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医科大学简介
山西医科大学前身是山西医学传习所,创建于1919年8月。1921年8月,改为山西医学专门学校。1928年8月,更名为山西医学专科学校。1932年1月,组建为私立山西川至医学专科学校。1940年3月并入山西大学,称作山西大学医学专修科。1946年8月,升格为国立山西大学医学院。1953年9月,独立建校,更名为山西医学院。1996年9月,更名为山西医科大学。
学校是全国第三批、山西省首批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全国首批学士学位授权单位,教育部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单位,全国开办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25所医学院校之一,全国首批恢复儿科学本科专业的8所医学院校之一,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支持高校。
截至2023年4月,学校有川至、迎泽、中都三个校区,占地总面积1422亩(其中晋中新校区占地1138.6亩) ,建筑面积71万平方米;设有33个教学机构,15所直属附属医院,6所非直属附属医院,开设32个本科专业;有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有教职医护员工7000余人,研究生导师2000余人,临床教师2200余人,有全日制在校生22127人,其中普通本科生14770人,硕士研究生6267人,博士研究生579人,国际学生511人。
办学历史
1919年8月,山西中医改进研究会创办山西医学传习所,所内教职员多为研究会理事、名誉理事等兼任。所址初在国民师范学校东院,后迁入新民中街(川至医专)新址。山西医学传习所学制为一年半,共招3期7个班。1922年2月,学制改为两年,共招3期6个班。至1926年12月,传习所共有毕业生640人。
校园风景
1921年8月,医学传习所改名为“山西医学专门学校” (传习所各班继续办),学制四年,招生对象为有中等学校八学期程度者,共招生3班,毕业106人。
1928年8月,学校改名为“山西医学专科学校”,至1930年8月,招收4个专科班:2个中医班,2个西医班,4个班共毕业学生214人。
1932年1月,学校改名为“私立山西川至医学专科学校”,学制仍为4年,中西医兼授。
1934年6月,学校变为主授西医课程。
1940年,私立山西川至医学专科学校并入山西大学,更名为山西大学医学专修科。
1946年8月,学校改为国立山西大学医学院。
1949年8月,太原市军管会作出决定,在山西大学医学院与山西省立川至医学专科学校合并的基础上,将长治白求恩国际和平医学专科学校及省立高级助产职业学校同时合并到山西大学医学院。
1953年,全国进行院系调,高等教育部批准山西大学医学院独立建院,更名为山西医学院,归卫生部领导,省卫生厅代管。
1954年,学校改由省教育厅管理。
1990年8月,省政府同意将正在筹建的山西省汾阳高级护理学校改为山西医学院汾阳专科部,归山西医学院直接领导和管理。
1996年,国家教委和省政府批准将山西医学院更名为山西医科大学。随之山西医学院汾阳专科部改为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
2000年4月,省教委同意该校成立山西医科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同时,省教委批准设立了山西医科大学大同学院。该学院设在大同医学专科学校属山西医科大学的二级学院。
2002年,省政府批准山西医科大学与山西中日友好学院联合举办山西医科大学晋祠学院作为山西医科大学的二级学院。
2003年2月,省政府批准山西医科大学与运城卫生学校联合举办山西医科大学运城学院;8月,省政府批准山西医科大学与晋中市卫生学校联合举办山西医科大学晋中学院。
2018年3月,山西省编办批准临汾市人民医院、运城市中心医院、太原市中心医院、忻州市人民医院、吕梁市人民医院、晋中市第一人民医院、太原市精神病医院(山西省精神卫生中心)等7所三级甲等地市级医院或专科医院成为山西医科大学直属附属医院。
2020年2月21日,山西省编办批复太原市第四人民医院成为山西医科大学直属附属医院,名称为“山西医科大学附属肺科医院” ;10月19日,山西白求恩医院挂牌成为山西医科大学直属附属医院,名称为“山西医科大学第三医院”。
校园建筑
2023年5月,山西医科大学-清华大学医学院前沿医学协同创新中心成立。
院系专业
截至2023年4月,学校设有33个教学机构,15所直属附属医院,49个教学医院,125个其它教学基地,15个研究生培基地,2个科学研究基地。;设有32个本科专业。
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4月,学校有教职医护员工7000余人,研究生导师2000余人,临床教师2200余人。拥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专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中央联系的高级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级教学名师、中华医学会专科分会主任委员等国家、省部级专家及高层次人才430余人,国家优秀教学团队等国家、省级教学团队24个。
国家级教学团队: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等
学科建设
学校是以医学为主,工、理、文、管协调发展的医科大学,拥有以本科教育为主、本硕博多层次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
- 博士后
截至2023年4月,学校有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生物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临床医学、特种医学
- 学位点
截至2023年4月,学校有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特种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基础医学、护理学、药学
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临床医学、口腔医学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特种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基础医学、口腔医学、护理学、药学、医学技术、马克思主义理论、心理学
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应用心理学、中西医结合临床、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护理、药学、应用心理、社会工作、图书情报
- 重点学科
截至2023年4月,学校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13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各类省级优势、特色、重点学科15个。
国家重点学科:生理学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重症医学、泌尿外科学、中医护理学、骨科学、肾病学、普通外科学、老年病学、急诊医学、风湿免疫学、护理学、病理学、眼科学、心血管内科
省“1331工程”优势特色学科:基础医学
- 学科评估
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校有2个学科进入前40%;临床医学进入ESI排名前1%,核医学连续三年名列全国前10名,风湿免疫学名列全国第12名。
教学建设
- 质量工程
截至2023年4月,学校有1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国家级示范中心:临床技能实训中心、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法医学、药学、护理学、麻醉学、口腔医学、医学检验技术、儿科学、基础医学、临床药学、卫生检验与检疫
