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简介

四川师范大学简介

四川师范大学,位于四川省会成都,国家首批“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四川省“双一流”建设计划高校,是四川省举办本科师范教育最早、师范类院校中办学历史最为悠久的省属重点大学;入选国家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国创计划、四川2011计划,是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实施院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中俄“长江—伏尔加河”高校联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联盟成员,拥有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

学校始建于1946年,抗日战争初期,东北大学内迁到四川省三台县办学。抗战胜利后,东北大学迁回沈阳,留川师生在原校址上创建了川北农工学院。1949年,吸纳西山书院,更名为川北大学;1950年,合并川北文学院,并迁到四川省南充市。1952年,以川北大学为主体,合并川东教育学院(原中国乡村建设学院)、四川大学和华西大学的部分专业,组建四川师范学院。1956年,学校本科专业迁到成都狮子山。1964年,原成都大学(现西南财经大学)数理化三系并入学校。1985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四川师范大学。1999年,原煤炭部成都煤炭干部管理学院并入学校。

截至2023年5月,学校现有狮子山校区、成龙校区、遂宁校区3个校区,校园面积3400余亩;有全日制本科生37000余人,博士与硕士研究生4000余人,教学科研人员3000余人;设有研究生院和26个学院

建校背景

1923年4月26日,国立东北大学创立于沈阳市。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大学被迫迁校北平。

1937年,东北大学在西安开学。

1938年3月,因抗日烽火连绵,东北大学迁至四川省三台县草堂寺、旧潼川学府院等处。

1940年,作为四川师范大学重要渊源之一的中国乡村建设育才院创立于重庆北碚歇马场大磨滩,院长晏阳初。1945年8月扩充为中国乡村建设学院。

1946年5月,东北大学迁回沈阳,川内知名人士、原东北大学理工学院院长李季伟等人倡议利用原东北大学校舍、迁余的部分图书、设备与羁留师资学生(迁走的学生占三分之一,留下的学生占三分之二),续办高等学府,筹办成立私立川北农工学院。6月1日,著名墨学家伍非百创立私立川北文学院(原名西山书院),校址南充赛云台,是四川师范大学的又一重要历史渊源。

大学沿革

  • 川北大学

1948年11月,川北农工学院第五次董事扩大会议决定改为“私立川北大学”。

1949年,学校地址由三台县迁至南充市并更名为私立川北大学。

1950年7月,私立川北大学和私立川北文学院合并成立公立川北大学。9月,公立川北大学改名为川北大学,并迁到四川省南充市。

1950年,时任川北行政公署主任的胡耀邦视察川北大学。

1951年2月,中国乡村建设学院更名为川东教育学院。

  • 四川师范学院

1952年11月11日,根据全国院系调整精神,西南文教部决定将川北大学改名为四川师范学院。以川北大学文、理专业为基础,合并了川东教育学院,以及四川大学师范学院、华西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历史系及相关教师,组建了四川师范学院,原川北大学的工科专业分别并入西南农业大学等高校。 1952年暑期,学校由南充市小西街原校址,迁入原川北人民行署。11月15日,四川师范学院正式开学行课。

1953年,原重庆师范学院中文系二年制语文专修科、数学一年制专修科学生调入四川师范学院。

1956年,学校分校搬迁,其中本科专业迁到成都狮子山,校名沿用四川师范学院。(专科专业留在南充,1958年恢复本科办学,先后经历南充师范学院、四川师范学院等阶段,2003年更名为西华师范大学)。

四川师范大学简介插图

1957年春,朱德委员长来校视察工作。

1964年,原成都大学(今西南财经大学)数学、物理、化学三系并入该校,组成了今四川师范大学数学与软件科学学院(含会计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1974年3月,《四川师范学院》(创刊号)出版。

