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师范大学简介

海南师范大学简介

海南师范大学(Hainan Normal University, HAINNU),位于海南省海口市,简称海南师大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和海南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海南省重点大学,入选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创业教育联盟理事单位,海南省院士工作站设站单位,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

学校办学历史可追溯至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创办的琼台书院;1949年秋国立海南师范学院创建于琼台书院,与琼崖师范学校合署办学,共享教学资源;1952年更名为海南师范专科学校;1983年在海南师范专科学校和海南医学专科学校等校基础上成立海南大学,学校改为海南大学师范部,重新招收本科学生;1986年恢复海南师范学院建制;1999年海南教育学院并入,成立新的海南师范学院;2003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更名为海南师范大学;2013年获批博士学位授予权;2015年成为海南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高校。

截至2022年4月,学校有龙昆南、桂林洋两个校区,占地面积约3100亩;设有24个学院,开设67个本科专业;拥有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有专任教师和科研人员1342人,全日制学生20000余人(其中本科生19000余人,研究生2000余人)

历史沿革

  • 国立海南师范学院

海南师范大学简介插图

海南师范大学前身为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的琼台书院。

1949年秋,正式创建“国立海南师范学院”。

1952年7月,全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海南师范学院的二、三、四年级学生和部分教师归入其他院校,部分教师和一年级学生留在原址成立海南师范专科学校。

1953年,院系又进行调整,海南师范专科学校并入华南师范学院(今华南师范大学);同年9月,海南师范专科学院撤销,海南师范专科学校附中接收其校址和部分图书、仪器,改建为海南中学。

1958年,在海南中学校园内重建海南师范专科学校。同时在原有的校舍、部分图书设备基础上从海南中学、琼台师范学校抽调部分优秀教师充实海南师范专科学校的师资力量,经过筹备,1958年秋季正式招生,复办后,由广东省人民政府主管。学校开设中文、政史、数学、物理、生化、俄语、体育7个专业,学制2年,该年招生280人。

1962年,全国高校院系再次调整,将海南教师进修学校、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区师范专科学校、海南工业专科学校先后并入海南师范专科学校,是当时广东省保留下来的唯一的一所师范专科学校。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学校停办。

  • 海南师范学院

1983年,学校重新招收本科,并与海南医学院等单位合并组建海南大学。

1986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恢复海南师范学院建制。

1999年,与海南教育学院合并,成立新的海南师范学院。

2003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

  • 海南师范大学

2007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海南师范大学,并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荣获“优秀”。

2009年,海南省政府将学校列为省重点大学进行建设。

2013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

2015年,被列为教育部、海南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

2021年,海南师范大学获批设立“网络空间安全”(所在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和“人工智能”(所在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两个本科专业。

2022年9月,在海南省纪委监委的支持下,海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正式批准在海南师范大学成立海南省廉洁文化研究基地。 12月5日,在桂林洋校区召开足球学院成立大会暨校园足球发展研讨会工作协调会。 12月9日,海南师范大学足球学院揭牌成立。 5月25日上午,海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举行揭牌仪式。

海南师范大学简介插图1

2023年7月5日,海南师范大学妇女联合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妇女代表大会在龙昆南校区田家炳教育书院二楼报告厅召开。

2023年7月20日,三亚市吉阳区人民政府与海南师范大学举行合作办学签约仪式并为海南师范大学附属三亚学校揭牌。

师资力量

海南师范大学简介插图2

截至2022年4月,学校有专任教师和科研人员13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人员254人,副高级职称人员417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历人员480人。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5人,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人,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2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6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3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人,海南省杰出人才8人,领军人才65人,拔尖人才195人,其他类高层次人才254人,海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15人,海南省“百人专项”人选6人。

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培育团队:“海南热带药用植物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团队

省级教学团队: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团队、多媒体系列课程教学团队、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系列课程教学团队、中国古代文学团队、动物学教学团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团队、自然地理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文学概论教学团队、文艺学教学团队、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团队

院系专业

截至2022年4月,学校设有24个学院,开办67个本科专业。

学科建设

海南师范大学简介插图3

截至2022年4月,学校有1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国语言文学、生态学科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生态学、化学、中国语言文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数学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理论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中国史、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生态学、网络空间安全、工商管理、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设计学

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应用统计、国际商务、教育、体育、汉语国际教育、翻译、新闻与传播、电子信息、生物与医药、林业、工商管理、旅游管理、艺术

省级重点学科:生态学、有机化学、中国现当代文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基础数学

省级培育学科:体育学、中国史、美术学、地理学

教学建设

截至2022年4月,学校获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2个,获批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现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国家级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1个。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是海南省获得最多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高校。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小学教育、汉语言文学、英语、新闻学、化学、生物科学、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体育教育、历史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地理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设计

省级精品课程:外国文学史、大学英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心理学、多媒体技术及应用、中国古代史、色彩、有机化学、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现当代文学、高等代数、生态学、《资本论》选读、高等数学、动物学、大学体育、课程与教学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古代文学、物理教学论、无机化学、政治经济学、学校体育学、自然地理学、数学分析、邓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物理化学、计算机基础、汉语言学、高师公共教育类系列课程

科研平台

截至2022年4月,学校有部委级国别与区域研究基地2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0个、省级重点新型智库1个、其他省厅级平台4个,成立了海南省首个人文院士工作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7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4个、建成省级院士创新平台19个。

科研成果

截至2022年4月,学校近五年,获国家级科研项目近200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实现零的突破;获国家级、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奖120余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均实现零的突破。共发表学术论文3365篇,其中SCI、CSSCI收录论文1050篇,首次在《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Science》(letter形式)发表论文;出版著作282部、获批专利121项;多份智库报告被党和国家领导人、省部级主要领导批示。