教育部首批国家“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临床医学(五年制)、临床医学(农村定向免费生)、护理专业
教育部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单位:临床医学
山西省品牌专业: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法医学、口腔医学、药学、医学影像学、护理学
山西省特色专业:口腔医学、药物制剂、麻醉学、医学影像学、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方向)、中药学
- 教学成果
2019-2020学年,学校获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创新项目立项26项,其中指令性项目2项,重点项目8项,一般项目16项;共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1项,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2019年,学校教师作为第一主编共出版教材3种。
社会评价
2022年,山西医科大学在软科中国医药类大学排名位列第23名(全国参考排名第174名)。
科研平台
截至2023年4月,学校有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卫生健康委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细胞生理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国家卫生健康委重点实验室:尘肺病重点实验室
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分子影像精准诊疗协同创新中心
山西省“1331工程”协同育人中心:山西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服务育人协同中心
山西省“1331工程”重点实验室:骨与软组织损伤修复山西省“1331工程”重点实验室、耳鼻咽喉头颈肿瘤山西省“1331工程”重点实验室、法医学山西省“1331工程”重点实验室、食管癌发病机理及转化研究山西省“1331工程”重点实验室、血液病分子诊疗山西省“1331工程”重点实验室
山西省重点实验室:细胞生理学山西省重点实验室、骨与软组织损伤修复山西省重点实验室、法医学山西省重点实验室、血液病分子诊疗山西省重点实验室、耳鼻咽喉头颈肿瘤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出生缺陷与细胞再生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实验动物与人类疾病动物模型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心血管临床药理学山西省重点实验室、环境健康损害山西省重点实验室、食管癌发病机理及转化研究山西省重点实验室、重大疾病风险评估实验室、分子影像实验室
山西省工程实验室:山西省骨与关节疾病工程实验室
山西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环境医学山西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
山西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西省道地药材资源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靶向外科高性能成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山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健康人文研究中心、卫生管理与政策研究中心
山西省“1331工程”重点创新团队:分子影像诊疗技术研发与转化团队、在体可视化研究创新团队、泌尿外科精准诊疗及整合一体化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创新团队、黄芪活性分子作用机制与健康产品研发创新团队
山西省科技创新团队:骨关节病诊断与治疗山西省科技创新重点团队、耳鼻咽喉-头颈肿瘤综合治疗山西省科技创新重点团队、细胞新生再生与出生缺陷防治山西省科技创新重点团队、消化系统恶性肿瘤防治山西省科技创新重点团队、天然来源创新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山西省科技创新重点团队、法医司法鉴定理论与关键技术山西省科技创新重点团队、纳米分子成像与载药制剂山西省科技创新培育团队、认知障碍的多学科诊疗山西省科技创新培育团队、出凝血疾病和白血病诊疗山西省科技创新培育团队、分子影像诊疗技术研究创新团队
山西省高等学校优秀创新团队:以卫小春为带头人的山西省高等学校优秀创新团队、以崔永萍为带头人的山西省高等学校优秀创新团队、以贠克明为带头人的山西省高等学校优秀创新团队
科研成果
2021年,学校科技总经费达2.06亿元;承担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598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5项(包括重点项目1项、国际合作重点项目1项、区域联合基金重点项目4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项;发表科研论文46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300余篇;获专利授权402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50项。
学术资源
- 馆藏资源
截至2020年12月,学校图书馆纸质图书总量为158.4247万册;电子图书总量为2762114册;电子期刊768142册;电子学位论文8494492册;音视频90663小时,电子期刊、图书等数据库28个。
- 学术期刊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是由山西医科大学主办,山西省教育厅主管的医学类综合性学术刊物,主要刊登基础医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方面的科研成果及工作经验;是中国科技类核心期刊,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连续多年被美国《CA》,俄罗斯《AJ》,中国科技期刊引文数据库,中国医学文摘系列杂志,中国生物学文摘收录,连续多年被评为“山西省一级期刊”。
《基础医学教育》是山西医科大学主办,国内外发行的医学教育类专门刊物,是中国高等医学院校基础医学教育学会会刊;主要刊登基础医学教学改革,教材建设,教育理论探讨,教学管理研究;连续多年被评为山西省一级期刊。
合作交流
截至2021年1月,学校与美国、加拿大、英国、爱尔兰、日本、俄罗斯、澳大利亚、希腊、瑞士等国家的大学和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实施了“青年骨干教师海外培养计划” “博士研究生海外培养计划”,开展了“硕士研究生 1+1+1 联合培养”等项目。
形象标识
- 校徽
学校校徽是由整体图形、文字、数字、图案组成。整体图形采用双同心圆形设计,取同心同德、团结进取之意,象征着师生员工心系学校建设发展的共同事业,群策群力,携手奋进。文字包括外圆环内上方的由中国书协原主席、著名文化大师启功先生题写的“山西医科大学”汉字校名,内下方的英文校名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两者呈环状围绕于中心圆周围,采用中英文两种字体,含开放办学、与国际医学教育接轨之意。
校徽
- 校旗
学校校旗为红色长方形旗面,中央印有校名“山西医科大学”。
精神文化
- 校训
医理博精,德能高邃
- 校风
献身、务实、团结、进取
- 山医精神
求实精进、坚韧弘毅
- 校歌
学校校歌是《山西医科大学校歌》。
荣誉称号
2021年6月,中共山西医科大学机关第六支部委员会被授予山西省“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2022年5月,山西医科大学团委被表彰为“山西省五四红旗团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