1979年,面向全国招收研究生,学校成为全国最早获得招收研究生的单位之一。

1980年,四川省委和省人民政府正式确定学校为省属重点本科高校。

1983年1月,教育部将学校核准列入全国普通高校举办函授和夜大学的第一批学校。

  • 四川师范大学

1985年,经原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更名为四川师范大学。

1988年3月,四川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在学校成立。

1997年3月,西南地区的影视人才摇篮——四川师范大学电影电视学院(今四川电影电视学院)成立。10月学校启动后勤社会化改革。

1999年1月,全国高校后勤管理学会在该校举行理事长、秘书长扩大会议,学校当选常务理事长单位。6月,成都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并入四川师大,更名为四川师范大学草堂校区。

2000年4月,学校计划在龙泉驿区洪河镇投资三亿元,兴建四川师范大学东校区。

2001年5月,全国高校中规模最大的爱国主义石雕艺术墙在学校落成。12月,第四届CUBA大学生篮球联赛在学校举行。

2003年9月5日,四川师范大学东校区正式投入使用。10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办,四川省教育厅、四川师范大学承办的“农村远程教育创新国际研讨会”在该校隆重举行。

2006年3月28日,学校举行四川师范大学成龙校区奠基仪式。4月,入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2月3日至8日,学校被教育部评为本科教学优秀单位。5月16日,学校举行建校60周年暨申博成功庆祝大会。

四川师范大学简介插图1

2007年9月13日,学校举行首届博士生开学典礼。

2008年,四川师范大学成龙校区投入使用。

2012年,学校入选国家首批“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实施高校。

2016年5月16日,学校迎来建校70周年华诞。

2017年开始,四川师范大学普通类在招专业面向全国全部列入“本科第一批”招生。5月,学校与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理工学院组成“校校战略联盟”。7月,入选第二批国家级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11月,学校经济区发展与重大生产力布局智库入选四川省首批新型智库;12月,与马云基金会签订合作框架协议,成为马云乡村师范生计划项目合作院校。

2018年7月,四川师范大学与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警官学院签署合作协议。9月亚洲教育论坛年会在成都开幕,学校荣获“亚洲教育影响力”奖。10月22日,四川师范大学中华传统文化学院揭牌成立。10月25日,教育部、四川省教育厅与四川师范大学签署共建青少年法治教育中心。

2019年1月,四川师范大学与巴中市恩阳区校地共建的四川省首个四川乡村振兴学院、红色文化旅游学院授牌仪式在巴中恩阳举行。4月8日,四川师范大学脑与心理科学研究院揭牌成立。10月,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12月,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入选第二批四川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名单;同月,教育部正式公布2019年度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建设点名单, 四川师范大学获批12个国家级和8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020年4月,经四川省科技厅批准,四川省国际科技合作(日韩)研究院落户四川师范大学。 5月12日,由四川大学和重庆大学牵头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联盟在成都发起成立,据悉,联盟高校将共同探索符合中国特色、西部特征、成渝特点的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的新内涵、新路径与新模式。四川师范大学加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联盟。 7月2日,加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艺术联盟。

2021年,学校11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6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月16日,遂宁市人民政府与四川师范大学举行共建四川师范大学遂宁校区(四川乡村振兴学院)签约授牌仪式。9月3日,学校拟确定为第二批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1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了《关于下达2020年审核增列的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名单的通知》,学校新增心理学、中国史、物理学、化学共计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体育教育训练学二级学科升级为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新增农业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2月,四川省第十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颁奖大会在成都市举行,学校共有36项科研成果获奖。

吉布提共和国时间2022年2月7日,中国国际中文教育基金会、吉布提共和国国民教育与职业培训部、四川师范大学三方正式签署协议,共建吉布提共和国第一所孔子学院。 2022年5月,学校入选教育部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参与帮扶高校。 6月,教育部公布了2021年度(第三批)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学校新增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5个。

2022年11月12日,四川高校首个纪检监察学院在四川师范大学正式揭牌。

四川师范大学简介插图2

师资力量

建校70多年以来,学校先后涌现出了以著名墨学家伍非百、著名文字学家杜道生、中国社会学和民俗学的创始人之一李安宅、中国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刘绍禹、楚辞学专家汤炳正、文献学专家屈守元、训诂学专家刘君惠、凝聚态物理学专家赵敏光、拓扑学专家刘旺金、非线性分析专家丁协平等为代表的一批知名专家学者。

