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政法大学简介
西南政法大学(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 Law),简称“西政”,位于重庆市,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政法类高等学府,改革开放后国务院确定的全国首批全国重点大学,教育部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国家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基地,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是首批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自主招生试点高校。重庆市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以法学为主,经济学、文学、管理学、哲学、工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被誉为新中国法学教育的“西南联大”。
学校前身为1950年创建的由刘伯承元帅担任校长的西南人民革命大学。1953年,以西南人民革命大学政法系为基础,合并当时的重庆大学法学院、四川大学政法学院、重庆财经学院法律系、贵州大学法律系、云南大学法律系,正式成立西南政法学院,郭沫若先生题写院名,首任院长是周保中将军。1958年,中央公安学院重庆分院并入学校。1993年成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1995年更名为西南政法大学。
截至2023年4月,学校共有渝北、沙坪坝和宝圣湖3个校区,占地总面积3000余亩;在校学生24000余人,教职工2000余人;下设5个学部,15个学院,开设30个本科专业;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9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0个一级学科硕士点、4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0个专业学位硕士点
西南红岩
西南政法大学历史沿革
1950年3月11日,西南军政委员会致电中宣部并转政务院,拟请创立西南人民革命大学,中央政务院即回电,同意创建西南人民革命大学。3月25日,这所大学在重庆市红岩村八路军办事处旧址筹办起来,并开始招生。5月14日,西南人民革命大学总校成立暨第一期开学典礼举行,由刘伯承元帅担任校长。
合璧西政
1953年,以西南人民革命大学政法系为基础,合并重庆大学、四川大学、贵州大学、云南大学、重庆财经学院的法律院(系)正式挂牌成立西南政法学院,原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将军出任首任院长。建校伊始,学校得到时任西南局负责人邓小平、刘伯承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亲切关怀,郭沫若先生亲笔题写了校名。
1954年,学校从嘉陵江畔的化龙桥迁至歌乐山下的烈士墓旁。
1958年,中央公安学院重庆分院并入学校。
弦歌不辍
建校以来,学校先后经历了西南大区、司法部、四川省、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等多次隶属关系变更, “文革”期间曾一度被迫停办。
1977年,经国务院批准,西南政法学院在全国同类院校中率先复办。
197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全国重点大学,也是司法部部属政法院校中唯一的重点大学。
1993年,成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
厚德重法
1995年,学校更名为西南政法大学。
1999年,入选第一批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2000年,由司法部直属划转重庆市人民政府管理,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为主的管理模式。
2001年,学校开始建设位于两江新区的渝北校区
2003年,成为首批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
2004年,经人事部批准,设置法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007年,学校办公中心由沙坪坝校区迁至渝北校区。
2008年,西南政法大学成为教育部支持、重庆市重点建设高校。
2010年,入选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
2011年底,入选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
2012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成为开展自主招生试点工作高校。10月,学校进入“部市共建”大学行列。11月,入选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员会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2016年,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院校。
2017年,入选重庆市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2018年3月,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2020年4月,西南政法大学获批3个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是重庆市首个获批该项目的高校。5月12日,与四川大学等高校共同发起成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联盟。6月,发起并加入法学教育创新联盟。 10月23日,加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外语联盟。
2021年,成为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
2022年2月28日,西南政法大学人权学院举行揭牌仪式,这是全国高校首家成立的人权学院。10月17日,西南政法大学纪检监察学院揭牌成立。
2023年3月,西南政法大学数字法治政府研究院挂牌成立。
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4月,学校有教职工2000余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600余人,包括国家“万人计划”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才、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全国杰出资深法学家、全国资深翻译家、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重庆英才”计划人选、重庆市“巴渝学者”计划人选、重庆市“两江学者”特聘教授等。近年来,学校涌现了“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等先进集体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最美高校辅导员”“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等先进个人。
院系专业
西南政法大学
截至2023年4月,学校设有5个学部,15个学院,开设30个本科专业,已形成以法学为主,哲学、经济学、文学、管理学、工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
教学建设
- 质量工程
西南政法大学
截至2014年6月,学校有国家级精品课程6门、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
- 教学成果
2000年-2014年,学校共获得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励28项,其中有3项教学研究成果分别获第四、五、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有4部教材获得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二等奖,9部教材分获全国法学教材与科研成果评奖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9部教材获准进入“十一五”规划教材项目序列。
学科建设
学校大门
