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印刷学院简介

北京印刷学院简介

北京印刷学院(Beijing Institute of Graphic Communication)简称“北印”,位于首都北京市,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家新闻出版署)共建 ,入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国家绿色印刷包装产业协同创新基地、国家出版印刷高级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出版智库、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基地;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高等学校出版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单位和秘书处挂靠单位,中国印刷技术协会、京南大学联盟、全国数字出版专业教育联盟、中国印刷高等教育联盟、全国印刷电子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组织发起和理事长单位;CDIO工程教育联盟、国际艺术、设计与媒体学院联盟成员单位;中国印刷博物馆和中国版本图书馆(中宣部出版数据中心)坐落于校园内。

学校的前身是1958年国家文化部建立的文化学院;1961年文化学院撤销,其印刷工艺系并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印刷工艺系基础上组建北京印刷学院,由原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管理;2000年,划转北京市管理为主;2006年9月,北京市与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签署协议,共建北京印刷学院。

根据2022年7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占地面积325亩,校舍建筑面积28.29万平方米;设有12个教学机构,开设26个本科专业招生;拥有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专业学位授权点;2020-2021学年有教职工830人,在校生总数8089人

历史沿革

  • 文化学院时期

北京印刷学院简介插图

文化学院开办第一届印刷研究班

1958年,我国成立文化学院,属文化部管理。

1959年,文化学院开办第一届印刷研究班。

1960年,中央文化学院印刷工艺系组建,共招收学生40名。

1961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撤消文化学院,印刷系并入轻工业部所属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师生暂留翠微路2号办学,改名为印刷工艺系。

  •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时期

1962年初,文化学院的印刷工艺系正式迁入光华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1963年,国家经济情况好转,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印刷工艺系被批准恢复招生。1963年通过高考,录取20人。1964年、1965年两年招生分别为15人和35人。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被迫停课。

1977年,恢复高考,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印刷工艺系筹建印刷实习工厂,招收印刷机械专业学生36人。

  • 北京印刷学院筹建时期

北京印刷学院简介插图1

1978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印刷工艺系改建为北京印刷学院。

1980年,在光华路四小,184中学(在鼓楼南大街)临时办学。

1980年9月,作为以北京印刷学院名义招收的第一批学生,共有63人(印刷工艺专业,印刷机械专业)学制均为四年

1981年,确定在大兴建校。

1981年,南磨房乡大郊亭村新建办公楼办学,后院三间平房作伙房,后院作临时操场。

1982年,搬至黄村县委招待所南院办学。

1985年秋,搬入新校址,北京市大兴区兴华大街(二段)1号。

  • 北京印刷学院时期

1997年接受了国家教委的本科教学合格性评价,成为北京地区第一个通过本科教学合格性评价的院校。

1998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开办了传播学和材料物理与化学两个硕士研究生专业。

2000年,学校由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管理划转北京市管理,成为北京市属高校。

2006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和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签署协议共建学校。

2010年,经北京市批准,成立了北京绿色印刷包装产业技术研究院、北京印刷学院大学科技园。艺术设计等专业获教育部批准参照独立设置艺术院校招生

2011年7月,学校入选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名单

2013年,学校成立了文化产业安全研究院、青岛研究院。

2014年,学校获批国家绿色印刷包装产业协同创新基地,学校与属地政府、20余家科研机构和企业、高等院校分别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发起成立北京绿色印刷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共建京南大学科技园。

北京印刷学院简介插图2

2017年,学校入选北京市首批“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并成为基地秘书处单位。

2018年,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学校获批北京市新增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

2019年,学校设计学、新闻传播学两个一级学科入选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建设名单。

2020年,学校获批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开闭幕式创意基地

2022年9月16日,北京印刷学院出版学院成立并举行挂牌仪式。

2023年5月4日,北京印刷学院“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在京报馆揭牌。

北京印刷学院简介插图3

院系专业

根据2022年7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有12个教学机构,开设26个本科专业招生,涵盖工、文、艺、管多学科门类。

师资队伍

2020-2021学年,学校有教职工830人,其中专任教师498人,所占比例为60%。正高74人,副高171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471人;2020-2021学年,学校有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获奖者1人,省级高层次人才69人,省级教学名师8人,省级高层次教学、研究团队7个。省部级突出贡献专家4人,近一届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学校聘请校外教师120人。

全国优秀教师:孟庆春、金杨

北京市优秀教师:孟庆春、金杨、刘秀伟、杨丽珍、张炜、刘秀伟、邓普君

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数字媒体艺术教学团队(严晨)

北京市级优秀教学团队:工商管理基础课教学团队(王关义)、印刷工程专业课程教学团队(魏先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公共课程教学团队(孟庆春)、数字媒体艺术教学团队(严晨)

教学建设

  • 质量工程

根据2022年7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北京高校重点建设一流本科专业2个,北京市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4个,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编辑出版学、印刷工程、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出版、机械工程、动画、网络与新媒体

国家级特色专业:印刷工程、编辑出版学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数字艺术与创新设计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文学实践教育基地

地方所属高校“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国家级):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文学实践教育基地

北京市特色专业:印刷工程、视觉传达设计、编辑出版学、包装工程

北京高校重点建设一流本科专业:编辑出版学、印刷工程

北京市一流本科建设专业:印刷工程、包装工程、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字出版、财务管理、绘画、艺术与科技、新闻学、广告学、传播学、工业设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自动化、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文化产业管理

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数字艺术教学实践中心、印刷工程综合训练中心、智能印刷装备实验教学中心

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北京雅昌彩色印刷有限公司、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机械工业出版社

北京高等学校示范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数字艺术设计创新实践基地、印刷包装综合创新实践基地