据2022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教师先后获批“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6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1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业领军人才”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4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134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29人,“天府万人计划”17人,“四川省教学名师”12人;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师德标兵、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等19人,四川省优秀教师、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四川省师德标兵等共43人次,特聘两院院士、国家杰青等20余位高层次人才。另外还先后聘请有诺贝尔奖获得者阿夫拉姆·赫什科、理查德·施罗克、大卫·维因兰德、梶田隆章和罗伯特·C·默顿等教授为该校荣誉教授。

双聘中国工程院院士:高洁

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郭鸿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余万伦

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巴登nima、向生建

国家级教学名师:巴登nima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方盛国

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丁协平、徐道义、刘旺金、高尔泰、赵敏光、余万伦、杨泉明

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卫贵武

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丁协平、卫贵武、赁敦敏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董志强、杜伟、王川、高中伟、甘在会、石磊

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沈庆生、周一阳、方盛国、马正平、李诚、段渝、谢军楷、祁晓玲、顾美玲、李树勇、张健、吴达德、李天道、唐应辉、董志强、杜伟、李来才、赵可清、汪明义、张晓黎、王川、石磊、何诣然、余虹、陈辉、汪洪亮、张红、胡志红、申喜萍、赵国平等

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丁任重、钟仕伦、丁协平、杨天宏、吴定初、蔡方鹿、段渝、封小超、周一阳、李诚、高林远、张健、汪明义、祁晓玲、王启涛、刘永康、庞元宁、杜伟、曹万生、唐应辉、赵义山、傅林、向万成、王学平、杨存建、唐代兴、陈璟、靳宇倡、王川、卫贵武、任平、熊良智、高中伟、巴登nima

四川省教学名师:马正平、郭英、蒲志林、龚雪萍、万顺福、王玲、巴登nima、侯邦品、朱华、张红、赵义山、王释

院系专业

据2022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辖26个二级学院,开办73个本科专业,涵盖文学、理学、工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历史学、教育学,艺术学、农学等十一个学科门类。

2022年2月,学校新增哲学、英语、城乡规划、法学、体育旅游专业。

四川师范大学简介插图3

教学建设

据2022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3个国家级“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项目,4个国家及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7个省级本科人才培养基地,4个国家及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5门国家精品课程和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0个省级特色专业,14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2个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计划”试点专业,3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省级实习实训基地,9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59门省级精品课程,29门省级精品开放课程,35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2门省级双语教学课程,17门省级重点建设课程,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6项,四川省教学成果奖106项。

学科建设

据2023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2个博士后流动站,4个省级重点学科建设项目,2个一级学科省级重点学科,17个二级学科省级重点学科,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26个博士学位授权点,2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涵盖哲学、文学、法学、历史学、教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艺术学十大学科门类。学校是全国首批硕士授权单位,第十批博士授权单位。

截止2022年5月,学校工程学科、化学学科、计算机科学学科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行列

博士后流动站(2个):中国语言文学、教育学

四川省双一流学科建设(群):“巴蜀文化研究与传承”学科群、“数学”学科

序号 名称 批准时间 备注(领域)
1 教育 1998年 教育管理、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特殊教育、现代教育技术、科学与技术教育、学科教学(语文、数学、英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生物、化学、物理、音乐、体育、美术)、职业技术教育
2 艺术 2009年 音乐、美术、戏剧、戏曲(2015年起停止招生)、广播电视、电影、艺术设计、舞蹈
3 体育 2009年
4 工商管理 2009年
5 汉语国际教育 2009年
6 翻译 2010年
7 法律 2014年
8 应用心理 2014年
9 公共管理 2014年
10 会计 2016年 由原旅游管理硕士动态调整
11 审计 2018年
12 电子信息 2019年 由原工程硕士(电子与通信工程、计算机技术领域)对应调整
13 资源与环境 2019年 由原工程硕士(安全工程领域)对应调整
14 农业 2021年

