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民族大学简介
中南民族大学(South-Central Minzu University)坐落于湖北省武汉市民族大道182号,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直属高校,位列湖北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资格高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中国高校行星科学联盟;学校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教育部、中国科学院、湖北省人民政府、武汉市人民政府五方共建高校。 学校前身为中南民族学院,始建于1951年,创建之初名为中央民族学院中南分院;1952年11月,经中南军政委员会批准,将中央民族学院中南分院改名为中南民族学院;1985年,学校招收首批硕士研究生;2002年3月,学校正式更名为中南民族大学;2006年,学校正式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学校首次实现拥有56个民族学生的目标。
中南民族大学对外交流范围涵盖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俄罗斯、德国、日本、韩国、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数十个国家。
截至2022年11月,学校占地1550余亩,校舍面积110万余平米,馆藏图书930余万册;拥有56个民族的全日制博士、硕士、本科、预科等各类学生29000余人,有教职工2200余人,各类专任教师1400余人;设有21个二级学院、82个本科专业;有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5个学术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个专业型硕士学位授权点。
中南民族学院
1951年5月,中原大学受中南军政委员会的委托,就筹建中央民族学院中南分院的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经三次变动,于12月将校址确定在武昌洪山南麓,中南军政委员会下达征调学员通知后,同年8月,中央民族学院中南分院第一期学员开始入学,共计194人。1951年11月29日,中央民族学院中南分院正式开学。
1952年11月27日,经中南军政委员会批准,将中央民族学院中南分院改名为中南民族学院,由中南民族事务委员会领导。
1953年,中南民族事务委员会将着手筹办的广东民族学院停办,把已集中到中南民族大学该院的干部、学员调到中南民族学院,作为中南民族学院的干部和学员。
1953年4月,广东民族学院并入中南民族学院。
1953年7月,学校教职工达130人,学员达569人;学校组织形式由院、科、组三级改为院、处、科三级组织系统。
1954年,中南行政取消后,中南民族学院改属中央教育部领导,湖北省教育厅代管。
1956年秋开学后,中南民族学院在校学生达1062人。
1958年,中南民族学院经批准开办本科教育,正式成为全日制本科普通高等院校。
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爆发,对中南民族学院造成了强烈冲击,给学校带来了深重灾难;同年秋季,学校被迫停止招生。
1970年,学校被强令撤销,建设发展了近20年的中南民族学院被毁。
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中南民族学院复校,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直接领导。
1981年秋,学校正式恢复招生,首届新生开学典礼举行。
1985年,中南民族学院招收首批硕士研究生。
1986年,学校建成全国第一所民族学博物馆。
1990年,学校设立吴泽霖教授奖学基金,成为学校最高等级奖学金。
全新发展阶段
2002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同意,学校正式更名为中南民族大学。同年12月,中国科学院与国家民委签署共建中南民族大学共建协议。
2003年,学校成为国家民委与武汉市共建高校。
2006年,学校正式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的完整的学位教育体系。
2008年,学校获得推荐优秀本科应届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资格,同年与美国威斯康星州立大学普拉特维尔分校合办中国民族高校在外建立的第一所孔子学院。
2010年,学校历史上首次实现拥有56个民族学生的目标。
2011年,学校迎来建校60周年校庆;同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成为具有教授评审权的高等学校。
2013年,学校民族学获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015年,学校成为国家民委、教育部、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
2019年7月,入选中国高校行星科学联盟。
2020年9月,中南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成立。
2022年11月,中南民族大学整合学科资源力量成立碳中和研究院。
2023年4月,中南民族大学共同现代化研究院成立。
院系专业
截至2022年11月,学校设有21个二级学院,开办82个本科专业。
师资力量
截至2022年11月,中南民族大学有教职工22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400余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占60%。拥有“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引培了国家“杰青”、国家“优青”、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等一批高层次人才。教师中,有正副教授720余人,博士、硕士生导师480余人,有国家级和省部级人才工程人选46人、享受国务院和湖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5人、国家级和省部级突出贡献专家24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楚天学者22人、二级教授18人、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750余人,有省级教学团队3个。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邓克俭、冯广艺、甘师盘、刘向明、刘学群、孙小梅、许宪隆、吴开胜、吴永章、张群、李步海、李金林、杨仲乐、杨清震、陆际光、陈亚光、罗建生、罗秉武、罗登柏、段超、高瑞、黄德盈、彭英明、雷振扬、廖谨慎、霍文达、戴甲培、王奎正
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许宪隆、段超、戴甲培
全国优秀教师:冯广艺、刘成武、王奎正
全国模范教师:侯建华、高卫华
省级教学团队: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教学团队、生物学实验教学团队、物理化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教学建设
截至2022年11月,中南民族大学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省级品牌专业7个,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10个,国家级、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4门,国家级、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3门,国家级、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3个,有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2个(国家级24个),环境工程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9门,2018年1月,学校入选湖北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应用化学、民族学、生物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汉语言文学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民族学、教育学、汉语言文学、新闻学、应用化学、生物技术、药学、法学、思想政治教育、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会计学、行政管理和环境设计