  • 教学成果

2014年,学校《面向行业,构建‘四位一体’的印刷出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18年,学校9项教学成果荣获北京市教学成果奖,3项成果获一等奖,6项成果获二等奖。

学科建设

根据2022年7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有1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专业学位授权点,2个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

  • 重点学科

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省级):设计艺术学、传播学、信号与信息处理、材料物理与化学

北京高精尖学科(省级):设计学、新闻传播学

  • 学位授权点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2个):新闻传播学、科学技术史、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美术学、设计学、工商管理、网络空间安全、马克思主义理论 、轻工技术与工程、艺术学理论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7个):出版、艺术、会计、电子与通信工程、新闻与传播 、机械硕士、材料与化工

  • 学科评估

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中,学校共有6个一级学科及1个二级学科参评此轮评估,其中有4个一级学科榜上有名,分别进入B-, C+及C-类别,设计学学科进入B-档(并列31%);新闻传播学学科进入C+档(并列41%);美术学学科进入C+档(并列41%);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进入C-档(并列61%)。

科研机构

根据2022年7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有11个省部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和研究基地,其中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5个,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基地1个。

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实验室

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印刷包装材料与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数字媒体艺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数字化印刷装备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跨媒体出版北京市重点实验室、高端印刷装备信号与信息处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市印刷电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基地:北京文化产业与出版传媒研究基地

科研成果

根据2022年7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主持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69项,委办局委托项目284项,横向科研项目457项,科研经费累计超过3亿元,发表SCI、EI、ISTP、CSSCI等检索论文1200余篇,出版著作、教材500余部,获得授权专利600余件,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18项。

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人文社会科学) 三等奖:《中国印刷业发展研究报告》(著作)

北京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中国期刊发展报告:区域发展与类群分析》(调研报告)

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基于稀土f、d电子跃迁发射光致显色和变色包装印刷防伪标识材料》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高端包装印刷装备关键技术及系列产品开发》

学术资源

  • 馆藏资源

截至2017年12月,学校图书馆馆藏总量102.11万册,数字资源量138508GB,其中:电子图书2150GB。学校数字资源有方正Apabi电子图书、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库、万方学位论文数据库、EBSCOhost全文数据库等共20余种

  • 学术期刊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为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期刊;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北京高校人文社科优秀学报。

交流合作

  • 对外交流

根据2022年7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先后与美国、俄罗斯等3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余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校际合作与交流关系,签订了本科、研究生以及本科与研究生联合培养、共同授予学位的协议。560余名师生赴国(境)外合作院校开展学习交流。累计共招收来自40多个国家500余名国际学生,为中国印刷包装企业走向“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和国家提供人才支撑。

  • 校企合作

根据2022年7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2010年经北京市批准,成立了北京绿色印刷包装产业技术研究院、北京印刷学院大学科技园。2013年,学校成立了文化产业安全研究院、青岛研究院。2014年,学校获批国家绿色印刷包装产业协同创新基地。学校与属地政府、20余家科研机构和企业、高校分别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发起成立北京绿色印刷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共建京南大学科技园。开设项目有学校与雅昌集团签署的“雅昌班”项目。

形象标识

  • 校徽

北京印刷学院简介插图4

学校校徽的基本形状为圆形,采用了原标志、太阳、地球、金镛等形象元素,校徽中心取汉字“印”和书的变型图形,两者组合成中国传统“金镛”直立形状,寓意采集天地朝晖之气概,包容江川思想之胸怀,追求团结自强、生生不息之精神。寓意北京印刷学院勤于传承中华文明,专于建设现代传媒类大学。金镛图形下方阿拉伯数字“1958”注明学校创建于1958年;校徽上半圆是启功书写的中文校名“北京印刷学院”,下半圆是英文校名“Beijing Institute of Graphic Communication”。

“金镛”从周期而起,自古就有记载盛世、告示众人,传播信息的作用。以“金镛”为示,寓意全体师生闻金起舞,止于至善。

校徽为深蓝色,独特、稳重、凝练而不失活泼,如深远的大海天空,寓意学校办学严谨,各专业彼此交融,不断前进。

校徽以中英文标明“北京印刷学院”,突出了学校的名称,便于识别、记忆和交流。校徽中心下方注明学校创建于1958年,表明学校的办学历史,与“金镛图形”合为一体,取得视觉平衡。

精神文化

  • 校训

守正出新,笃志敏行

“守正”,意为恪守正道,胸怀正气,行事正当。出自《汉书·刘向传》”君子独处守正,不桡众枉”;

北京印刷学院简介插图5

“出新”,意为旧的事物得到新的发展,弃旧图新。《礼记·大学》引用商汤王刻在器皿上警戒自己的箴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倡导不断革新、积极进取。

“笃志”,意为专心一志,立志不变,坚守自己的志向。出自《论语·子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敏行”,意为勉力修身;办事敏捷。出自《论语·里仁》”君子欲讷於言而敏於行”。

“守正”是一种价值追求,既是对”德”的要求,也是对”行”的约束。倡导师生在做人、做事、做学问上要恪守品德之道、学问之道、处世之道、行事之道。”出新”是一种责任担当,也是一种能力和要求。要求师生要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并不断审时度势、探索新知、弃旧图新。

“笃志”是一种精神动力,人无志而不立,事无恒不成。要求师生坚定理想信念、明确目标追求,并笃定不移、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坚持和坚守。”敏行”是一种行为方式,也是一种处事态度。要求师生知行合一、潜心学术、善抓机遇、行动快敏。

  • 校庆日

学校的校庆日为每年的9月28日。

©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2245678901@qq.com删除!联系电话:13296555055。
搜索
打开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gxwhjdjt】,发送【101】获取验证码,输入获取到的验证码即可解锁复制功能,解锁之后可复制网站任意一篇文章,验证码每月更新一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