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工商大学简介
北京工商大学(Beij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简称北工商,是北京市重点建设的研究型大学,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入选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建设项目,为京津冀高校商科类协同创新联盟成员、全国区域金融论坛发起单位、中国金融学年会理事单位,全国第一所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通过美国食品科技学会和国际食品科学技术联盟国际双认证的高校。
学校于1999年6月由北京轻工业学院、北京商学院、机械工业管理干部学院合并组建而成。北京商学院前身是建于1950年的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干部学校和建于1953年的中央商业干部学校,1959年成立中央商学院,1960年更名为北京商学院,是新中国成立最早的商科学校,是国务院批准的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先后隶属于商业部、国内贸易部。北京轻工业学院创建于1958年,是中国最早建立的一所轻工业高等院校,先后隶属于轻工业部、中国轻工总会。机械工业管理干部学院创建于1982年,隶属于机械工业部。
截至2023年4月, 学校有阜成路、良乡2个校区,总占地面积8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1.9万平方米;设有16个学院、1个教学部,开设本科专业61个;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联合培养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9个;有博士后43人(含联合培养13人),有各类学历教育学生1.7万余人。
办学源头
北京工商大学于1999年6月由北京轻工业学院、北京商学院、机械工业管理干部学院合并组建而成。
北京商学院是新中国成立最早的商科学校,先后隶属商业部和国内贸易部,姚依林、程子华等曾兼任学校领导,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曾接见学校毕业生。前身是建于1950年初的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干部学校和建于1953年的中央商业干部学校,1959年商业部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央商学院,1960年更名为北京商学院;北京轻工业学院创建于1958年,是新中国成立的第一所轻工高校,先后隶属于轻工业部和中国轻工总会;机械工业管理干部学院建于1982年,隶属于机械工业部。
- 北京商学院
1950年,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干部学校创建。
历史沿革
1953年,中央商业干部学校创建。
1958年,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干部学校合并到中央商业干部学校。
1959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央商学院,隶属于商业部。
1960年,更名为北京商学院,中央商业干部学校、北京制冷专科学校与北京商学院合并,对外挂中央商业干部学校、北京商学院两个牌子。
1969年,北京商学院因“文化大革命”停办。
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恢复招生。
- 北京轻工业学院
1958年,北京轻工业学院创建,先后隶属国家轻工业部和中国轻工总会,是中国建立的第一所轻工业高等学府;同年7月,天津纸浆造纸学院筹备处并入。
1960年4月,轻工部干部学校并入。
1964年8月,河北轻工业学院造纸专业并入,北京轻工业学院发酵专业调整到河北轻工业学院。
1970年,学院受文革影响(京校外迁)迁往陕西咸阳与筹建中的咸阳轻工业学院合并,更名为西北轻工业学院。
197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88所重点大学之一。
1979年,经国务院批准,北京轻工业学院在北京原址重建。
198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 机械工业管理干部学院
1982年,机械工业管理干部学院成立,隶属于机械工业部,主要是面向机械工业行业培养管理干部。
合并重组
1999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北京工商大学由北京轻工业学院与北京商学院合并,机械工业管理干部学院并入组建而成。
2003年8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成为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单位,翌年起与中央财经大学联合招收和培养会计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2004年,良乡校区建成并投入使用。
2007年6月,学校接受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2008年3月,教育部召开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专家委员会全体委员会议,经全体委员投票确定:北京工商大学本科教学工作的评估结果为“优秀”。
2012年12月,学校食品(含保健食品)添加剂与安全成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授予学位学科名称为“食品科学与工程”。
2013年1月,入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
2014年,入选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2017年5月,被北京市教委认定为第二批北京市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2018年5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应用经济学、食品科学与工程获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2020年1月,北京工商大学与腾讯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2021年10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批准,学校系统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工商管理3个学科成功获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新增资源与环境、旅游管理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2022年2月,北京工商大学与北京市平谷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2022年4月,北京工商大学与北京市昌平区政府签署“美丽经济”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院系专业
