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科技大学简介

西安科技大学简介

西安科技大学(X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简称西科大、西安科大,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实施高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实施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陕西省省属高水平大学、陕西省“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应急管理学院建设首批试点学校,“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创始院校之一,为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员。

学校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895年成立的北洋大学工学院采矿冶金科,1938年迁并于西北工学院矿冶系,1957年并入西安交通大学,1958年从西安交通大学分出成立独立的西安矿业学院,是当时隶属原煤炭工业部仅有的2所5年制本科院校之一。1998年学校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划转陕西省。1999年更名为西安科技学院,2003年更名为西安科技大学。

截至2023年3月,学校有雁塔和临潼两个校区,占地面积92万平方米;设有研究生院和20个学院(部),开设60个本科专业;有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全日制在校生2.5万人;有教职工近2300人,专任教师1400余人。

前身

西安科技大学的前身可追溯到1895年成立的北洋大学工学院采矿冶金科。

1938年,迁并于西北工学院矿冶系,矿冶工程系由原国立北洋大学工学院矿冶系(成立于1895年的采矿冶金科)和私立焦作工学院(中国矿大)矿冶系(成立于1909年的采矿冶金科)成合并组建而成。

1957年7月,国家高教部决定,将西北工学院采矿工程系调整到当时已由上海迁来西安的交通大学。采矿系调至交通大学后,原归属采矿系的地质教研组分出,与西安动力学院及西北农学院水利系的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教职工组合并组建了交通大学地质系。

成立

1958年7月,陕西省将西安交通大学的采矿、地质两系全套设备物资(包括新设的矿山机电专业)并带既定任务(包括58年度设备物资、经费预算及原在校学生和本年度新招学生)调出建立新校,以陕西省煤炭工业局干部学校为校址(煤干校搬回原煤田地质局),占地103亩。

从1958年8月12日起,有关各方开始搬迁。当时由西安交大转来学生210名。交通大学招生到矿院报到的新生243名,另从交大转来教职工96人,设备费5万多元,中国国内外书籍1万余册和部分教学、实验设备。

1958年9月15日,西安矿业学院宣告成立,隶属于煤炭工业部。

1959年1月,陕西省人民委员会批准西安矿业学院、西安煤校、陕西煤干校合并,合并后仍以“西安矿业学院”命名。2月,合校工作结束,合校后的西安矿业学院设采矿、地质、矿山机电、矿井建设、经济等五个系。7月,经陕西省人委批准,矿院、煤校、煤干校各自开始以原来学校的名义单独对外办公。

1961年,陕西省人民委员会未经与煤炭工业部商议,决定将西安矿业学院校址拨给中共西北局党校使用。当西安矿业学院迁往西安煤矿学校校址。

1970年前后,西安矿业学院搬迁韩城。

1978年春,恢复高考招生制度后的第一届本科生进校。

1979年1月起,西安矿业学院由煤炭工业部和陕西省双重领导,以部为主。同年,学校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

1998年8月,国务院决定将学校划转陕西省,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

1999年6月9日,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西安科技学院”。

2003年4月16日,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西安科技大学”。

2004年,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级。

2010年,学校入选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实施高校。

2011年,学校入选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9月,学校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西安科技大学简介插图

西安科技大学

2012年,学校入围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重点建设高校。9月,西安科技大学研究生院揭牌。

2014年9月4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和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在西安签署共建西安科技大学协议,学校成为省部共建大学。

2017年7月,学校完成与陕西省理工学校的资源整合。

2018年3月,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名单。 8月,入选陕西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名单。

2020年3月,学校入选“应急安全智慧学习工场(2020)”暨应急管理学院建设首批试点学校。

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3月,学校有教职工近2300人,专任教师1400余人,教授、副教授700余人,教师中具有博硕士学位者1300余人。其中32人次获国家级“专家学者”称号,105人次获省级“专家学者”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47人。学校还有一支由300余名专家、教授组成的高水平兼职教师队伍,其中双聘院士18人,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8个省级教学团队。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双明

中国科学院院士(双聘):龚健雅、沈绪榜、宋振骐

中国工程院院士(双聘):何琳、王国法、武强、王任享、范维唐、钱鸣高、何继善、张铁岗、袁亮、蔡美峰

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邓军、来兴平

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蒋林、来兴平、邓军、李树刚、文虎、黄庆享

全国优秀教师:伍永平、黄庆享

陕西省教学名师:蒋林、龚尚福、丁正生、夏玉成、李树刚、郭卫、李曼、任建喜、李占利、刘向荣、王贵荣、李红霞

院系专业

截至2023年3月,学校设有研究生院和20个学院(部),开设60个本科专业。

学科建设

截至2023年3月,学校拥有安全技术及工程国家重点学科,8个省级优势特色(重点)学科,涵盖49个二级学科,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个一级学科博士点, 2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6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及工商管理硕士、会计硕士、应用统计硕士、翻译硕士、工程管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授权点。

2017年,学校在全国第四轮学科水平评估中,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进入A类,B-等次的有2个,C+等次的有4个,C-等次的有2个。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机械工程、土木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

  • 重点学科

国家重点学科:安全科学与工程

陕西省重点一级学科:安全科学与工程、矿业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土木工程、机械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控制科学与工程

  • 学位授予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矿业工程、土木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机械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马克思主义理论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矿业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土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地理学、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工商管理、软件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工商管理、会计、应用统计、翻译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机械工程、仪器仪表工程、材料工程、电气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控制工程、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测绘工程、化学工程、地质工程矿业工程、安全工程、工业工程、项目管理、环境工程