学术资源

  • 馆藏资源

据2016年12月学校图书馆官网信息显示,该校馆藏图书327.85万册,其中中外文纸质图书199.83万册,中外文电子图书128.02万册。报刊4578种,非书资料17850件;拥有中外文电子数据库SD、Wiley、美国化学文摘、PQDT、PBJ、NMR、CAMIO、Firstsearch、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国道、中经专网、北大法宝、库克音乐、人大复印资料、银符、方正教参共18个,自建特色数据库11个。图书馆自创建以来以广泛搜集海南地方文献为已任,已收藏海南地方文献2万多册、地方报纸41种、地方期刊104种。为促进海南文化的繁荣与发展,该馆与海南省作家协会共建海南现代文学馆,有藏书1700多册。我馆还拥有海南省唯一的古籍专藏库,收藏新、旧版古籍53000多册,其中1949年前出版的图书48000多册,明清古籍700多种13000多册,善本42种,1071册,入选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1部12册。

  • 学术期刊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海南省社科优秀期刊”,其“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系列栏目于2004年第一批入选“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栏目”,在学术界具有重要影响。 该刊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等数据库全文收录。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曾获首届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奖、《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奖、“海南省首届优秀出版物政府奖”、海南省优秀期刊奖等多种荣誉。收录该刊全部或部分论文的科技文摘期刊和数据库主要有德国数学文摘(Zentralblatt MATH)、美国化学文摘(CA)、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数学文摘和中国数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物理学文摘和中国物理学文献数据库、中国化学化工文摘和中国化学化工文献数据库、中国生物学文摘和中国生物学文献数据库、中国地理学文摘和中国地理学文献数据库、电子科技文摘和电子科技文献数据库等。

合作交流

海南师范大学简介插图4

截至2022年4月,学校与60多个国家、100多所高校和教育机构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与美国夏威夷大学、英国切斯特大学、德国巴特洪堡大学、日本广岛大学等82所大学和教育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与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电影电视大学合办广播电视编导本科教育专业,与美国德保罗大学合办学前教育本科专业,与印度国家信息技术学院共建软件工程专业。建有海南唯一的来琼留学生预科学院,具有招收港澳台学生资格,与马来西亚世纪大学共建了孔子学院。作为中国政府奖学金生接收院校,现有来自47个国家的1000多名留学生在读。学校与陕西师范大学签订对口支援协议,与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黑龙江大学、长春理工大学等多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与海口市、三沙市、儋州市、东方市、定安县、琼中县、四川省富顺县等地方政府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2019年8月8日,教育部批准海南师范大学与美国德保罗大学合作举办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教育项目。

精神文化

  • 校歌

《海南师范大学校歌》

椰风阵阵吹天涯 我们相聚在师大

无论今日来自何方 这里就是温暖的家

啊 刻苦学习 为生命注入精华

用墨香书声装扮青春年华

崇德尚学 求是创新

优良的校风要发扬光大

海南师大美丽如画

这里就是我们的家

海风阵阵鼓天涯 我们成长在师大

无论今日走向何方 这里仍是心中的家

啊 辛勤耕耘 开出鲜艳的红花

把文明的种子洒遍海角天涯

崇德尚学 求是创新

优良的校风要发扬光大

海南师大教育摇篮

我们建筑琼岛

现代化的教育大厦

  • 校训

崇德尚学 求是创新

形象标识

  • 校徽

海南师范大学简介插图5

学校校徽构思从中国传统文化出发,着力突显海师办学特色、国际化视野与文化传承。

校徽采用图形与文字有机组合,汉字“海师”字体,采用同构共生的表现语言,既借鉴篆刻书体的特征,又具有极强的时代感,篆刻印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凝练,也代表海师的办学责任、人才培养质量以及对社会的承诺。

视觉中心部分是由古书卷和传统案等构成汉字“海师”的部分笔画,体现海南师范大学原院址曾在琼台书院内的办学历史渊源,也表达了学校书香学府的文化氛围。

汉字的背景图形,选用海师校园最富特色植被“大榕树”为图形元素,寓意“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突出海师以教师教育为主的办学特色。

校徽圆形外框中的波浪形态,形似从宇宙中视角远观地球,海水环绕球体的表面形成海平面。一方面代表水能够润泽万物,也暗喻海师这棵大树在水滋养下枝繁叶茂,茁壮成长。表达海南师大以教书育人为己任,不断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人才,也体现海南师范大学国际化的办学视野。

校徽以绿色为主色调,一方面表达海师地处海南,具有良好生态环境,也体现海师专业特色与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等相关联。同时绿色在视觉上具有无限的活力,体现海师人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

所获荣誉

2020年9月17日,被教育部认定为2020年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传承项目:黎锦。 11月20日,入选“第二届全国文明校园”名单。 12月25日,被国家卫生健康委等授予“无偿献血促进奖”。

2021年9月7日,被教育部认定为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单位。

2022年3月,入选第七批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名单。4月,海南师范大学龟鳖研究与保护中心被选为2022年海南省工人先锋号拟表彰名单。 5月,海南师范大学龟鳖研究与保护中心获“海南省工人先锋号”称号。

现任领导

海南师范大学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 许 玫
校长 过建春
副校长 陈险峰
副校长 杨兹举
副校长 韩尚峰
副校长 王 瑜
纪委书记、监察专员 刘汝兵
副校长 韩小雨
副校长 白显良
党委委员 许 玫 陈险峰 杨兹举 韩尚峰 王 瑜 刘汝兵 白显良 王任斌 黄忆军
©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2245678901@qq.com删除!联系电话:13296555055。
搜索
打开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gxwhjdjt】,发送【101】获取验证码,输入获取到的验证码即可解锁复制功能,解锁之后可复制网站任意一篇文章,验证码每月更新一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