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医科大学简介

安徽医科大学简介

安徽医科大学(Anhui Medical University),简称“安医大”,位于安徽省合肥市,是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安徽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是教育部“卓学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安徽省属重点大学,为安徽省第一批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和第一批综合改革试点学校、安徽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入选教育部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高校, 是长三角医学教育联盟创始成员。

安徽医科大学前身是1926年创建于上海的私立东南医科大学,1930年改称东南医学院,1949年内迁安徽怀远。1951年由私立改为公立,1952年迁至安徽合肥,更名为安徽医学院,1996年更名为安徽医科大学。

截至2023年3月,学校有梅山路、翡翠路、东校区等3个校区;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5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有1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0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拥有1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8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在职教职医护员工(含直属附院)1.52万人,其中校本部教职工1816人,专任教师960人,全日制在校生总规模为2.48万人,其中在校本科生17187人,硕士研究生6713人,博士研究生644人,留学生341人。

历史沿革

  • 东南医科大学

安徽医科大学的前身是1926年5月由郭琦元、汤蠡舟等在原亚东医大的校址上(上海市沪军营)创办的私立东南医科大学。当年9月10日开学。推郭琦元为校长,缪征中为教务长,汤蠡舟为医务长兼附属医院院长。

1927年秋,校董会修订章程,改办大学五年制,专科即停止招生。

1928年春,杭州广济、苏州医大和广州中法3所医学院先后改组或停办,大批失学学生流入东南医大。

  • 东南医学院

1930年春,学校改称东南医学院,并于1931年奉国民政府教育部训令核准立案。1931年春,时值上海南洋医学院停办,转学来校者二百余,统计学生数达五百以上。院本部迁至上海真如镇,原校址改作附属医院。

1933年和1934年学校校庆时,时任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均前往祝贺,并分别为东南医学院师生题词“好学力行”和“造就良医”,当下传为佳话。

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日军入侵,校舍尽毁,师生员工挤往在沦陷后的租界——上海萨坡赛路299号院内。

上海东南医学院院长郭琦元因担任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署负责人随军南下,学校濒于解体。在此关键时刻,众推眼科专家张锡祺教授出任院长,聘请病理学专家叶曙任教务长,他们依靠部分教授及上海、青岛等地校友,筹集资金,重建校舍,张锡祺还以自办的上海光华眼科医院营业收入贴补办学经费,使学校在条件十分艰难的情况下,得以续办。抗日战争胜利后,学校迁至上海南市制造局路。

安徽医科大学简介插图

学校建筑

1949年上海解放后,东南医学院响应中共中央华东局发出的“面向农村、面向内地”的号召,在汤蠡舟院长的率领下,于当年12月底整体内迁安徽怀远县西门岗,以原美国教会办的淮西中学、培德女子学校、民望医院、民康医院及省立中学等处房舍为校址,占地300多亩,成为安徽省第一所高等医科院校。

1951年6月22日,华东军政委员会卫生部批准将学校由私立改为国立,委托皖北行署正式接管,学校直属中央卫生部领导。8月27日,东南医学院附属医院从皖北怀远迁至合肥市前大街(现长江路)。

  • 安徽医学院

1952年,学校全部迁建合肥。当年10月,经安徽人民政府批准,东南医学院改名为安徽医学院。

1956年,经卫生部、教育部批准,学校开始招收研究生。

1968年,由于“文革”的影响,学校迁到凤台县农村,停止招生4年,第一附院停办,第二附院被部队占用,附院皖西分院也被国防工办接管,大批教职医护员工下放,人员流散,校舍、设备损失严重。

1970年春,学校迁回合肥。经省革命委员会决定,蚌埠医学院、安徽中医学院、芜湖医专撤并到安徽医学院,称“安徽医学院总校”,下设蚌埠、芜湖两分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学制三年。

1973年,省委、省革命委员会决定取消“安徽医学院总校”建制,恢复蚌埠医学院,筹建皖南医学院。

1975年,学校新建卫生系,设卫生专业;同年,部队归还第二附院。

1976年,省委、省革命委员会决定恢复安徽中医学院,中医、药学两个系连同第二附院划给中医学院,安医只保留医疗、卫生两个系,1所附院。

1978年,安徽医学院被定为省属重点大学。

1985年12月,根据安徽省医学教育事业的布局,省委省政府批准安徽医学院改名为安徽医科大学。

1990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成为第一个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省属高校。

  • 安徽医科大学

1996年6月,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安徽医科大学。

1998年,经教育部批准,可以招生港澳台研究生。

2003年10月,成立研究生学院(前身是1997年3月成立的研究生部)。

2010年,入选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

2011年底,入选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

2012年,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一期)。同年11月,入选教育部卫生部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