教学建设

  • 质量工程

截至2023年4月,学校有20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2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1个省级特色专业,19个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评估);2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5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国家精品课程、1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67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精品课程),6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个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5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8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采矿工程、安全工程、地质工程

国家级特色专业:采矿工程 、安全工程 、测绘工程 、地质工程 、土木工程 、自动化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化学工程与工艺

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测绘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地质工程、采矿工程、安全工程、电子商务、消防工程、资源勘査工程、自动化、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工程管理、机械电子工程、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通信工程

国家级精品课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应用型安全技术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采矿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矿山建设工程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陕西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采矿工程、安全工程、地质工程、土木工程、测绘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

陕西省级特色专业:采矿工程 、安全工程、测绘工程地质工程、土木工程、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地理信息科学、资源勘查工程、通信工程

  • 教学成果

截至2019年10月,“十一五”以来,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 2019年,学校获得陕西教学常规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

2019年,学校在省赛中获奖31项,其中金奖6项、银奖8项、铜奖17项。在全国总决赛中,获银奖1项,铜奖6项,获国家奖数量并列全省高校第一。

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依托国家重点学科的安全工程专业建设与实践(2009年)、煤炭主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2014年)

科研机构

截至2023年3月,学校拥有国家能源煤炭分质清洁转化重点实验室、国家煤炭工业采矿工程重点实验室(省部级)、西部煤矿安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32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

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西部煤炭绿色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创新团队:煤层火灾隐患识别及控制新技术(2009,邓军)

国家煤炭工业局重点实验室:国家煤炭工业采矿工程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部矿井开采及灾害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西部煤矿安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煤炭绿色安全高效开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能源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

陕西省重点实验室:陕西省矿山机电装备智能监测重点实验室、陕西省岩层控制重点实验室、陕西省煤火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陕西省煤炭绿色开发地质保障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热动力灾害防治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陕西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硅镁碳微纳米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硅镁产业节能与多联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地理空间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工业过程安全与应急救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煤矿灾害防治及应急救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科研成果

截至2023年3月,学校承担科研项目7100余项,其中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级项目479项,科研经费合同总额已逾18.6亿元,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292项,授权专利3386余项。

2019年,学校64个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其中面上项目27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37项 ,资助数位列全国第151位,省属高校前三,资助直接费用2556万元。

学术资源

  • 馆藏资源

截至2020年12月,西安科技大学图书馆累计馆藏文献资料628.96万册,其中纸质文献资料218.66万册,电子图书410.30万册,中外文纸质期刊500种,电子版全文期刊6.01万种,中外文数据库70个。馆藏文献以煤炭矿业工程,安全技术与工程为特色,以计算机、通信、电气自动化、机械、材料、地质、环境、建筑等学科为重点,文、管、理、工、法、艺兼收的多学科藏书体系。

图书馆有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读秀知识库、矿业工程数字图书馆、煤炭数字图书馆等39个中文数据库,陆续引进了SCI、Ei、Elsevier SD、IEL、Springerlink、EBSCO、ACM、ASCE、ACS、ASME、PQDT中国国外博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科技报告全文数据库、国道外文特色专题数据库等21个外文数据库,另外自建数据库10个,收藏有6000多种多媒体光盘,同时还收藏有学位论文、技术标准等。

  • 学术期刊

西安科技大学简介插图1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北大核心期刊(综合科学技术类)、中信所科技核心期刊、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要刊登哲学、经济和社会、政治与法律、历史与文化、管理科学、高等教育、语言与艺术等学科领域具有开拓创新的学术研究论文。

《技术与创新管理》主要刊载创新论坛、科研管理、管理科学、技术创新研究、人因功效学与创新等栏目。

《西安科技大学高教研究》是主要栏目有高教论坛、高校管理、高校建设与发展、教育理论研究、高校党建工作、教学前沿、师资与干部队伍建设、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等栏目。

合作交流

截至2023年3月,学校先后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60所高校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拥有国家级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个、省部级学科创新引智基地2个,是国家留学基金委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入选高校,也是“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四所创始院校之一。与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麦考瑞大学联合开展2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美国、加拿大、英国、俄罗斯、马来西亚等高校开展多层次师生交流项目42个。已招收和培养了来自32个国家的本硕博学历生及短期进修国际学生。

形象标识

  • 校徽

西安科技大学简介插图2

学校校徽包括徽志和徽章。

学校徽志是圆形徽标,徽标下方为小篆体“西科大”字样;外环上方是“西安科技大学”的英文大写,下方有“1958”字样,代表学校建校时间。

学校徽章为教职工和学生佩戴的题有校名的长方形证章。

  • 校旗

学校校旗为红色长方形旗帜,中央印有校名,左上角配以学校徽志

精神文化

  • 校训

祖国利益高于一切

牢记自己是炎黄子孙,是中国人民的儿女,是以强烈的责任感服务社会,报效祖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 精神

励志图存,自强不息

  • 校歌

学校校歌是《西安科技大学之歌》。

所获荣誉

2022年3月,入选陕西省2021年度“双百工程”先进单位拟表彰名单。

2023年1月,被认定为“陕西省大学科技园”

©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2245678901@qq.com删除!联系电话:13296555055。
搜索
打开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gxwhjdjt】,发送【101】获取验证码,输入获取到的验证码即可解锁复制功能,解锁之后可复制网站任意一篇文章,验证码每月更新一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