合作交流

据2022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四川师范大学是四川省高校对外交流中心之一,也是国家教育部批准的具有招收华侨、港澳地区及台湾省学生资格和接收澳门地区保送生的高等院校。学校与26个国家和地区的110所院校和教育科研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关系。此外该校经国家汉办批准,分别与韩国延世大学、巴基斯坦卡拉奇大学、吉布提合作建立了3所孔子学院;与巴基斯坦佩德罗中学共建孔子学堂;建有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下设东南亚研究中心、日本研究中心、韩国研究中心、南亚研究中心、泰国研究中心、巴基斯坦研究中心等;与韩国世宗学堂总部合办“成都世宗学堂”。

科研机构

据2022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建设有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拥有四川省重点实验室1个、四川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3个、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5个、四川省高水平社科研究团队2个、四川省新型智库1个,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四川省国别研究中心、四川省工程实验室10个,建有四川省省级大学科技园。

四川师范大学简介插图4四川师范大学简介插图5

科研成果

据2022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获批国家级项目共计310项,其中国家人文社科类项目共计立项173项,国家自科基金项目137项;获批省部级项目428项(其中社科类项目325项、理工类项目103项)。获批省部级以上科学成果奖97项,其中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获批2项;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78项;四川省科技进步奖16项。获授发明专利与软件著作权登记171项,学校综合科研经费共计8亿元,保持了科研经费投入持续增长。

在“十二五”期间,学校共承担了各类科研项目800余项。其中,科技部科技支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含重大、重点项目)项目108项,省部级项目180余项,综合科研经费1.12亿元,高级别论文发表数量477篇,授权发明专利50项,实施科研成果转化项目300余项,该校被SCI收录的论文总数以及SCI论文他引平均数居于四川省省属高校第一位。

2009-2014年,学校共承担了各类科研项目250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含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项目140余项,省部级项目270余项,累计综合科研经费逾4亿元,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110余项,出版专著或教材560余部,发表论文7000余篇。

2018年,学校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数位居省内第2,省属高校第1,全国师范类院校第13位,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立项数省内第1,全国师范类院校并列第3。

四川师范大学简介插图6四川师范大学简介插图7四川师范大学简介插图8四川师范大学简介插图9四川师范大学简介插图10

学术资源

  • 馆藏资源

四川师范大学图书馆由狮子山校区图书馆和成龙校区图书馆组成,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阅览座位4000余个。

经过70年的发展,学校图书馆已发展成为一所藏书丰富的综合性图书馆,是四川省第三大图书馆,藏书量仅次于四川省图书馆、四川大学图书馆。截止2014年底,该校图书馆共有各种印刷型图书、期刊339万册(图书298万余册,线装书9万余册,善本书1万余册,报刊2000余种、31万余册(合订本))、电子图书116万余册、电子期刊15000余种,涵盖了理、工、文、史、哲、政、经、法等学科;此外该校建立了馆藏书目数据库,购买各种电子资源包括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人大复印资料网络版、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超星电子图书、Elsevier SD、SpringerLink、JSTOR、PQDD、EBSCO等电子资源数据库35个。

  • 学术期刊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四川师范大学主办的面向国内外学术界的综合性社会科学类学术理论刊物,创刊于1974年。该刊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台湾中文电子期刊“思博网”(CEPS)等全文收录期刊,1992年入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的“中国教育类/高等教育类核心期刊”,2000、2004、2008、2011年入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的“综合性人文社科类核心期刊”,1992、1996年入选《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的“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1999、2002、2006年入选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评选的“全国百强社科学报”、“中国高校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2010年入选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评选的“全国高校三十佳社科期刊”,2004、2006、2012年三轮入选“中国人文社科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CSSCI)”,2008、2010年两轮入选南京大学版“中国人文社科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CSSCI)(扩展版)”,2012年入选“报刊复印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2012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资助学术期刊资助(第二批)。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前身是1973年创刊的《四川师范学院学报》(文理合刊),1978年自然科学版创刊。2001年入选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并被《中国出版》列为中国精品期刊;2004年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确定为综合性科学技术类核心期刊,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先后加入《中国知网》、《中国科技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报刊索引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自1985年以来,该刊先后被中国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中国数学文摘》、《中国物理文摘》、《中国无机分析化学文摘》以及信息产业部电子科技情报所主办的《电子科技文摘》等著名文摘列为核心检索期刊源;并被以下国外著名文摘期刊或数据库列为检索期刊源:美国《数学评论》(MR)、美国《现代数学出版物》(CMP)、美国《化学文摘》(CA)、德国《数学文摘》(Zbl MATH)、俄罗斯《文摘杂志》(РЖ或AJ)和英国《动物学记录》(ZR)。