2013年1月,入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5月,入选第一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高校。

2014年,入选安徽省第一批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

2017年1月,经省编办批准,安徽省转化医学研究院正式落户学校。

2019年,获批安徽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和全省党建工作示范高校。 同年12月,发起成立长三角医学教育联盟。

2021年,安徽医科大学(黄梅戏)入选2022—2024年度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名单 。同年10月,与安徽省药品监督管理局签约合作共建“安徽省药品监管科学研究中心”。

2022年,入选教育部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高校名单。同年3月,成为“一带一路”热带医学联盟常务理事单位。同年4月,安徽医科大学新医科中心(新校区)项目获批向社会公布。

院系专业

截至2023年3月,学校设有直属教学机构20个,开设本科专业43个。

附属医院

截至2023年3月,学校有直属附属医院5所,安徽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2个,共建附属医院6所、非直属附属医院3所。

直属附属医院: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安徽医科大学附属阜阳医院

安徽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安徽省传染病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北区

师资力量

全国优秀教师:谢芬芬 等

安徽省优秀教师:孔德虎、秦侠等

安徽省教学名师:汪思应 赵梅、洪静芳、李惠萍、王维利、李玉红、周利华、吴继锋、李俊、韩卉、叶冬青 等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学团队:药学教师团队

国家级教师团队:临床药理学教学团队 等

省级教学团队:护理学专业课程群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儿科护理学教学团队、《健康评估》教学团队、外科护理学教学团队、外科护理学教学团队、《思维与沟通》教学团队、医学免疫学教学团队、药理学教学团队、微生物学教学团队、医学形态学实验教学团队 、“概论”课程教学团队等

江淮名医:汪凯、徐爱晖、陈先文等

皖江学者:田仰华、冯利杰 等

学科建设

截至2023年3月,学校有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5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有1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0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拥有1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8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建有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学科获批安徽省高等学校高峰学科。3个学科获批安徽省高峰培育学科立项建设。8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4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10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药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基础医学

国家重点学科:皮肤病与性病学(二级学科)

省级重点学科:病源生物学、老年医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药理学、中药学、免疫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内科学(消化系病、 传染病、血液病)、神经病学、外科学(泌尿、骨外、普外)、妇产科学、口腔临床医学、少儿卫生与妇幼保健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

安徽省高等学校高峰学科:药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生物学

安徽省属公办普通本科高校一流学科奖补资金项目学科:临床医学、药理与毒理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生物学

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临床医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生物与生物化学、免疫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社会科学总论

教学建设

  • 质量工程

安徽医科大学简介插图1

截至2023年3月,学校获批1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8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1个全国科普教育基地、1个全国首批学校急救教育省域培训基地。学校1门课程入选教育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学校先后通过教育部本科教育水平评估和审核性评估,口腔医学、临床医学、临床药学、护理学等4个专业通过教育部专业认证。 据2021年学校官网显示,学校还有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79门,省级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示范项目33门,省级线上课程52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2门、线下课程12门、线上线下混合式和社会实践课程17门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临床医学、生物技术、预防医学、临床药学、护理学、麻醉学、医学影像学、口腔医学、药学、医学检验技术、公共事业管理、应用心理学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思维与沟通、毒蛇咬伤救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一基础与临床融合虚拟仿真教学项目、妇产科学、外科学总论、流行病学、临床药理学、肠道致病窗分离与鉴定虚拟实脸、破伤风梭窗毒素致小鼠肌肉痉娈虚拟实脸

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临床医学、药学

国家级特色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临床医学,药学,预防医学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基础医学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临床实践教学培训示范中心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基础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人体结构与功能医学科普教育基地

国家级精品课程:流行病学 、临床药理学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流行病学、临床药理学

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临床药理学、病理生理学

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破伤风梭菌毒素致小鼠肌肉痉挛虚拟实验、肠道致病窗分离与鉴定虚拟实脸等

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专业:临床医学(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临床医学(“5+3”一体化)(儿科学)、临床医学(“5+3”一体化)

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基于人体无线遥测系统的人体技能学和体育运动生理学实验教学基地建设与运用、医学3D打印实训基地、 生命信息检测与生物医学传感器等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生物医学工程、妇幼保健医学、生物科学、精神医学、儿科学、中药学、康复治疗学、卫生检验与检疫、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医学信息工程、基础医学、眼视光医学、放射医学、食品卫生与营养学、健康服务与管理

