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中医药大学简介
山东中医药大学(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位于山东省济南市,是全国重点建设的中医院校、山东省重点高校、山东省人民政府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中医药院校、山东省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山东省一流学科建设单位、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
学前身为1955年创建的山东省中医研究所研究班和1956年创建的山东省中医进修学校。1958年,经山东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创建山东中医学院。1996年,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更名为山东中医药大学。
截至2022年2月,学校拥有三个校区,总占地2039亩,建筑面积56万平方米;图书馆馆藏图书208.9万册、电子图书78.1余万册、古籍善本近3万册;设置17个教学机构,拥有35个本科专业、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5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全日制在校生23000余人,其中本专科生18000余人,研究生近4800人;有教职医护员工3900余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36人,硕士生导师1011人。
办学历史
1958年9月,山东中医学院创建。
1964年前后,1956年创办的山东省中医进修学校被撤销,人员转入山东中医学院。
“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遭到严重破坏。
1970年,山东中医学院与山东医学院合并为山东医学院,搬迁到山东省新泰县楼德镇。
1975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恢复山东中医学院建制,迁回济南。
1978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建设的中医院校,同年开始招收研究生。
1981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属重点大学,同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1986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1996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学校更名为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7年,学校由济南市历下区主体迁至长清大学科技园,同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评“优秀”。
2011年底,入选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
2012年,被确定为山东省首批重点建设的“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
2016年7月,山东中医药大学青岛中医药科学院揭牌。 同年11月,入选山东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2018年12月,加入山东省高等学校“长青联盟
2019年8月,山东中医药大学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11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举行共建山东中医药大学协议签约仪式。
2022年8月,发起成立山东省中医药文化传播学会。
院系专业
截至2022年2月,学校设置了17个教学机构、4个教辅机构,开办35个本科专业,涉及医、理、文、工、管、法、教育等学科门类。
学科建设
截至2022年2月,学校拥有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专业博士学位授予类别、15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拥有3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2个山东省一流学科,1个学科入选山东省“一流学科高峰计划”,2个学科入选山东省“优势特色学科”;临床医学学科跨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行列。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
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中医基础理论、中医临床基础、方剂学、中医诊断学、中西医结合基础、针灸推拿学、中医医史文献、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五官科学、中西医结合临床
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类别:中医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心理学、科学技术史、生物医学工程、临床医学、中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中药学、护理学
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中医基础理论、中医临床基础、方剂学、中医诊断学、中西医结合基础、药物化学、药剂学、生药学、药物分析学、微生物与生化药学、药理学、针灸推拿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康复医学与理疗学、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中医医史文献、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五官科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全科医学、内科学、儿科学、老年医学、shenjingbing学、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皮肤病与性病学、临床检验诊断学、外科学、妇产科学、耳鼻咽喉科学、肿瘤学、运动医学、麻醉学、急诊医学、眼科学
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中医、中药学、药学、生物医学工程、护理学
国家重点二级学科: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医史文献、中医内科
山东省一流学科:中医学、中药学
山东省“一流学科高峰计划”:中医学
师资力量
截至2022年2月,学校有教职医护员工3900余人,博士生导师236人,其中兼职导师87人,硕士生导师1011人,其中兼职导师518名。荣获“国医大师”荣誉称号4人,“全国名中医”5人,“岐黄学者”5人,“青年岐黄学者”2人,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2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全国优秀教师8人,全国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人,“泰山学者”攀登计划专家2人,“泰山学者”特聘专家10人,“泰山学者”产业领军人才1人,“泰山学者”青年专家7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7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53人,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
截至2019年11月,有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29个、山东省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19个。
国医大师:张灿玾、尚德俊、张志远
全国优秀教师:刘持年、刘家义等
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王振国、李峰
山东省教学名师:刘家义、田景振、张永清等
山东省优秀教师:李伟、薛一涛、丁元庆、张伟、毕荣修、苏文革、王伟明
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李运伦、杨佃会、李佳、乔明琦等
山东名老中医:张志刚、曹晓岚、包培荣、董建文等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科教协同,传承与创新并重”中药学教师团队(负责人:张永清)
教学建设
- 质量工程
截至2022年2月,学校拥有5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22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8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有10家山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17家国家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国家级特色专业:中医学、中药学、制药工程、针灸推拿学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综合教学实验中心
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临床技能综合培训中心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基于临床辨证思维的中医护理技能虚拟仿真系列实验——拔罐技能》
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医基础理论、中医文献学概论、中医外科学