截至2023年2月,学校设有16个学院、1个教学部,开设本科专业61个。
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2月,学校有教职工1540人,其中专任教师1020人。专任教师中,教授174人,副教授452人。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含双聘院士2名,兼职教授1名),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级百千万人才4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2人,北京学者1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7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北京市百千万人才5人,北京市跨世纪优秀人才工程3人,北京市“高创计划”杰出人才1人,青年拔尖人才6人,北京市科技新星11人,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9人,入选北京市委组织部青年拔尖团队2个、北京市教委创新团队20个。
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孙宝国、陈克复(双聘)、庞国芳(双聘)、谢剑平(兼职教授)
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2人):孙宝国、杨贞耐、田红玉、王静
全国优秀教师(1人):谭向勇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2人):谭向勇、谢志华、孙宝国、李朝鲜、宋焕禄、贾英民、郑福平、张晓堂、杨贞耐、田红玉、董银卯、曹雁平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人):王国顺、王峰娟
北京市“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3人):孙宝国、杨德勇、郑福平
北京市长城学者培养计划入选者(6人):杨有红、魏中龙、王静、田红玉、孙永波、王斌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刘慧琳
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7人):谢志华、李仁玉、黄先开、王斌、李朝鲜、谭向勇、孙宝国
学科建设
截至2023年4月, 学校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联合培养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9个。获批应用化学、产业经济学、食品科学和会计学4个北京市重点学科,应用经济学、民商法学、材料加工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环境工程和企业管理6个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2019年应用经济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和工商管理3个学科入选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建设名单。
学校拥有农业科学、化学、工程学、环境与生态学、材料科学5个ESI全球前1%学科,其中农业科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 重点学科
北京市重点学科(4个,二级学科):产业经济学、会计学、食品科学、应用化学
北京市重点建设一级学科(2个):应用经济学、环境科学与工程
北京市重点建设二级学科(4个):企业管理、民商法学、材料加工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
- 学位点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食品科学与工程、应用经济学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应用经济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系统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工商管理
联合培养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会计学(与中央财经大学联合招收和培养)
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1个):食品科学与工程
学院名称 | 学科门类 | 一级学科代码 | 一级学科名称 | 二级学科代码 | 二级学科名称 | 备注 |
商学院 | 管理学 | 1202 | 工商管理 | 120201 | 会计学 | 与中央财经大学联合培养 |
参考资料: |
教学建设
- 质量工程
截至2021年12月,北京工商大学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5个,北京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8个,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北京市专业群建设与改革试点1个,北京市专业综合改革试点3个,北京高校“重点建设一流专业”3个;入选国家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拔尖创新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专业2个;入选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2部,入选第一批、第二批“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7部;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5门,北京市精品课程13门;国家级精品教材2部,北京市精品教材35部;入选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12门,北京高校优质本科教材课件12门。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北京高等学校示范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单位2个,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5个,入选教育部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3个):会计学、工商管理、财务管理、经济学、金融学、新闻学、电子商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流管理、贸易经济、化妆品技术与工程、环境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高分子材料、食品科学与工程 、金融工程、法学、应用统计学、信息工程、软件工程、酿酒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市场营销。