省级精品课程:细胞生物学、卫生管理运筹学、生理学、妇产科学、思维与沟通、儿科学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病理学、全科医学概论、生物化学、病理生理学、临床流行病学、 临床药理学、卫生管理学、人体解剖学、皮肤性病学、流行病学、妇幼保健学、病原微生物学 等

  • 教学成果

截至2023年3月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截至2021年10月获全国优秀教材奖4个。

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医学生预防控制疾病能力的研究

全国优秀教材(高等教育类)一等奖:《流行病学》第8版

全国优秀教材(高等教育类)二等奖:《临床药理学》第6版、《流行病学》第9版、《皮肤性病学》第9版

科研平台

截至2023年3月,学校建有安徽省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卫健委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炎症免疫性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筹)已于2021年7月通过科技部评审。建有安徽省转化医学研究院这一省唯一转化医学研究领域实体机构,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培育)、6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3个省级公共服务平台、1个高校产业共性技术研究院等产学研平台。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皮肤病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抗炎免疫药物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出生人口健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重点实验室:国家卫生健康委配子及生殖道异常研究重点实验室

安徽省重点实验室:人口健康与优生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病原生物学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口腔疾病研究安徽省重点实验室、重大自身免疫性疾病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生殖健康与遗传安徽省重点实验室、认知与神经精神疾病安徽省重点实验室、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呼吸道疾病研究与医学转化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公共健康社会治理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

安徽省实验室:炎症免疫性疾病安徽省实验室

安徽省高校智库:安徽省健康发展战略研究中心

安徽省科技创新团队:中药抗炎免疫药理学科技创新团队 等

安徽省高校科研创新平台团队:抗炎免疫药物创新研究团队 等

安徽省“115”产业创新团队:抗炎免疫药物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创新团队 、MANF作为生物标志物和药物靶点的应用开发创新团队 、创新药物临床评价技术研究及应用创新团队 等

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皮肤病遗传学创新团队

科研成果

截至2021年3月,“十三五”以来,学校纵向科技项目立项2292项,经费达4.56亿元,较“十二五”增长43.05%。国家级项目经费占总经费的58.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466项,总资助经费达2.47亿元,并在2020年度取得历史性突破——立项116项,同比增长38.1%;资助经费6500.95万元,同比增长39.7%。获得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3项,“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1项,国家军工项目子课题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3项。

截至2021年3月,“十三五”以来,学校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92项,较“十二五”增长38项,其中全国妇幼健康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1项,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连续六年获得安徽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最新科技论文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度(科技部中信所2020年发布),学校发表国内科技论文2263篇,在全国高校排名第16位,连续六年跻身全国二十强;发表SCI收录论文1143篇,全国高校排名88位,较2018年增长338篇,排名上升8位;有1439篇论文入选中国卓越科技论文,全国高校排名第53位,较2018年增长420篇,排名上升6位。

截至2021年3月,“十三五”以来,获横向科研经费3.1亿元,其中2020年度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达1.33亿,较2019年度增长0.82亿元,增长率达160%;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8项,其中2020年获授权21项,较2019年增长10项。

2022年度,学校共114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资助,资助直接费用4973万元。

截至2023年3月,学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年度立项数连续三年突破百项,2022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项。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中国青年科技奖2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4项。连续七年获得安徽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研究成果分别入选2010、201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和2012年度中国高校科技十大进展

奖项 项目 第一作者
2007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皮肤病遗传资源的收集与利用 张学军
参考文献:

学术资源

  • 馆藏资源

学校设有人体科学馆、博物馆-中医珍品馆、图书馆。

据2023年2月学校官网显示,人体科学馆,面积约1100平方米,内部分上下两层,包含13个展区,有人体标本约千件。博物馆-中医珍品馆,有珍贵中药标本及部分工艺制品。

截至2022年9月,安徽医科大学图书馆有合肥梅山路校区总馆、翡翠路南校区分馆、新站区东校区分馆三处馆舍,总面积为27000平方米左右,馆藏书刊142万余册,备有各种类型计算机500余台,各种服务器20余台,存储100T。 图书馆采用自助借还系统,购置了万方、维普信息资源系统、中国知网等中文全文数据库;SCIE、CSC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onMed)、Biosis Previews (BP)等书目文摘型数据库;ELSEVIER ScienceDirect(SDOS)、 Nature、Springer Link、Oxford Journals、EBSCO、 OVID LWW、Wiley Online Library等外文全文数据库和新东方多媒体学习库、医学教学素材库、网上报告厅、超星数字图书馆、中国数字图书馆和书生之家数字图书馆;采购安装了读秀知识库原文传递系统和济南泉方本地PubMed原文传递服务等。

