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大学简介
常州大学(Changzhou University),简称“常大”,位于江苏省常州市,是江苏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及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共建的省属全日制本科院校,为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高校,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基地,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B类高校 。
学校始建于1978年,前身为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常州分院。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学校定名为江苏化工学院;1992年成为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管理的部属院校,并更名为江苏石油化工学院;2002年更名为江苏工业学院;2010年更名为常州大学;2020年学校成为江苏省教育厅与常州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
截至2022年7月,学校有科教城、西太湖两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2000余亩,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逾5亿元;设有26个学院,另设有继续教育学院(李公朴社会教育学院)和常州大学怀德学院(独立学院);有本科招生专业67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5个、专业学位类别17个;有教职工2300余人,有全日制本科生20600人,博士、硕士研究生3900人,留学生754人。
前身溯源
- 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
1978年3月19日,江苏省化工局电话通知无锡市化工局:江苏省委决定成立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要求先依托无锡市化工局负责组建和筹办;3月20日,无锡化工局党委派人赴南京接受任务;3月21日,由党委书记施乐尧主持的局党委会达成了筹建共识;4月17日,江苏省革委会发文成立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
- 南京化工学院常州分院
1978年3月20日,常州市化工局局长马申扬、副局长蒋光前向时任常州市委书记何冰皓、副书记章化农汇报,请市委同意并争取在常州创办化工分院;3月22日,经常州市革委会研究同意后,市化工局副局长蒋光前、技术科科长周祥生带着在常州化工厂内办学的初步方案,赴省化工局向胡萃华局长和顾静副局长汇报,请省化工局同意。经省化工局专题研究,与原省教育局衔接后,确定在常州创办化工分院的方案,并报江苏省委。时任江苏省委第一书记许家屯对创办常州分院作了批示;4月28日,省革委会发文成立南京化工学院常州分院。
合并改制
1979年5月26日,江苏省革委会批复省化工局、无锡、常州市革委会建立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并将常州分院并入无锡分院,校址设在无锡马山。合并后的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实行省、市双重领导,以省管为主的领导体制,学制四年,在校生规模1200人,毕业生由江苏省统一分配。
1980年12月1日,江苏省化学石油工业厅、高等教育厅联合向江苏省人民政府呈交报告:经与常州市领导协商,并征得无锡市领导、省计委同意,拟将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迁至常州市办学;12月29日,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将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迁址常州办学,并改名为“江苏化工学院”。
1992年5月,江苏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向国家教委递交《关于申请改变江苏化工学院领导体制的函》;8月4日,国家教委复函,同意江苏化工学院改变现行领导体制,实行以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同领导,以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为主的领导管理体制,并改名为江苏石油化工学院,近期规模为3000人。
2000年,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江苏省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
2001年,江苏省商业技工学校并入江苏石油化工学院。
2002年11月13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发文通知:经江苏省人民政府同意,并报教育部批准,决定将江苏石油化工学院更名为江苏工业学院。
2006年,学校在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优秀”。
2010年3月18日,教育部向江苏省人民政府发文《教育部关于同意江苏工业学院更名为常州大学的通知》;4月10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发文通知:经省人民政府研究并报教育部批准,决定将江苏工业学院更名为常州大学。
2011年,江苏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成功签署共建常州大学协议。
2012年,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
2017年1月,入选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2018年,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2019年7月,学校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温州大学共同发起成立长三角高水平特色地方高校创新联盟。
2020年10月,被教育部认定为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11月,成为江苏省教育厅与常州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
2021年9月9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常州大学创新联合体成立大会暨揭牌仪式在京举行。 9月28日,被确定为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建设高校。
2021年12月,入选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公布的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公示名单。
2022年2月,常州大学荣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单位)”。
2022年4月,首批入选教育部-瑞士GF智能制造创新实践基地培育建设单位。
2022年11月,常州大学非诉讼研究院成立。
2023年4月20日,加入在常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联盟。
夜幕下的常大
院系专业
截至2022年7月,学校设有26个学院,另设有继续教育学院(李公朴社会教育学院)和常州大学怀德学院(独立学院),开设本科招生专业67个,学科专业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法学、艺术学、医学、农学、教育学等十大学科门类。
师资力量
截至2022年7月,学校有教职工2300余人,专任教师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720人,博士学位专任教师占比达70%。拥有工程院院士6人(双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2人;学校现有江苏省“双创人才”、“333工程”、“特聘教授”、“青蓝工程”等省级人才220余人;省“双创团队”、“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和教学团队、“六大人才高峰”创新人才团队等团队10余个。
学科建设
截至2022年7月,学校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7个。拥有省优势学科2个、省“十四五”重点学科8个,化学学科进入全球ESI学科排名前3‰,材料科学、工程学2个学科进入全球ESI学科排名前5‰。
教学建设
- 质量工程
截至2022年7月,学校有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9个、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中国工程教育认证专业12个;国家级一流课程13门、国家级精品教材1部、规划教材9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
国家级特色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安全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制药工程、环境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安全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会计学、金属材料工程、软件工程、能源化学工程、休闲体育、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社会工作、能源与动力工程、土木工程、人力资源管理、环境设计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油气储运工程、土木工程、生物工程、法学、美术学
- 教学成果
截至2022年7月,学校有国家级精品教材1部、规划教材9部;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
- 学生成绩
截至2022年7月,学校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3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9项,2017年捧得“优胜杯”;荣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5项,银奖3项,铜奖7项,实现金奖“四连冠”,2020年捧得“优胜杯”;荣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2项、银奖3项、铜奖11项。
科研平台
截至2022年7月,学校拥有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点)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3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8个、省级大学科技园孵化器1个。与企业共建省级工程技术中心24个、校企联合研发中心48个、产学研基地515个、校企联盟436个。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生物质高效炼制及高质化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点):光伏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绿色催化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精细石油化工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绿色过程装备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油气储运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太阳能电池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材料表面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 等
省级协同创新中心:江苏省光伏科学与工程协同创新中心、江苏省先进催化与绿色制造协同创新中心
省级工程技术中心:江苏省特种聚合物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重防腐涂料与涂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兽用抗寄生虫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生物能源与过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热载体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工业自动化热工仪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油气井口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超特大型热载体炉高智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大型重载齿轮传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有机废弃物处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金融自动终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石油化工过程关键设备数字孪生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等
桂花香飘西太湖校区
科研成果
截至2022年7月,“十三五”以来,学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中国专利银奖1项、全国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1项、省部级和行业科研成果奖项98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