北京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3个):经济统计学、财务管理、化学、信息工程、软件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产品设计、应用化学、应用统计学、生物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财政学、保险学、商务英语、机械工程、功能材料、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自动化、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人力资源管理、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
北京市“高精尖”学科(3个):应用经济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
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物流管理、会计学、食品科学与工程、财务管理、金融学
北京市特色专业(8个):会计学、物流管理、贸易经济学、食品科学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法学、新闻学
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金融学
北京市专业群建设与改革试点(1个):会计类专业群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北京工商大学经济管理实验中心
北京市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北京工商大学数字艺术制作中心、北京工商大学化学化工实验中心、北京工商大学中国化妆品研究中心与化学实验中心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北京工商大学经济管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会计学全英教学实验区
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5个):北京物美商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瑞华会计师事务所、用友新道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中心、北京天利海香精香料有限公司
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物流系统论、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证券投资学
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1门):中级财务会计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物流系统论(何明珂)
- 教学成果
截至2021年12月,北京工商大学共获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奖1项,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47项。
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开拓创新,建设资源共享的一流经济管理实验中心(李朝鲜、黄先开、秦艳梅、赵学凯、卢奇)
对外交流
截至2023年2月,学校与美洲、欧洲、亚洲和大洋洲等32个国家和地区的67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伙伴关系,全方位、多层次、有重点的开展国际交流项目。2013年和2014年,学校获批与爱尔兰考克大学应用统计学专业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020年,学校与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建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022年,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培养项目,在北京市教委大力支持下,学校成为首批北京市外国留学生奖学金院校,并承担北京市“一带一路”专项奖学金项目。2014年,学校获批成为中国政府奖学金生培养任务院校,截止2022年12月,学校在籍国际学生共240人,其中本科生63人,硕士研究生93人,博士生研究生84人,已形成本科、硕士和博士完整的国际学生培养体系。
学校荣誉
2022年4月,北京工商大学团委被表彰为“北京市五四红旗团委”。
2022年4月,北京工商大学国际经管学院荣获“2022年北京市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
科研机构
截至2023年4月, 学校有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科技部中国-加拿大联合实验室、环保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市高精尖中心、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哲社研究基地等18个重要省部级科研平台和11个省部级行业协会科研平台。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
国家级检测中心(2个):国家轻工业芦荟制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国家塑料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北京市重点实验室(3个):北京市植物资源研究开发重点实验室、北京市食品风味化学重点实验室、食品安全大数据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首批中国轻工业重点实验室(3个):中国轻工业绿色塑料成型与质量评价重点实验室、中国轻工业化妆品重点实验室、中国轻工业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
北京实验室(1个):食品质量与安全北京实验室
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北京市食品添加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1个):食品添加剂与配料北京市高等学校工程中心
北京市研究基地(2个):北京食品安全研究基地、北京批发研究基地
省部级协同创新中心(3个):国有资产管理协同创新中心(牵头单位)、中国食品安全研究中心(牵头单位)、京津食品绿色加工与安全控制协同创新中心(参与单位)
数字未来中心(1个):北京工商大学数字未来中心
科研成果
2011年至2015年11月,北京工商大学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3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50项,国家“863”项目9项,国家“973”项目子课题9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及子课题10项,省部级科研项目632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省部级奖46项;已授权发明专利152项,实用新型专利38项,共出版学术专著、译著407部,发表论文7275篇。2014年科研经费达到1.93亿元,比2013年增长12.86%。