截至2022年3月,学校有拥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9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5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国家级重点学科2个、重庆市“十四五”重点学科12个,其中法学学科入选重庆市一流学科,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017年,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校法学一级学科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四所高校法学学科共同入围A档学科,成为重庆市唯一入围A档的学科。2018年,在全国首次专业学位水平评估中,学校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与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高校一起获评A档,也是重庆市唯一进入A档的专业学位授权点。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法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 新文科建设
2022年1月13日,入选重庆市高水平“四新”建设高校立项(培育)名单(新文科建设高校立项(培育)名单)。
对外交流
中国-东盟法律研究中心
截至2023年4月,学校坚持教育对外开放战略,与近40个国家和地区的190余所高校或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开展130余个学生交流项目。入选教育部“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和“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入选重庆市国际化特色高校和“巴渝海外引智计划”。与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比利时、以色列等国知名高校合作举办20余个来华留学生短期学术课程项目。现有英国考文垂大学法学本科教育和美国凯斯西储大学法律硕士项目等两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是西部唯一承办法学学科中外合作办学双学位项目的高校。学校来华留学学历教育覆盖本、硕、博三个层次,推出了东盟英才博士班项目、“中国法”全英文硕士项目、中柬境外合作办学本科“2+2”项目等系列“留学西政”品牌项目。
研究机构
截至2023年4月,学校拥有国家高端智库建设培育单位(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教育部共建、教育部高校高端智库联盟首批成员单位)、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中国法学会法治研究基地、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研究基地,与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自然资源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审计署等单位协同共建研究基地以及省部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庆市新型智库、重庆市科普基地、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等42个科研平台。
中央与地方共建“优势特色学科实验室”(1个):中国社会稳定与危机管理研究中心
科研成果
截至2023年4月,2015年至今,学校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纵向科研项目近2000余项,其中获得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52项,法学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89项,位居全国同类高校前列。
学术资源
- 馆藏资源
西南政法大学图书馆
截至2022年3月,西南政法大学图书馆馆藏文献以法学为主,涵盖政治学、哲学、经济学、新闻学和管理学等学校所有学科,包括印刷型文献233万余册,CNKI、Westlaw等中外文数据库100余个,馆藏古籍线装书17505册,古籍善本图书605册,20部古籍入选《重庆市珍贵古籍名录》,《韦苏州集》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是首批“重庆市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图书馆自建有西南政法大学学位论文库、民国法律文献数据库、民国与古籍图书数据库、机构知识库和中国—东盟法律文献数据库等5个数据库,其中民国法律法规数据库系统收集民国时期各类法律法规近两万条。
- 学术期刊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是西南政法大学主办的包括法学在内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创办于1999年,是西南政法大学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以法学为主的综合性社科学术刊物,其宗旨在于及时传播法学领域和其它社科领域的创造性研究成果,反映学术界的最新动态;主要栏目有:专家论坛、理论前沿、争鸣与回应、司法实务、教育与教学、学术动态等,是《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美国《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全文收录期刊。
现代法学
《现代法学》原名为《西南政法学院学报》,创办于1979年,是当时全国最早创(复)办的法学理论期刊之一,1982年,为适应本刊全国公开发行的需要,更名为《法学季刊》,1988年,更为现名《现代法学》(双月刊)。
《现代法学》由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主管,西南政法大学主办。主要栏目有:理论思考、观点回应、专题研究、评论;2002年8月,获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授予的“第二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称号,2003年1月,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奖,是建国以来期刊界的最高政府奖项,2003年4月,获《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执行评优活动组织委员会授予的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奖,2001年12月,获重庆市第二届期刊质量考评中荣获质优期刊奖,获得重庆市“十佳期刊”的称号。
2005年,《现代法学》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2006年,《现代法学》获“全国百强社科学报”称号,2007年3月16日,在“重庆市第四届期刊综合质量考评”的结果中,《现代法学》名列全市社科期刊之首,被评为“一级期刊”;是《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2000版)、《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刊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形象标识
- 校徽
西南政法大学校徽
校徽含义: 徽记主图为獬豸(廌)正面视图,由西南政法大学汉语拼音首字母组合而成(双角内线组成X,鼻翼为N,正面独角为Z,右边眼睛与外角形成F,鼻翼下加一横线与N组成D),整个图案形似包公脸谱,寓意着法律的公正与威严。外环为校名中文和英文,内环中“1950”为建校年份。
- 校名
西南政法大学校名
西南政法大学校名由郭沫若亲笔题写,原名为“西南政法学院”。1953年,以西南人民革命大学政法系为基础,合并部分院校法律系成立西南政法学院。1995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西南政法大学”。
精神文化
- 校训
“博学笃行,厚德重法”
含义:“博学笃行”取自《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又《论语•子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博学”指广泛学习各种知识,具备广博的知识基础,适应社会的发展;“笃行”指坚持实践,在社会实践中升华理论。“博学笃行”汲取了传统文化典籍的精粹,又展示了丰富的时代精神。
“厚德重法”之“厚德”,取自《易经•象传》:“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重法”取自《荀子•君道》:“法者,治之端也……至道之大形,隆礼重法则国有常。”“厚德重法”不仅体现出学校的办学特色,亦适应了时代的召唤。
“德”“法”要在“博学”的沃土中成长,在“笃行”的过程中成熟,“博学”“笃行”的最终目标,是造就德法兼修的博雅之士、栋梁之材。
校歌
西南政法大学校歌歌词
《西政之歌》
作词:周应德、高绍先
群山逶迤,两江回环;
巍巍学府,屹立西南。
自强不息,历创业之维艰;
精思睿智,穷学术之浩瀚;
博学笃行,育时代之英才。
日新月异,志在峰巅;
继往开来,吾辈当先;
扬西政精神,垂久而传远。
所获荣誉
2019年11月,获得“‘七五’普法中期先进集体”称号。
2020年12月25日,被国家卫生健康委等授予“无偿献血促进奖”。
2022年, 西南政法大学团委被授予2022年“重庆市五四红旗团委”。
2022年4月29日,西南政法大学金融财税法教研室被授予2022年重庆市工人先锋号。
2023年5月,被设立为“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2023—202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