  • 学术刊物

学校设有安徽医科大学出版中心,负责编辑、管理和指导安徽医科大学各期刊的编辑出版工作。出版中心编辑出版的三份期刊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和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收录。截至2023年3月,出版中心还代行学校管理、指导由学校主管、主办、承办、协办的12种医学学术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和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收录期刊:《安徽医科大学学报》、《中国药理学通报》、《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医学学术期刊:《疾病控制杂志》、《肝胆外科杂志》、《临床骨科杂志》、《临床肺科杂志》、《临床眼科杂志》、《临床护理杂志》(安徽省卫生厅主办)、《颈腰痛杂志》、《中国基层医药杂志》、《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中华预防医学会主办)、以及由安徽省医学会主办、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编辑出版的《立体定向与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临床输血与检验杂志》、《临床心电学杂志》。

合作交流

截至2023年3月,学校成为长三角医学教育联盟创始副主席单位。有临床学院达50余所,实践教学基地90余所,分布于安徽省各地市及北京、上海、江苏、山东、浙江、广东、福建、新疆等省(市、自治区)。同美国、德国、英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加拿大、意大利、日本、西班牙、瑞典、马来西亚、加纳、埃塞俄比亚、韩国以及台湾地区、香港地区等16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等院校广泛开展合作交流与合作办学,双方互派专家学者、互派学生、相互交流信息资料、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

2022年1月7日,与巴基斯坦伊斯兰堡医学与牙科学院(IMDC)共建“AHMU-IMDC中巴跨文化教育交流中心”。

精神文化

  • 校训

“好学力行,造就良医”是中国民主革命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分别于1933年和1934年为安徽医科大学前身-上海私立东南医学院师生的题辞。

“好学”、“力行”是古贤之言,出自《中庸》。“好学”是“致知”的必经之道,强调的是自觉;“力行”是“致知”的升华之本,倡导的是实践。好学并且力行,方能进入“致知”的“自由王国”。

“造就”、“良医”是两个通俗的现实话语,质朴无华。“造就”是锤炼的过程,是方法,上承“力行”并将“力行”具体化。

安徽医科大学简介插图2

蔡元培先生的题词

人才的造就有其主客观两个方面,主观是自身修养,它以自觉即“好学”为其主,“力行”为其辅,主辅并进,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此可称其为内因;客观是外在培育,以教育为其主,养成为其辅,“力行”既有教育的一面,又有养成的一面,它同社会环境,特别是学校环境融合在一起,构成通往“目标”的重要条件,此可称其为外因。主客观并进,内外因结合,就是目标“造就”过程。“良医”即医学教育的目标,是指道高德馨、学富术精的医生,他们应是是德才兼备的人类健康之卫士,当以人民利益为上,是一个民族不可或缺的神圣职业 。

  • 校风

校风“厚德至善 博学济世”,取自《周易》《礼记》《论语》等典籍,“厚德至善”主要体现了对师生道德品质上的要求,“博学济世”则要求师生有高远的精神追求,广泛学习拥有渊博的学识,秉持博学精术救死扶伤。

  • 教风

教风“崇教 乐教 善教”,“崇教”体现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崇尚与敬畏,“乐教”是以从教为乐,为教育工作本身所具有的乐趣而深深吸引,“善教”有态度和善,诲人不倦的涵义,又意为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做到“以人为本”,推动“四个回归”。

  • 学风

学风“求真、求精、求新”,“求真”指读书、做学问,以追求真理为目标,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学有所成,做有所获,“求精”,就是追求完美的学业、事业,注重细节,从而达到学业精、事业精,“求新”意为以勃勃的生机和朝气,追寻创新精神和科学精神,做医学科技创新的引领者。

形象标识

  • 校徽

安徽医科大学简介插图3

校徽

校徽为两个同心圆。内圆中为“迎客松”“蛇杖”图样和数字“1926”。“迎客松”是安徽省的象征,“蛇杖”是医学的标志,“1926”是学校创建年份。外圆上方为中文“安徽医科大学”字样,下方为英文“ANHUI MEDICAL UNIVERSITY”字样。颜色为绿色(安徽医科大学标准色C100 M0 Y100 K40)。

  • 校旗

安徽医科大学简介插图4

校旗

校旗为长方形,由绿色和白色构成。上下各有一条绿带,上窄下宽,象征淮河与长江,中央是校徽和中英文校名。

©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2245678901@qq.com删除!联系电话:13296555055。
搜索
打开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gxwhjdjt】,发送【101】获取验证码,输入获取到的验证码即可解锁复制功能,解锁之后可复制网站任意一篇文章,验证码每月更新一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