省级品牌专业:应用化学、民族学、旅游管理、生物技术、经济学、汉语言文学、生物医学工程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经济学、法学、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英语、信息与计算科学、材料化学、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工程、生物医学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会计学、行政管理、视觉传达设计、广告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工程、药物制剂、药物分析、音乐学和舞蹈学
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生物技术、药学、通信工程、网络工程、材料化学、环境科学、生物医学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环境工程、药物分析
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走进神奇的民族医药、微生物与资源环境
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经济学漫、历史中的金融学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色彩、物理化学(含物理化学实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综合英语、广告学概论、西方经济学、外国法制史、新闻学概论、管理学原理、计算机科学导论、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微生物学
学科建设
截至2022年11月,学校有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5个学术型一级学科硕士点,20个专业型硕士点。3个学科入选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化学、工程学、材料科学3个学科进入ESI学科排名全球前1%。 截至2021年底,学校共有3个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15个省部级重点一级学科,2个省部级重点二级学科,4个湖北省高等学校优势特色学科群。
- 学位授予点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民族学
学术学位一级学科博士点: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化学、生物学
学术学位一级学科硕士点: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社会学、民族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中国史、数学、化学、生物学、光学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中药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设计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药学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金融、应用统计、法律、社会工作、教育、体育、汉语国际教育、翻译、新闻与传播、文物与博物馆、农业、中药学、会计、艺术、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电子信息、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生物与医药
- 重点学科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一级重点学科:中药学、中国史、生物医学工程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二级重点学科:通信与信息系统、行政管理、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湖北省一级重点学科:民族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化学、生物学、工商管理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建设专科:民族药学
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民族学、化学、药学
合作交流
截至2022年11月,学校与境外50余所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与合作关系,与武汉大学、重庆大学等数十家国内高校开展联合培养、互访互学等深度合作。
社会评价
2020年7月,2020年中国大学百强榜进步榜排名第100位。
科研平台
根据2016年5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中南民族大学有国家民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中国科学院-国家民委联合实验室1个,省级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5个,省级非物质文化研究中心1个,国家民委人文社科研究基地5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民委综合实验室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1个
国家民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催化材料科学国家民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生物技术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
省级重点实验室:催化材料科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智能无线通信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陵山区特色资源植物种质保护与利用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国家民委联合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国家民委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与开发联合实验室
省级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南方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中南少数民族审美文化研究中心、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教育研究中心、湖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民族政策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省级非物质文化研究中心: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国家民委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基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研究中心、民族法制研究中心、南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中国城市民族与宗教事务治理研究中心
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重金属废水处理与回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民族药物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民委综合实验室:分析化学综合实验室、通信工程综合实验室、电子信息工程综合实验室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民族药学实验室