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中医基础理论、中医文献学概论
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中医学
山东省特色专业:中西医临床医学、中草药栽培与鉴定、护理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康复治疗学、应用心理学、眼视光学、眼视光医学
山东省高水平专业(群):中医学、中药学、针灸推拿学、眼视光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山东省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项目:中医学、中药学、针灸推拿学
省级精品课程: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文献学、中药鉴定学、中药商品学、针灸学、伤寒论、中药药剂学、中医古汉语基础、内经选读、金匮要略、中医儿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内科学、推拿学、方剂学、药用植物学、中药炮制学、针灸治疗学、中药学、中医护理学、急救护理学、临床护理综合技能、护理管理学、中医心理学、中药资源学、药用植物栽培学、生药学、中药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中医各家学说、温病学、中国医学史
- 教学成果
截至2022年2月,学校连续两届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荣获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72项。
附属医院
截至2022年2月,学校有3所直属附属医院、12所非直属附属医院、31所教学医院,其他类实践教学基地100余处。
科研平台
截至2022年2月,学校设有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中医心血管疾病临床医学研究分中心,3个国家级区域中医诊疗中心,6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2个全国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拥有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平台(山东)中药单元平台;有山东省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级科研创新平台27个
国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医药经典理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科研试验室:中药质量分析实验室、微循环实验室、细胞生物学实验室、中药制剂实验室、视觉分析实验室、辅助生殖技术实验室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中医经典文献与当代学术流派重点研究室、血脉理论及应用技术重点研究室
全国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齐鲁内科时病流派传承工作室、齐鲁伤寒流派传承工作室
山东省重点实验室:中医药基础研究重点实验室、山东省中西医结合眼病防治重点实验室
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中医经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中药炮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中药材良种选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视觉智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中医药转化医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中医药组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山东省示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中医经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山东省工程实验室:山东省中药药效物质发现与纯化工程实验室
山东省技术创新中心(培育):山东省视觉智能技术创新中心、山东省中医经典名方技术创新中心、山东省中医药抗病毒技术创新中心
山东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山东省中医经典名方协同创新中心、山东省中医药文化协同创新中心、山东省中医药抗病毒协同创新中心、山东省高校中医药抗病毒协同创新中心
山东省高校科研创新平台:中医药软实力研究基地、中医药文献与文化研究中心等
山东省十大优秀创新团队:情志病症研究创新团队
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中西医结合眼病防治技术(强化建设)、中药资源学(强化建设)、中西医结合肿瘤防治、中医心血管病、天然药物、中药制剂
校级科研机构:中医文献与文化研究院、中医药创新研究院、天然药物研究所、针灸研究所、青岛中医药科学院
科研成果
截至2022年2月,学校共承担厅局级以上科研课题1230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37项,2018、2019年连续两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共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建校以来,获国家级和省部级一等奖奖励的科研成果共计30项。
山东中医药大学于2000年至2020年间累计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3项。
学术资源
- 学校图书馆
截至2022年2月,学校图书馆馆藏图书208.9万册、电子图书78.1余万册、古籍善本近3万册。据2020年7月学校图书馆官网显示,图书馆馆藏涉及医、理、工、管、文、法、教育等各个学科;拥有中国知网、超星、万方、维普、本地Pubmed等中外文专业数据库;收藏了明代《铜人针灸经》(正德十年,1515年)等一批珍善本、孤本。
- 山东省中医药博物馆
据2020年7月山东省中医药博物馆官网显示,博物馆馆藏医史文物1000余件,中药标本2000多种8千多瓶(份),室外药圃栽种中草药1000多种。博物馆三楼的贝壳馆藏有贝壳和珊瑚300多种2000多件,以及鲸鱼骨、海龟、玳瑁、砗磲等大型展品;四楼的生命科学馆有650余件标本,其中大型人体全身标本11件,并有器官和人体系统标本,病理和医疗操作展示标本等。
- 学术期刊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是由山东中医药大学主办的综合性中医药学术期刊,创刊于1977年2月,主要有“理论与方法研究”“临床研究与报道”“文献研究”“实验研究”“中药研究”“综述”等栏目,被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生物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生物学文摘、中文科技资料目录(中草药)、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中国医学文摘(中医)、中国药学文摘、全国报刊索引(自然科学技术版)等收录,并被国家科技部信息所列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山东中医杂志》
《山东中医杂志》创刊于1981年10月,设有学术探讨、临床研究、实验研究、中药园地、医案医话、综述、名家论坛等栏目,被《全国报刊索引(自然技术版)》《中国药学文摘》《中国医学文摘·中医》《中国科技资料目录·中草药》《中国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生物医学文摘光盘数据库》《中国生物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等数据库列为固定收录对象,是中文核心期刊(1992、1996、2000年版)。
合作交流
截至2020年3月,学校先后举办中国(长清)扁鹊中医药文化节、扁鹊文化与中医经典传承发展国际论坛,协办第六届中医科学大会,举办第七届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首届济南扁鹊论坛,承办“泰山论灸”学术会议、第八届世界儒学大会——儒家思想与中医药文化专题论坛,成立儒医文化研究会。
学校先后与近200所中国以外的大学、医疗机构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立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合作专项——中国-波兰中医药中心,获批商务部“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外治国际合作基地”,在“一带一路”建设上取得系列突破。
在中外合作办学方面,学校与美国俄勒冈州太平洋大学合作中美眼科与视光医学院,牵头编写的《世界卫生组织拔罐实践技术规范》(草案),推动拔罐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规范使用、科学推广。
形象标识
- 校名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文校名标准字体为:方正舒体。
- 校徽
校徽主体“中”字为主要设计元素,“山”与D(“东”的声母)穿插其中,左虚右实,寓意中医“阴阳”;卷书横截面,中间竖一笔,寓意传道授业解惑,勤学苦读践行;红蓝绿三色,象征生机、活力,探索、成就,使命与追求。
精神文化
- 校训
厚德怀仁、博学笃行
- 校歌
《山东中医药大学校歌》
泰山岩岩,黄河汤汤。齐鲁之邦,文化泱泱。
人杰地灵,含英吐光。追慕先哲,源远流长。
兴此大学,为寿而康。厚德怀仁,尊生自强。
博学笃行,恢廓岐黄。大医精诚,天下无恙。
学校荣誉
2021年12月25日,山东中医药大学的智能中医现代产业学院与中医外治新材料产业学院入选山东省教育厅发布的拟确定首批山东省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公示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