省新型产业共性技术研究中心1个,安徽省乡村振兴协同技术服务中心1个。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中国诗学研究中心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功能分子固体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皖江城市带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协同创新中心

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1个):伏尔加-第聂伯两江流域研究中心

安徽省重点智库(1个):安徽文化发展研究院

安徽省工程实验室(3个):安徽省水土污染治理与修复工程实验室、安徽省智能机器人信息融合与控制工程实验室;安徽省新能源汽车电池储能材料工程实验室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5个):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皖南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安徽创意产业发展研究中心、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

安徽省重点实验室(6个):重要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分子基材料安徽省重点实验室、江淮流域地表过程与区域响应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光电材料与技术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网络与信息安全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分子酶学与重大疾病机理研究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安徽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安徽省教师教育协同创新中心

安徽省高校重点实验室(4个):生物环境与生态安全安徽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化学生物传感安徽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基因疾病与健康生物医学安徽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安徽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资源环境与地理信息工程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安徽省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1个):安徽省生物标本数字化公共服务资源平台

安徽省旅游局智库(1个):安徽旅游智库

学术交流

学校是全国首批获准招收公费留学生的高校之一,也是国家华文教育基地、安徽省国际交流合作基地、安徽省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学校先后接收60多个国家(地区)的长短期进修和学历教育留学生5000余人次,与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韩国、日本、越南、马来西亚等国家(地区)的几十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学术团体和教育机构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与学术交流关系,并与澳大利亚查尔斯•达尔文大学共建了孔子学院、在乌克兰扎波罗热国立大学设立了孔子课堂。拥有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硕士项目1个,校际联合培养项目12个。

科研成果

截至2012年安徽师范大学有41项课题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获批经费2397万元,项目立项数和获批经费均创同期历史最高水平,2012年较2011年同期增长2.5%和16.4%,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其中,国旅学院陆林教授获重点项目资助,资助经费290万元,这是继2008年王绍武教授获得重点项目资助后该校再次获得该类项目资助。

这是国家基金委自1986年成立以来资助的我国第2个旅游地理类重点项目。201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第三批重大招标项目立项名单,文学院院长、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主任丁放教授的《唐诗学研究》获准立项,资助经费80万元。

学术资源

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

始建于1928年,先后经历了省立安徽大学图书馆、国立安徽大学图书馆、安徽师范学院图书馆、安徽工农大学图书馆、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等时期。截至2014年6月,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由花津校区敬文图书馆、赭山校区图书馆和皖江学院图书馆组成,馆舍面积达4.6911万平方米,有阅览座位2800多席;

安徽师范大学简介插图2

图书馆

截至2021年11月,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有馆藏文献总量303.17万册,涵盖所有学科。中外文期刊保持在1600余种以上,电子图书251万种,数据库101种。世界著名的《科学文摘》(英国)、《生物文摘》和《化学文摘》(美国)、《文摘杂志》(前苏联)均有收藏。图书馆以古籍、徽州文书、民国时期文献为馆藏特色。古籍总量近19万余册,总藏量在省内仅次于安徽省图书馆而位居全省高校之首;善本古籍700余部,26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37部古籍入选首批《安徽省珍贵古籍名录》,其中《洪武正韵》为国内唯一不配不补全本,元刻明递修《通志》、明嘉靖刻本《李太白全集》、《杜工部集》均为海内珍本。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办于1957年,1973年复刊,主要刊登数学、计算机科学、物理学、电子信息科学、化学、材料科学、生物学、生态学、生命科学、地理学、国土资源学、旅游学、环境科学、电化教育学、体育学等学科的学术论文。本刊是“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3种数据库和文摘的源刊。四次被评为“安徽省优秀科技期刊”;2000年12月荣获(CAJ-CD)执行优秀奖。2004年8月,被安徽省教育厅、安徽省新闻出版局评为“安徽省高校学报优秀学报二等奖”。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创办于1957年5月,历经《安徽师范学院学报》《合肥师范学院学报》等几次更名,文革期间曾一度停刊,1973年复刊,迄今出版41卷187期。辟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诠释学、中国诗学、徽学等栏目。先后被选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和社会科学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复印报刊资料”重要来源期刊等。入编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复印报刊资料全文数据库、龙源期刊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CEPS中文电子期刊服务。四度被评为“安徽省优秀社会科学期刊”和“全国百强社科学报”。学报《诠释学研究》栏目被评为“全国高校学报特色栏目”。2004、2009年两度获“安徽省高校优秀学报一等奖”、2009年被被评为“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学校标识