北京市社科院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工商大学等多家单位,组织40余位专家、学者组成课题组,对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进行了为期半年多的专题研究,形成了《北京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1-2022)——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这项综合成果。
学术资源
- 馆藏资源
北京工商大学图书馆于1999年6月由北京轻工业学院图书馆和北京商学院图书馆合并组建,包括阜成路校区图书馆和良乡校区图书馆两个馆区,设有办公室、采编部、参考咨询部、技术部、流通阅览一部、流通阅览二部、多媒体信息部七个部室。馆舍总面积25793.1平方米,阅览座位2151席,读者用计算机138台,无线网络覆盖全馆各区域。
截止2021年底,馆藏纸本文献190万册,中外文纸质期刊727种,电子图书131万册,各类数据库99个;档案馆馆藏36035卷,90%已数字化,并先后与北京大学图书馆和清华大学图书馆签订了文献传递协议,加入CALIS、BALIS馆际合作网络以及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联合体的馆际互借系统,形成了以经、管、工科为主,理、法、文、史等多学科兼顾,印刷型资源、电子资源、网络资源、多媒体资源共同构建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
- 学术期刊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原《北京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3年创刊,是由北京市教委主管,北京工商大学主办的食品专业期刊。该刊被英国《食品科技文摘》(FSTA)和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入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并被中国期刊网和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等多家数据库、文摘杂志列为固定刊源。该刊主要刊发食品科技及相关领域的基础研究、加工工艺、贮藏保鲜、分析检测、清洁生产、安全监管、机械与包装技术等方面最新科研成果,包括探索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的研究论文,以及反映食品学科前沿发展动态的高质量综述文章。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前身为《北京商学院学报》,创刊于1981年,入选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被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国社会期刊精品数据库收入“中国社会科学期刊精品数据库”。
《中国塑料》是国家科委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的全国性科学技术期刊,由北京工商大学轻工业塑料加工应用研究所主办,属中国中文核心期刊,被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源期刊、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
《npj Science of Food》是北京工商大学与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旗下的自然科研集团(Nature Research)、国际食品科学技术联盟(IUFoST)三方合作出版具有高影响力的开放获取期刊《npj Science of Food》,打造世界食品界一流期刊。
《精细化工》于1984年6月创刊,是中国化工学会精细化工专业委员会、中国精细化工协会会刊、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网》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文摘(英文版)》源期刊。
校名
北京工商大学校名
北京工商大学校名字体来自毛泽东字体集字。
校徽
北京工商大学校徽以蓝色为主色,与海天同色,寓意学校远景广阔;主体部分由双环与“GS”构成,上环为北京工商大学英文表达,下环是北京工商大学中文注册商标。
校徽
作为核心部分的GS既是工商二字拼音的首字母,也可变体为一个“品”字形,同时还是英文字母三个 “G”的组合。
3个 “G”分别代表Genuine真诚地做人(品行)、Grand伟大的胸怀、海纳百川(品位)及Glorious以学校为荣耀、创造辉煌未来(品牌)。三道水波寓意三校合一,源远流长。
校训
求真、立德、勤奋、创新
这不仅是对学生的要求,也综合体现出该校的学风、教风和校风,代表着北京工商大学的精神。
校训涵义:追求真理,崇德立身,勤奋学习,开拓创新。
校歌
《北京工商大学校歌》诞生于2020年北京工商大学建校70周年之际,由学校师生集体作词,著名作曲家孟卫东谱曲,旨在以歌曲形式传承学校优良传统,抒发师生为学抱负和青春理想,讴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
“玉渊潭清,永定河长”既标明学校两校区的地理位置,即阜成路校区位于玉渊潭畔,良乡校区位于永定河边,又以“潭清”“河长”喻示学校历史的源远流长和学校发展的蓬勃生机。“工以开物”取自《尚书·皋陶谟》“天工人其代之”和《易·系辞上》“开物成务”,融“巧夺天工”和“开物成务”两成语之意。“商以富邦”取自康有为《各国比较商务表》“国民之贫富,视其商务之多寡而可见矣”和张伯苓在南开大学创办之初提出的办学理念“文以治国、商以富国、理以强国”。“工以开物,商以富邦”承接“北工商”,阐述了学校的办学定位和育才使命,揭示出学校以商科、轻工和食品为特色的学科格局。“复兴的梦想,乘风破浪”,展示了北工商人逐梦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的壮志豪情。
长廊和钟楼,是学校良乡校区标志性建筑。“长廊风轻,钟楼声扬”,不仅营造了静谧优美、风朗气清的校园环境,而且用“声扬”暗示学校培英育彦、声名远扬。“明辨笃行”出自《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弦歌传唱”出自《庄子·秋水》:“孔子游于匡,宋人围之数匝,而弦歌不辍。”“明辨笃行,弦歌传唱”,再次烘托出学校悠久的办学历史和浓郁的育人氛围,描绘了一幅师生教学相长、文化代代传承的美好图景。“青春的理想,展翅翱翔”,表达了北工商人青春勇担当、奋斗正当时的自信和豪迈。
副歌部分突出“求真、立德、勤奋、创新”的校训,以四重排比阐释校训内涵。“修身”取自《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为学”取自彭端淑《为学》:“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在副歌的反复吟诵间,以“求真务实、修身立德、勤奋为学、开拓创新”进一步强化校训精神,使之成为全体北工商人共同的行为准则和精神坚守。
整首歌曲旋律优美动听,节奏昂扬豪迈,歌词立意高远,催人奋进,实现了大学精神与音乐艺术的完美结合,具有很强的感召力和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