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简介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NingboTech University),简称“浙大宁理(NingboTech)”,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由宁波市人民政府举办、浙江大学支持办学的全日制公办普通本科高校,为浙江省级硕士立项建设单位、浙江省首批应用型建设试点示范学校,浙江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成员高校,设有浙江省博士后工作站。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前身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创建于2001年6月。2004年2月,学院被教育部确认为直属高校试办的独立学院。2015年12月,学院入选浙江省首批应用型建设试点示范学校。2020年1月,经教育部批准由独立学院转设为普通公办本科院校。
截至2023年4月,学校占地约1116.1亩,总建筑面积约38.49万平方米;总面积2万平方米的图书馆拥有藏书158万余册;设有11个二级学院,教育部备案专业41个;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万余人,与浙江大学等省内外高校联合开展硕士研究生培养,在校研究生近300人
历史沿革
-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
2001年6月25日,宁波市人民政府和浙江大学宣布合作创办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由宁波市全额出资,浙江大学进行办学管理。7月13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同意宁波市政府与浙江大学合作创办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
2003年3月,学院获得教育部的正式办学批复。
2004年2月,学院列在“教育部直属高校试办的独立学院名单”中。4月,学校对管理体制进行调整,组建信息科学与工程分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分院、机电与建筑工程分院、外国语分院、法律与传媒分院、经济与管理分院等6个二级分院,开始实行二级管理。
2006年3月,学院撤销原经济与管理分院、机电与建筑工程分院,成立经济与贸易分院、机电与能源工程分院、土木建筑工程分院和管理分院等4个分院。9月,法律与政治学院成立。
2005年6月,浙江大学宁波博士后工作站宁波理工学院科研基地成立,首位博士进站研究。
2007年3月,学院与浙江大学研究生院联合举办建筑与土木工程硕士班。
2008年10月,宁波市政府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战略合作共建的现代服务外包研究中心、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在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揭牌。
2011年6月,学院与太原科技大学签订协议,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开展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11月,学院决定将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各分院名称统一变更为各学院。
2015年8月,学院与波兰比亚维斯托克理工大学联合成立中东欧物流与服务学院。
2016年11月,原经济与贸易学院和管理学院(不含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研究所)重组升格为商学院,成立计算机与数据工程学院,原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计算机研究所、信息与控制研究所、数理研究所以及原管理学院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研究所成建制并入计算机与数据学院。
2018年,学院成为浙江省级硕士立项建设单位。4月,浙江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支持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转设为公办普通本科高校。
-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
2020年1月,教育部同意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改名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系独立设置的公办本科层次普通高等学校,同时撤销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的建制。 同月,宁波市委改革办与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正式签约共建宁波改革研究院。5月,在原法政学院、传媒学院的基础上改组成立传媒与法学院、设计学院,同月浙江省批准学校设立浙江省博士后工作站。
2022年9月17日,宁波卓越工程师培养联盟成立,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是首批成员单位。同日,宁波市人才战略咨询委员会正式成立,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校长杨德仁为副主任委员 。
院系专业
截至2023年4月,学校设有11个二级学院,教育部备案专业41个。
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4月,学校有两院院士3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杰青、国家“特优人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浙江省“151人才工程”、宁波市“3315”创新团队、“甬江学者”、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等各类市级以上人才工程人选237名。专任教师队伍中36%教师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65%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拥有研究生导师187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1人)。学校咨询委员会和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由浙江大学、政府部门和知名企业的教授、专家和高级管理人员担任。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德仁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焯芬、闻雪友(双聘)