四川师范大学简介插图11

形象标识

  • 校名

四川师范大学简介插图12

  • 校徽

四川师范大学简介插图13

(一)两个半圆弧图形组成近乎完整的圆形,中间是毛体“四川师范大学”校名,下面是四川师范大学的英文字体。底色为绿色,象征着四川师大的蓬勃生机和办学活力。两个半环图形和中间扉页代表“CS”两个字母,为“川师”第一个拼音字母的缩写,表征着四川师大海纳百川、博采众长的办学气魄和胆识,也预示着四川师大将以开放的办学思想为指导,在高等教育改革的大潮中不断发展壮大。

(二)图案中间的篆书繁体字“重德、博学、务实、尚美”是四川师大的校训。校训书写在书的变形的扉页上,彰显著四川师大:

1.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的办学特色定位;

2.“以人为本、质量第一”的师大办学理念;

3.“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师大人的治学精神和品质;

4.“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师大人的豪气、锐气和志气。

(三)整个校徽图形将四川师大的校训、历史传统、办学理念、学校特色定位有机融为一体,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图形设计色泽鲜明,简洁明快,虚实结合,动静统一,突出了办学历史的厚重感和大学文化的深邃底蕴。

  • 建校70周年校庆标识

四川师范大学简介插图14

注:四川师范大学建校70周年标示的主体造型以“70”为核心识别要素,凸显纪念建校70周年的主题,突出学校积极向上,开放包容的学术气氛,展现学校底蕴和辉煌成就。标志中的数字7为鸟儿展翅高飞的形象,寓意四川师范大学70年来积极进取、用于开拓,彰显了学校70年来取得的成就和辉煌,展现学校独特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的文化魅力。标示中的祥云元素的使用预示着学校的明天更加美好,前程更加辉煌。标示的色调以红色为主,红色代表喜庆,标志着学校当前发展的红火势头。绿色为辅色,形成强烈的对比,标示简洁易懂、易记、易识别。

  • 校旗

四川师范大学简介插图15

精神文化

  • 校训

四川师范大学简介插图16

重德:即重视思想道德。德为人才素质之首,师生以法律和道德为行为标尺。教师要以好的品德和作风锤炼自我,并育出好品德的人才;学生要以德修身,诚信待人,未来才能革故鼎新,传承文明。要在全校培育形成良好的文明道德风尚,增强学校凝聚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博学:即拥有广博的知识。学校在育人理念上,倡导学生要博古通今,文理兼修;教师作为文明的使者,只有具有广博的知识,才能“传道授业解惑”;学生只有拥有广博的知识,才能成为一个理性的人,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能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重德”、“博学”共同体现了川师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育理念。

务实:即求真务实,开拓创新,认认真真做人,踏踏实实做事。这是四川师大人人生态度和办学精神的写照。“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要有踏实的治学精神和工作作风,要勤于治学,严谨治学。

尚美:即要有崇尚美的心灵,要有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高尚的审美情趣,要把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内化为人生修养。师生要保持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境界。