校训

厚德 重教 博学 笃行

校徽

安徽师范大学简介插图3

校徽

安徽师范大学校徽为圆形图案,校徽上部由郭沫若为安徽师范大学亲笔题写的校名;下部ANHUI NORMAL UNIVERSITY为英文校名;中间图案为教师正在授课形象,表达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之寓意,其中●代表太阳,下面由变形的学校缩写“安师大”的汉语拼音第一个字母A、S、D组成,1928代表建校时间,蓝色象征蓝天或黑板,寓意为“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校歌

2012年10月31日,安徽师范大学在2012年学校第41届秋季运动会上重新启用安徽师范大学前身——省立安徽大学校歌作为安徽师范大学校歌。校歌词作者为怀宁籍教授、省立安徽大学前校长程演生,曲作者为中国现代音乐奠基人萧友梅。1933年由省立安徽大学校务委员会审定通过的《安徽大学校歌》。

安徽师范大学校歌
潜岳苍苍,江淮汤汤。夏商肇启,雍容汉唐。

文化丕成,民族是昌。莘莘多士,跻兹上庠。

潜岳苍苍,江淮汤汤。缅怀先哲,管仲蒙庄。

高文显学,宋清孔彰。莘莘多士,跻兹上庠。

 

词作者程演生是安徽怀宁人,早年留学英、法、日等国,回国后先后执教于北京大学、暨南大学、安徽大学等校。1928年,省立安徽大学正式建立,因为时局动荡不安,到1932年,建立才五年的安徽大学面临内忧外患、经费奇缺、校务几近停顿的局面。程演生校长受命于危难之际,他积极筹措经费,广聘教授,建设校舍。一时之间,安徽大学学者云集,气象蔚然。

为这首校歌作曲的是被音乐史家称为中国现代音乐奠基人的萧友梅先生,他曾是程演生校长北大时期同事。当萧友梅先生收到这首歌词时,吟读着这慷慨雄壮、对仗工整的古词句,先生被其中凝重的涵义、寓意深刻的皖学典故所感动,当即为其谱下四部合唱曲。自此,这首省立安徽大学的校歌被广大学子传唱开来。

社团组织

截至2014年6月,安徽师范大学学生组织有 :安徽师范大学学生会,安徽师范大学学生社团联合会等;校学生会下设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生分会等十七个学生分会,学生社团联合会全面负责学生社团的日常联络和管理工作,是学生社团与学校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截至2014年6月,安徽师范大学有六大类学生社团共43个;其中学生社团分为:理论学习型、社会科学型、学术科技型、文学艺术型、体育健身型 、公益服务型学生社团由校团委直接指导,学社社团联合会负责联络协调;

学校荣誉

2017年6月20日,获得安徽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的“第十一届安徽省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2019年8月5日,安徽师范大学获评2019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2020年11月20日,安徽师范大学入选“第二届全国文明校园”名单。

2020年12月25日,被国家卫生健康委等授予“无偿献血促进奖”。

2021年9月,入选第二批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拟入选单位名单。

2021年9月7日,被教育部认定为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单位。

2021年12月19日,2021年羽毛球世锦赛男双决赛在西班牙韦尔瓦进行,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018级运动训练专业本科生谭强和队友何济霆摘得男双银牌,获得亚军。

2022年2月7日,安徽师范大学入选2021年安徽省发明专利百强排行榜

©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2245678901@qq.com删除!联系电话:13296555055。
搜索
打开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gxwhjdjt】,发送【101】获取验证码,输入获取到的验证码即可解锁复制功能,解锁之后可复制网站任意一篇文章,验证码每月更新一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