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杨灿军
教育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朱大勇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金彭年、方征平、朱大勇、金伟良、杨灿军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章献民、杨灿军
浙江省高层次人才:高章华、庞超逸、张科锋
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金伟良
浙江省级优秀教师:张学昌、韩晶晶
浙江省级教学团队:信号检测处理与实现系列课程教学团队(2010年)
教学建设
- 质量工程
截至2023年4月,学校有教育部“双万计划”一流专业建设点11个、国家海洋局研发与服务中心1个;省重点(特色)专业11个;市级重点专业17个。
截至2022年7月,学校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个,省重点(特色)专业11个(“十二五”以来),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建设点2个,省级重点支持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点1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点1个。市级重点专业17个,特色学院1个、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1个。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浙江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金融学、网络与新媒体、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生物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电子信息工程
浙江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机电与能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生物与化学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浙江省“十三五”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奥克斯集团新工科机械能源类实践实习基地
浙江省级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建设点:宁波市互联网+生命健康产教融合创新基地、智能装备产教融合创新示范基地
宁波市级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宁波市集成电路(微电子)产业人才培养基地(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 教学成果
截至2019年,学校累计出版教材134部,9部教材被立为浙江省普通高校“十三五”第二批新形态教材建设项目。907本纸质教材中,426本为“马工程”重点教材、普通高等教育类“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其它国家级省部级获奖教材。
2019年,学校获得教育部产学研合作项目4项;获得浙江省高等教育“十三五”人才培养4大类项目立项,其中第二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0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3项,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9项;获得浙江省级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8项,获得宁波市级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11项。获批2项教育部2020年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立项。
2019年,全年分四批资助学科竞赛(其中A类38项,B类7项),共获得省级以上奖项532项,其中ACM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项目获得国际银奖2项,铜奖4项,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项目获得国际二等奖1项;其他获奖项目包括国家特等奖1项,一等奖37项,二等奖78项,三等奖120项;浙江省级特等奖4项,一等奖43项,二等奖90项,三等奖152项。全年资助学科竞赛经费达到116万余元。
学科建设
截至2023年4月,学校有省重点学科5个、市级重点学科19个。
截至2021年3月,学校有浙江省重点学科6个,其中“十二五”浙江省重点学科3个,“十三五”浙江省一流学科3个,宁波市级重点学科19个,其中宁波市第五批高校重点学科7个,宁波市第四批高校重点学科4个。
“十二五”浙江省重点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传播学
“十三五”浙江省一流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机械工程、土木工程
“十四五”浙江省一流学科: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新闻传播学
宁波市第四批高校重点学科:微生物与生化药学、机械电子工程、结构工程、区域经济学、新闻学
宁波市第五批高校重点学科:机械工程、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应用经济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新闻传播学
培训中心
- 知识产权培训中心
2022年12月8日,浙大宁波理工学院与浙江爱珂知识产权公司共建的知识产权培训中心揭牌。该中心将依托三方资源优势,打造集人员培训、知产申报融资和法律维权于一体的大型服务型枢纽平台。主要功能是面向公众需求开展知识产权普及宣传,推动各领域知识产权人才知识更新和终身学习,推进区域性专家智库、知识产权人才储备库建设。
科研平台