“务实”、“尚美”共同体现了川师人“求真务实、追求卓越”的办学精神。

  • 校歌

《托起祖国的太阳》

汪涛 词;万斋 曲

白山黑水,源远流长

狮山灵秀,哺育栋梁

我们伴着历史的步伐

谱写师大发展的篇章

放眼未来,心潮激荡

让我们共同托起祖国的太阳

重德博学,务实尚美

莘莘学子青春闪光

我们肩负民族的希望,启动创造明天的远航。

放眼未来,新潮激荡,让我们共同托起祖国的太阳。

让我们共同托起祖国的太阳。

  • 校风

励志笃行 止于至善

励志:即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学校要坚定建设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的国内知名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教师要树立教书育人、为国育才的责任意识;学生要树立为人民、为国家、为社会服务的崇高理想。

笃行:语出《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笃”意为“充实而有恒”;“笃行”即崇尚实干,践行理想,行胜于言。

励志笃行”反映四川师大人的精神面貌和行动理念,它遥承三台时期东北大学的校训,汲取了东北大学“知行合一”风气之宗旨,体现了四川师大办学渊源的历史继承性。

止于至善:语出《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弃旧扬新,传承文明,培育新人,服务社会。无论是传授和创造知识,还是治学育人、成人成才,皆应达到至高境界,实现学校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止于至善”反映四川师大人的思想境界和精神追求,也是实践“艰苦创业、敢为人先”的师大精神的必然要求。

  • 学风

求真循理 慎思知明

求真:《闽中理学渊源考》语:“求真于未始有伪之先,而性之真可见矣;求善于未始有恶之先,而性之善可见矣。”“求真”意即“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在学习和研究上,要不断追求和探索真理,勇于改正研究中出现的差误。

循理:《周易孔义集说》语:“朱汉上曰:无妄,然后物物,循理,乃可大畜。”《程氏经说》卷七语:“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循理,故舒泰荡荡然;小人役于物,故多忧戚。”在学习和研究中,要实事求是,探明事理,力戒主观臆断,要尊重科学规律,恪守学术规范,强调职业道德,不好高鹜远,不弄虚作假。

求真循理”体现了四川师大人的治学方法和原则。

慎思:语出《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刁包《易酌》亦云:“圣贤道理,须是活看,如慎思之,思之弗得弗措也,学而不思则罔。”在学习和研究中,应勤于思索,善于思考,不断汲取和创造科学的学习和研究方法,以取得最佳的学习和研究效果。

知明:语出《荀子·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其中“知”同“智”,也有“知行合一”之意。此为治学、读书、做人所追求的目的。意即大学开启民智育新人,通过“传道授业解惑”以达“慎思知明”。

慎思知明”体现了四川师大人的治学品质和目的。

杰出校友

注:1946年,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内迁四川省三台县办学八年的东北大学回迁沈阳,部分留川师生承东大之血脉,在三台县的东北大学原校址创建了今川师大的前身—私立川北农工学院,四川高教事业的星星之火就此点燃。“科以人重科亦重,人以科传人可知”,校友是学校的作品,更是办学成果的直接载体和对外展示的亮丽名片。四川师大历七十余载之耕耘,育出满门桃李;经千锤之锻炼,培育英才数万。建校七十多年来学校培养了以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言荣、中国科学院院士唐勇、中国工程院院士罗先刚、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郭鸿、武警中将高伟、陆军少将赖文毅等为代表的30余万名各类毕业生,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国家的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他们的业绩为学校增光添彩,共同铸就了四川师范大学光辉的历史。

获得荣誉

2021年4月22日,四川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其“四川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

2021年,在由共青团四川省委、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四川省广播电视台联合发起的“新时代·新青年”2021年四川省大学生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化艺术展演活动中,《狂雪》获得舞台艺术表演类-“红歌嘹亮”一等奖。

2022年5月,四川师范大学团委荣获成都市五四红旗团委荣誉称号。

2022年6月,被授牌为成都市青(少)年领事保护教育基地(首批10个)。

©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2245678901@qq.com删除!联系电话:13296555055。
搜索
打开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gxwhjdjt】,发送【101】获取验证码,输入获取到的验证码即可解锁复制功能,解锁之后可复制网站任意一篇文章,验证码每月更新一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