医学信息分析及肿瘤诊疗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中南民族大学与湖北省肿瘤医院联合立项建设的 “医学信息分析及肿瘤诊疗”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正是在结合中南民族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人才与学科优势,以及湖北省肿瘤医院的资源与行业优势的基础上,为深入开展医学信息处理与肿瘤诊疗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及时有效地应用于临床而建立的一个创新型平台。
认知科学实验室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在研究水平与贡献、研究队伍建设、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开放交流与运行管理等方面的主要工作
科研成果
在“十一五计划”期间,中南民族大学共获得各类纵向项目589项,获得科研经费7680万元;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169项;申请专利61项,获授权专利14项;出版各类著作172部,学术论文被CSSCI检索收录1048篇,SCI检索收录592篇,EI检索收录792篇,ISTP检索收录165篇,《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新华文摘》等转载149篇
截至2022年3月,学校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301项,其中重大重点项目36项;发表CSSCI期刊论文815篇;发表SCI期刊论文1976篇;出版高水平学术专著279部,获批授权发明专利498项,获省部级科研奖励122项;制定中药材艾叶国际标准1项。
学术资源
- 馆藏资源
截止2021年底,中南民族大学图书馆馆藏总量已达1000万余册,其中纸本图书260余万册。采购了包括中国知网、超星读秀、万方数据库、Elsevier、Wiley、Springer Link、EBSCO数据库、WoS( SCIE/SSCI)数据库等50余个中外数据库(平台)。此外,图书馆还自建了吴泽霖特色数据库、岑家梧特色数据库、严学宭特色数据库、女书文化特色数据库、中南民族大学学位论文库、南方少数民族文献数据库、中南民族大学古籍数字化服务平台等7个特色资源库。
- 学术期刊
1.《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是由国家民委主管、中南民族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研究期刊。1960年创刊,全面刊载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哲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文学、历史学等各学科优秀科研成果,设有“民族学人类学论坛”、“哲学研究”、“政治学研究”、“法学研究”、“经济学研究”、“社会学研究”、“历史学研究”、“文化学研究”、“文学研究”、“教育学研究”等栏目。学报被有关机构认定为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民族学类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湖北省优秀期刊等。2007年被评为“全国民族地区学报(期刊)名刊”;2008年再次蝉联“全国百强社科学报”称号,并获湖北省优秀期刊称号。2010年,获得“全国高校三十佳社科期刊”称号。
2.《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由国家民委主管、中南民族大学主办的全国性自然科学综合类学术期刊,开设有化学与材料科学、生命科学、民族医药与生物医学科学、物理与电子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数学与数量经济科学等栏目。2000年,该刊经美国《化学文摘》(CA)评审通过并作为CA的固定摘录期刊;2003年作为新收录的期刊进入俄罗斯《文摘杂志》;2009年连续进入美国《剑桥科学文摘》、波兰《哥白尼索引》和美国《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此外,该刊还被中国国内的《中国数学文摘》、《中国物理文摘》、《中国化学化工文摘》、《中国无机分析化学文摘》、《中国生物学文摘》以及《全国报刊索引》等文摘数据库收录。2006年10月,该刊获教育部科技司颁发的“首届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奖”。2007年获国家民委文宣司颁发的“全国民族地区十佳学报(期刊)奖”。2008年获湖北省新闻出版局颁发的“第6届湖北省优秀期刊奖”;2011年6月,被中国学术期刊评价委员会评为“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2011年12月,被收录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形象标识
- 校训
笃信好学,自然宽和
笃信好学。语出《论语·泰伯》:“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笃”,忠实、忠诚、专一之意。“信”是一个涉及做人、交友、社会、治病、取人、治国诸方面的伦理范畴,是其“刚、毅、恭、敬、忠、信、宽、敏、惠、勇”等“仁”的道德品质的重要内容之一。“笃信好学”中的信,指的是“信仰”、“信念、”“信心”之意。“笃信好学”,意指对道德和事业抱有坚定的信心,并勤奋学习。
自然宽和。“自然”引自蔡元培先生“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的教育思想。蔡元培先生是我国近现代杰出的教育家,“发展个性,崇尚自然”是他一以贯之的教育思想。蔡元培十分强调按照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实际来进行教育,要尚自然,展个性。强调要在教学中启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重视学生自动、自学、自助、自己研究的方法。“宽和”在中国古代哲学典籍中虽不是一个独立的名词,但“宽”与“和”分开来用,含义颇丰。“宽”在古代哲学中是“仁”的内容之一,有宽弘、宽厚之意。“宽和”作为校训的一个重要内容,既包含有对人与物的爱、包容、理解,展示出人的内心世界的深厚、博大、充实;同时包含有对万物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理解与追求,又展示出“和”的根基:一定要承认万物的多样性、个别性,这是“宽和”思想中所能发挥出的最有现代感的要素。
“笃信好学,自然宽和”,以简洁的词语、精练的文字、朴实的词义诠释了中南民族大学创立以来逐步形成的办学理念和积淀的人文精神
- 校徽
中南民族大学校徽
中南民族大学校徽整体呈绿色,寓意着生机和活力,表现出学校师生蓬勃向上的朝气和面向未来的自信和勇气;校徽正中间的图形是汉语“民族”拼音首字母“MZ”的变形,既像一棵大树,象征着学校学生茁壮成长,立志成才;又似两个人手挨手时的场景,代表学校作为“民族”类高校鲜明的办学特色和致力于促进民族团结的办学使命。校徽上方是学校的中文校名,下面有英文名环绕,中下方写有学校的建校年份“1951”。
- 校歌
《中南民族大学校歌》
歌词:
双塔高,百花艳,我的校园南湖边。杨柳依依,碧水涟涟,这里有我各族青年。呵……手牵手,肩并肩,我的志向永不变。朝阳正红,豪情无限,民族大业担在肩。学海击水三千里,书山凿石一片天。笃信好学,自然宽和,放飞理想,拥抱明天。学海击水三千里,书山凿石一片天。笃信好学,自然宽和,放飞理想,拥抱明天。拥抱明天。
学生活动
根据2016年5月学校团委官网显示,中南民族大学举办有“毕业杯”篮球比赛、民歌合唱节、运动会、新生杯篮球赛、民族风情文化展等学生活动。2013年5月,学校笛箫协会第六届专场音乐会在大礼堂举行,该场音乐会共分六大曲目;2014年11月,学校2014级英语演讲比赛(决赛)举行;2015年5月,学校“灵动”民族舞蹈大赛在大礼堂举行,该次大赛对赛制进行了创新,增加了即兴舞蹈环节,提升了比赛的难度;2016年4月,学校首届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体验营活动在南湖操场开展,活动设有抢花炮、木球运动、陀螺、高脚竞速、踢毽球、板鞋竞速、风筝比赛、飞镖比赛共八项民族特色趣味项目。
所获荣誉
2023年7月,上榜2023自然指数年度榜单全球学术机构50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