截至2023年4月,学校有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教育部区域与国别研究基地1个、国家海洋局研发与服务中心1个;省重点学科5个、省重点(特色)专业11个、省重点实验室1个、省重大技术创新服务平台1个、省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级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建设点2个、省级重点支持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点1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点3个;市级重点学科19个、重点专业17个、重点实验室5个、工程研究中心1个、人文社科研究基地7个、创新团队10个、协同创新中心1个、特色学院1个、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1个。
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基地
国家海洋局研发与服务中心:新型海洋养殖装备研发与服务中心
教育部区域与国别研究基地:波兰研究中心
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智慧海洋牧场装备技术中心
浙江省重点实验室:浙江省零件轧制成形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共建)
浙江省重大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浙江省宁波新型金属材料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共建)
宁波市重点实验室:宁波市分子设计与营养工程重点实验室、宁波市优化和控制方法及应用重点实验室、宁波市城乡水污染控制技术重点实验室、宁波市微生物和生化药物重点实验室、宁波市工程结构性能提升重点实验室
宁波市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宁波市金融发展与保险创新研究基地、宁波市中东欧商贸物流研究基地、宁波市文化产业研究基地
宁波市级协同创新中心:宁波市新型海洋养殖装备协同创新中心
宁波市“3315计划”高端创新团队:宁波市水土保持与可持续利用“3315计划”高端创新团队
宁波市文化创新团队:宁波市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展示与传播创新团队
宁波市科技创新团队:宁波市沿海工程结构安全与耐久性科技创新团队、宁波市生态化海洋养殖装备技术创新团队、宁波市面向物联网应用的嵌入芯片与系统创新团队、宁波市先进阻燃高分子材料研发创新团队、宁波市手性药物及中间体的生物制造创新团队、宁波市面向生命健康的智能大数据工程应用创新团队、宁波市植物活性成分高效提取、制备型分离创新团队
科研成果
2019年,学校教师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项(重大项目课题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获中国与乌克兰政府间科技交流项目1项。外源科研经费8891万元。首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省技术发明奖三等奖1项,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项。发表高水平论文143篇,浙大一级出版社出版著作11部,获授权发明专利59项。2020年,学校外源科研到款总经费9742万元。
学术资源
- 馆藏资源
截至2020年12月,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图书馆有纸质图书109.82万册,当年新增48565册,生均纸质图书91.88册。2019年图书流通量达到5.83万本册,电子资源访问量75.46万次,当年电子资源下载量74.60万篇次。形成了以图书馆为主体、学院资料室为补充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通过校园网,师生可使用浙江大学订购的全部200余个文献数据库资源,包括中外文电子图书350万余册,中外文电子期刊9万余种等资源。可使用宁波市数字图书馆的全部资源。
合作交流
截至2023年4月,学校与20个国家(地区)46所高校建立校际合作关系。建有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波兰研究中心”、宁波市首批中东欧国家教育合作特色建设重点项目“中波双语虚拟教研室”等国际合作平台。联合举办金融学和国际贸易2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开设4个全英文授课本科专业,与波兰比亚威斯托克技术大学等多所中东欧高校签订欧盟“伊拉莫斯”(Erasmus+)师生交流项目,与英国、波兰等国家高校签订学分互认、“3+1”双学位、本硕直通车等学生交流项目。“十三五”期间,年均290名学生参加各类出国境交流交换学习项目。
学校标识
- 校徽
校徽为白底蓝色双圆套圆形徽标。校标的设计体现了浙江大学元素,保留了浙江大学校标中的“求是鹰”,并对“求是鹰”的造型采用了现代设计理念的表达,以展翅腾飞的姿态,体现了积极向上的精神,寓意学校传承浙大精神、年青且充满朝气和活力。
校标以地球仪为背景,体现了全球视野的时代要求。校标上的“浙大宁波理工学院”采用竺可桢字体。
精神文化
- 校训
明德弘毅、开物启新
明德:“明”,一为明白、清楚,二为懂得、了解,三为弘扬、彰显;“德”,指品行、品质、道德。即认同、践行和彰显美德。《大学》开首即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德育为先”,是中国当代社会对教育功能的普遍认知和期待,也是大学的精神和价值追求。同时,它暗示了宁波的古称——明州。
弘毅:出自《论语·泰伯》,原文是:“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曾子就是孔门弟子曾参。根据南宋朱熹的解释:弘,宽广也,毅,坚忍也,非弘不能胜其重,非毅不能致其远。这意味着一种以宽广的胸怀和眼界、以坚忍的意志和毅力,去面对人生的态度,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同时,还意味着知识分子对于社会的责任感、以天下为己任的自信心。
开物:出自《易·系辞上》:“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开:开通,了解;务:事务。意即:通晓万物的道理并奉行而得以成功。孔颖达疏:“言《易》能开通万物之志,成就天下之务。”《南齐书·崔祖思传》:“自古开物成务,必以教学为先。”南宋浙东学派陈亮也曾有引用。被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天工开物》(〔明〕宋应星著)即取其“创生万物”之意。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的创建,是名城名校合作办学的产物,是高等教育办学机制和模式的一种探索与创新,“开物”既是对学院办学模式创新的反映,其暗嵌一个“工”字,也是对学院“理工”特色的一种提炼和概括,同时也是对浙江大学“求是”精神的传承,浙江大学校歌歌词中也有“何以新之,开物前民”之句。
启新:是对浙大校训“求是创新”所体现的浙大文脉的继承。暗示宁波理工学院是在浙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又有自己的新的特色;同时,也以维新、创新为学校发展的内在动力。